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论老官山脉穴木人的白脉循行系统_兼评_经穴髹漆人像初探_刘澄中
2020-05-06 | 阅:  转:  |  分享 
  
·202·中国针灸2018年2月第38卷第2期ChineseAcupuncture&Moxibustion,Feb.2018,Vol.38No.2
环体带脉白脉”。还有,在脉穴木人的后颈部横行排灸腧穴铜人”的铸成。如今,“宋铜人”已经遗失,
列着4个俞位,左侧与右侧各有2个,自内而外依序但有明朝英宗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仿前重铸的
“正统经络腧穴铜人”存世,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冬
位于足太阳内侧白脉与足太阳外侧白脉之上,避开了
宫。还有,作为“经络腧穴理论系统成熟”的平面作
足太阳红脉。
品,则有见于《十四经发挥》(1341)与《倭汉三才
白脉循行的初期阶段是环俞阶段,继之以背俞阶
图绘》(1713)的“经络图”。上述黄帝学派的循环型
段,如上,见之于老官山脉穴木人。接下来,便是纵俞
经络系统,与扁鹊学派的红脉系统及白脉系统有着本
阶段。在纵俞阶段,红脉与白脉之间不是平行错位的关
质上的不同。黄帝经络系统的特点是:经不离穴,穴
系,而是前后接续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五输红脉接续
不离经;经穴连线而成经络。扁鹊经脉系统的特点是:
白脉”,这见之于手足五输归脉的《环中脉图》。进一步
宁失其穴,无失其脉。
则是“五输及臂红脉接续白脉”与“五输及股红脉接续
我们认为,老官山脉穴木人并不是类同于黄帝针
白脉”,这见之于上肢与下肢俞位归脉的《妊妇脉图》。
灸腧穴铜人那样的“立体模型作品”。它乃是以漆绘
按:《环中脉图》古图保存在《万安方》(公元1315年);
的红脉木人作为标本,而在实验中把刺激的穴点与出
《妊妇脉图》古图保存在《医心方》(公元984年)。
现的经脉循行感觉路线刻画在其上、划破漆面从而使
补充说明:本文提到的与绘入插图的“俞位黄
之表现为遍布不规则形状的白点与看似杂乱的大量
点”,所据为“初探”一文。据后出的新近资料得知,
白色细线的一件教具,而且是使用过的一件教具。对
这119个俞位,几乎全部都是划破底漆的、阴刻的、
于它,应该是唤起我们重温“以经脉循行感觉‘气至
形状不规范、大小不一的“白点”,与白脉的白色细
[8]
[6]
病所’为研究对象,不可动摇”的历史,探索今后
线类同。
的正确研究方向。
6扁鹊白脉循行与黄帝学派的经络系统两立
以上可见,“初探”把出自老官山脉穴木人的扁
“初探”把脉穴木人的各条经脉白脉的循行路线
鹊学派的“白脉系统”,与千年以后的宋元时代才出
以《黄帝内经》为圭臬而来相互比照,文中凡提及《灵
现的黄帝学派的“黄帝经络系统”相比对而论,可能
枢·经脉》一词者多达12处。殊不知,《灵枢·经脉》
有时代上的错位。同理,所称:“《黄帝内经》的经络
乃是黄帝学派的标准书篇,其特点便是把十二脉按阴
腧穴理论成熟,老官山医简和经穴髹漆人像的经络腧
阳表里首尾相接的循环型顺序排列,而且,直接采用
穴承上启下,填补了这一学术过渡时期医学资料的空
“雷公问于黄帝曰”的形式,通篇从不提及歧伯。对
白。”——即所谓的“中间环节”与“填补空白论”可
于同时出土的医简《经脉书》,“初探”说它“论及
能仅仅表述了黄帝学派的观点,与扁鹊学派的“改写医
经脉的名称及走向,与漆人经脉循行路径联系密切”,
史论”相径庭,应该允许有广泛的讨论空间。
但是却未能谈及各条经脉的排列顺序。本文推定,老
参考文献
官山经脉书所论的十二脉,必然是按手足三阴三阳的
[1]谢涛,武家璧,索德浩,等.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汉墓[J].考
开放型模式来排列的。
古,2014(7):59-70.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赵京生有“论经脉
[7][2]梁繁荣,曾芳,周兴兰,等.成都老官山出土经穴髹漆人像
理论的两种模式”一文发表。两种模式分别是:
初探[J].中国针灸,2015,35(1):91-93.
“扁鹊开放型经脉模式”(经脉向心模式的理论)与
[3]朱兵.系统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526-527.
“黄帝循环型经络模式”(经络循环模式的学说)。他
[4]刘澄中.绵阳双包山墓出土的经脉漆木人形浅论[J].故宫文物
说:“针灸学的基础理论性内容,几乎都是基于经脉
月刊,1998(3):78-89.
[5]刘澄中,张永贤.经脉医学与针灸科学[M].台北:知音出版社,
向心模式的认识产物。”他的一个针砭警句是:“仅仅在
2005:封面.
循环模式理论框架下解说和研究经络腧穴——是造成
[6]黄龙祥.老官山出土西汉针灸木人考[J].中华医史杂志,
当今经络认识研究出现重大学术失误的症结所在。”

2017(3):131-143.
“初探”把《黄帝内经》说成是“经络腧穴理论
[7]赵京生.论经脉理论的两种模式[J].中国针灸,2009,29(12):
系统成熟”的界碑,须知,孔穴归经的过程是到宋朝
1016-1020.
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
[8]王振瑞,李经纬,陈可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M].北京:
经》三卷问世时才完成的。至于黄帝“经络系统”三维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72-173.
(收稿日期:2017-01-24,编辑:王晓红)
立体模型的建立,则是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针
献花(0)
+1
(本文系z_huiting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