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国学绝句班第四讲(讲义引用:子樵校长)上节课我们简单了解了诗词创作过程中的赋比兴手法,和渔阳绝句第二法,这节课我们重点讲两个问题:一、再 谈诗词创作的(比)二、介绍几种绝句的创作手法一、绝句的创作(一)用比的创作1比的概念上节讲过,不再赘言。比有比拟、比喻、借喻, 这节课我们详细的讲一下比的几个方法:(1)比拟,是直接把物当人写,或把人当物写。杜牧《七绝?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两竿落日溪桥 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七绝?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 泪到天明。谁能说说这两首诗是用了比拟还是比喻修辞方法?对,是比拟,把物当人来写。这是一种把物比作人,或者把人比作物,或者把甲物 比作乙物的一种方法。看例子,秦观的《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把物比作人,把春 雨后的花草拟人化,“芍药会有情含泪,蔷薇会无力卧枝”,把它们写活了,拟人化。2)比喻,即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特点的事物来比想要说的 某一事物。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描写事物,可使事物 形象鲜明生动,加深读者的印象;用来说明道理,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比喻又有以下几个方式:包括明喻、暗喻等等。(1)明 喻:就是比较明显地打比方。看下面的例诗:《七绝?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向峰头望故乡。“海畔尖山似剑芒”。很明显的明喻,尖山像剑芒。《七绝?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 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此诗中“露似真珠”“月似弓”也是明喻。(2)暗喻:比喻关系暗含在其中。如,朱庆余的《七绝?近试上张水 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大家知道不?是朱庆余在考前怕自己作品不符合考 官的要求,给张水部所写的一首诗。以新妇自比,把考官比作公婆,向张征求意见。通篇都是都是以比体写成。那张水部也不是等闲之辈哈,接过朱 的诗以后也写了一首作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的大意是说朱庆余像一位采莲的姑娘,长得漂 亮,歌喉又好,别看那些姑娘穿得很华美,但不值得人们看重,她们怎么能抵得上这位采莲姑娘,她那美妙的歌喉,一支轻歌就可以值上万金啊。从 而打消了朱庆余“入时无”的顾虑。朱庆余的诗写得妙,张藉的答诗也是比得妙,珠联璧合,传为千古佳话。这里用的就是隐喻。也就是暗喻。( 3)借喻:是一种省略性的比喻,直接用比喻物来代替被比喻物。如,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 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其中的迁客指的贾谊,贾谊以年少才华横溢名闻于朝野,遭到权臣之嫉,被贬长沙。这里,李白就是以贾谊比喻 自己,借贾谊说自己。这在唐时是非常普遍的,唐代的诗人往往都喜欢以说汉喻唐。如《长恨歌》开篇就说:“汉皇重色思倾国”,说是汉皇,但其 实就是借指唐玄宗。3)对比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来突出事物的特点。这也是一种绝句中常用的方法。有横比与竖比之分。袁枚《七绝?马嵬 驿》: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以不同人之间相比,用唐 玄宗、杨贵妃长生殿别离与平常百姓别离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表现了作者重视和同情普通民众的思想感情。肖永义的《七绝?答友人》:旧梦 随风散作文,文章秋水待浮尘。十年窗下三千纸,不及歌坛一曲新。“十年窗下三千纸,不及歌坛一曲新”。诗人用十年艰苦所写的诗文,与歌坛 上歌星的一支新曲作比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个都是横比的。是以不同人、不同物来对比的叫横比。再如:崔护的《七绝?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是纵比。物是人非,令人感慨。2比在诗词创作中的作用写诗,用赋 的手法毕竟不多,因为那样写,毕竟不灵动,灵动的诗大都用比兴的手法。有时,一个简单而有灵动的比拟,将许多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概念呈现 在读者眼前。有时,一个简单的比,可以给读者留下许多自由发挥的联想余地,将诗味延伸到句号以外很远的地方。例如:《七绝?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第一句用寒雨夜入吴这一景兴起,交代了饯别的情景是通宵达旦 ,平明送客楚山孤,点明饯别时间与地点环境,第三句写送托辛渐带口信,给作者的洛阳亲友,这个口信不是离愁别绪,不是问起居安适,却将报告 近况的口讯,用一个很美好的谜语般的比喻:洛阳的哥们如果问我近况,请告诉他们,我的一片冰心像贮在玉壶里一样。这样谜语般的口信,自然会 引起许多猜测,有人说,这是作者自视情操的高洁,有人说是形容宦情的淡薄,有人说是办事清廉,不为尘垢所污染,还有人认为是道人在白色的屋 子里修道哩。这些理解,至于那一个正确,都不是重要的,最主要的是一个简单的比拟,能给人的自由发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让读者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各有会心,给读者留下较多自由联想的余地。有时一个简单的比喻用在关节点,可以代替千言万语,让读者读到这里,觉察到这比喻之 外,仿佛另有一个深藏无限的世界。我们拿诗圣的这首《七律?咏怀故迹》来说一下:《七律?咏怀故迹》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 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怀念诸葛武侯,写到三分割据纡 筹策这关键事件,可惜大功未成,下面按常理应是写惋惜与赞美,但诗圣就是诗圣,却将千言万语凝结成“万古云霄一羽毛”七个字,把敬仰心情, 化作鸾凤飞翔独步青云的绮丽景象,则诸葛的遗像清高,才品的杰出,形容的一览无遗,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而自身一 腔热血,所向往的理想也隐隐约约说出了,我们对杜甫的身世也不陌生,想想他的一生,在读这万古云霄一羽毛这一比喻时,意中意外,有多少耐人 品位的东西啊。读到这里,我们觉察到这比喻之外,仿佛另有一个深藏无限的世界。3结论比的手法可以将抽象的的概念,化为具体的活灵活现的 景或物呈现在读者眼前,同时又能给读者提供更广阔自由联想的空间。将主题可以延伸到句号以外。我们在以后一个阶段的绝句创作中尽可能的地 学会在第三、四两句用比的手法,让诗形象灵动。含不尽之意于句号以外。这可是重点内容,特此强调!(二)介绍几种绝句的创作手法:一、递进 式:一句一接,层层递进,一气贯通,整首一意。1、直递:如金昌绪《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2、转 递(即传统的起承转合式):如王维《五绝?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3、跳跃:(变体,打破起承转 合式一般格局)如曾几《七绝?三衢道中》: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二、并列式(相当于律 诗的中两联),一句一意,相互独立,意绝而气贯,并生出一种情绪。杜甫《七绝?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 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五绝?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白日依山尽”一诗虽全用对 仗,但后二句是两句一意的流水对,故不属“并列”而属“混合”。三、两分式,两句一意,组合成篇。它有三种形式。1、以时间顺序的推移构成 两分。崔护《七绝?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去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今年)2、以空间位 置的变换构成两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以时间顺序的推移 和空间位置的变换交错构成的两分。李义山《七绝?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四、混合 式,是并列与递进二式的一种组合。共分四种形式。1、并列带承转递进。李益《七绝?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 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2、起承带并列递进。秦观《七绝?春日》: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 晓枝。3、三拖一递进,戴复古《七绝?淮村兵后》: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注:三拖,指前三句 ,如: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都是景物描写;向来一一是人家。最后一句是说明,把主题托出,所谓递进。4、一拖 三递进,是说第一句先总领说明,用后三句递进深化。苏轼《花影》: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五、 回环式,此式不常见,也有人叫它“连珠体”。其特点是结构不依常格,回环重沓。卢梅坡《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日暮诗成 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六、问答式,严格地说,问答式已经算不得是一种结构模式,而是一种表述方式,因其在诗中常用,故附带说一下。有自 问自答、相互问答、只问不答、只答不问等多种。由于时间关系只给大家发一首只答不问的例作。贾岛《五绝?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思源国学绝句班第四讲作业:请选择以上其中一种写作方式写一首七言绝句,题目自拟。并注明是哪一种方式。(递进式、并列式、两分式、混合式、回环式、问答式)作业格式:学号网名+思源国学绝句班第四讲作业七绝标题文/网名#######,#######。#######,#######。交作业时间:周三晚八点前,晚交的不评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