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思源国学绝句班第3讲.docx
2020-04-13 | 阅:  转:  |  分享 
  
思源国学绝句班第三讲(讲义引用:子樵校长)本讲主要内容一中国古诗中的三种创作手法(赋、比、兴);二绝句的第三句;三创作谋篇注意的问题;
四意境;五渔阳第二法。一、了解中国古诗中的三种创作手法:赋比兴(1)问题的提出:?所谓诗学之正源,法度之准则---赋、比、兴,
最初的源在诗经.(2)赋、比、兴的概念:?【赋】就是赋陈,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
兴。赋,是与比兴并称的古代诗歌的基本手法。赋陈,一作铺陈。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
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
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一)景观物象的铺排。即通过多侧面地描绘景观物
象,以渲染环境、气氛、情调。如汉代乐府诗《江南》(一题作《江甫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可能是一首武帝时所采的《吴楚南歌诗》,是江南水乡渔家儿女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中以“莲”谐“怜”(怜爱
,爱恋),又以“鱼”谐“女”(女郎、渔家姑娘)。后面四个铺排句,仅仅换动了“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词,却富有情韵地反映了男女青年在采莲
劳动中互相嬉戏追逐的情态。(二)事态现象的铺排。在叙事诗中常以排比的句式铺陈其事。如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就有好几处着意铺排渲染.这
位古代巾帼英雄代父从军的典型事迹。诗中铺写她在出征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出征中“朝辞爷娘去,喜宿黄
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鸡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一作‘黑水’)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归来时“爷
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阀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装。当窗理云
鬓,对镜贴花黄。”通过这些铺排抒叙,有力地突现了花木兰保家卫国、居功不傲的劳动妇女的质朴本色。读之,使人感到畅酣达意、痛快淋漓。(
三)人物形象、性格行为的铺排。叙事诗中还有对人物一服饰装扮、年龄、言谈举止、个性气质的铺排抒叙,有助于多角度地塑造完整的人物形象。
?1.铺写人物的服饰装扮。借此以显示人物的身分和外表。如汉代《陌上桑》中描写秦罗敷的装束:“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
绮为上襦。”意在突现罗敷的端庄和美貌。2.铺写人物的年龄教养。借此以显示人物的成长过程。如《焦仲卿妻》中的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
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以突现兰芝的知书达理、聪明能干。?由此可见,铺排与含蓄恰好是完全不同风格的两种艺术手法。铺排的
主要美学特征乃是淋漓尽致,畅酣达意。我们还可以运用这种方法铺排人物的性格、行为等等。这种直接叙事的方法就是赋,是一种直言其事的表现
手法。就是直接陈述,直描情状,直抒胸臆,直写人物,直写景物。赋的要求:一是要交待清楚,明白;二是要讲究曲折、起伏,不能平淡如水,没
有诗味;三是要有主线,尤其是叙事诗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这个赋用在绝句中的赋法唐以后不多。但是也有很多名篇的。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
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这就是比喻、比拟。在绝句的创作中,比是一种经常的、大量
使用的表现方法。巧比妙喻的目的,是为了使诗词比用直接陈述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李白的《宣州谢肌楼钱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以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真是贴切精当,妙语惊人。又如汉代无名氏的《古绝句四首》其三:“菟丝从长风,根茎无断绝。无情
尚不离,有情安可脱?”(其意调:菟丝本是无情的草木,其根茎尚能相依不离;而人是有情的,怎能轻别离呢?!)诗中先对无情的菟丝(一种蔓
生的植物)作肯定,从而对本应有情的人却轻别离作否定。尽管人非草木,而今人却还不如草木!激愤之情以反喻出之,更见入木三分。?再如贺铸
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以博喻状“闲愁”漫无边际、纷乱杂沓、绵绵不绝。兴:作为艺术手法
,主要用来渲染气氛,触影生情,有时候也在音节上起到和谐的作用。说白了哈,就是“由什么想起什么”的问题。看到什么了,然后想起什么。诗
经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人都知道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就是把雎鸠鸟美丽的姿态这个意象,向淑女窈窕之
态这个意象所传递,从而表达出帅哥对美女的倾慕之心。读者也会通过雎鸠鸟的美妙的姿态,从而在脑海里构造出无比娇美的淑女形象。这手法就是
兴。先不说事先写眼前景,由景生情、景在先情在后,用触景生情好理解。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
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1.?兴中含比?兴中含比,即在“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句中也兼含有“以彼物
比此物”的比喻在内。兴中含比,多用在诗篇的开头。用来起兴的物象本来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联,只是起触媒作用,也含有一定的渲染铺垫之意。
但若与比一旦相结合,兴中含比,那就和本题直接挂上钩了。兴中含比,要比单纯地起兴或单纯地用比,则诗中意味倍增。兴中含比,以兴为主,比
则从之。兴中含比,常见于表示情爱、亲情、离别之类的诗作中,多从外界景观物象中触发联想。从兴中含比所取的兴象类型来看,有以动植物作比
兴者,也有以非生物或自然现象作比兴者。?从《诗经》以来的古代诗歌中,兴中含比,取兴象于植物的颇多。例如杜甫的《新婚别》的开篇就是这
样的:“菟丝(一种蔓生的草本植物)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养路旁。”一开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的起兴,起兴句
中又隐含着“嫁女与征夫”的不可靠、不长久的比喻。这就是兴中含比。又如《诗经?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鲜嫩貌),灼灼其华(花)。
之子(犹言‘这人儿’)于归(出嫁),其宜(使……和顺)室家(家庭)!桃之夭夭,有蕡(fén)(果实大而繁盛)其实(果实)。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zhēn)(繁茂)。之子于归,宜其家人!这是一支庆贺新婚的歌,歌词三段开头都以“桃之夭夭”起兴,又
从桃的花、果、叶层层着色渲染,兴中兼含比喻,对新娘嫁过去表示了许多良好的祝愿。这也是以植物起兴兼作比。?北朝《陇头歌辞》其一为:“
陇头(陇山之巅)流水,流离(淋漓)山下。念哥一身,飘然旷野。”其三为:“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关中),心肝断绝。”这两首诗
歌,前两句都以陇头流水起兴,兼及以流水的状态和声响作比,状漂泊未归和乡愁悲凄之情态。此处虽作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解也未尝不可,但毕
竟是由此及彼产生的联想的兴笔,又由于兴中兼比,便将前半与后半紧密联系起来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了。?兴中含比,比兴兼取,便有这样的妙
处。2.?兴起兴结诗词中凡用“触物以起情”、“感物而动”的兴笔开篇或收束,谓之“兴起兴结”。它具有触发联想、渲染气氛、调动情绪的功
能。古代诗词中,兴起,用得较为普遍;兴结,相对地说来用得较少;而兴起兴结,有时合用于一首诗中,则更为少见。??如杜甫的史诗《新婚别
》中云:“菟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交织着不
如意),与君水相望!”这是一首代言体的叙事诗,诗中塑造了一位深明大义的新娘子的形象。开篇以植物兴起,结尾则以动物兴结:仰视百鸟飞,
大小必双翔。”由比翼乌联想到别离人,这是又一种形式的兴笔。全诗由开头的“兴起”到结尾的“兴结”,前呼后应,结构严谨,这是兴起兴结同
用于一篇之中的极好例子。这三种手法,我们先大体了解下,以后随着我们的学习逐渐会清楚的。(3)赋比兴应用手法的作用?简要地说比兴手法
用具体的事物的形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思想,使诗更有表现力。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形象化。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例
,愁,是啥样子?我也不知道,很抽象吧,但江水,大家都见过,是很具体、很形象的。用春水比喻人生长恨,大家就能容易理解了。语言的表现力
、感染力不就更强了?这就是比兴的作用。如??杜牧的《七绝?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他上半写人,用赋;下半咏物,用比;都极为精采。为啥呢?虽欲强颜一笑,聊以慰藉对方,但满腹牢愁,终于无话可说,所以只有让蜡泪来代表离
衷了。比的应用让人拍案叫绝?。(4)七言绝句的兴起和比结【兴起】?七言绝句中兴起就是第一句,先写景,用眼前景引激发引出自己的情感。
兴者起也。即起发端的作用,以便为下文开头。也就是在全诗或段落开始,先说些同要说有事物无直接关系,或没有明显联系的话,但却有启示的作
用,引导下文。下面看两首诗,理解七言绝句的兴起问题。例一:?王昌龄的《七绝?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前面两句起兴,写少女不知道愁是什么,高高兴兴上得楼来,这本来都是与“闺怨”无关的。可是上楼后忽然看到杨柳了,想到折
柳而别,送“夫婿觅封侯”是错误的,如今自己独守空房,由此产生了怨。例二:《七绝?三月过行宫》李贺?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
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这首七言绝句,第一句都是写眼前景,然后由眼前景引出诗人的情感,这就是兴起。物在情感前,用眼前的景来
寄托、激发,引出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比结】比结很好理解,就是用比喻的办法写合句。刚才讲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都
是用比做结句,结就是最后一句,赋比兴及七言绝句的兴起比结,就简单的介绍到这。有本书叫《赋比兴笺》,大家如有兴趣,可找来一读。(5)
赋比兴的关系:如果综合赋、比、兴这三种手法来分析,用一句打比方的话来说:“赋”就是最基本的原材料;“比”和“兴”可以看做是加工后的
成品;当然,由于文章所要反映的内容是不同的,有时候使用“原材料”会显得朴实无华。使用“成品”也会产生深发联想空间的美感(意境),使
用“合成品”更会使文章得到唯美含蓄的效果。这就是赋与兴的关系。二、再谈绝句的第三句凡是谈绝句章法,或者传绝句技法,都很注重第三句,
为啥哩?上节课我们已经略谈了一点,今晚,我们从另个角度再谈谈绝句的第三句,即第三句要用力。古人说,七言绝句,转换之妙,全在第三句,
若第三句用力,则结句顺流而出。还有人说七言绝句的主题,宜落在第三句,第四句全作推宕,或指点,则神韵自出。这些论调都是特别注重绝句的
第三句,所谓转换,就是我们说的(转),是全篇的关键,因此在第三句这地方要下气力。我们先看首诗:《七绝?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
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高明之处,令人回味的是,“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第三句用两岸猿声作旁衬,既丰
富了江岸的景物,又起了衬垫的作用,于轻快流动的语势中巧妙地缓和了一下气势,这就使全篇有了起伏,不再直泻无余了。因而施补华《岘佣说诗
》就曾指出:“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须缓,可悟用笔之妙。并称赞说:“太白七绝
,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所谓“神韵”,不过是强调诗歌既要有意境,又要讲究韵味。当然这首诗在时间频率处理上很妙的,我以后在绝句时间
的处理上会谈的。急语,就是指的时间的频率,以后会谈。为啥绝句第三句这样重要呢?这是因为绝句只有20字或28字,在章法上想追求过多的
变化,是不可能的,要追求句绝意不绝,所以第三句转处就显得身特别重要了,所以我们在绝句的创作过程中,特别是初学,一定要在第三句上下功
夫。第三句?别老围绕一二句去思考,要开拓思维,将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所以我们在以后一个阶段学习过程中,应把重点放在第三句。三、
创作谋篇应注意的问题对绝句的创作我们应该注意:(1)起句用眼前景物兴起注意,眼前景,能触发自己情感,千万别见啥写啥。(2)注意语脉
的连贯初学诗时,语意的连贯是重点。所谓读第一句,知有第二句,读第二句知有第三句,次第终篇,方为至妙。(3)第三句要下功夫我们每节的
最后一个问题都是围绕第三句讲得,所以,每周作业也得必须围绕每周讲义中所讲的方法去构思第三句。(4)第三句?要若既若离即实际就是和一
二句有“意”的衔接,离就只是形的分离。因为一首诗主题只有一个。渔阳绝句1至8法的注意一般都落在第三句,第四句推开一层去写。(5)第
四句注意照应主题?四、意境意境,《辞海》里说: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
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物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就是能与作
者产生共鸣,能够读懂作者想要说什么,表达什么?是爱?是恨?是赞?是贬?原来意境是一种艺术境界。王国维说: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
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这句话不难理解吧?这里所说的“意”,同“情”结合,即情意。所说的“境”,即境界,即把
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以境照之”,即在境界上产生诗意,就可创作了。王昌龄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
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身处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于意而思于心,则得其真矣。这里的三境就是意境,只是把偏重于写山水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情的称为情
境,偏重于言志的称为意境。这里讲的物境,主要讲山水诗,要写出泉石云峰之美,这种美的观点在诗人的心里,诗人一定要处身于泉石云峰中,掌
握了泉石云峰之美,看得透彻,了然于心,所以能够描绘出泉石云峰的形象。所谓物境,主要有两点:一要看到山水的“极丽绝秀”,即山水之美;
二要“形似”,描绘出山水的形象来。因为写出了诗人的美学观点,是形象和美的结合,所以构成意境。情境、意境同物境的分别,只是情境写出了
“娱乐愁怨”,意境写出了“意志”,把情意跟景物结合,就成了情境和意境了。其实这三者都是情景和境界的结合,情和意也往往结合着,抒情里
有意,达意里有情,写山水里也往往有情意,所以这三境都是意境。什么样的诗才算有“意境”?刘勰《文心雕龙?物色》里说:“是以诗人感物,
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诗人受到外界景物感触,这种景物互相联接着是无穷的,所以称为万象,只要在视听的范围里所接触到
的,着上感情色彩,产生诗意,都可构成创作。流连指在欣赏景物时,不忍离去,这里就产生感情,给景物着上感情色彩,沉吟就在进入创作了。又
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图貌”是描绘形象,是写景;“与心”是表达情意,是抒情。这两者结合,就做到
情景交融,构成意境了,即情意同境界结合了。“写气”是描写气候,“属采”运用辞采,?也是为写境界用的。下面举出具体例子:“故‘灼灼’
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杲gǎo?】’为出日之容,‘瀌瀌【瀌biāo】,拟雨雪之状,‘喈喈’【喈?jiē】逐黄鸟之
声,‘嘤嘤’学草虫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下面就来看看刘勰所举的例子。《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状少好),灼灼(
状鲜明)其华。之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宜其室家。”“灼灼”,描写桃花的红艳,是“图貌”;也赞美新嫁娘容貌的美艳,是“与心”;即情
景交融,就是有意境的诗。这里好象没有写出一种境界来,为什么说有意境呢?王国维《人间词活》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
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这里,写桃树的少好和桃花的红艳,用来兴起新嫁娘的年轻和容貌的明艳,反映了诗人喜悦赞美的
感情,这就是有境界。不过这种用意没有明白说出,这就属于三境中的情境。例中的“灼灼”“依依”是“图貌”,描绘形貌;“杲杲”“瀌瀌”是
“写气”,写气候:“喈喈”“?嘤嘤”、是“附声”,写声音。这里既“随物宛转”,又“与心徘徊”,做到“情貌无遗”,即情景交融,有意境
。作者把感情色彩著在景物上构成境界,含有感情,即情意,所以是意境。这是《诗经》中有意境的诗。王国维《人间词话》里说:“有?有我之境
,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淡谈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
物。”这里讲的有我之境,即《诗格》里讲的情境或意境;无我之境即物境《人间词话》又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这里提出境界出不出的问题,也就是哪些诗有境界,哪些诗没有境界。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
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
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王昌龄把诗的意境分成三格:A、言物者
为下格。只是简单对事物进行直接描写,没有主题的升华,没有美的提炼,诗品则下矣。B、言情者中格。是将作者自己的身心,投到强烈的感情体
验之中,将意象融为一体,即把客观事物理解体验之后,化为个人感情,并经过酝酿加工所形成的境况。C、意境者上格,偏于言志。即作者将物境
、情境都融为自己的意识、感情,使之升华到最美好的境界。如陆游的《七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
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以衰老多病之身,尚想为国戍边,不忘抗战报国,将梦境和现实相结合,表现诗人报效祖国忠心不衰之情,读来悲
壮苍凉!三境相互融合,在抒情中表意,在明意中言情。如此看来呢诗的最高境界?就是言志。说一首诗的意境好、美,就是说它能引起大家共鸣。
诗歌创造意境的过程,就是对所反映的对象素材加以取舍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我们在创作中必须掌握的。主要有哪些窍门呢。1、以少总多诗歌所
要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不能把生活中的所有现象都罗列进诗中,所以需要有一个选取、删简的过程。李东阳题的《墨竹》(这首诗的第三句
?三仄尾了哈,我只是引用这首诗来强调一下?绝句的创作要简洁哈)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他所
说的画法与诗法相通,都要讲究简洁,尤其是绝句,更要简洁。画竹不是把所有的竹叶都画出来,而是只简要地画上几片竹叶,疏朗自然,却能使人
从中体会出竹子萧萧作响,满堂风雨的韵味。王安石说:“浓要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也是这个意思。从“红一点”,就可以使读者感受
到万紫千红的景色。这就是“以一总万、以少总多”。2、以小见大以小景传达大景大情,以小事写大内容,以小物写大主题。通过典型和象征,借
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个是渔洋第一法的例子哈
,“东风不与周郎便”--第三句否定词。这里我们不看章法,我们只看意境是如何体现的。二乔只是两个美女,但她们却代表着东吴政权的尊严。
要是俩美女被俘虏了,说明啥?东吴政权的灭亡呀。诗人没有直接说出来东吴灭亡,而是婉转的借二乔来说的。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是我们在诗中
经常使用的。再如?黄巢《七绝?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花在什么时候开放,似乎并不
是什么大事。但这里作者却要把在秋天开的菊花放到春天来开,体现作者要改变现实的思想,这也是以小见大。这也是黄巢起义的一个雄心壮志的体
现哈。这就是以小见大。3、即物寓意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说白了,就是攥着拳头要你猜。我们看看苏轼是如何要你猜的。、《七绝?花影》?
苏轼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诗中对花影描给得很形象,大家说说是啥意思呢??他真正的用意是啥
捏?小人得志,挥之不去,去之又来。再看看曾巩的《七绝?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诗中
说是严冬刚刚过,柳条还没有变黄,可是它却凭春风一吹,马上就猖狂起来。柳条乱舞,柳花乱飞,只知道一时蒙天蔽日,好象整个世界都是它的,
哪里知道秋后还有清霜,那是它叶落枝枯的时候。这里诗人以柳作比,描画出一些善于逢迎拍马、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诗中有鄙视、嘲弄、劝喻
、警告,这才是作者“咏柳”的真实目的和寓意所在。4、虚实相生虚是主观思想感情,实是客观景物形象。诗中如果只有虚,就会抽象说教,没有
诗味;如果只有实,就会现象罗列,没有生气、情趣。古人云:“虚者枯,实在塞”。因此,要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大家要牢牢记住这句话哈。总
之诗词的意境美需要诗词语言的曲折与含蓄。我们可凭景物呀,借代呀,比喻呀,典故呀,联想呀等等,来表现诗词的含蓄与曲折。绝句创作(二)
渔洋第二法:渔洋绝句12法之第二法,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我们通过分析下面这首诗来理解第二法:虎山桥畔尽层松,掩映寒
流古寺红。却上重楼看邓尉,太湖西去雨蒙蒙。?——虎山擅胜阁眺光福以雨阻不得往第一二句?,很简单地用写景的办法?写虎山桥畔松林掩映流
水古寺这一件事;第三句笔锋一转,在一二句的基础上用一转折词“却上”将视点由一二句的“虎山桥畔松林掩映流水”?转到登楼观赏邓尉山上,这就是这一法的要点;第四句,紧紧地顺着第三句,扣诗题眺字。创作要点:是一二句说一事,注意第二句和第一句的意思要衔接紧密;二是第三句用一转折词,将一二句,转到另个方向,比如:却上、却是呀,惟馀,祗馀等等一些表示转折的词语。第四句要顺着?第三句扣主题。例诗: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惟馀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秦淮杂诗十四首之二不复黄衫舞马床,更无片段荔支筐。祗馀今古青山色,留与诗人吊夕阳。——骊山怀古八首(之七)关于第二法,就简单分析到这。?今天推荐两本书,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读读。推荐阅读《洪为法绝句论》和《赋比兴笺》。思源国学绝句班第三讲作业:以“听”为话题写一首七绝来赞美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妙之声吧!(题目自拟,大家喜欢听什么就写什么)要求:(1)首句平起入韵式。格律正确。(2)注意渔洋第二法要求:前二句说一事,第三句以转折连词承接。注意第二句和第一句的意思要衔接紧密,二是第三句用一转折词,将一二句,转到另个方向,比如:却上、却是呀,惟馀,祗馀等等一些表示转折的词语。第四句要顺着?第三句扣主题。(3)作业截止时间:周三晚上8点前,晚交的不安排评阅。(4)作业格式:学号网名+思源国学绝句班第三讲作业七绝标题文/网名#######,#######。#######,#######。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7579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