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渔村赋13期第一讲.docx
2020-04-13 | 阅:  转:  |  分享 
  
小渔村赋13期第一讲主讲:冯尧第一点,什么是辞赋?辞与赋,严格来说,是两种文体。辞,就是楚辞。赋,指的是赋文。由于赋这一文体的发源,受到诗经
、楚辞、散文的影响,并且,《文心雕龙》认为,赋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所以后来的人,常将“赋”这一文体,与“辞”并列,笼
统地称为“辞赋”。第二点,赋的起源赋的起源与《尚书》、《诗经》、楚辞关系密切。班固的《汉书》曾谓之“赋者,古诗之流也”。这个“古诗
”,是指《诗经》。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这个篇章中,将这个观点深化。他认为“《诗》有六义,其二曰赋”,即是从《诗经》的“赋、比
、兴”这一表现手法上,对“赋”加以诠释。也就是说,“赋”主要是敷陈其事——从汉大赋的体式来看,确实是很好的发挥了,“敷陈”这一特点
。?‘风雅颂、赋比兴’简称为“风赋”,风雅颂是具体的体制,赋比兴是具体的表现手法,所以简称为“风、赋”,就此两字而言,“其二曰赋”
,就容易理解了。关于赋的起源,刘勰认为是“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除以上之外,唐代白居易认为是“初变本于《典》、《坟》”
——典坟,在这里是一个泛指,指的是上古三皇五帝,以及接下来的《尚书》一类的书籍,这类的书,多是应用散文,与诗经的韵文,是两个类别。
这里要注意,文言所说的散文,是指不押韵不讲骈偶的文体,是与骈文相对的一个称谓——有讲究骈对的骈文,自然就有不讲究骈对的散文。这与现
代白话文所说的“散文”是不搭界的。从赋文的“提引发送”类词汇,大量存在的角度来看,白居易的提法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因为这些完全就是
借鉴于古散文。并且无论什么赋体,都存在一定量的散句,这些呢,也跟白居易的提法相吻合。但同时,白居易也承认“赋者,古诗之流也”,所
以他总结说:“酌遗风于三代,明变雅于一时。全取其名,则号之为赋;杂用其体,亦不违乎《诗》”——这句说的赋是“杂用其体”,就是对“赋
”较为全面的评价。赋的起源有三——诗经、楚辞、上古散文。以“杂用其体”四个字来概括,是非常合理的。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
是先秦荀况的《赋篇》。第三点,文言的起源与流变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个原则——古代文学的绝大部分是以文言文构成的,辞赋亦不例外。在中国古
代,文与言是分离的,文指需要记录成文的,或经过文辞修饰而区别于日常口语的,言指的是日常说话的语言。文言呢,是指那些,用来记录成文的
书面语言。而文言文是近现代才有的称呼,是用来跟白话文区别的。古代只有文言一词,并没有文言文一说,因为在古代,凡文章皆是文言。浓缩的
两大关键是:一是将多字一个意节的词汇或语句,浓缩为一个字,使之“单字成词”。如“快速的走路”就浓缩为一个字“趋”。第二个关键是,凝
固当时的语言,比如“弗”字,以后虽然读通于“不”字,但文言中常写为“弗”,不为口语之变而改变。由于文言在浓缩与固化的过程中,有不少
因地域不同、时代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比如刚才说的“弗”字,他还有“达到”、?“不可、不然”、“举手”、“去”等诸多含义。为了释译文章
与通释语义,所以需要专门研究与分辨,于是“训诂学”从春秋战国就开始了。后世训前世之文之字,于是代代相训,传承不绝。这个能够掌握文字
并做记录的阶级,就是管理阶级,至后演变为“士大夫”阶级。对于这个阶级来说,使用这种约定成俗的文字记录方法,是其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之一
,这几乎就是一种无形的权杖。这种区别于口语的书面语言,于是就有意识的,与平常说话的方式区别开来。虽然朝代变迁,口语递改,但这种书面
语言,却少受其扰,变化甚微。正是有了这种书面语言,我国家的精英文化,得以代代延续,至今不绝。对于不认识字的人来说,即便是将文言一字
一字念给他听,他也难明就里。对于认识字但没有经过系统学习过文言的人来说,文言就是密码——需要专门去破译。唯有系统学习过文言的人,才
能熟练应用。而古代的读书人,自认字读书开始,看的读的都是文言,耳濡目染之下,几乎人人皆能掌握这种密码性的语言。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
阶级就扩展为“读书人阶级”了——这已是一个不小的层面了。这个层面上的人,数千年来,受到百姓的尊敬与效仿。正是这个层面上的人,主导了
我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并且传承清晰,几无断裂。而这些功绩,文言之力伟矣。古代的读书人,恐怕还无法完全知晓文言的重要性,因为他们缺乏
对比。所谓的古代读书人,见面就笔谈或者手语,是个笑话。真实的古代读书人,出门在外,用读书音,按文言的方式与读书人沟通,是没有什么困
难的。六朝之后的读书音,也就是中古音,差不多就是我们现在写诗用的平水韵。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
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两字或三字一个节奏,这是因为诗、骈赋、律赋的句子多以两三字成一个意节,单字成词的情况较少。?这就比文言散句常
浓缩到,一字一意节好理解的多。比如“欲穷千里目”这句诗,如果改文言散句,就成了“欲目千里”或者“目欲穷”之类。相比而言,“欲穷千里
目”算是好懂的了。另外,如文言的“吾不敏”——这是说,我不够敏睿。如果换诗句就成了:“吾不称聪敏”、“余非敏睿人”等等之类,你说是
不是更好懂呢?刚才跟大家讲的这个问题,是曾经有不少人问过我,说为什么同样都是文言,为什么诗词与辞赋比文言散文更容易理解?现在都知道
了吧?其根本在于诗词辞赋是需要吟诵的,而吟诵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这个节奏多是两字或三字。意节与吟诵节奏是统一的,诗词辞赋一句中是
两三字一个意节(两三字成一词),比文言散文常常一字一意节(单字成词)要简单好懂些。比如“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这两句
,其中的词序分布不同,但他的意思是基本一样的,就是问:我与徐公相比,谁更好看呢?——这些约定成俗的词序、字序分布变化,在古代是靠多
读多写来掌握的,这属于文言的自然语法。就如同一字不认的文盲,他也能够熟练交谈说话一样。而当今中文语法,衍生于西文,用这些“主谓宾定
状补”的术语去研究文言,是逆向性研究,虽然也可以掌握,但终属于下乘了。最好的法子就是多读多想多练。第四点,赋的总体特点与赋体分类特
点赋的整体特点是押韵。无论什么样的赋体,都需要押韵,有区别的是,不同的赋体,对于押韵的要求不一而已。比如骈赋、律赋要求押韵精严;散
体赋、文体赋,押韵的要求要宽泛一些。为什么赋是一定要押韵的呢?这需要一些流变上的考据。古代文体,最明显的区别是“韵文”与“非韵文”
。其源头是两处,一是《诗经》;二是《书经》(即“尚书”)一类的散文。《诗经》所流变出来的,都是韵文大类;《书经》所流变出来的,皆是
“非韵文”大类。譬如“辞、赋、诗、词、颂、铭”等,都是由诗经流变,都是押韵文体。这一类的文体,偏重于抒情或简略叙事。而诸如“文、记
、序、表、论、策、书”等等,则是由《书经》流变的。这一类的文体,都是“非韵文”,属于应用文体的较多,偏重于叙述论理。至于赋这一文体
,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即属于《诗经》的流变。既然是《诗经》流变来的,那押韵自然是必须的。当然,这样理解有些简单
粗暴了,但大体作为依据,是不会错的。另外,鉴于赋的“杂用其体”这个特点,赋不单是抒情,还兼重叙事论理。无论如何,押韵是赋的重要特征
之一。至于如何严谨,如何宽泛,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了。无韵不敢称赋。而赋的其他特征,不同的赋体,有不同的特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
上古音系与中古音系,乃至今音的巨大差异,一些先秦或汉赋中本是押韵的地方,有些人会以今音或中古音去衡量,然后看起来就不押韵了。这是非
常不应该的。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基本是不押韵的,比如……都不押韵,所以赋一定要押韵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这样说,
还具体举例了,说什么“其山则:盘纡岪郁,隆崇嵂崒(zú)……这‘郁’与‘崒’怎么押韵?”——其实啊,‘郁’与‘崒’正是押韵的,不过
是上古的音系的“之”部与“物”部通转押韵而已。由于没有认识到音系差异,而贸然下结论的这种情况,是应该要戒止的。论证这一类的问题,
就如俗话说的“不怕行家笑,就怕外行闹”,说这些,只是要提醒大家,我们做学问,务必要严谨,不能在没有弄清楚之前,就想当然地贸然定论。
这里的重点是——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韵文大类。只是押韵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赋体衍变从先秦开始,到宋代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
。明代学者徐师曾著有《文体明辩》,其中对赋的辨体认识有较为广泛的影响。他认为“故今分为四体?:?一曰古赋?,?二曰俳赋(骈赋),?
三曰文赋?,?四曰律赋”。徐师曾的赋体分辨论,立言于诸种赋体的本身特点与写作手法上,但其中的“古赋”一体,包含甚广。可涵盖至“先秦
赋”、“骚体赋”与“汉代散体大赋”。?也就是说,自六朝骈赋以前的一切赋体,皆可谓之“古赋”。参考同为明代学者吴讷所著的《文章辨体》
来看,徐师曾古赋之说,亦借鉴于吴讷。这说明到明代,赋体之分类辨体,已渐渐趋于共识。《文体明辩》之赋体分类,其中容易让人不明之处,
在于古赋中所涵盖的汉散体大赋,与另独辟为一体的“文赋”此两者的区分上。两者有同有异,使初涉者不易辨认。另从文体特点与表现手法来看,
“骚赋”与“先秦赋”以及“汉代散体大赋”也有明显区别。将其尽归于“古赋”,也显得过于宽泛。“先秦赋”为“汉散体赋”之发端,将此两者
并为一体,无可非议。而“骚体赋”无论是章法结构,还是句式音韵上,乃至体物抒情的侧重点上,皆与前两者有明显区别。此外亦有近代学者,从
赋体的发源上来进行赋体分辨。即从赋体的源头“诗、骚、文(散文)”上立足。于是提出赋体分类应与其发源相对应,分为“诗体赋”、“骚体赋
”、“文体赋”。这样的论点,忽视了赋体在流变过程中所形成的特点问题,并且对流变初期,某些未定型的特点,有以偏概全之嫌,以至于不以文
体的广泛特点而论文体,无疑也非尽善之论。其实综合来看,赋之诸体分类,较为合理的分类方式是在《文体明辩》的基础上,对“古赋”的定义再
加以细分即可。立足点,还是应以文体的本身特点为分类依据。那么,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骚体赋、散体赋(汉大赋)、骈赋、律赋、文
体赋五大类。我们先来大概了解他们的特点,至于具体的,包括各种赋体的创作要素,具体创作方法,在以后的课目会有更详尽的讲述。第一种,骚
体赋:“骚体赋”直宗于楚辞。此体沿袭《离骚》格调,通常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或忧国忧民,或怀才不遇,或喻比自哀。其抒情成分较重。成篇
百数字或千余字,篇幅上趋于中短篇。此体最大的特点是擅用“兮”,并以此调剂诵读节奏、渲染情感。“兮”字多用于句末或句腰处。句式选择较
灵活,不拘“四、五、六、七、八言”。?但句式安排上,常在赋中同一大意节段中,求句式之整齐划一。表现手法上常用排比,但不求对偶句之精
严。此体多隔一句相押韵。且常转韵。此体虽常借物抒情,但中心思想明确,脉络清晰。较有代表性的骚体赋作品,如贾谊之《吊屈原赋》、司马相
如之《长门赋》、韩愈的《复志赋》、柳宗元之《闵生赋》皆是。辨别此体,首观其“兮”调,善用者是。再看其情感,擅抒情者是。另骚体赋常以
“乱”或“讯”作结。“乱”或“讯”的意思是“总一赋之终”,或“重申要旨”的意思。比如柳宗元的骚体赋《佩韦赋》,其结有“乱”曰:“韦
之申申,佩于躬兮;本正生和,探厥中兮。哲人交修,乐有终兮;庶寡其过,追古风兮。”?——这个“乱”,就是对主题的总结与重申。这篇骚体
赋所谓的“佩韦”,是指佩戴细皮绳之类的物件,来提醒自己做事不要太激烈。“韦”是指皮绳,在古代典故中,“佩韦”与“佩弦”对立。“佩韦
”是性子急躁的人,用来提醒自己要缓和一些的典故;“佩弦”是佩戴弓弦,是慢性子的人用来激励自己要奋进一些的典故。以“乱”或“讯”作
结的方式,除在骚体赋有,另在六朝与唐代的骈体赋中也有一部分存在。但骈体赋用“乱”或“讯”作结的,到宋明时期,就越来越少了。虽然“乱
曰”与“讯曰”的意思相同,但用“讯曰”的,就相对要少很多。唐代用“讯曰”作结的,亦非常罕见。至于律赋,则基本不用“乱”或“讯”。
骚体例文:《复志赋》选段韩愈“居悒悒之无解兮,独长思而永叹。岂朝食之不饱兮,宁冬裘之不完。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轲而艰难。当岁行之未
复兮,从伯氏以南迁。凌大江之惊波兮,过洞庭之漫漫。至曲江而乃息兮,逾南纪之连山。嗟日月其几何兮,携孤嫠(lí)而北旋。值中原之有事
兮,将就食于江之南。始专专于讲习兮,非古训为无所用其心。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骚体赋~“兮”调,这是最明显的特征。第二
种,散体赋?散体赋是先秦赋之滥觞。此体之宗源,在先秦散文,至两汉最为兴盛。因有铺陈宏大,篇幅偏长等特点,散体赋又称之为“散体大赋”
或“汉大赋”。散体赋在思想立意上,多立足于赞美或稍涉讽谏。体式上有较明显的特征,即以“一问一答为章法所用”为主。且问答之人多为虚拟
。如“子虚”、“乌有先生”、“凭虚公子”、“安处先生”等等皆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成语“子虚乌有”,意指虚幻事物,他的出处就来源于此。
(屈风宋承,荀赋枚踵。弃情主物,构象陈辞。堆砌形容,列异闻而涵广博;怨怼激怒,托名物以称虚无。此赋之原体也。两汉以铺敷为旨,六朝则
整饬称能。)(屈风宋承,荀赋枚踵。弃情主物,构象陈辞。堆砌形容,列异闻而涵广博;怨怼激怒,托名物以称虚无。此赋之原体也。两汉以铺
敷为旨,六朝则整饬称能。)此体以状景体物为主,并极尽夸大奢辞。好用奥僻字词。句式三言至十言皆有。韵句与散句相间。亦间有早期偶对的
痕迹。长句诵读节奏近于文而别乎诗骚,散文化明显。另散体赋篇幅较长,通常数千字或以上。?此体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司马相如之《天子游猎
赋》——包括《子虚赋》、《上林赋》两篇;扬雄《羽猎赋》,班固之《两都赋》等等皆是。两汉赋学,以此体为最盛。体式上少有改进与脱化。数
百年间如此,不可谓不奇。《相如盛览问对赋》辨别此体,需先看其是否采用“问答”形式做铺陈之手段。次看其是否具备铺陈宏大、状物细腻而
夸张之特点并篇幅较长。再看其是否适当用韵及句式使用是否灵活多变。此体与文体赋最易混淆。“散体赋”在称谓上来说,其“散”字除有散文化
的意义之外,另有“散开”“铺开”的含义。此为辨分其体式之要津。另外,汉代在以散体大赋为主之余,在东汉后期,也出现了一些抒情小赋,
这些作品,脱离了汉大赋一些习气,转为清新雅致,是六朝骈赋的先源。我们来看一篇,张衡写的《归田赋》: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
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于是仲春令月,时和气
清;原隰(xí)郁茂,百草滋荣。王雎鼓翼,仓庚哀鸣;交颈颉颃(xiéháng),关关嘤嘤。于焉逍遥,聊以娱情。尔乃龙吟方泽,虎啸
山丘。仰飞纤缴,俯钓长流。触矢而毙,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悬渊沉之鲨鰡(liú)。于时曜灵俄景,继以望舒。极般游之至乐,虽日夕而
忘劬(qú)。感老氏之遗诫,将回驾乎蓬庐。弹五弦之妙指,咏周孔之图书。挥翰墨以奋藻,陈三皇之轨模。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之前
有同学提问:骚体赋文的乱和讯作结,不是很明白。?回答:骚体赋文的乱和讯作结,也就是在文章结尾处,用来做这篇文章的总结和主题强化。
例:山阳城赋(有序)?山阳故城,遗趾数雉。四百之运,终于此墟。裔孙作赋,盖悯汉也。辞曰:?我止行车,涕于山阳之墟。是何苍莽与惨淬
,舂陵之气兮焉如?踏昌运于四百,辞至尊而伍匹夫。有利器而倒持兮,曾何刃之足舒!懿王迹之肇基,暨坤维之再敷。邈汜阳与高阝土,恍蛇变而
龙摅。痛人亡而事替,终此地焉忽诸。嗟乎!积是为治,积非成虐。文景之欲,处身以约。播其德芽,迄武乃获;桓灵之欲,从心于昏,燕其妖焰,
逮献而焚。彼伊周不世兮,奸雄乘衅而腾振。物象摧以易位,被虚号而阳尊。终势弹而事去,胡窃揖让以为文?呜呼?维神器之至重兮,盖如山之不
骞。使人得譬乎逐鹿,固健步者所先。谅人事之云尔,孰云当,途之兆也自天!??乱曰:久矣莫可追,升彼墟兮嘻嘻。独遗武兮,贻后王之元龟。
乱的行文方式:有骚体,有四言,或者四言兮调,比较灵活,但是基本是押韵的。如果用诗作结,就是:诗云,诗曰之类。或者,赞曰,颂曰都可以。一般骈赋,律赋很少用这种方式,建议当代用:诗云,诗曰,赞曰,颂曰次类,骈赋偶尔也用,要看需要,比如你的主题,实在需要大量赞美歌颂,祈祷。迅,用的很少,律赋是不用的,文体赋也不用。第一课作业:?一、简答:1、什么是辞赋?2、何为散体赋??二、填空:1、赋的起源有(???)、(??)、(??)。2、历史上第一次以赋为名的系列文章,是先秦(??)的(???)。3、诗、骈赋、律赋乃至骈文、对联,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吟诵节奏,而这个吟诵节奏,通常是(??)字或(??)字一个节奏。3、赋这一文体,公认的源头之一是“赋者,古诗之流也”属于(??)的流变。4、无论何种赋体,都是属于(??)文大类。只是(??)的宽严或方式有区别而已。5、赋体衍变从(??)开始,到(??)文赋成体之后,才告一段落。6、现在有广泛认同的赋体分类是:(??)、(???)、(??)、(??)、(??)五大类。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7579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