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清‧乾隆帝弘曆之雙聲詩
2020-04-28 | 阅:  转:  |  分享 
  
清?乾隆帝弘曆之雙聲詩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XiāoXiāngGuǎn112

何世強HoSaiKeung



提要:乾隆有御製詩,其詩作頗多,其中包括四聲詩、疊韻詩、雙聲詩,本文只談及其兩首雙聲詩及一首雙聲兼疊韻詩﹝即“一字雙聲詩”﹞。

關鍵詞:御製詩、乾隆、雙聲、疊韻、一字雙聲、粵音九聲、漢語四聲







第1節乾隆之雙聲詩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至嘉慶四年﹝公元1799年),年號乾隆,在位六十年﹝1736至17962013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其綜合詩文集名為《乾隆御製詩文全集》。

乾隆詩文之製既多,臣下上書為編纂詩文集者眾,乾隆因“不欲與文人學士爭長”,又怕“貽後世之譏”,故十數年來皆不許此舉。

《御製詩》中之詩文相信並非全為乾隆御製,部分為其詞臣之作,《御製初集詩小序》曰:

向敘《樂善堂集》云:夙昔典學所心得,不忍棄置,復雖有作,或出詞臣之手,真贗各半,且亦不欲與文人學士爭長,故十數年來,臣工以編次詩文集為請者,概弗許。

乾隆《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序》曰:

爰取庚戌文鈔所載存十之三,續作未訂入者存十之七,總為一編,共若干巻,非欲以文辭自表著,蓋是集乃朕夙昔稽古,典學所心得,實不忍棄置。自今以後,雖有所著作,或出詞臣之手,真贗各半,且朕亦不欲與文人學士爭巧,以轉貽後世之譏,則是集之輯有不得已者…。

以上引文之“或出詞臣之手,真贗各半”,顯示其詩文可能有一半乃其詞臣之作。

《御製初集詩小序》又曰:

然幾務之暇,無他可娛,往往作為詩、古文、賦文,賦不數十篇,詩則托興寄情,朝吟夕諷,其間天時農事之宜,涖朝將祀之典,以及時巡所至,山川名勝,風土淳漓,罔不形諸詠,歌紀其梗槩,積至今以數千百首計矣。而較晴量雨,憫農疾苦之作為多。

乾隆自稱公務之暇,多為詩文以自娛。又曰以“憫農疾苦之作為多”,其實其詩作題材頗為多樣化,“憫農疾苦之作”非主流。

《御製詩二集》卷五十五有乾隆之四聲詩、疊韻詩、雙聲詩,本文只談及其兩首雙聲詩及一首雙聲兼疊韻詩﹝即其所謂“一字雙聲詩”﹞。

為方便討論乾隆之雙聲詩,今先將其詩改寫成粵語拼音﹝簡稱為“粵拼”﹞及漢語拼音﹝簡稱為“漢拼”﹞,觀各言之聲母及韻母是否相同,聲母相同者是為雙聲,韻母相同者是為疊韻。

談及粵拼及漢拼,則涉及粵音九聲及漢語四聲,以下為粵音九聲表:

平 仄 平 上 去 入 陰平 陽平 陰上 陽上 陰去 陽去 陰入 中入 陽入 1 4 2 5 3 6 7 8 9 第四列為代號。以下為漢語四聲表:

平 仄 陰平 陽平 上 去 1 2 3 4 第三列亦為代號。

以下為乾隆帝之“雙聲詩”,見其《御製詩?二集?卷五十五》。

據其題注之意,此詩乃效唐?皮日休與陸龜蒙倡和之雙聲詩而作。

《擬君臣雙聲詩二首》:

其一

皮日休亦有此體,然“踈、杉”、“冷、鷺”字母雖同,脣齒音韻之間,未盡善焉。今以一韻分平仄,較日休為尤宻云。

顯賢佐明命,民閔切一意。慎身敢忽荒,兢敬懐欹器。

此詩體裁可稱為古體五絶,押平水韻去聲四“寘”韻。為了解乾隆帝之“雙聲詩”,今將其詩各言以“粵拼”及“漢拼”標示,以方便比較及說明。因中古之唐音與粵音相近,故以粵音為先。

乾隆帝所云之“字母”指三十六字母。皮日休之“踈、杉”、“冷、鷺”雙聲詩其實可不必涉及字母,此兩組字各自成雙聲。皮日休奉和陸龜蒙雙聲詩《溪上思》曰:

疎杉低通灘,冷鷺立亂浪。草彩欲夷猶,雲容空澹蕩。

乾隆帝提及之“踈、杉”、“冷、鷺”之雙聲字即指此詩之首二句之首二字。

以下為《溪上思》各言之粵拼與漢拼:

疎 杉 低 通 灘 So1 saan1,(caam3) dai1 tung1 taan1 Shu1 shan1 di1 tong1 tan1 疎與杉﹝粵音讀若“三,不讀“讖”(caam3)﹞粵拼與漢拼發音同為s,同屬雙聲。“踈、杉”兩字皆平聲。

冷 鷺 立 亂 浪 laang5 lou6 lap6 lyun6 long6 leng3 lu4 li4 luan4 lang4 明﹝平﹞ 命﹝仄﹞ hin2 jin4 zo3 ming4 ming6 xian3 xian2 zuo3 ming2 ming4 依粵音“顯”與“賢”非雙聲但疊韻,相信唐、宋時亦如此,但依“漢拼”而言,此二字同聲同韻,即雙聲兼疊韻,“顯”為仄聲而“賢”為平聲。

“明”與“命”不論“粵拼”與“漢拼”皆同聲同韻,亦即雙聲兼疊韻,“命”為仄聲而“明”為平聲。乾隆所謂“一韻分平仄”即指此。

乾隆言“顯”與“賢”為雙聲,此証明清初之語音與現代漢語相類,但不合古音。

民﹝平﹞ 閔﹝仄﹞ 切﹝仄﹞ 一﹝仄﹞ 意﹝仄﹞ man4 man5 cit8 jat7 ji3 min2 min3 qi4 yi1 yi4 依粵拼與漢拼“民”與“閔”之發音及收音相同,即雙聲兼疊韻,“閔”為仄聲而“民”為平聲,符合一平一仄之要求。

依粵音“一”與“意”之發音相同,即雙聲但非疊韻,兩字皆仄聲﹝“一”為陰入聲,“意”為陰去聲﹞,非一平一仄。

但依漢拼“一”與“意”皆同聲同韻,亦即雙聲兼疊韻,“一”為平聲,“意”為去聲即仄聲。“一韻分平仄”依漢拼而言則正確,但此非唐、宋時之平仄法。

從乾隆所說之“聲”看來,清初已無入聲。

慎﹝仄﹞ 身﹝平﹞ 敢﹝仄﹞ 忽﹝仄﹞ 荒﹝平﹞ san6 san1 gam2 fat7 fong1 shen4 shen1 gan3 hu1 huang3 依粵拼與漢拼“慎”與“身”之發音及收音相同,即雙聲兼疊韻,“慎”為仄聲而“身”為平聲,符合一平一仄之要求。

又依粵拼與漢拼“忽”與“荒”之發音相同,即成雙聲但非疊韻。依粵拼,“忽”為仄聲,“荒”為平聲;若依漢拼,“忽”為平聲,“荒”應為仄聲,在漢語中,“荒”可為陰平或上聲,即可平可仄。依乾隆之說法,“忽”為平聲而“荒”為仄聲。

兢﹝平﹞ 敬﹝仄﹞ 懐﹝平﹞ 欹﹝平﹞ 器﹝仄﹞ ging1 ging3 waai4 kei1 hei3 jing1 jing4 huai2 qi1 qi4 依粵拼與漢拼“兢”與“敬”之發音及收音相同,即雙聲兼疊韻,“敬”為仄聲而“兢”為平聲,符合一平一仄之要求。

依粵拼,“欹”與“器”之收音相同,即只能算疊韻,不能說雙聲,“欹”為平聲而“器”為仄聲。

依漢拼“欹”與“器”之發音及收音相同,即雙聲兼疊韻,“欹”為平而“器”為仄,符合一平一仄之要求。

此句亦可証明乾隆以今漢語發音,但不合古音。

以下為乾隆之另一首雙聲詩:

其二

視事授為位,深審資恤宣。出處合道徳,私思莫倦蠲。

原注:﹝思﹞去聲

此詩體裁亦可稱為古體五絶,押平水韻下平聲一“先”韻。

以下為乾隆詩之“粵拼”與“漢拼”:

視﹝仄﹞ 事﹝仄﹞ 授﹝仄﹞ 為﹝平﹞ 位﹝仄﹞ si6 si6 sau6 wai4 wai6 shi4 shi4 shou4 wei2 wei4 “視”與“事”不論“粵拼”與“漢拼”皆同聲同韻,亦即雙聲兼疊韻,兩字皆為仄聲,不合“一韻分平仄”概念。

“為”與“位”不論“粵拼”與“漢拼”皆同聲同韻,亦即雙聲兼疊韻,“位”為仄聲而“為”為平聲,此二字合“一韻分平仄”。

深﹝平﹞ 審﹝仄﹞ 資﹝平﹞ 恤﹝仄﹞ 宣﹝平﹞ sam1 sam2 zi1 seot7 syun1 shen1 shen3 zi1 xu4 xuan1 依粵拼與漢拼“深”與“審”之發音及收音相同,即雙聲兼疊韻,“審”為仄聲而“深”為平聲,符合一平一仄之要求。

又依粵拼與漢拼“恤”與“宣”之發音相同,即雙聲但非疊韻,“恤”為仄聲,“宣”為平聲,亦符合一平一仄之要求。

出﹝仄﹞ 處﹝仄﹞ 合﹝仄﹞ 道﹝仄﹞ 徳﹝仄﹞ ceot7 cyu3 hap6 dou6 dak7 chu1 chu4 he2 dao4 de2 依粵拼“出”與“處”之發音相同,即雙聲,兩字皆為仄聲。

依漢拼“出”與“處”之發音及收音相同,即雙聲兼疊韻,“處”為仄聲而“出”為平聲,符合一平一仄之要求,但不合古音。

又依粵拼與漢拼“道”與“徳”之發音相同,即成雙聲但非疊韻。依粵拼,兩字皆為仄聲;若依漢拼,“道”為仄聲,“徳”為平聲﹝不合古音﹞,符合一平一仄之要求。

注意以上五字應全為仄聲。

私﹝平﹞ 思﹝仄﹞ 莫﹝仄﹞ 倦﹝仄﹞ 蠲﹝平﹞ si1 si3 mok9 gyun6 gyun1 si1 si4 mo4 juan4 juan1 依粵拼與漢拼“私”與“思”之發音及收音相同,即雙聲兼疊韻,“私”為平聲而“思”為去聲,即仄聲,“思”為名詞時唸仄聲,符合一平一仄之要求。

又依粵拼與漢拼,“倦”與“蠲”之發音及收音相同,即雙聲兼疊韻,“倦”為仄聲而“蠲”為平聲,粵音“捐”,符合一平一仄之要求。

綜觀以上乾隆詩之雙聲並非全部皆一平一仄。





第2節乾隆之一字雙聲詩





乾隆尚有《擬言志一字雙聲詩》,注曰:

既成前體,又出新裁,想無祖鞭,自我作古。

春風風萬物,春雨雨一犁。解衣衣賢能,景行行仰兮。

此詩押上平聲“齊”韻,其韻為“犁”與“兮”。此詩每句之關鍵字為其重字,但兩字之讀音皆不同。

“春風風萬物”第一個“風”字為名詞,讀若“封”,粵拼為fung1,陰平聲;漢拼為feng1,亦為陰平聲。

第二個“風”字為動詞,同“諷”,“諷喻”也,亦可解作“吹拂”,此處解作“春風吹拂萬物”。粵拼為fung3,陰去聲;漢拼為feng4,去聲。

“春雨雨一犁”第一個“雨”字為名詞,天雨也。讀若“庾”,粵拼為jyu5,陽上聲;漢拼為yu3,亦為上聲。

第二個“雨”字為動詞,天下雨也。或釋作“下”也,例如“雨雪”,即下雪。亦釋作“為雨所淋”也,讀若“禦”,粵拼為jyu6,陽去聲;漢拼為yu4,去聲。犁,耕田用之農具。“春雨雨一犁”解作“有一耕田用之犁被雨淋濕”。

“解衣衣賢能”第一個“衣”字為名詞,衣服也。讀若“依”,粵拼為ji1,陰平聲;漢拼為yi1,亦為陰平聲。

第二個“衣”字為動詞,穿衣也。例如“衣錦還鄉”。此處釋作“贈送衣物予賢士穿著”也,讀若“意”,粵拼為ji3,陰去聲;漢拼為yi4,去聲。

“景行行仰兮”之兩個“行”字依乾隆詩之唸法必定不同。第一個“行”讀若“杏”,粵拼為hang6,陽去聲;漢拼為hang4,亦為去聲。“景行”即大路﹝依朱熹之說法﹞,比喻光明正大之行爲。今以“高山景行”比喻崇高之德行,而崇高之德行可作他人之典範。

第二個“行”字為動詞,讀若“衡”,粵拼為hang4,陽平聲;漢拼為xing2,亦為陽平聲。“行仰”指行走與仰望也。

“高山景行”源自《詩經?小雅?桑扈之什?車舝》﹝宋?朱子撰《詩經集傳》﹞: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四牡騑騑,六轡如琴。覯爾新昏,以慰我心。

注意依朱熹注“仰”讀若“叶五剛反”,即“昂”,粵拼為ngong4,陽平聲,今之粵音可唸作ngong5,陽上聲,抬頭望也。

依朱熹注“景行”,大道也。可知“高山”對“景行”,兩平聲字對兩仄聲字。“止”助語詞,無義,肯定陳述之語氣。

又依朱熹注第二“行”字“叶戶郎反”,即讀作“航”,粵拼為hgong4,陽平聲,漢拼為hang2。朱熹無說明讀作“航”之理由,不過“航”可釋作“標誌”,“景行行止”可釋作大路乃行走時之方向“標誌”。

朱熹又注曰:“高山則可仰,景行則可行。”語體即:“高山可以仰望啊,大道可以行走啊”,既然如此,第二“行”字唸成“行走”之“行”即可,不必唸作“航”。相信乾隆亦以此唸法為是。

乾隆之《擬言志一字雙聲詩》所提及之重字其實不獨雙聲,兼包括疊韻,但乾隆無強調此點,只言其為“一字雙聲詩”。“一字雙聲”指同一字但有不同之四聲,例如“風”字可平可去聲,其餘類推。

第1節乾隆所舉出之雙聲字多兼疊韻,但綜觀其作,乾隆似無兩字皆為雙聲兼疊韻之概念。

以下為朱子撰《詩經集傳》原文:



以下為乾隆帝之兩首雙聲詩原文:



























-1-





弗,不也。

“罔”,無也。

蠲,免除也。

同“轄”,車軸兩端之鍵。

昏,同“婚”。





献花(0)
+1
(本文系瀟湘館112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