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小渔村赋13期第三课.docx
2020-04-13 | 阅:  转:  |  分享 
  
小渔村赋13期第二课:马蹄律与骈句的句式主讲:冯尧今天第三课很重要,七点半开始讲,这节课会讲到辞赋骈文的马蹄,还有辞赋的各种句式。这节课学好
了,辞赋的基础就学会了四分之一。一、马蹄“马蹄律”这个声律规则,应多用于骈文与多句式长联,以及辞赋中隔句式的句脚字部分。而对一句中
的平仄声律,不宜或者说是不尽适宜去生搬硬套。况且将“马蹄律”这个规律用于本句之中的理论,与所谓马蹄律变格的说法,亦不见清代及以前的
古人论述,并缺乏压倒性的实例。故而对什么才是真正的马蹄律?马蹄律是否有变格的说法?诸如此类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也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
识。我这里先讲一下马蹄律的知识,马蹄在骈文和辞赋里面都会,所以在这里我就举例,举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滕王阁序》吧,这样大家熟悉一点
。滕王阁序作者: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
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
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时维九月,序属
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
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
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吟俯畅,逸兴遄
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
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
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
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
,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
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
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
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古人骈文,自马蹄声律成熟之后,隔句对总是以两分句为限,极其少见三分句或以上
的隔句对。如: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
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马蹄律的原理本基于两骈(四个单句),或一骈四分句(隔句式)为一个单元。所以对骈文而言(记得这儿是说的骈文),
若是总句数一旦形成奇数,即无法形成真正的马蹄律。要么是起骈句内的分句脚字平仄无法形成马蹄,要么是上下分句脚字无法形成平仄相对。凡此
两者,必有一失。旧塾所谓的“马无三蹄”即是此理。三蹄的含义,包含单数,即3、5、7、9等等。马蹄律是建立在,每一句的句脚字都要相对
,包括每一个分句的句脚字都要相对,然后连排起来而成文章,这才是真正的马蹄。如骈文《滕王阁序》选段:勃三尺微命,(第一联上联)一介书
生。(第一联下联)无路请缨,(第二联,上联1分句)等终军之弱冠;(第二联,上联2分句)有怀投笔,(第二联,下联1分句,与上联1分句
相对)慕宗悫之长风。(第二联,下联2分句,与上联2分句相对)舍簪笏於百龄,(第三联上联)奉晨昏於万里。(第三联下联)非谢家之宝树,
(第四联上联)接孟氏之芳邻。(第四联下联)他日趋庭,(第五联,上联1分句)叨陪鲤对;(第五联,上联2分句)今辰捧袂,(第五联,下联
1分句,与上联1分句相对)喜托龙门。(第五联,下联2分句,与上联2分句相对)杨意不逢,(第六联,上联1分句)抚凌云而自惜;(第六联
,上联2分句)锺期既遇,(第六联,下联1分句,与上联1分句相对)奏流水以何惭?(第六联,下联2分句,与上联2分句相对)这一选段总计
有六联。其中三个单句联,三个隔句对联。每一联都是在“对”的关系下产生的,包括句脚字。这六联,连排起来,即成:“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於百龄,奉晨昏於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辰
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锺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这一选段,整段的句脚字平仄安排都符合马蹄声律。而这,才是马蹄
声律的真正来源。对联不是重点,先不论,我们先探讨辞赋马蹄。辞赋的马蹄,只是在隔句中出现,不论什么隔句,皆须要依马蹄。而辞赋的马蹄,
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押平声韵时,一种是押仄声韵时:1,押平声韵时:游必有方,哂南飞之惊鹊;音能中吕,嗟入夜之啼乌。(选自王勃《寒
梧栖凤赋》)四个单句尾字分别是:“方”,“鹊”;“吕”,“乌”。平,仄;仄,平。大家可知,当某段押平声韵时,四分句尾字马
蹄是“平,仄;仄,平。”同理,押仄声韵时也类似。2,押仄声韵时:仲尼不谏,惧将困于妇言;叔孙诡辞,畏不免于虎口。(选自苏轼《明君可
与为忠言赋》)四个单句尾字分别是:“谏”,“言”;“辞”,“口”。仄,平;平,仄。所以押仄声韵时,四分句马蹄是“仄
,平;平,仄。”大家切记,上面所言这平仄,一般看隔句的四个单句的各自最后一个字。二、骈句的句式句式是骈赋、律赋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
若能打好句式的理论与运用基础,则无论何种赋体,皆可在句式部分浑无障碍。现将唐中期后,得以归纳的,使用在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加
以说明并举例——这些句式的名称皆来源于唐代中期的《赋谱》。具体有:壮、紧、长、隔、漫、发送。共计六个大类壮句:三字成句相骈对者。例
句:1.“由是变黛色,涵碧虚”——王起《墨池赋》2,“尔其顺元辰,体乾德。”——陆贽《冬至日陪位听太和乐赋》3,“于是屏青编,收缥
帙”——谢偃《听歌赋》4,“所以殄凶器,降嘉生”——裴度《铸剑戟为农器赋》5,“士有阅简策,尚专精”——蒋防《萤光照字赋》6,“
乃举多士,命有司”——白居易《赋赋》说明:壮句的使用,通常需辅以引发、承接及过渡词语,否则很容易显得突兀。如“由是、尔其、所以、士
有、乃”即是此类。按旧塾的说法,“壮句”气紧促,若赋,则落韵密,宜在关窍处,忌多。也就是说,常在需要简短有力的说明或肯定时,常用“
壮”句。但要注意,因为“壮句”是三字句,按骈赋律赋隔一句用韵的规则,即每六字即需用一韵字,这显得入韵颇密。适当用于需要表现紧张壮阔
处甚好,若连用过多,则壮之有余而宽疏不足。紧句:四字成句相骈对者。例句:1,“德动天鉴,祥开日华”——李程《曰五色赋》2,“书编百
氏,病载千名”——陆龟蒙《中酒赋》3,“空极宵梦,宁逢晓妆”——黄滔《明皇回驾经马嵬赋》4,“素秋开律,碧沼凝光”——唐太宗《小池
赋》说明:所谓“紧”,也是与“壮”相对而言。较“壮”宽松一些的即为“紧”。“紧句”是4,6常式之一,使用非常普遍,这里不再多举例。
“紧句”在一篇骈赋律赋中,既可用与开篇发端,亦可以使用于任何段落,无定式。唯连用过多而易见“呆滞”气。长句:五至九字成句相骈对者。
例句:1,“偶圣则呈祥,逢昏则显咎”——郑锡《日中有王字赋》2,仰乔枝而见猜,俯修条而抱蠹”——唐太宗《威凤赋》3,倬元圣而纬天,
烁灵符之在日”——郑锡《日中有王字赋》4,丽碧霄以增媚,捧金乌而徐飞”——滕迈《庆云抱日赋》5,“贯星象而调七政,列山川而宅五
都”——刘允济《明堂赋》6,“阁道蛇横于曲渚,骊珠蚌剖乎浅濑”——路肇《天河赋》7,“奔注肯随於川渎,高明自贯於日星”——同上
8,“当翠辇黄屋之方行,见金枝玉叶之可数”——元稹《郊天日五色祥云赋》9,“羽盖凝而轩皇暂驻,风马驾而王母欲前”——同上10,“
上下逦迤而九疑失翠,旁侧参差而五岭迷烟”——王棨《芙蓉峰赋》这点要提醒一下,就是长句,它只是两句,相骈对的,是两句相骈对,他不是四
个小分句。五至九字成句相骈对,只是两句,押一个韵后面那个,不是四个。说明:长句通常在5-9字之间,这是唐宋人经过长期总结而来的经验
之谈。一句之中,若长过于九字,则难通读。这是符合汉语发音特点及大多数汉人的“蕴气”多寡的。若需要表达更深的意思而必须增加长度时,通
常就变为使用“隔句”了。当然,事无绝对,唐宋赋亦有“长句”超过9字而到10字或11字的,如元稹“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
之赤黄苍黑”这样的长骈句,但这样的句子通常需要更多的虚字来调和“蕴气”与阅读节奏,如这句的“夫”与“之”即是。这样长的骈句终究不是
主流。到九字即止,是大多数赋家在使用“长句”时遵守的一个底线。所以此处不以“特殊”情况为准。“长句”能够以细腻的笔调去描写一些景物
与抒发感想,所以是赋文家非常重视的一种句式,常用于关键部分的前奏与铺垫。但一般用在开篇的长句,通常不过5—7字,少有8、9言的长句
用于开篇。隔句:含分句相骈对者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轻隔、重隔、疏隔、密隔、平隔、杂隔”六种。一、轻隔:上4字,下6字(按现在的
说法是前一分句4字,后一分句6字。因古时为“竖排”版式,故称为上下,以下皆同)。1,“度木随形,俾不欺于曲直;运斤取法,必先正于
圆方”——欧阳修《大匠诲人以规矩赋》2,“有模有范,俾从教之克精;中矩中规,贵任材而必当”(当,此处为妥当之意,为仄声。归‘漾’韵
)——欧阳修《大匠诲人以规矩赋》这个格局一般都是走马蹄的。二、重隔:与轻隔颠倒,上6字,下4字。1,“霏微墀庑之间,瑶台月晓;仿佛
草茅之上,玉树花攒”——林滋《小雪赋》2,或策蹇以长愁,临川自叹;或扬鞭而半醉,绕岸闲行。——王棨《曲江池赋》三、疏隔:上三字,
下不限多少字。1,“耸其身,形蜿蜿而莫犯;举其首,势矫矫而靡亢”——白居易《汉高祖斩白蛇赋》四、密隔:上句5字以上,下句6字以上。
1,“征老聃之说,柔弱胜于刚强;验夫子之文,积善由乎驯致”——赵蕃《溜穿石赋》2,“若用之交战,则摧敌而先鸣;若用之草圣,则擅场
而独步”——白居易《鸡距笔赋》五、平隔:平隔就是上下字数不限,但要字数相同。字数不限,四字、五字都可以。“进紫光而旁射,期游刃以剸
犀;烘赤气而上冲,愿成形于斩马”——白行简《金跃求为镆铘赋》六、杂隔:上四字,下五、七、八字不限;或下四字,上亦五、七、八字不限(
既不符合“轻”隔、“重”隔、“疏”隔的归在此类谓“杂隔”)。1,“空庭欲曙,通宵之瑞露盈盘;幽径无风,一片之春冰在地”——浩虚舟《
盆池赋》2,“腾辉于鸳鹭之行,若离若合;委照于熊罴之旅,或友或群”——王起《庭燎赋》3,“昆山之玉楼偃蹇,曾何仿佛;沧海之银宫焕烂
,安足翱翔?”——刘允济《明堂赋》说明:以上六种皆可简称为“隔句对”(亦有人称为“分句对”或“复句对”)。“隔句对”常是一篇骈律赋
的重点。由于有阅读至“分句”停顿的特点,故极易调动文章气氛。加上字数较多,容纳性大,无论是写景抒情皆可出文采。除以上六大类之外,另
外还有两分句以上的隔句,如白居易的“其工者,究精微,穷旨趣,何惭《两京》于班固?其妙者,抽秘思,骋妍词,岂谢《三都》于左思?”这一
类的隔句使用较少,属于“非常式”的范畴,这里不做探讨。漫句:既散句,不需要对偶的句子。例句:1,“悠矣久矣,配吾君之永宁”——路
肇《天河赋》2,“直端门而未出,天锡予以灵瑞。是何祥而何吉?”——元稹《郊天日五色祥云赋》3,“使蓬瀛可得而宅焉,何必怀于此山也?
”——王勃《游庙山赋》说明:漫句的使用,即可发感慨,亦可执笔点睛。而唐宋人用“漫”,尚杂用“古偶”之法,更见苍劲。如元稹的“帝用愀
然曰:予何力?泽未周于四海,云胡为而五色。来尔群后,举尔众职。因五行以修五事,由五常以厚五德,正五刑以去五虐,繁五稼以除五贼。苟顺
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进我辇路,就我陶匏。虽有光华之万状,不若丰穰于四郊。”这样的,接近先秦的“古偶”手法,杂之
一些工整的骈句,读来确实气象不同。此段可谓骈句与散句结合之典范。所谓“高古”之气,此既是也。提引发送句:发,即发语词,如“夫、惟
、盖”等等。送即送语,如“矣、也、乎”等等。“提引”——用于转承时的一些文言语气词或介、助、连、代词加“观”“稽”之类的实词等。从
一字到三四字不等。一字多用在转段或句与句之间承连,二三四字的“提引”既用于段落与段落之间,亦可用于句与句之间,无定式。1,“是则谢
氏林亭,尽在回眸之内;梁王池馆,无非跬步之中。”——“是则”即为句与句之间的提引类。不需要对偶,故判断句式应加以剔出后再论。2,“
安得不燎熏炉,命芳酒”——“安得不”亦为以上之类。3,“或有惜佳节,纵良游”——“或有”为段落与段落之间的“提引”4,“悲夫!艳逸
无穷,欢娱有极。”——“悲夫”属于发、送大类中的“起寓”,即开始发感之意。5,“吾尝文战将北,羁游极西”——“吾尝”为发、送大类中
的“原始”,即开始之意。6,“岂如扣角匡坐,且悲歌于白水;寻山小住,止危途于翠屏而已哉!”——“而已哉”即为“送”语。“提引发送
”这类的词汇非常丰富,如:“若夫”、“观夫”、“稽夫”、“伊昔”、“且夫”、“然后”、“然则”、“岂徒”、“借如”、“则曰”、
“矧夫”(况且,且)、“于是”、“已而”、“故是”、“是故”、“故得”、“是以”、“尔乃”、“乃知”、“是从”、“观夫”之类,
“观其”、“稽其”“嗟乎”、“至矣哉”、“大矣哉”之类等等。“提引发送”这个大类明显借鉴于先秦散章。虚词在对偶句中的使用至使阅读
节奏与诗不同,加上“提引发送”的大量使用,亦是赋文与诗的重大区别。而后世的对联(长联类)惯用的所谓“衬领”,则承袭于赋与骈文的“提
引发”类。至于词曲类的“领句”类,亦与之有关系。“提引发送”用好,可使通篇文章灵气逼人,无论是段与段之间,或是句与句之间皆毫无滞碍
。而诗,特别是近体诗,因缺乏这类的提示词,“转承启合”上全靠“意象”,故即便是老手,亦难保不在意象的衔接上起争议。而骈律赋,虽也立
足于“对偶”上,但毕竟是讲究“物、理、情”的文章类,不以自我意象的营构为主要手段。故而条理清晰,构建分明是骈律赋必须具备的要素。而
这,是不能离开“提引发送”类的。以上句式不仅仅骈赋律赋常用,骈文亦大抵如此。而文赋散赋亦可掺杂其中句式,使骈散相间。但在骈句与散句
转换之时,应勿使生硬而有脱节感。即在作散赋与文赋时,与散句最能相兼容者,是带有“古偶”风格的或似骈非骈的排比句式,而不是骈对讲究精
严的工整骈句——这是为通篇气韵协调考虑。而若作骈赋或律赋时,则应在不妨碍文章思想立意的程度上,力求句式规范,骈对工整。对于初涉赋文者,更当如此。壮、紧、长、隔、漫、发送。这些在使用上是任意组合,相同句式不要超过三个。隔句六种,都用马蹄。第三课作业:1、骈赋与律赋上的几种骈偶句式具体为:(?)、(?)、(?)、(?)、(?)、(?)。共计六个大类。2、壮句为(?)字成句相骈对者。?紧句为(?)字成句相骈对者。?长句为(?)至(?)字成句相骈对者。?隔句为含(?)句相骈对者。3、中唐后将“隔”句细分为“(?)、(?)、(?)、(?)、(?)、(?)”六种。?轻隔:句式为上(?)字,下(?)字;?重隔:与轻隔颠倒,上(?)字,下(?)字;?疏隔:为上(?)字,下不限多少字;?密隔:为上句(?)字以上,下句(?)字以上;?平隔:上下字数(?),但要字数(?);?杂隔:上(?)字,下(?)字不限。或下(?)字,上亦(?)字不限;?漫句:既(?),不需要(?)的句子。4、简答:什么是提引发送?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75793...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