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渔村词17期第十五讲 ,.doc
2020-04-11 | 阅:  转:  |  分享 
  
小渔村词17期第十五讲

词的标点符号,领字及词牌【杏花天】

各位词友,大家晚上好!

一、标点符号的用法:

我國古代没有形成完整的标点符号套用规则,文章读起来很吃力。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言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一小段为“读”(音逗)。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但既使有这么些符号的出现,使用也不很普遍,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使用规则。我们现在使用的标点符号,通常认为是种舶来品。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朝同治7年-8年(1868年-1869年)京师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科技、军事和翻译人才而设立的,(也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他写了一本书名为《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的标点符号。他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风。而真正全面提倡使用标点符合,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和陈独秀,提倡白话文的同時,也主張以国家政府的名义,颁行和推广标点符号的使用。1919年4月胡适和周作人等6名教授提出《方案》,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从此以后,配合白话文的大量使用,标点符号开始全面推广。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古诗词都是有标点的,这其实都是后人编著時加上去的。也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刚才所提到的同一阕词两种标点方式的现象。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诗词标点,我们通常只用到逗号,句号,分号,问号,感叹号这五种标点。(偶尔有用到冒号和引号的時候,非常少见。)下面我们分别说一下这五种标点的使用。标点古书古诗词就是要根据古汉语语法,用标点符号将古文的结构,停顿,语气等准确而清晰地显现出来。体现客观的历史态度,客观性、科学性是标点古书古诗词应遵守的原则。我们填词正确使用标点,自然也必须遵循其科学性原则。1、句号用法语意已尽,表示句终的停顿,用句号。用准确句号首先要判断哪些话能构成完整的句意,然后弄清它与所在句群中与其他句子的关系。例如:在《论语·乡党》:“厩焚。”厩是主语,焚是谓语,这是主谓句,两个字,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可意,后用句号。又例如:上面的浣溪沙,“闺中红日奈何長”,这空闺之中的日子怎么这么長啊,句意完整,句号。2、逗号用法语意未尽,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用逗号。逗号的使用,应该说在填词中,使用是最為广泛的。有的同学不知如何安排句意時,一律使用逗号,甚至於一阕写下来,除了词末用一个句号外,通篇都用逗号,这绝对是错误的。顿号,分号和冒号也表示句子中间的停顿,但都有各自专门的司职,逗号是最具一般性的。它用在语气上需要断开,结构和意义上又不可以断开的地方。具体包括单句中逗号的用法和复句中逗号的用法两种情况。单句结构中意义复杂、容易引起歧义或长句需要停顿的地方,中间要用逗号。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三个小分句,其实是一个单句的共同组成,“成吉思汗”是主语,“只识”是谓语,“弯弓射大雕”是短语作宾语,而“一代天骄”是对“成吉思汗”的修饰,作状语用。而一般复句中,分句之间要用逗号断开。多重复句中,除并列复句以外,其他复句的各分句都用逗号。这个应该好理解,凡词中均有例句,就不一一举例了3、顿号用法原则上顿号用于句子中的主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位置上的并列成分中间,隔开并列的词或短语。联合结构作主语时,用顿号断开各并列成分。例如:“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不过词中顿号的用法比较特殊,比方说“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古汉语顿号的使用原则上,“秦皇汉武”与“唐宗宋祖”之间是不是需要用顿号啊?但并没有,一直以来标注都是使用的逗号,可见诗词中,逗号的使用极其普遍,很多時候它可以代替顿号和分号使用。那么填词中,什么時候使用顿号呢?一般来讲,在一个長句子如九字句十一字句中,一口气读不下来或者说唱不下来,需要中间换气的時候,我们使用顿号。如:词牌《虞美人》中的九字句,有的時候就在上六下三或上五下四间用一个顿号隔开。有的人七字句也用顿号断成两句的。4、分号用法分号一般用于并列复句内部分句之间的停顿,停顿比逗号要长。在句中凡用逗号不能很清楚地表并列分句关系的地方就用分号。具体来讲,在诗词中哪些地方用到分号呢?我们目前学小令,所见用分号的诗词很少吧?但长调中会用到。一般在長调中有出现赋句中的平隔句式的,中间一定要用到分号,什么叫平隔呢?平隔者,上下或四或五字等。如“小山桂树,权异可攀;丘岭桃花,色颜相似”,“进寸而退尺,常一以贯之;日往而月来,则就其深矣”等等就是典型的平隔。这属於极专业的赋学知识,我们这里不去深究。以诗词為例:毛泽东的《沁园春》最為典型:《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沁园春·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沁园春·长沙》后阕:“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大家仔細看会发现,除去领字“看”“望”“恰”外,分号两边都是两个隔句相对的四字句。大体上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長调中,如出现隔句的使用,中间一定要用到分号,分号前后的两句,一定要隔句对偶,这种对偶方式,叫隔句对,也叫扇面对。以后我们在讲词的对偶時,再与大家详细讲述。

那么,关于词中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事实上,我们在一些网站上找到的例词,也多有标点标得不正确的时候,我们慢慢学会甄别。





二、复习十三讲学习过的领字的内容

一字豆。这个“豆”其实就是“读”(dòu)字,我们读古文的时候,讲究的“句读”,也就是文章句子需要停顿的地方。“一字豆”,它常用在五言的句子中。它做为领字,和后面的四个字构成了“上一下四”的句式关系。它也经常被在引领八字句的两句之上,用一个字,引领出二个“四字句”。也就是构成了常见的“X-XXXX,XXXX”。例如“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王安石-《桂枝香》),“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毛泽东-《沁园春》雪),再如“恨-玉奴消瘦,飞趁轻鸿。(吴文英-《声声慢》)等等

一字豆,基本是由虚字构成的,比如“但、又、正、更、渐、尚、甚、况、且、乍、方、纵”等;有些是动词,如望、对、叹、看、念、料、算、想、恨、怕、怅、问等。这些字又大多是去声。在词中,逢五言句时,多注意是否是由“一字豆”来领字的,注意了,节奏鲜明清亮,不然,读起来都不顺的。其实,“一字豆”也可以被称为“领字”的,“领字”是清朝时兴起的说法。宛敏灏先生《词学概论》云:一字豆是词的句法特点之一。一字豆和一字句不同,一字豆不是独立的句子。懂得一字豆。才不至于误解词的平仄。一个字用来引领全句的,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一字豆”,用二个字来领呢?就叫“二字豆”,同样,三字领句的,叫做“三字豆”。这个“领字”,有领一句的,也有领二句三句的,最多是领四句的。一字豆或领字,是学词必须搞懂的概念,须用心领会之。“一字豆”或“领字”看词谱是找不到的,需要自己根据词意斟酌品味以及设计,下面再举几个领字的例子,大家了参考体会一下:一字领一句:向-抱影凝情处。(周邦彦-《法曲献仙音》)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吴文英-《唐多令》)一字领二句: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周邦彦-《夜飞鹊》)恨-玉奴销瘦,飞趁轻鸿。(吴文英-《声声慢》)一字领三句: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柳永-《八声甘州》)奈-华岳烧丹,青谿看鹤,尚负初心。(陆游-《木兰花慢》)一字领四句: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苏轼-《沁园春》)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新月初笼。(辛弃疾-《沁园春》)这些领字是全句中一个组成部分,读时虽稍作停顿,但不能断句,倘随便割开,就不能表达一个独立的意思。这些字为什么大多是去声呢?去声音韵鲜明清亮、语音果断,用以加重语气,更能表达感情,增强词韵的节奏感。所以大家以后用到一字豆,最好也用去声。当然有時候也需要根据前边一句的尾字来确定是不是用去声。如果前边的字是去声韵了,那么这个一字豆,就用上声了。二)、二字句。二字句就属于律句了。或者一般是律句的二字头。其格律一般是用平平,平仄。前面的第一字常被认为是中性的,可平可仄。但是要注意,“仄仄”的情况是比较少见的“拗句”,而“仄平”则是属于罕见的“拗句”了,无论少见或罕见,都意味着有而不是没有。这两种情况要慎用。二字句还有个特点,不用则已,如果用,也一定要押韵。如大家熟知的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二字句多用在换头处或句中韵处,作起句的比较少见。还有一词中多处使用二字句的,如:“湖上,闲望。萧萧。”二字句在词中不多见,它在字声方面,多用平仄句法,而且不少是迭句,并且都用作押韵的句子,这是二字句的一个特点,迭句而协韵的,必然是迭韵。如:“渔父,渔父,水上微风细雨”(苏轼《调啸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迭句为句中重迭句式。清·沈雄《古今词话·词品》上卷云:“两句一样为迭句,一促拍,一慢节。”

前面说了一个“二字豆”的概念。二字虚词做领字,就常被称为“二字豆”,例如“怎禁、却是、漫道、况值、莫是、试问、可是、却道”等都等这类词。其实,这要看句子的长短,以及怎么拆分句读的。二字句做领,一般都用在五言以上的长句之中。这两字做“领字”,即使没有和句子分开,也是要入韵的。它是可以单独做一个节奏单位而存在的,这点需要注意。这种情况,多用在慢词当中。看一下黄庭坚的《满庭芳》,他的下阕的起句是:“堪听,微雨过,媻姗藻荇,琐碎浮萍”。其首句原为“平平平仄仄”,却可以变成“平平,平仄仄”而论了。这里“堪听”是而个虚字,可做二字豆而起,“听”字入韵。这只是经验性质的介绍。大家做一下了解,可自己再参考一些词作品味吧。

三),三字句。三字句也属于律句范畴之内。一般可以看做律句(五言或七言)的后三字,用“上二下一”或“上一下二”这样的格式来组合而成的。既作律句看,那么,就应该是这样一些组合:“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同律句有拗的情况,这里也存在“拗句”的形式,只不过,词里的这种拗句时有所见,不象律诗那样严格限制。“仄仄仄、仄平仄”这样的拗句比较常见。“平仄平、平平平”则是比较少见的拗句。这里还需要强调,“仄仄仄”和“平平平”这样的三字句一般是格律之大忌,还是不要轻易去尝试。因为,格律的守则的二字为一音节,以示声韵交替之美感,一色的平或仄,非特别需要,不要轻易使用。三字句是比较常见的,比如我们熟悉的《鹧鸪天》,它的第五六句,“从别后,忆相逢。”要求的就是三字句。其句式节奏,有上一下二与上二下一的分别。如“柳丝\长”,如“鬓\微霜”。因其只有上一下二与上二下一两种句式,字数既少,读之一般无顿逗,填时则可随意。三字句用于换头的如:“惯怜惜。饶心性,镇厌厌多病”(柳永《法曲献仙音》);用于句中韵的如“暗凝伫。台榭好,莺燕语”(柳永《西平乐》);三字句可用作排句,如:“心似鉴,鬓如云,弄清影,月明中,漫悲凉,岁冉冉;也用作迭句,如:“斑竹枝,斑竹枝”(刘禹锡《潇湘神》);三字句用作对偶句的也比较多,如:“山黛远,月波长”(蔡松年《鹧鸪天》)。三字更有被用作领字,有“更能消”,“最无端”、“又却是”“最好是”、“怎奈向”、“更那堪”、“试凭它”、“那更听”、“怎知道”、“却不解”、“又相对”、“便胜却”、“又岂在”、“便纵有”“试待它”、“谁念我”、“谁念道”、“便不念”、“又还是”、“最妨它”、“终不似”、“又不道”等。三字作领字的方式有领一句的。如:“谁念我、同载五湖舟”(周密《一萼红》);有领两句的如:“试凭他,流水寄情,溯江不到春更远”。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道的“三字逗”

四)、四字句。四字句是词中一般是七言律句的上四字,它的变化很多。其平仄格律最普通者有两种:平平仄仄如“徘徊不语”,仄仄平平如“月破黄昏”。但按照“句走马蹄”和“节奏点上平仄交替”的原则,我们可以将“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两句式进行调整,从而衍生出“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这6种变格来,在句式上都不算拗句。不过,大家不要在8种非拗的四字句中随意选择和穿梭哈,有的词谱要求比较严格,“仄平平仄”,你若随意填成“平平仄仄”的话,就算你出律了。当然如果词谱上标注為“中平中仄”或“中仄中平”,我们填写的時候,选择的余地就要宽得多。另外还有“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这四种不合常规的四字拗句,属于特别句法。只有词中才这样用,诗中一般不用。词中也一般是需要表达一种比较劲捷激越怨懣的情绪时才会出现这种拗怒的四字句式。四字句的格式多分为上二下二,间或有以首字为领字的上一下三或作上三下一及上一中二下一的。有的句子除分平仄外,还须分四声甚至句备四声的,均为特别定格,不可随意改变。好,关于句式,后面还有很多,我们以后再讲。





三、词牌【杏花天】:



杏花天,词牌名,又名“于中好”“端正好”“杏花风”等。以朱敦儒《杏花天·浅春庭院东风晓》为正体,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另有双调五十五字,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变体。代表作品有辛弃疾《杏花天·病来自是于春懒》等。



词牌沿革

杏花开放时节为农历三月底到四月中旬,此时正值仲春时节,因此,古代诗人将此时称为杏花天。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取李白诗,一名‘于中好’。”按:今检盛唐李白诗,没有以“杏花天”为题的诗。而晚唐诗人李商隐《评事翁寄赐饧粥走笔为答》诗有“粥香饧白杏花天,省对流莺坐绮筵”句,晚唐温庭筠《阳春曲》有“霏霏雾雨杏花天,帘外春威著罗幕”句,俱咏春景。调名本意即咏仲春杏花开放的时节。蒋氏《九宫谱目》入越调,辛弃疾词名“杏花风”。此调微近“端正好”,坊本颇多误刻。今以六字折腰者为“端正好”,六字一气者为“杏花天”。[1][2]

朱敦儒词为创调之作,朱词三首句式字数相同,可平可仄之处较多。高观国四首,其咏杏花:“玉坛消息春寒浅。露红玉、娇生靓艳。小怜鬓湿燕脂染。只隔粉墙相见。花阴外、故宫梦远。想未识、莺莺燕燕。飘零翠径红千点。桃李春风已晚。”此调宋人多用以抒情、写景、咏物。调内有三个上三下四句法的七字句,不能改为上四下三,是为此调特点。



杏花天蒋氏《九宫谱目》入越调,辛弃疾词名《杏花风》。此调微近《端正好》,坊本颇多误刻。今以六字折腰者为《端正好》,六字一气者为《杏花天》。



杏花天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朱敦儒

浅春庭院东风晓细雨打鸳鸯寒悄花尖望见秋千了无路踏青斗草

中中中中平中仄韵中中中读中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平仄中平中仄韵



人别后碧云信杳对好景愁多欢少等他燕子传音耗红杏开还未到

中中仄读中平中仄韵中中中读中平中仄韵中中中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此调以此词为正体,若侯词、卢词之添字,皆变格也。按宋元人俱照此填,惟汪莘词前段起句“残雪林塘春意浅”,周密词后段第三句“一色柳烟三十里”,平仄全异。谢懋词后段起句“琵琶泪揾青衫浅”,句法全异。至江开词前段第二句“四无人、花梢转影”,高观国词后段第二句“怕行人、秋千径里”,两“人”字俱平声。周密词前后段第二句“眉柳嫩、不禁愁积”、“歌舞梦、欲寻无迹”,“眉”字、“歌”字俱平声,“不”字、“欲”字俱仄声。后段结句“日暮石城风急”,“石”字仄声,“风”字平声。又高观国词换头句“春禽静来窥晴昼”,“禽”字、“晴”字俱平声。前结“舒卷清寒时候”,“清”字、“时”字俱平声。平仄各异,谱内据之,馀参侯词、卢词。



格二双调五十五字,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侯寘

宝钗整鬓双鸾斗睡才醒薰风襟袖彩丝皓腕宜清昼更艾虎衫儿新就

仄平仄仄平平仄韵仄平仄读平平平仄韵仄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读平平平仄韵



玉杯共饮菖蒲酒愿耐夏宜春厮守榴花故意红添皱映得人来越瘦

仄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读平平平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韵





此与朱词同,惟前段结句添一衬字,换头七字不作上三下四句法异。



格三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卢炳

镂冰剪玉工夫费做六出飞花乱坠舞风情态谁相似算祇有江梅可比

仄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读平平仄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仄仄仄读平平仄仄韵



极目处琼瑶万里海天阔清寒似水从教高卷珠帘起看三白丰年瑞气

仄仄仄读平平仄仄韵仄平仄读平平仄仄韵平平平仄平平仄韵仄平仄读平平仄仄韵



此亦与朱词同,惟前后段两结句各添一字异。



十五讲作业:

依照朱敦儒的【杏花天】正格词谱,填词。注意领字在词中的用法。



杏花天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四句、四仄韵朱敦儒

浅春庭院东风晓细雨打鸳鸯寒悄花尖望见秋千了无路踏青斗草

中中中中平中仄韵中中中读中平中仄韵中平中仄平平仄韵平仄中平中仄韵



人别后碧云信杳对好景愁多欢少等他燕子传音耗红杏开还未到

中中仄读中平中仄韵中中中读中平中仄韵中中中中平中仄韵中仄中平中仄韵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7579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