配色: 字号:
中医文化随笔05·饮食养生
2020-04-10 | 阅:  转:  |  分享 
  
中医文化随笔05·饮食养生记得小时候听单田芳、刘兰芳讲评书,里面经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汉书·郦食其li.yi.ji传
》里说:“民以食为天”,所以作为一个常人来说,是离不开饮食的,它是供给机体营养物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长、发育,完成各种生理功能,
保证生命生存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其实我国古人早就认识到了饮食与生命的重要关系,他们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经验,逐渐形成了
一套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饮食养生理论,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饮食养生,就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饮食宜忌,合理地摄
取食物,以增进健康,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目的在于通过合理而适度地补充营养,以补益精气,并通过饮食调配,纠正脏腑阴阳之偏颇,从而增进
机体健康、抗衰延寿。由于饮食为人所必需,而饮食不当,又最易影响健康,故食养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节饮食养生的作用饮食
为的是补充营养,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具体说来还有许多讲究。首先,人体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精、气、神,统称“三宝”。机体营养充盛,则
精、气充足,神自健旺。《寿亲养老新书》说:“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大,活人之本也”,明确指出了饮食是“
精、气、神”的营养基础。其次,由于食物的味道各有不同,对脏腑的营养作用也有所侧重。《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五味入胃,各归所喜,
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就是说饮食进入胃中,经过一定消化后,各归所属,酸味的首先
入肝.......咸味入肾,久之就会使各脏之气得到增益,这是事物变化的一般规律。此外,食物对人体的营养作用,还表现在其对人体脏腑、
经络、部位的选择性上,即通常所说的“归经”问题。如:茶入肝经,梨入肺经,粳米入脾、胃经,黑豆入肾经等等,所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饮
食,对人的营养作用更为明显。食物是有一定的性味归经的,食性:主要分寒、热、温、凉四种属性,也叫四气。食味:就是我们常说的酸苦甘辛咸
五味,我们老百姓习惯于说酸甜苦辣咸。归经就是指食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对某经及其所属脏腑发生明显作用。这与药理是一样的,所
以说药食同源。饮食养生的作用大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强身、防病食物对人体的滋养作用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合理地安排饮食,保证机体有
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以使气血充足,五脏六腑功能旺盛。因而,新陈代谢功能活跃,生命力强,适应自然界变化的应变能力大,抵御致病因素的力量
就强。饮食又可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根据食物的气、味特点
,及人体阴阳盛衰的情况,予以适宜的饮食营养或以养精,或以补形,既是补充营养,又可调整阴阳平衡。不但保证机体健康,也是防止发生疾病的
重要措施。例如:食用动物肝脏,既可养肝,又能预防夜盲症;食用海带,既可补充碘及维生素,又可预防甲状腺肿;食用水果和新鲜蔬菜,既可补
充营养又可预防坏血病等等,均属此类。此外,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作用,可直接用于某些疾病的预防,例如:用大蒜预防外感和腹泻;用绿豆汤预
防中暑;用葱白生姜预防伤风感冒等等,都是利用饮食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二、益寿、防衰饮食调摄是长寿之道的重要环节,利用饮食营养达到
抗衰防老、益寿延年的目的,是历代医家十分重视的问题。中医认为:精生于先天,而养于后天,精藏于肾而养于五脏,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
体健神旺,此乃益寿、抗衰的关键。因此,在进食时宜选用具有补精益气、滋肾强身作用的食品。同时,注意饮食的调配及保养,对防老抗衰是十分
有意义的。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充分发挥饮食的防老抗衰作用尤其重要。《养老奉亲书》说:“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以资气血”
。清代养生家曹廷栋认为,以粥调治颐养老人,可使其长寿。他指出:“老年有竞日食粥,不计顿,饥即食,亦能体强健,享大寿”。因之编制粥谱
百余种,以示人食饮。很多食物都具有防老抗衰作用,例如:芝麻、桑椹、枸杞子、龙眼肉、胡桃、蜂皇浆、山药、牛奶、甲鱼等,都含有抗衰老物
质成分,都有一定的抗衰延寿作用。经常选择适当食品服用,有利于健康、长寿。在传统的中医饮食养生法中,有丰富的调养经验和方法,在食品选
择上,有谷类、肉类、蔬菜、果品等几大类;在饮食调配上,则又有软食、硬食、饮料、菜肴、点心等,只要调配有方,用之得当,不仅有养生健身
功效,而且可以收到治疗效果,这些属于《中医饮食营养学》的内容,这里不予赘述。第二节饮食调养的原则饮食养生,并非是无限度地补充营养
,而是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概括地说,大要有四:一要“和五味”,即食不可偏,要合理配膳,全面营养;二要“有节制”,即不可过饱,
亦不可过饥,食量适中,方能收到养生的效果;三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四要因时因人而宜,根据不同情况、不同体质,采取不同的配膳
营养。这些原则对于指导饮食营养是十分重要的。一、合理调配饮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含营养成分各不相同,只有做到合理搭配,才能使人得到
各种不同的营养,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全面的饮食,适量的营养,乃是保证生长发育和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早在二千多年前,《素问·
脏气法时论》中就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也说:“谷、肉、果
、菜、食养尽之”,全面概述了饮食的主要组成内容。其中,以谷类为主食品,肉类为副食品,用蔬菜来充实,以水果为辅助。人们必须根据需要,
兼而取之。这样调配饮食,才会供给人体需求的大部分营养,有益于人体健康。从现代科学研究来看,谷类食品含有糖类和一定数量的蛋白质;肉类
食品中含有蛋白质和脂肪;蔬菜、水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食物相互配合起来,才能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的需求。如果不注意食品的
合理调配,就会影响人体对所需营养物质的摄取,于健康无益。在实际生活中,要根据合理调配这一原则,结合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安排饮食,对
身体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因为五味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也各有不同,所以五味调和,才有利于健康。《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
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
衡。味过于苦,脾气不德,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
法,长有天命。”可见所谓合理饮食,就应该“谨和五味”,而不是对饮食的味道有所贪著。因为中医认为,我们人体内阴气的来源主要依靠食物的
五味,来给养人的脏腑器官。但是,如果味道过于偏颇,反倒伤害人的阴气,从而伤害人的脏腑。酸入肝,少吃补肝,但过于吃酸的食物,肝气就会
受到抑制,从而消损脾气(中医认为肝克脾);咸入肾,肾主骨和纳气,少吃可以补肾,但味道过于咸,反倒对骨骼的健康发育有害,也减损人的纳
气功能,容易出现气喘,从而也影响到人的肌肉的发育,心气的功能也受到制约(中医认为肾克心);甘入脾,少吃可以补脾,但偏于贪著甜食,反
倒伤害脾脏的正常功能,从而伤害肾脏,使得肾纳气功能减退而不均衡,表现为心气喘满,面色发黑。如果味道过于苦,那么就难以醒脾,脾脏不能
很好地健运饮食,使得胃气有所积聚。辛入肺,肺克筋,少量辛可以促进肺的机能,但过于偏重辛的食物,就会使得人的筋脉由于辛散太过而表现为
松软无力,使人感到精神乏力。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进食五味而不要有所偏颇(地域性饮食除外)。这样才能骨正筋软,气血正常流通,腠理严密
,才能使骨气优化发育,合于养生之道和大自然的规律,延年益寿。《素问·五脏生成》也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
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多食咸味的,能使血脉流行凝涩不畅,并色泽
会发生变化。多食苦味,能使皮肤枯槁,毫毛也会脱落。多食辛味的,就会导致筋脉劲急,爪甲也会枯槁。多食酸味的,能使肌肉变厚皱缩,
而嘴唇也会掀起。多食甜味的,能使骨骼发生疼痛,而头发也会脱落。从食味太偏有损健康的角度,强调了五味调和的重要性。所以,中医提倡饮食
要清淡为宜,五味要合理而不可过,否则会伤害人的正气。二、饮食有节饮食有节,就是饮食要有节制。这里所说的节制,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进
食的量,一是指进食的时间。所谓饮食有节,即进食要定量、定时。《吕氏春秋·季春纪》说,“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
谓五脏之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倍,通“背”,违背。这
段话大意是说,作为人体内的阴气,保持安静就可以帮助营养人的精神,守藏在体内,躁动就会减损。如果不恰当地饮食,例如暴饮暴食,就会造成
人体内的阴气躁动,从而损伤人的肠胃。那么,什么是阴气呢?人体内的“气”大体相当于人体内的能量,又称“元气”。性质主动,防御外界邪气
的为阳气;性质主静,功能侧重于营养人的身心的为阴气。所以,我们注意不要暴饮暴食,而应该合理饮食。再有就是节寒热,防止过寒过热?对食
物的要求是寒温适中,否则,“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灵枢·小针解》)。关于饮食过寒过热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内经》还进
行了举例说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指出饮食寒热主要伤人六腑。具体而言,六
腑中又以胃肠首当其冲,饮食过冷则易伤胃阳,过热则易伤胃阴,尤其是进食过热食物被认为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主要诱因。因此,饮食的温度应
该根据季节和环境温度适当调整,以适合人体温度为宜,即所谓“热无灼唇,寒无冰齿”。?此外,《内经》还对饮食寒热失宜影响五脏的情况进行
了描述,其中尤其重视饮食过寒对五脏的损害,饮食过寒可以伤肺而致气机上逆。《素问·欬论》说:“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
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目前,随着冰箱等制冷设备的普及,饮食过寒,损伤肺脏的情况越来越多,尤其是青少年过食冷饮而致久咳
不止的现象屡见不鲜,这充分证明了《内经》理论的科学性。(一)定量定量是指进食宜饥饱适中。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主要靠脾胃来
完成。进食定量,饥饱适中,恰到好处,则脾胃足以承受。消化、吸收功能运转正常,人便可及时得到营养供应,以保证各种生理功能活动。反之,
过饥或过饱,都对人体健康不利。过分饥饿,则机体营养来源不足,无以保证营养供给。消耗大于补充,就会使机体逐渐衰弱,势必影响健康。反之
,饮食过量,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势必加重胃肠负担,食物停滞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就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布;脾胃功能因承受过重
,亦会受到损伤。其结果,都难以供给人体生命所需要的足够营养。气血化生之源不足,必然导致疾病的发生,无益于健康。《管子》说:“饮食节
,……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千金要方·养性序》进而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
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澼”,人在大饥大渴时,最容易过饮过食,急食暴饮。所以在饥渴难耐之时,亦应缓缓进食,避
免身体受到伤害。当然,在没有食欲时,也不应勉强进食,过份强食,脾胃也会受伤。《吕氏春秋·孟春纪》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
之食”。梁代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也指出:“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还说“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
愈损焉。”这些论述都说明了节制饮食定量的重要养生意义。饮食有节的观点有利于戒除我们的贪念,佛家讲“不贪”,不贪饮食也必是其中的一项
。这样才是“谨道如法”,从而“长有天命”。(二)定时定时是指进食宜有较为固定的时间,早在《尚书》中就有“食哉惟时”之论。有规律的定
时进食,可以保证消化、吸收机能有节奏地进行活动,脾胃则可协调配合,有张有弛。饮食物则可在机体内有条不紊地被消化、吸收,并输布全身。
如果食无定时,或零食不离口,或忍饥不食,打乱胃肠消化的正常规律,都会使脾胃失调,消化能力减弱,食欲逐渐减退,有损健康。我国传统的进
食方法是一日三餐。若能经常按时进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则消化功能健旺,于身体是大有好处的。定量、定时是保护消化功能的调养方法,也
是饮食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则,历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例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这即进食适度
的意思。一日之内,人体的阴阳气血的昼夜变化而盛衰各有不同。白天阳气盛,故新陈代谢旺盛,需要的营养供给也必然多,故饮食量可略大;夜晚
阳衰而阴盛,多为静息入寝,故需要的营养供给也相对少些。因而,饮食量可略少,这也有利于胃肠的消化功能。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早饭宜好
,午饭宜饱,晚饭宜少”之说。早饭宜好经过一夜睡眠,人体得到了充分休息,精神振奋,但胃肠经一夜时间,业已空虚,此时若能及时进食,则
体内营养可得到补充,精力方可充沛。所谓早饭宜好,是指早餐的质量,营养价值宜高一些,精一些,便于机体吸收,提供充足的能量。尤以稀、干
搭配进食为佳,不仅摄取了营养,也感觉舒适。午饭宜饱中午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午的活动告一段落,下午仍需继续进行,白天能量消耗较
大,应当及时得到补充。所以,午饭要吃饱,所谓“饱”是指要保证一定的饮食量。当然,不宜过饱,过饱则胃肠负担过重,也影响机体的正常活动
和健康。晚饭要少晚上接近睡眠,活动量小,故不宜多食。如进食过饱,易使饮食停滞,增加胃肠负担,会引起消化不良,影响睡眠。所以,晚饭
进食要少一些。也不可食后即睡,宜小有活动之后入寝。《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须知一日之忌,暮无饱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三、
饮食卫生注意饮食卫生,也是我国人民的好传统。自古以来,饮食卫生一直为人们所重视,把注意饮食卫生看成是养生防病的重要内容之一。归纳起
来,大要有三:(一)饮食宜新鲜新鲜、清洁的食品,可以补充机体所需的营养,饮食新鲜而不变质,其营养成分很容易被消化、吸收,对人体有益
无害。食品清洁,可以防止病从口入,避免被细菌或毒素污染的食物进入机体而发病。因此,饮食物要保证新鲜、清洁。《论语·乡党》中就有“鱼
馁(nei,腐烂)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进一步指出:“秽饭、馁肉、臭鱼食之皆伤人”。告诫人们,腐败不洁的食物
变质的食物不宜食用,食之有害。新鲜、清洁的食品才是人体所需要的。(二)宜以熟食为主大部分食品不宜生吃,需要经过烹调加热后变成熟食,
方可食用,其目的在于使食物更容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同时,也使食物在加工变热的过程中,得到清洁、消毒,除掉一些致病因素。实际上,在人类
取得火种以后,吃熟食便成为人类的饮食习惯,以致发展为烹调学。孔子的“脍不厌细”,也是着眼于熟食而言。故饮食以熟食为主是饮食卫生的重
要内容之一,肉类尤须煮烂。《千金要方·养性序》说:“勿食生肉,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这对老年人尤为重要。(三)注意饮食禁忌在人类
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有些动、植物于人体有害,吃入后会发生食物中毒,如河豚、发芽的土豆等,对人体有毒,误食会影响健康,
危及生命。因而,在饮食中,应多加小心,仔细辨认。早在两千多年前,汉代医家张仲景就提出了有关食品禁忌的问题。在《金匮要略》中,分别有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类,指出:“肉中有朱点者,不可食之”,“六畜自死,皆疫死,则有毒,不可食之”,“诸肉及
鱼,若狗不食,鸟不啄者,不可食之”,“生果停留多日,有损处,食之伤人”,“果子落地经宿,虫蚁食之者,人大忌食之”。这些饮食禁忌,至
今仍有现实意义,在饮食卫生中,应予以足够重视。当然还有搭配问题,搭配不合理也会对人体产生伤害。四、因时因人制宜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
节饮食,是饮食养生的原则之一,对于保证机体健康是有很好作用的。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一书中说:“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
,宜食菽(shu,豆类)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概括地指明了饮食四时宜忌的原则。饮食调摄,还
要根据不同的年龄、体质、个性、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分别予以安排,不可一概而论。例如:胃酸偏多的人,宜适当多食碱性食物;而胃酸缺乏的人
宜适当选择偏于酸性的食品,以保证食物的酸碱适度。体胖之人,多有痰湿,故饮食宜清淡,而肥甘油腻则不宜多食;体瘦之人,多阴虚内热,故在
饮食上宜多吃甘润生津的食品,而辛辣燥烈之品则不宜多食。第三节进食保健进食保健关系到饮食营养能否更好地被机体消化吸收,故应予以足够
重视。现择其要,归纳如下:一、进食宜缓进食宜缓是指吃饭时应该从容缓和,细嚼慢咽。《养病庸言》说:“不论粥饭点心,皆宜嚼得极细咽下”
。这样进食,既有利于各种消化液的分泌,食物易被消化吸收;又能稳定情绪,避免急食暴食,保护肠胃。急食则食不易化,暴食则会骤然加重肠胃
负担,还容易发生噎、呛、咳等意外,是应当予以重视的。二、食宜专致《论语·乡党》中说:“食不语”。进食时,应该将头脑中的各种琐事尽量
抛开,把注意力集中到饮食上来。进食专心致志,既可品尝食物的味道,又有助于消化吸收,更可以有意识地使主食、蔬菜、肉、蛋等食品杂合进食
,做到“合理调配”。同时,也可增进食欲。古人所说的“食不语”及“食勿大言”(见《千金翼方》),就是要人们在吃饭时专心致志,说明自古
以来,早已认识到专心进食有利于消化的道理。倘若进食时,头脑中仍思绪万千,或边看书报,边吃饭,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饮食上,心不在“食”
。那么,也不会激起食欲,纳食不香,自然影响消化吸收,这是不符合饮食养生要求的。我们说练功生活化,注重形神合一,如果进食时不专心致志
,形神就不能很好地结合。然而,我这里要提醒一点的是:任何事不能学死了,不要教条,比如来客人了,在外聚会了,你来一句老师说了“食不语
”,你别说话了,吃完再说。或者象个木头人一样,一言不发,大家说,这样好吗?对不对?符合礼貌吗?和场吗?所以说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要与
环境,人、事、物相和谐,这也是涵养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做到融通、混元。三、进食宜乐安静愉快的情绪有利于胃的消化,乐观的情绪和高兴的
心情都可使食欲大增,这就是中医学中所说的肝疏泄畅达则胸胃健旺。反之,情绪不好,恼怒嗔恚,则肝失条达,抑郁不舒,致使脾胃受其制约,影
响食欲,妨碍消化功能。古有“食后不可便怒,怒后不可便食”之说。故于进食前后,均应注意保持乐观情绪,力戒忧愁恼怒,不使其危害健康。我
经常看到或听到好多家长在吃饭的时候数落孩子,或者聚餐时往外“倒垃圾”,倾诉自己的不如意,更有甚者当着朋友的面,给自己的老公下马威等
等,所以这些问题要建立起警觉点来。进食时,要使情绪舒畅乐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进食的环境要宁静、整洁这对稳定人的情绪是
很重要的。喧闹、嘈杂及脏乱不堪的环境,往往影响人的情绪和食欲。(二)进食的气氛要轻松愉快进食过程中,不回忆、不谈论令人不愉快的事情
,不急躁、不争吵,保持轻松愉快的气氛。(三)轻松、柔和的乐曲有助于消化吸收《寿世保元》中说:“脾好音声,闻声即动而磨食”。故在进食
时,放一些轻柔松快的乐曲,有利于增进食欲及加强消化功能。第四节食后养生进食之后,为了帮助消化食物,亦应做一些必要的调理,例如:食后散步、摩腹等。一、食后摩腹《千金翼方》说:“平日点心饭讫(qi完结,终了),即自以热手摩腹”,又说:“中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这种方法有利于腹腔血液循环,可促进胃肠消化功能,经常进行食后摩腹,不仅于消化有益,对全身健康也有好处,是一种简便易行,行之有效的养生法。二、食后散步进食后,不宜立即卧床休息。饭后宜做一些从容缓和的活动,才于健康有益。俗话说:“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摄养枕中方》中说:“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进食后,活动身体,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吸收,而以散步是最好的活动方式。如果在饭后,边散步,边摩腹,则效果更佳。《千金翼方》将其归纳为:“食后,还以热手摩腹,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行讫,还床偃卧,四展手足,勿睡,顷之气定”。这是一套较为完整的食后养生方法,后世多所沿用,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三、食后漱口食后还要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后,口腔内容易残留一些食物残渣,若不及时清除,往往引起口臭,或发生龋齿、牙周病。早在汉代,《金匮要略》中即有“食毕当漱口数过,令牙齿不败口香”之说。经常漱口可使口腔保持清洁,牙齿坚固,并能防止口臭,龋齿等疾病。
献花(0)
+1
(本文系智能人做超...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