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黄帝内经白话版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篇
2020-05-08 | 阅:  转:  |  分享 
  
黄帝内经白话文版权来源:公版书免费(如对版权有争议,见页底联系方式)《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
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
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
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htt
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50.html第一篇
上古天真论篇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49
.html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篇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
wen/147648.html第三篇生气通天论篇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
ingbaihuawen/147647.html第四篇金匮真言论篇https://www.ppzuowen.com/book/h
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46.html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https://www.ppzuowen.c
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45.html第六篇阴阳离合论篇https://www.p
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44.html第七篇阴阳别论篇https
://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43.html第八篇灵兰
秘典论篇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42.h
tml第九篇六节脏象论篇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
/147641.html第十篇五脏生成篇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
aihuawen/147640.html第十一篇五脏别论篇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
dinajingbaihuawen/147639.html第十二篇异法方宜论篇https://www.ppzuowen.com/
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38.html第十三篇移精变气论https://www.ppzu
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37.html第十四篇汤液醪醴论https:/
/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36.html第十五篇玉版论
要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35.html
第十六篇诊要经终论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
7634.html第十七篇脉要精微论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
huawen/147633.html第十八篇平人气象论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
najingbaihuawen/147632.html第十九篇玉机真脏论https://www.ppzuowen.com/boo
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31.html三部九侯论篇二十https://www.ppzuowen.
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30.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http
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29.html胀气法时论
篇第二十二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28.
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
baihuawen/147627.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https://www.ppzuowen.com/b
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26.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https://
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25.html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
六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24.html
皇帝内经之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
huawen/147623.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https://www.ppzuowen.com/boo
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22.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https://www
.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21.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阳明脉解
篇第三十)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20.
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
ihuawen/147619.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译文(刺热篇第三十二)https://www.ppzuowen.com/b
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18.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原文+译文(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htt
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17.html皇帝内经
之素问原文+白话文(逆调论篇第三十四)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
aihuawen/147616.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白话文+原文(疟论篇第三十五)https://www.ppzuowen.c
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15.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白话文+原文(刺疟篇第三十六)
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14.html皇
帝内经之素问(气厥论篇第三十七)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
wen/147613.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
gdinajingbaihuawen/147612.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https://www.ppzuow
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11.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htt
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10.html皇帝内经
之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
/147609.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风论篇第四十二)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
najingbaihuawen/147608.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https://www.ppzuowen.c
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07.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https:/
/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06.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
厥论篇第四十五)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
05.html黄帝内经原文+译文--病能论篇第四十六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
ajingbaihuawen/147604.html黄帝内经白话版--病能论篇第四十七https://www.ppzuowen.
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03.html大奇论篇第四十八https://www.pp
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02.html黄帝内经原文+翻译--脉解篇
第四十九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601.h
tml黄帝内经白话文--刺要论篇第五十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
ihuawen/147600.html黄帝内经白话版--刺齐论篇第五十一https://www.ppzuowen.com/boo
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99.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https://www.
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98.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刺志论篇第
五十三)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97.h
tml皇帝内经之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
huawen/147596.html皇帝内经之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https://www.ppzuowen.com/book
/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95.html黄帝内经译文--皮部论篇第五十六https://www.p
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94.html黄帝内经翻译--经络论篇第
五十七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93.ht
ml黄黄帝内经白话版--气穴论篇第五十八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
aihuawen/147592.html黄帝内经白话版--气府论篇59https://www.ppzuowen.com/book/
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91.html黄帝内经白话版--骨空论篇第六十https://www.pp
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90.html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https:
//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89.html调经论篇第六十
二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88.html
黄帝内经白话版--缪刺论篇第六十三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
uawen/147587.html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
najingbaihuawen/147586.html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https://www.ppzuowen.com/boo
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85.html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https://www.ppzuowe
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84.html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https://ww
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83.html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h
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82.html气交
变大论篇第六十九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
81.html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
wen/147580.html黄帝内经白话版--六元正经大论篇第七十一https://www.ppzuowen.com/book/
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79.html刺法论篇第七十二https://www.ppzuowen.co
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78.html本病论篇第七十三https://www.ppzu
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77.html黄帝内经白话版--至真要大论篇第
七十四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76.ht
ml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
47575.html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
huawen/147574.html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
ajingbaihuawen/147573.html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https://www.ppzuowen.com/book/
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72.html黄帝内经白话版--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https://www.
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71.html黄帝内经白话版--方盛衰
论篇第八十https://www.ppzuowen.com/book/huangdinajingbaihuawen/147570.
html黄帝内经白话版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篇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
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歧伯问到: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
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歧伯回答说:上古时代
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陰陽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办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
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把酒
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陰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
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
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
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古代深懂养生之道的人在教导普通人的时候,总要讲
到对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应及时避开,心情要清净安闲,排除杂念妄想,以使真气顺畅,精神守持与内,这样,疾病就无从发生。因此,人们就可
以心志安闲,少有欲望,情绪安定而没有焦虑,形体劳作而不使疲倦,真气因而调顺,各人都能随其所欲而满足自己的愿望。人们无论吃什麽食物都
觉得甘美,随便穿什麽衣服也都感到满意,大家喜爱自己的风俗习尚,愉快地生活,社会地位无论高低,都不相倾慕,所以这些人称得上朴实无华。
因而任何不正当的都嗜欲都不会引起他们注目,任何婬乱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乱他们的心志。无论愚笨的,聪明的,能力大的还是能力小的,都不
因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动心焦虑,所以符合养生之道。他们之所以能够年龄超过百岁而动作不显得衰老,正是由于领会和掌握了修身养性的方法而身体
不被内外邪气干扰危害所致。黄帝说:人年纪老的时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于精力衰竭了呢,还是受自然规律的限定呢?歧伯说:女子到了七岁,
肾气盛旺了起来,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岁时,
肾气充满,真牙生出,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三十五岁时,陽明经脉气血
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四十二岁时,三陽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
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岁,肾气充实起来,头发开始茂盛,乳齿也更换了,十六岁时,
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两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岁时,肾气充满,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长全。三十二岁时
,筋骨丰隆盛实,肌肉亦丰满健壮。四十岁时,肾气衰退,头发开始脱落,牙齿开始枯槁。四十八岁时,上部陽气逐渐衰竭,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和
两鬓花白。五十六岁时,肝气衰弱,筋的活动不能灵活自如。六十四岁时,天癸枯竭,精气少,肾脏衰,牙齿头发脱落,形体衰疲。肾主水,接受其
他各脏腑的精气而加以贮藏,所以五脏功能都以衰退,筋骨懈惰无力,天癸以竭。所以发鬓都变白,身体沉重,步伐不稳,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黄帝
说:有的人年纪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麽道理呢?歧伯说:这是他天赋的精力超过常人,气血经脉保持畅通,肾气有余的缘故。这种人随有生育能力
,但男子一般不超过六十四岁,女子一般不超过四十九岁,精气变枯竭了。黄帝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年龄都可以达到一百岁左右,还能生育吗?
歧伯说:掌握养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体,虽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我听说上古时代有称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变化的规律,能
够调节呼吸,吸收精纯的清气,超然独处,令精神守持于内,锻炼身体,使筋骨肌肉与整个身体达到高度的协调,所以他的寿命同于天地而没有终了
的时候,这是他修道养生的结果。中古的时候,有称为致人的人,具有醇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养生之道,和调于陰陽四时的变化,离开世俗社会
生活的干扰,积蓄精气,集中精神,使其远驰于广阔的天地自然之中,让视觉和听觉的注意力守持于八方之外,这是他延长寿命和强健身体的方法,
这种人也可以归属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称为圣人的人,能够安处于天地自然的正常环境之中,顺从八风的活动规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会相应,
没有恼怒怨恨之情,行为不离开世俗的一般准则,穿着装饰普通纹采的衣服,举动也没有炫耀于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体因为事物而劳累,在
内,没有任何思想负担,以安静、愉快为目的,以悠然自得为满足,所以他的形体不益衰惫,精神不益耗散,寿命也可达到百岁左右。其次有称为贤
人的人,能够依据天地的变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顺从陰陽的消长和适应四时的变迁,追随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养生之道,这样的人也
能增益寿命,但有终结的时候。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篇春季的三个月谓之发陈推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
荣。此时,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在庭院中漫步,使精神愉快,胸怀开畅,保持万物的
生机。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多奖励,少惩罚,这是适应春季的时令,保养生发之气的方法。如果违逆了春生之气,便变会损伤肝脏,使
提供给夏长之气的条件不足,到夏季就会发生寒性病变。夏季的三个月,谓之蕃秀,是自然界万物繁茂秀美的时令。此时,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
地之气相交,植物开花结实,长势旺盛,人们应该在夜晚睡眠,早早起身,不要厌恶长日,情志应保持愉快,切勿发怒,要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
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外向,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这是机会损伤心脏,使提供给秋收之起的条件不足,到秋天容易发生疟疾
,冬天再次发生疾病。秋季的三个月,谓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人应早睡早起,和鸡的活动时间
相仿,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神思外驰,以保持肺气的清肃功能,这就是适
应秋令的特点而保养人体收敛之气的方法。若为违逆了秋收之气,就会伤及肺脏,使提供给同藏之气的条件不足,冬天就要发生飧泄病。冬天的三个
月,谓之闭藏,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当此时节,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应该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时起床才好,不要轻易地扰动陽气
,妄事操劳,要使神志深藏于内,安静自若,好象有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又象得到的渴望得到的东西,把他密藏起来一样;要守避寒冷,求
取温暖,不要使皮肤开泄而令陽气不断地损失,这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违逆了冬令的闭藏之气,就要损伤肾脏,使提供给
春生之气的条件不足,春天就会发生痿厥之疾。天气,是清净光明的,蕴藏其德,运行不止,由于天不暴露自己的的光明德泽,所以永远保持他内蕴
的力量而不会下泄。如果天气陰霾晦暗,就会出现日月昏暗,陰霾邪气侵害山川,陽气闭塞不通,大地昏蒙不明,云雾弥漫,日色无光,相应的雨露
不能下降。天地之气不交,万物的生命就不能绵延。生命不能绵延,自然界高大的树木也会死亡。恶劣的气候发作,风雨无时,雨露当降而不降,草
木不得滋润,生机郁塞,茂盛的禾苗也会枯槁不荣。贼风频频而至,暴雨不时而作,天地四时的变化失去了秩序,违背了正常的规律,致使万物的生
命未及一半就夭折了。只有圣人能适应自然变化,注重养生之道,所以身无大病,因不背离自然万物得发展规律,而生机不会竭绝。违逆了春生之气
,少陽就不会生发,以致肝气内郁而发生病变。违逆了夏长之气,太陽就不能盛长,以致心气内虚。违逆了秋收之气,太陽就不能收敛,以致肺热叶
焦而胀满。违逆了东藏之气,少陰就不能潜藏,以致肾气不蓄,出现注泻等疾病。四时陰陽的变化,是万物生命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节保养陽
气以是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陰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根本规律,就能与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
发展。如果违逆了这个规律,就会牋伐生命力,破坏真元之气。因此,陰陽四时是万物的终结,是盛衰存亡的根本,违逆了它,就会产生灾害,顺从
了它,就不会发生重病,这样变可谓懂得了养生之道。对于养生之道,圣人能够加以实行,愚人则时常有所违背。顺从陰陽的消长,就能生存,违逆
了就会死亡。顺从了它,就会正常,违逆了它,就会乖乱。相反,如背道而行,就会使机体与自然环境相格拒。所以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
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如同不等到乱事已经发生再去治理,而是治理在它发生之前。如果疾病已发生,然后再去治疗,乱子已经形成,然后再去
治理,那就如同临渴而掘井,战乱发生了再去制造兵器,那不是太晚了吗?第三篇生气通天论篇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
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陰陽。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天气衍生五行,陰陽之气又依盛蟀
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陰陽五行的变化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
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陽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陰陽变化的结果。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
顺应天气,而通达陰陽变化之理。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
致,称为自伤,陽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人身的陽气,如象天上的太陽一样重要,假若陽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
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陽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陽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
作用。由于寒,陽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陽气,则易使神气外越。因于暑,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
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象碳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因于湿,头部象有物蒙裹一样沉重。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
筋,而出现短缩或弛纵,短缩的造成拘挛,弛纵的造成痿弱。由于风,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维系缠绵不离,相互更代伤人,就会使陽气倾竭。在
人体烦劳过度时,陽气就会亢盛而外张,是陰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陽愈盛而陰愈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
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混乱之时就象都城崩毁,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人的陽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气生而淤积于上,
与身体其他部位阻隔不通,使人发生薄厥。若伤及诸筋,使筋弛纵不收,而不能随意运动。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出汗的时候,遇到
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小的疮疮和痱子。经常吃肥肉精米厚味,足以导致发生疔疮,患兵很容易,就象以空的容器接收东西一样。在劳动出汗时遇到风
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郁积化热而成疮疖。人的陽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汗气就会随
之侵入,损伤陽气,以致筋失所养,造成身体俯曲不伸。寒气深陷脉中,留连肉#之间,气血不通而郁积,久而成为疮瘘。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
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症象。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痈肿。汗出未止的时候,形
体与陽气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风寒内侵,俞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其始原因,而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养生
的原则,那麽,肌肉腠理就会密闭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虽有大风苛毒的侵染,也不能伤害,这正是循着时序的变化规律保养生气的结果。病久不愈
,邪留体内,则会内传并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陰陽阻隔的时候,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了。所以陽气蓄积,郁阻不通时,也会致死。对于这
种陽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会导致死亡。人身的陽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
时候,陽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中午时,陽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陽偏西时,体表的陽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陽气收
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陽气活动规律,形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歧伯说:陰是
藏精于内部断地扶持陽气的;陽是卫护于外使体表固密的。如果陰不胜陽,陽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陽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
果陽不胜陰,陰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所以圣人使陰陽平衡,无所片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
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风邪侵犯人体,伤及陽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陰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
。若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会发生筋脉弛纵、肠澼及疥疮等病症。若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若过度用力,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
损伤。大凡陰陽的关键,以陽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陽气致密,陰气就能固守于内。陰陽二者不协调,就象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
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陰陽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陽气亢盛,不能固密,陰气就会竭绝。陰气和平,陽气
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陰陽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会
发生急骤的泄泻。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
春天,就要发生温病。四时的邪气,交替伤害人的五脏。陰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储藏陰精的五脏,也会因五味而受伤,过食酸味,会使肝气
婬溢而亢盛,从而导致脾气的衰竭;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抑郁;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
衡;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滞;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发生弛纵,精神受损。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
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这样,骨气就精强有力。所以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第四篇
金匮真言论篇黄帝问道:自然界有八风,人的经脉病变又有五风的说法,这是怎麽回事呢?歧伯答说:自然界的八风是外部的致病邪气,他侵犯经脉
,产生经脉的风病,风邪还会继续经脉而侵害五脏,使五脏发生病变。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相克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
冬胜春,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东风生于春季,病多发生在肝,肝的经气输注于颈项。南风生于夏季,病多发生
于心,心的经气输注于胸胁。西风生于秋季,病多发生在肺,肺的经气输注于肩背。北风生于冬季,病多发生在肾,肾的经气输注于腰股。长夏季节
和中央的方位属于土,病多发生在脾,脾的经气输注于脊。所以春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头部:夏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心:秋季邪气伤人,多病在肩背
:冬季邪气伤人,多病在四肢。春天多发生嬶衄,夏天多发生在胸胁方面的疾患,长夏季多发生冬泄等里寒证,秋天多发生风疟,冬天多发生痹厥。
若冬天不进行按等扰动陽气的活动,来年春天就不会发生#和颈项部位的疾病,夏天就不会发生胸胁的疾患,长夏季节就不会发生洞泄一类的里寒病
,秋天就不会发生风疟病,冬天也不会发生痺厥、飨泄、汗出过多等病症。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陰精内藏而不妄泄,春天就不会得温热病。夏暑
陽盛,如果不能排汗散热,到秋天就会酿成风疟病。这是诊察普通人四时发病的一般律。所以说:陰陽之中,还各有陰陽。白昼属陽,平旦到中午,
为陽中之陽。中午到黄昏,则束陽中之陰。黑夜属陰,合夜到鸡鸣,为陰中之陰。鸡鸣到平旦,则属陰中之陽。黑夜属陰,合夜到鸡鸣,为陰中之陰
。鸡鸣到平旦,则属陰中之陽。人的情况也与此相应。就人体陰陽而论,外部属陽,内部属陰。就身体的部位来分陰陽,则背为陽,腹为陰。从脏腑
的陰陽划分来说,则脏属陰,腑属陽,肝、心、脾、肺、肾五脏都属陰。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都属陽。了解陰陽之中复有陰陽的道理
是什麽呢?这是要分析四时疾病的在陰在陽,以作为治疗的依据,如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都要根据疾病的部位来施用针刺和
贬石的疗法。此外,背为陽,陽中之陽为心,陽中之陰为肺。腹为陰,陰中之陰为肾,陰中之陽为肝,陰中的至陰为脾。以上这些都是人体陰陽表里
、内外雌雄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的例证,所以人与自然界的陰陽是相应的。黄帝说:五脏除与四时相应外,它们各自还有相类的事物可以归纳起来吗
?歧伯说:有。比如东方青色,与肝相通,肝开窍于目,经气内藏于肝,发病常表现为惊骇,在五味为酸,与草木同类,在五蓄为鸡,在五谷为麦,
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岁星,春天陽气上升,所以其气在头,在五音为角,其成数为八,因肝主筋。此外,在嗅味为臊。南方赤色,与心相
通,心开窍于耳,经气内藏与心,在五味为苦,与火同类,在五畜为羊,在五谷为黍,与四时中的夏季相应,在天体为荧惑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脉
和五脏,在五音为徽,其成数为七。此外,在嗅味为焦。中央黄色,与脾相通,脾开窍于口,经气内藏于脾,在五味为甘,与土同类,在五畜为牛,
在五谷为稷,与四时中的长夏相应,在天体为镇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舌根和肌肉,在五音为宫,其生数为五。此外,在嗅味为香。西方白色,与肺
相通,肺开窍于鼻,经气内藏于肺,在五味为辛,与金同类,在五畜为马,在五谷为稻,与四时中的秋季相应,在天体为太白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
背部和皮毛,在五音为商,其成数为九。此外,在嗅味为腥。北方黑色,与肾相同,肾开窍于前后二陰,经气内藏于肾,在五味为咸,与水同类,在
五畜为#,在五谷为豆,与四时中的冬季相应,在天体为辰星,他的疾病多发生在溪和骨,在五音为羽,其成数为六。此外,其嗅味为腐。所以善于
诊脉的医生,能够谨慎细心地审查五脏六腑的变化,了解其顺逆的情况,把陰陽、表里、雌雄的对应和联系,纲目分明地加以归纳,并把这些精深的
道理,深深地记在心中。这些理论,至为宝贵,对于那些不是真心实意地学习而又不具备一定条件的人,切勿轻易传授,这才是爱护和珍视这门学问
的正确态度。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黄帝道:陰陽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很大道理在乎其
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陰陽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陽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陰之气积于下,而成
为地。陰是比较静止的,陽是比较躁动的;陽主生成,陰主成长;陽主肃杀,陰主收藏。陽能化生力量,陰能构成形体。寒到极点会生热,热到极点
会生寒;寒气能产生浊陰,热气能产生清陽;清陽之气居下而不升,就会发生泄泻之病。浊陰之气居上而不降,就会发生胀满之病。这就是陰陽的正
常和反常变化,因此疾病也就有逆证和顺证的分别。所以大自然的清陽之气上升为天,浊陰之气下降为地。地气蒸发上升为云,天气凝聚下降为雨;
雨是地气上升之云转变而成的,云是由天气蒸发水气而成的。人体的变化也是这样,清陽之气出于上窍,浊陰之气出于下窍;清陽发泄于腠理,浊陰
内注于五脏;清陽充实与四肢,浊陰内走于六腑。水分为陰陽,则水属陰,火属陽。人体的功能属陽,饮食物属陰。饮食物可以滋养形体,而形体的
生成又须赖气化的功能,功能是由精所产生的,就是精可以化生功能。而精又是由气化而产生的,所以形体的滋养全靠饮食物,饮食物经过生化作用
而产生精,再经过气化作用滋养形体。如果饮食不节,反能损伤形体,机能活动太过,亦可以使经气耗伤,精可以产生功能,但功能也可以因为饮食
不节而受损伤。味属于陰,所以趋向下窍,气属于陽,所以趋向上窍。味厚的属纯陰,味薄的属于陰中之陽;气厚的属纯陽,气薄的属于陽中之陰。
味厚的有泄下的作用,味薄的有疏通的作用;气薄的能向外发泄,气厚的能助陽生热。陽气太过,能使元气衰弱,陽气正常,能使元气旺盛,因为过
度亢奋的陽气,会损害元气,而元气却依赖正常的陽气,所以过度抗盛的陽气,能耗散元气,正常的陽气,能增强元气。凡气味辛甘而有发散功用的
,属于陽,气味酸苦而有通泄功用的,属于陰。人体的陰陽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陰气发生偏生,则陽气受损而为病陽气发生了偏生,则陰气耗损而为
病。陽气发生了偏生,则陰气耗损而为病。陽偏生则表现为热性病症,陰偏生则表现为寒性病症。寒到极点,会表现热象。寒能伤形体,热能伤气分
;气分受伤,可以产生疼痛形体受伤,形体可以发生肿胀。所以先痛而后肿的,是气分先伤而后及于形体;先肿而后痛的,是形体先病后及于气分。
风邪太过,则能发生痉挛动摇;热邪太过,则能发生红肿;燥气太过,则能发生干枯;寒气太过,则能发生浮肿;湿气太过,则能发生濡泻。大自然
的变化,有春、夏、秋、冬四时的交替,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因此,产生了寒、暑、燥、湿、风的气候,它影响了自然界的万物,形
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人有肝、心、脾、肺、肾五脏,五脏之气化生五志,产生了喜、怒、悲、忧、恐五种不同的情志活动。喜怒等情志变
化,可以伤气,寒暑外侵,可以伤形。突然大怒,会损伤陰气,突然大喜,会损伤陽气。气逆上行,充满经脉,则神气浮越,离去形体了。所以喜怒
不加以节制,寒暑不善于调适,生命就不能牢固。陰极可以转化为陽,陽极可以转化为陰。所以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
了风气的伤害夏季就容易发生飧泄;夏季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黄帝问道:我听说上
古时代的圣人,讲求人体的形态,分辨内在的脏腑,了解经脉的分布,交会、贯通有六合,各依其经之许循行路线;气穴之处,各有名称;肌肉空隙
以及关节,各有其起点;分属部位的或逆或顺,各有条理;与天之四时陰陽,都有经纬纪纲;外面的环境与人体内部相关联,都有表有里。这些说法
都正确吗?歧伯回答说:东方应春,陽生而日暖风和,草木生发,木气能生酸味,酸味能滋养肝气,肝气又能滋养于筋,筋膜柔和则又能生养于心,
肝气关联于目。它在自然界是深远微妙而无穷的,在人能够知道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在地为生化万物。大地有生化,所以能产生一切生物;人能知道
自然界变化的道理,就能产生一切智慧;宇宙间的深远微妙,是变化莫测的。变化在天空中为风气,在地面上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
五色为苍,在五音为角,在五声为呼,在病变的表现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的变动为怒。怒气能伤肝,悲能够抑制怒;风气能伤筋
,燥能够抑制风;过食酸味能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南方应夏,陽气盛而生热,热甚则生火,火气能产生苦味,苦味能滋长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
,血气充足,则又能生脾,心气关联于舌。它的变化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在五音为徽,在五声为笑
,在病变的表现为忧,在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的变动为喜。喜能伤心,以恐惧抑制喜;热能伤气,以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
味。中央应长夏,长夏生湿,湿与土气相应,土气能产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能滋养肌肉,肌肉丰满,则又能养肺,脾气关联于口。它的变
化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为脾,在五色为黄,在五音为宫,在五声为歌,在病变的表现为哕,在窍为口,在五味为甘,在
情志的变动为思。思虑伤脾,以怒气抑制思虑;湿气能伤肌肉,以风气抑制湿气,甘味能伤肌肉,酸味能抑制甘味。西方应秋,秋天天气急而生燥,
燥与金气相应,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气,肺气能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则又能养肾,肺气关联于鼻。它的变化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
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五音为商,在五声为哭,在病变的表现为咳,在窍为鼻,在无味为辛,在情致的变动为忧。忧能伤肺,以喜
抑制忧;热能伤皮毛,寒能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苦味能抑制辛味。北方应冬,冬天生寒,寒气与水气相应,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
肾气能滋长骨髓,骨髓充实,则又能养肝,肾气关联于耳。它的变化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气,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在五音为
羽,在五声为呻,在病变的表现为战栗,在窍为耳,在五味为咸,在情致的变动为恐。恐能伤肾,思能够抑制恐;寒能伤血,燥(湿)能够抑制寒;
咸能伤血,甘味能抑制咸味。所以说:天地是在万物的上下;陰陽如血气与男女之相对待;左右为陰陽运行不息的道路;水性寒,火性热,是陰陽的
象征;陰陽的变化,是万物生长的原始能力。所以说:陰陽是互相为用的,陰在内,为陽之镇守;陽在外,为陰之役使。黄帝道:陰陽的法则怎样运
用于医学上呢?歧伯回答说:如陽气太过,则身体发热,腠理紧闭,气粗喘促,呼吸困难,身体亦为之俯仰摆动,无汗发热,牙齿干燥,烦闷,如见
腹部帐满,是死症,这是属于陽性之病,所以冬天尚能支持,夏天就不能耐受了。陰气盛则身发寒而汗多,或身体常觉冷而不时战栗发寒,甚至手足
厥逆,如见手足厥逆而腹部胀满的,是死症,这是属于陰盛的病,所以夏天尚能支持,冬天就不能耐受了。这就是陰陽互相胜负变化所表现的病态。
黄帝问道:调摄陰陽的办法怎样?歧伯说:如果懂得了七损八益的养生之道,则人身的陰陽就可以调摄,如其不懂得这些道理,就会发生早衰现象。
一般的人,年到四十,陰气已经自然的衰减一半了,其起居动作,亦渐渐衰退;到了五十岁,身体觉得沉重,耳目也不够聪明了;到了六十岁,陰气
萎弱,肾气大衰,九窍不能通利,出现下虚上实的现象,会常常流着眼泪鼻涕。所以说:知道调摄的人身体就强健,不知到调摄的人身体就容易衰老
;本来是同样的身体,结果却出现了强弱不同的两种情况。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够注意共有的健康本能;不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只知道强弱异形。
不善于调摄的人,常感不足,而重视调摄的人,就常能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即使已经年老,亦可以身体强壮,当然本来强壮的就更好
了。所以圣人不作勉强的事情,不胡思乱想,有乐观愉快的旨趣,常使心旷神怡,保持着宁静的生活,所以能够寿命无穷,尽享天年。这是圣人保养
身体的方法。天气是不足与西北方的,所以西北方属陰,而人的右耳也不及左边的聪明;地气是不足于东南方的,所以东南方属陽,而人的左手足也
不及右边的强。黄帝问道,这是什麽道理?歧伯说:东方属陽,陽性向上,所以人体的精神集合于下部,集合于下部则夏部强盛而上部虚弱,所以耳
目不聪明而手足便利。如虽左右同样感受了外邪,但在上部则身体的右侧较重,在下部则身体的左侧较重,这是天地陰陽之所不能全,而人身亦有陰
陽左右之不同,所以邪气就能乘虚而居留了。所以天有精气,地有形体;天有八节之纲纪,地有五方的道理,因此天地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无形的清
陽上生于天,有形的浊陰下归于地,所以天地的运动与静止,是由陰陽的神妙变化为纲纪,而能始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终而复始,循环不
休。懂得这些道理的人,他把人体上部的头来比天,下部的足来比地,中部的五脏来比人事以调养身体。天的轻清通于肺,地的水谷之气通于嗌,风
木之气通于肝,雷火之气通于心,溪谷之气通于脾,雨水之气通于肾。六经犹如河流,肠胃犹如大海,上下九窍以水津之气贯注。如以天地来比类人
体的陰陽,则陽气发泄的汗,象天的下雨;人身的陽气,象天地疾风。人的暴怒之气,像天有雷霆;逆上之气,象陽热的火。所以调养身体而不取法
于自然的道理,那麽疾病就要发生了。所以外感致病因素伤害人体,急如疾风暴雨。善于治病的医生,于邪在皮毛的时候,就给予治疗;技术较差的
,至邪在肌肤才治疗;又更差的,至邪在五脏才治疗。假如病邪传入到五脏,就非常严重,这时治疗的效果,只有半死半生了。所以自然界中的邪气
,侵袭了人体就能伤害五脏;饮食之或寒或热,就会损害人的六腑;地之湿气,感受了就能损害皮肉筋脉。所以善于运针法的,病在陽,从陰以诱导
之,病在陰,从陽以诱导之;取右边以治疗左边的病,取左边以治疗右边的病,以自己的正常状态来比较病人的异常状态,以在表的症状,了解里面
的病变;并且判断太过或不及,就能在疾病初起的时候,便知道病邪之所在,此时进行治疗,不致使病情发展到危险的地步了。所以善于诊治的医生
,通过诊察病人的色泽和脉搏,先辨别病症的属陰属陽;审察五色的浮泽或重浊,而知道病的部位;观察呼吸,听病人发出的声音,可以得知所患的
病苦;诊察四时色脉的正常是否,来分析为何脏何腑的病,诊察寸口的脉,从它的浮、沉、滑、涩,来了解疾病所产生之原因。这样在诊断上就不会
有差错,治疗也没有过失了。所以说:病在初起的时候,可用刺法而愈;及其病势正盛,必须待其稍微衰退,然后刺之而愈。所以病轻的,使用发散
轻扬之法治之;病重的,使用消减之法治之;其气血衰弱的,应用补益之法治之。形体虚弱的,当以温补其气;精气不足的,当补之以厚味。如病在
上的,可用吐法;病在下的,可用疏导之法;病在中为胀满的,可用泻下之法;其邪在外表,可用汤药浸渍以使出汗;邪在皮肤,可用发汗,使其外
泄;病势急暴的,可用按得其状,以制伏之;实症,则用散法或泻法。观察病的在陰在陽,以辨别其刚柔,陽病应当治陰,陰病应当治陽;确定病邪
在气在血,更防其血病再伤及气,气病再伤及血,所以血适宜用泻血法,气虚宜用导引法。第六篇阴阳离合论篇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陽,地属陰
,日属陽,月属陰,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此相应。如今听说人体的三陰三陽,和天地陰陽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麽道
理?歧伯回答说:天地陰陽的范围,及其广泛,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
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陰陽道理。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做居于陰处,称之为陰中之陰;若已长出地面的
,就叫做陰中之陽。有陽气,万物才能生长,有陰气,万物才能成形。所以万物的发生,因于春气的温暖,万物的盛长,因于夏气的炎热,万物的收
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如果四时陰陽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这种陰陽变化的道理
,在人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的。黄帝说:我愿意听你讲讲三陰三陽的离合情况。歧伯说: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方名叫广明
,后方名叫太冲,行于太冲部位的经脉,叫做少陰。在少陰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陽,太陽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陰穴,其上端结于情明穴,
因太陽为少陰之表,故称为陰中之陽。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属于陽,称为广明,广明之下称为太陰,太陰前面的经脉,名叫陽明,陽明经的下
端起于族大指侧次指之端的历兑穴,因陰陽是太陰之表,故称为陰中之陽。厥陰为里,少陽为表,故厥陰精之表,为少陽经,少陽经下端起于窍陰穴
,因少陽居厥陰之表,故称为陰中之少陽。因此,三陽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陽主表为开,陰明主里为阖,少陽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
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陽。黄帝说:愿意再听你讲讲三陰的离合情况。歧伯说:在外的为陽,在内的为陰,所以
在里的经脉称为陰经,行于少陰前面的称为太陰,太陰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陰中之陰。太陰的后面,称为少陰,少陰经的根起于足
心的涌泉穴,称为陰中之少陰。少陰的前面,称为厥陰,厥隐经的根起于足大指之端的大敦穴,由于两陰相合而无陽,厥陰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
陰之绝陰。因此,三陰经之离合,分开来说,太陰为三陰之表为开,厥陰为主陰之里为阖,少陰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
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着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陰。陰陽之气,运行不息,递相传注于全身,气运于里,形立于表,这就是陰陽离合、表里相成
的缘故。第七篇阴阳别论篇黄帝问道:人有四经十二从,这是什麽意思?歧伯回答说:四经,是指与四时相应的正常脉象,十二从,是指与十二个
月相应的十二经脉。脉有陰有陽,能了解什麽是陽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陰脉,能了解什么是陰脉,就能知道什么是陽脉。陽脉有五种,就是春微弦,
夏微钩,长夏微缓,秋微毛,冬微石。五时各有五脏的陽脉,所以五时配合五脏,则为二十五种陽脉。所谓陰脉,就是脉没有胃气,称为真脏脉象真
脏脉是胃气已经败坏的象征,败象已见,就可以断其必死。所谓陽脉,就是指有胃气之脉。辨别陽脉的情况,就可以知道病变的所在;辨别真脏脉的
情况,就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三陽经脉的诊察部位,在结喉两旁的人迎穴,三陰经脉的诊察部位,在手鱼际之后的寸口。一般在健康状态之下,人
迎与寸口的脉象是一致的。辨别属陽的胃脉,能知道时令气候和疾病的宜忌;辨别属陰的真脏脉,能知道病人的死生时期。临证时应谨慎而熟练地辨
别陰脉与陽脉,就不致疑惑不绝而众议纷纭了。凡诊得无胃气的真藏脉,例如:肝脉来的形象,如一线孤悬,似断似绝,或者来得弦急而硬,十八日
当死;心脉来时,孤悬断绝,九日当死;脉脉来时,孤悬断绝,十二日当死;肾脉来时,孤悬断绝,七日当死;脾脉来时,孤悬断绝,四日当死。一
般地说:胃肠有病,则可影响心脾,病人往往有难以告人的隐情,如果是女子就会月经不调,甚至经闭。若病久传变,或者形体逐渐消瘦,成为“风
消”,或者呼吸短促,气息上逆,成为“息贲”,就不可治疗了。一般地说:太陽经发病,多有寒热的症状,或者下部发生痈肿,或者两足痿弱无力
而逆冷,腿肚酸痛。若病久传化,或为皮肤干燥而不润泽,或变为颓疝。一般的说:少陽经发病,生发之气即减少,或易患咳嗽,或易患泄泻。若病
久传变,或为心虚掣痛,或为饮食不下,阻塞不通。陽明与厥隐发病,主病惊骇,背痛,常常嗳气、呵欠,名曰风厥。少陰和少陽发病,腹部作胀,
心下满闷,时欲叹气。太陽和太陰发病,则为半身不遂的偏枯症,或者变易常用而痿弱无力,或者四肢不能举动。脉搏鼓动于指下,来时有力,去时
力衰,叫做钩脉;稍无力,来势轻虚而浮,叫做毛脉;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瑟的弦,叫做弦脉;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做石脉;既非无力,
又不过于有力,一来一去,脉象和缓,流通平顺,叫做滑脉。陰陽失去平衡,以致陰气争胜于内,陽气扰乱于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下厥上逆,
浮陽熏肺,发生喘鸣。陰之所以不能生化,由于陰陽的平衡,是谓正常。如果以刚与刚,则陽气破散,陰气亦必随之消亡;倘若陰气独盛,则寒湿偏
胜,亦为刚柔不和,经脉气血亦致败绝。属于死陰的病,不过三日就要死;属于生陽的病,不过四天就会痊愈。所谓生陽、死陰:例如肝病传心,为
木生火,得其生气,叫做生陽;心病传肺,为火克金,金被火消亡,叫做死陰,肺病传肾,以饮传陰,无陽之候,叫做重陰;肾病传脾,水反侮土,
叫做辟陰,是不治的死症。邪气郁结于陽经,则四肢浮肿,以四肢为诸陽之本;邪气郁结于陰经,则大便下血,以陰络伤则血下溢,初结一升,再结
二升,三结三升;陰经陽经都有邪气郁结,而偏重于陰经方面的,就会发生“石水”之病,少腹肿胀;邪气郁结于二陽(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肠),
则肠胃俱热,多为消渴之症;邪气郁结于三陽(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肠),则多为上下不通的隔症;邪气郁结于三陰(足太陰脾、手太陰肺),多
为水肿膨胀的病;邪气郁结于一陰一陽(指厥陰和少陽)多为喉痹之病。陰脉搏动有力,与陽脉有明显的区别,这是怀孕的现象;陰陽脉(尺脉、寸
脉)具虚而患痢疾的,是为死症;陽脉加倍于陰脉,当有汗出,陰脉虚而陽脉搏击,火迫血行,在妇人为血崩。三陰(指手太陰肺、足太陰脾)之脉
,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二十天半夜时死亡;二陰就(指手少陰心、足少陰肾)之脉俱搏击于指下,大约到十三天傍晚时死亡;一陰(指手厥陰心胞
络、足厥陰肝)之脉俱搏击于指下,而鼓动过甚的,三天就要死亡;三陰三陽之脉俱搏,心腹胀满,陰陽之气发泄已尽,大小便不通,则五日死;三
陽(指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肠)之脉俱搏击于指下,患有温病的,无法治疗,不过十日就要死了。第八篇灵兰秘典论篇黄帝问道:我想听你谈一下
人体六脏六腑这十二个器官的责任分工,高低贵贱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你问的真详细呀!请让我谈谈这个问题。心,主宰全身,是君主之官,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都由此而出。肺,是相傅之官,犹如相傅辅佐着君主,因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的活动。肝,主怒,像将军一样的勇武,称为
将军之官,谋略由此而出。膻中,维护着心而接受其命令,是臣使之官,心志的喜乐,靠它传佈出来。脾和胃司饮食的受纳和布化,是仓廪之官,无
味的陰陽靠它们的作用而得以消化、吸收和运输。大肠是传导之官,它能传送食物的糟粕,使其变化为粪便排除体外。小肠是受盛之官,它承受胃中
下行的食物而进一步分化清浊。肾,是作强之官,它能够使人发挥强力而产生各种伎巧。三焦,是决渎之官,它能够通行水道。膀胱是州都之官,蓄
藏津液,通过气化作用,方能排除尿液。以上这十二官,虽有分工,但其作用应该协调而不能相互脱节。所以君主如果明智顺达,则下属也会安定正
常,用这样的道理来养生,就可以使人长寿,终生不会发生危殆,用来治理天下,就会使国家昌盛繁荣。君主如果不明智顺达,那麽,包括其本身在
内的十二官就都要发生危险,各器官发挥正常作用的途径闭塞不通,形体就要受到严重伤害。在这种情况下,谈养生续命是不可能的,只会招致灾殃
,缩短寿命。同样,以君主之昏聩不明来治理天下,那政权就危险难保了,千万要警惕再警惕呀!至深的道理是微渺难测的,其变化也没有穷尽,谁
能清楚地知道它的本源!实在是困难得很呀!有学问的人勤勤恳恳地探讨研究,可是谁能知道它的要妙之处!那些道理暗昧难明,就象被遮蔽着,怎
能了解到它的精华是什麽!那似有若无的数量,是产生于毫蹻也是起于更小的度量,只不过把它们千万倍地积累扩大,推衍增益,才演变成了形形色
色的世界。黄帝说:好啊!我听到了精纯明彻的道理,这真是大圣人建立事业的基础,对于这宣畅明白的宏大理论,如果不专心修省而选择吉祥的日
子,把这些著作珍藏在灵台兰室,很快地保存起来,以便流传后世。第九篇六节脏象论篇黄帝问道:我听说天体的运行是以六个甲子构成一年,人
则以九九极数的变化来配合天道的准度,而人又有三百六十五穴,与天地相应,这些说法,已听到很久了,但不知是什麽道理?岐伯答到:你提的问
题很高明啊!请让我就此问题谈谈看法。六六之节和九九制会,是用来确定天度和气数的。天度,是计算日月行程的。气数,是标志万物化生之用的
。天属陽,地属陰,日属陽,月属陰。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部位和秩序,其环周也有一定的道路。每一昼夜,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余,所以大月
、小月和起来三百六十五天成一年,由于月份的不足,节气有盈余,于是产生了闰月。确定了岁首冬至并以此为开始,用圭表的日影以推正中气的时
间,随着日月的运行而推算节气的盈余,直到岁尾,整个天度的变化就可以完全计算出来了。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天度,还想知道气数是怎样与天
度配合的?岐伯说:天以六六为节制,地以九九之数,配合天道的准度,天有十干,代表十日,十干循环六次而成一个周甲,周甲重复六次而一年终
了,这是三百六十日的计算方法。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而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陰陽。地的九州,人的九窍,都与天气相通,天衍
生五行,而陰陽有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三气合而成天,三气合而成地,三气合而成|人,三三而合成九气,在地分为九野,在人体分为九脏,形
脏四,神脏五,合成九脏,以应天气。黄帝说:我已经明白了六六九九配合的道理,先生说气的盈余积累成为闰月,我想听您讲一下是什麽气?请您
来启发我的蒙昧,解释我的疑惑!岐伯说:这是上帝秘而不宣的理论,先师传授给我的。黄帝说:就请全部讲给我听。岐伯说:五日称为候,三候称
为气,六气称为时,四时称为岁,一年四时,各随其五行的配合而分别当旺。木、火、土、金、水五行随时间的变化而递相承袭,各有当旺之时,到
一年终结时,再从头开始循环。一年分力四时,四时分布节气,逐步推移,如环无端,节气中再分候,也是这样的推移下去。所以说,不知当年客气
加临、气的盛衰、虚实的起因等情况,就不能做个好医生。黄帝说:五行的推移,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它的太过与不及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五行
之气更迭主时,互有胜克,从而有盛衰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现象。黄帝说:平气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这是没有太过和不及。黄帝说:太过和不及的
情况怎样呢?岐伯说:这些情况在经书中已有记载。黄帝说:什麽叫做所胜?岐伯说: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这就是时令
根据五行规律而互相胜负的情况。同时,时令有依其五行之气的属性来分别影响各脏。黄帝说:怎样知道它们之间的相胜情况呢?岐伯说:首先要推
求气候到来的时间,一般从立春开始向下推算。如果时令未到而气候先期来过,称为太过,某气太过就会侵侮所不胜之气,欺凌其所胜之气,这就叫
做气婬;时令以到而气候未到,称为不及,某气不及,则其所胜之气因缺乏制约而妄行,其所生之气因缺乏资助而困弱,其所不胜则更会加以侵迫,
这就叫做气迫。所谓求其至,就是要根据时令推求气候到来的早晚,要谨慎地等候时令的变化,气候的到来是可以预期的。如果搞错了时令或违反了
时令与气候相合的关系,以致于分不出五行之气当旺的时间,那麽,当邪气内扰,病及于人的时候,好的医生也不能控制了。黄帝说:五行之气有不
相承袭的吗?岐伯说:天的五行之气,在四时中的分布不能没有常规如果五行之气不按规律依次相承,就是反常的现象,反常就会使人发生病变,如
在某一时令出现的反常气候,为当旺之气之所胜者,则其病轻微,若为当旺之气之所不胜者,则其病深重,而若同时感受其他邪气,就会造成死亡。
所以反常气候的出现,不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病就轻微,若恰在其所克制的某气当旺之时令发病,则病深重。黄帝说:好。我听说由于天
地之气的和合而有万物的形体,又由于其变化多端以至万物形态差异而定有不同的名称。天地的气运,陰陽的变化,它们对于万物的生成,就其作用
而言,哪个多,哪个少,可以听你讲一讲吗?岐伯说:问的实在详细呀!天及其广阔,不可测度,地极其博大,也很难计量,像您这样伟大神灵的圣
主既然发问,就请让我陈述一下其中的道理吧。草木显现五色,而五色的变化,是看也看不尽的;草木产生五味,而五味的醇美,是尝也尝不完的。
人们对色味是分别与五脏相通的。天供给人们以五味。五味由鼻吸入,贮藏于心肺,其气上升,使面部五色明润,声音洪亮。五味入于口中,贮藏于
肠胃,经消化吸收,五味精微内注五脏以养五脏之气,脏气和谐而保有生化机能,津液随之生成,神气也就在此基础上自然产生了。黄帝说:脏象是
怎样的呢?岐伯说: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于面部,其充养的组织在血脉,为陽中的太陽,与夏气相通。肺是气的根本,为
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毫毛,其充养的组织在皮肤,是陽中的太陰,与秋气相通。肾主蛰伏,是封藏经气的根本,为精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
头发,其充养的组织在骨,为陰中之少陰,与冬气相通。肝,是罢极之本,为魄所居之处,其荣华表现在爪甲,其充养的组织在筋,可以生养血气,
其味酸,其色苍青,为陽中之少陽,与春气相通。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是仓廪之本,为营气所居之处,因其功能象是盛贮食物的器皿
,故称为器,它们能吸收水谷精微,化生为糟粕,管理饮食五味的转化、吸收和排泄,其荣华在口唇四旁的白肉,其充养的组织在肌肉,其味甘,其
色黄,属于至陰之类,与土气相通。以上十一脏功能的发挥,都取决于胆气的升发。人迎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陰;大两倍,病在少陰;病在太陽
;大三倍,病在陽明;大四倍以上,为陽气太过,陰无以通,是为格陽。寸口脉大于平时一倍,病在厥陰;大两倍,病在少陰;大三倍,病在太陰;
大四倍以上,为陰气太过,陽无以交,是为关陰。若人迎脉与寸口脉俱大与常时四倍以上,为陰陽气俱盛,不得相荣,是为关格。关格之脉盈盛太过
,标志着陰陽极亢,不再能够达于天地陰陽经气平调的胜利状态,会很快死去.第十篇五脏生成篇所以过食咸味,则使血脉凝塞不畅,而颜面色泽
发生变化。过食苦味,则使皮肤枯槁而毫毛脱落。过食辛味,则使筋脉劲急而爪甲枯干。过食酸味,则使肌肉粗厚皱缩而口唇掀揭。过食甘味,则使
骨骼疼痛而头发脱落。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损害。所以心欲得苦味,肺欲得辛味,肝欲得酸味,脾欲得肝味,肾欲得咸味,这是五味分别与五脏之
气相合的对应关系。面色出现青如死草,枯暗无华的,为死症。出现黄如枳实的,为死症;出现黑如烟灰的,为死症;出现红如凝血的,为死症;出
现白如枯骨的,为死症;这是五色中表现为死症的情况。面色青如翠鸟的羽毛,主生;红如鸡冠的,主生;黄如蟹腹的,主生;白如猪脂的,主生;
黑如乌鸦毛的,主生。这是五色中表现有生机而预后良好的情况。心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肺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粉
红色的丝绸;肝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青色的丝绸;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栝蒌实;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
紫色的丝绸。这些都是五脏的生机显露于外的荣华。色、味与五脏相应:白色和辛味应于肺,赤色和苦味应于心,青色和酸味应于肝,黄色和甘味应
于脾,黑色和咸味应于肾。因五脏外合五体,所以白色应于皮,赤色应于脉,青色应于筋,黄色应于肉,黑色应于骨。各条脉络,都属于目,而诸髓
都属于脑,诸筋都属于骨节,诸血都属于心,诸气都属于肺。同时,气血的运行则朝夕来往,不离于四肢八溪的部位。所以当人睡眠时,血归藏于肝
,肝得血而濡养于目,则能视物;足得血之濡养,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养就能拿取。如果刚刚睡醒就外出受风,血液
的循环就要凝滞,凝于肌肤的,发生痹证;凝于经脉的,发生气血运行的滞涩;凝于足部的,该部发生厥冷。这三种情况,都是由于气血运行的不能
返回组织间隙的孔穴之处,所以造成痹厥等症。全身有大谷十二处,小溪三百五十四处,这里面减除了十二脏腑各自的逾穴数目。这些都是卫气留止
的地方,也是邪气客居之所。治病时,可循着这些部位施以针石,以祛除邪气。诊病的根本,要以五决为纲纪。想要了解疾病的要关键,必先确定病
变的原因。所谓五决,就是五脏之脉,以此诊病,即可决断病本的所在。比如头痛等巅顶部位的疾患,属于下虚上实的,病变在足少陰和足太陽经,
病甚的,可内传于肾。头晕眼花,身体摇动,目暗耳聋,属下实上虚的,病变在足少陽和足厥陰经,病甚的,可内传于肝。腹满瞋胀,支持胸膈协助
,属于下部逆气上犯的,病变在足太陰和足陽明经。咳嗽气喘,气机逆乱于胸中,病变在手陽明和手太陽经。心烦头痛,胸膈不适的,病变在手太陽
和手少陰经。脉象的小、大、滑、浮、沉等,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加以鉴别;五脏功能表现于外,可以通过相类事物的比象,加以推测;五脏各自的
声音,可以凭意会而识别,五色的微小变化,可以用眼睛来观察。诊病时,如能将色、脉两者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就可以万无一失了。外现赤色,脉
来急疾而坚实的,可诊为邪气积聚于中脘,常表现为妨害饮食,病名叫做心痹。这种病得之于外邪的侵袭,是由于思虑过度以至心气虚弱,邪气才随
之而入的。外现白色,脉来急疾而浮,这是上虚下实,故常出现惊骇,病邪积聚于胸中,迫肺而作喘,但肺气本身是虚弱的,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肺痹
,它有时发寒热,常因醉后行房而诱发。青色外现,脉来长而左右搏击手指,这是病邪积聚于心下,支撑协助,这种病的病名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湿
而得,与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症状有腰痛、足冷、头痛等。外现黄色,而脉来虚大的,这是病邪积聚在腹中,有逆气产生,病名叫做厥疝,女子也有
这种情况,多由四肢剧烈的活动,汗出当风所诱发。外现黑色,脉象尺上坚实而大,这是病邪积聚在小腹与前陰,病名叫做肾痹,多因冷水沐浴后睡
卧受凉所引起。大凡观察五色,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的、皆为不死,因面带黄色,是尚有土气。如见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
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的,皆为死亡之征象,因面无黄色,是土气以败。第十一篇五脏别论篇皇帝问道:我听说方士之中,有人以脑髓为脏
,有人以肠胃为脏,也有的把这些都称为腑,如果向它们提出相反的意见,却又都坚持自己的看法,不知哪那种理论是对的,希望你谈一谈这个问题
。岐伯回答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种是禀承地气而生的,都能贮藏陰质,就象大地包藏万物一样,所以它们的作用是藏而不泻,叫
做奇恒之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五者是禀承天气所生的,它们的作用,像天一样的健运周转,所以是泻而不藏的,它们受纳五脏的浊
气,所以称为传化之腑。这是因为浊气不能久停其间,而必须及时转输和排泄的缘故。此外,肛门也为五脏行使输泻浊气,这样,水谷的糟粕就不会
久留于体内了。所谓五脏,它的功能是贮藏经气而不向外发泻的,所以它是经常地保持精神饱满,而不是一时地得到充实。六腑,它的功能是将水谷
加以传化,而不是加以贮藏,所以它有时显的充实,但却不能永远保持盛满。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水谷入口下行,胃充实了,但肠中还是空虚
的,食物再下行,肠充实了,而胃中就空虚了,这样依次传递。所以说六腑是一时的充实,而不是持续的盛满,五脏则是持续盛满而不是一时的充实
。黄帝问道:为什麽气口脉可以独主五脏的病变呢?岐伯说:胃是水谷之海,为六腑的泉源,饮食五味入口,留在胃中,经足太陰脾的运化输转,而
能充养五脏之气。脾为太陰经,主输布津液,气口为手太陰肺经过之处,也属太陰经脉,主朝白脉,所以五脏六腑的水谷精微,都出自胃,反映于气
口的。而五气入鼻,藏留于心肺,所以心肺有了病变,则鼻为之不利。凡治病并观察其上下的变化,审视其脉侯的虚实,查看起情志精神的状态以及
痴情的表现。对那些拘守鬼神迷信观念的人,是不能与其谈论至深的医学理论的,对那些讨厌针石治疗的人,也不可能和他们讲什麽医疗技巧。有病
不许治疗的人,他的病是治不好的,勉强治疗也收不到应有的功效。第十二篇异法方宜论篇黄帝问道:医生医疗疾病,同病而采取各种不同的治疗
方法,但结果都能痊愈,这是什麽道理?岐伯回答说:这是因为地理形式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缘故。例如东方的天地始生之气,气候温和,是出
产鱼和盐的地方。由于地处海滨而接近于水,所以该地方的人们多吃鱼类而喜欢咸味,他们安居在这个地方,以鱼盐为美食。但由于多吃鱼类,鱼性
属火会使人热积于中,过多的吃盐,因为咸能走血,又会耗伤血液,所以该地的人们,大都皮肤色黑,肌理松疏,该地多发痈疡之类的疾病。对其治
疗,大都宜用砭石刺法。因此,砭石的治病方法,也是从东方传来的。西方地区,是多山旷野,盛产金玉,遍地沙石,这里的自然环境,象秋令之气
,有一种收敛引急的现象。该地的人们,依山陵而住,其地多风,水土的性质又属刚强,而他们的生活,不堪考究衣服,穿毛巾,睡草席,但饮食都
是鲜美酥酪骨肉之类,因此体肥,外邪不容易侵犯他们的形体,他们发病,大都属于内伤类疾病。对其治疗,宜用药物。所以药物疗法,是从西方传
来的。北方地区,自然气候如同冬天的闭藏气象,地形较高。人们依山陵而居住,经常处在风寒冰冽的环境中。该地的人们,喜好游牧生活,四野临
时住宿,吃的是牛羊乳汁,因此内脏受寒,易生胀满的疾病。对其治疗,宜用艾火炙灼。所以艾火炙灼的治疗方法,是从北方传来的。南方地区,象
自然界万物长养的气候,陽气最盛的地方,地势低下,水土薄弱,因此雾露经常聚集。该地的人们,喜欢吃酸类和腐熟的食品,其皮肤腠理致密而带
红色,易发生筋脉拘急、麻木不仁等疾病。对其治疗,宜用微针针刺。所以九针的治病方法,是从南方传来的。中央之地,地形平坦而多潮湿,物产
丰富,所以人们的食物种类很多,生活比较安逸,这里发生的疾病,多是痿弱、厥逆、寒热等病,这些病的治疗,宜用导引按#的方法。所以导引按
#的治法,是从中央地区推广出去的。从以上情况来看,一个高明的医生,是能够将这许多治病方法综合起来,根据具体情况,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使患者得到适宜治疗。所以治法尽管各有不同,而结果是疾病都能痊愈。这是由于医生能够了解病情,并掌握了治疗大法的缘故。第十三篇移精
变气论黄帝问道:我听说古时治病,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用一种“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好了。现在医病,要用药物治其内,针
石治其外,疾病还是有好、有不好,这是什麽缘故呢?岐伯回答说:古时候的人们,生活简单,巢穴居处,在禽兽之间追逐生存,寒冷到了,利用活
动以除寒冷,暑热来了,就到陰凉的地方避免暑气,在内没有眷恋羡慕的情志牵挂,在外没有奔走求官的劳累形役,这里处在一个安静淡薄、不谋势
利、精神内守的意境里,邪气是不可能深入侵犯的。所以既不须要药物治其内,也不须要针石治其外。即使有疾病的发生,亦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
改变气的运行,用一种祝由的方法,病就可以好了。现内则为忧患所牵累,外则为劳苦所形役,又不能顺从四时气候的变化,常常遭受到“虚邪贼风
”的侵袭,正气先馁,外邪乘虚而客袭之,内犯五脏骨髓,外伤孔窍肌肤,这样轻病必重,重病必死,所以用祝由的方法就不能医好疾病了。黄帝道
:很好!我想要临诊病人,能够察其死生,决断疑惑,掌握要领,如同日月之光一样的心中明了,这种诊法可以讲给我听吗?岐伯曰:在诊法上,色
和脉的诊察方法,是上帝所珍重,先师所传授的。上古有位名医叫僦货季,他研究色和脉的道理,通达神明,能够联系到金木水火土以及四时、八风
、六合,从正常的规律和异常的变化,来综合分析,观察它的变化奥妙,从而知道其中的要领。我们如果要能懂得这些要领,就只有研究色脉。气色
是象太陽而有陰晴,脉息是象月亮而有盈亏,从色脉中得其要领,正是诊病的重要关键。而气色的变化,与四时的脉象是相应的,这是上古帝王所十
分珍重的,若能明白原理,心领神会,便可运用无穷。所以他能从这些观察中间,掌握情况,知道去回避死亡而达到生命的安全。要能够做到这样就
可以长寿,而人们亦将称奉你为“圣王”了。中午时候的医生治病,多在疾病一发生就能及时治疗,先用汤液十天,以祛除“八风”、“五痹”的病
邪。如果十天不愈,再用草药治疗。医生还能掌握病情,处理得当,所以邪气就被征服,疾病也就痊愈。至于后世的医生治病,就不是这样了,治病
不能根据四时的变化,不知道陰陽色脉的关系,也不能够辨别病情的顺逆,等到疾病已经形成了,才想用微针治其外,汤液治其内。医术浅薄、工作
粗枝大叶的医生,还认为可以用攻法,不知病已形成,非攻可愈,以至原来的疾病没有痊愈,又因为治疗的错误,产生了新的疾病。黄帝道:我愿听
听有关临证方面的重要道理。岐伯说:诊治疾病极重要的关键在于不要搞错色脉,能够运用色脉而没有丝毫疑惑,这是临证诊治的最原则。假使色脉
的诊法掌握,则对病情的顺逆无从理解,而处理亦将有倒行逆施的危险。医生的认识与病情不能取得一致,这样去治病,会损害病人的精神,若用以
治国,是要使国家灭亡的!因此暮世的医生,赶快去掉旧习的简陋知识,对崭新的色脉学问要钻研,努力进取,是可以达到上古真人的地步的。黄帝
道:我已听到你讲的这些重要道理,你说的主要精神是不离色脉,这是我已知道的。岐伯说:诊治疾病的主要关键,还有一个。黄帝道:是一个什麽
关键?岐伯说:一个关键就是从与病人接触中问得病情。黄帝道:怎样问法?岐伯说:选择一个安静的环境,关好门窗,与病人取得密切联系,耐心
细致的询问病情,务使病人毫无顾虑,尽情倾诉,从而得知其中的真情,并观察病人的神色。有神气的,预后良好;没有神气的,预后不良。黄帝说
:讲得很好。第十四篇汤液醪醴论黄帝问道:用五谷来做成汤液及醪醴,应该怎样?岐伯回答说:必须要用稻米作原料,以稻杆作燃料,因为稻米
之气完备,稻杆又很坚劲。黄帝问道:何以见得?岐伯说:稻禀天地之和气,生长于高下适宜的地方,所以得气最完;收割在秋时,故其杆坚实。黄
帝道:上古时代有学问的医生,制成汤液和醪醴,但虽然制好,却备在那里不用,这是什麽道理?岐伯说:古代有学问的医生,他做好的汤液和醪醴
,是以备万一的,因为上古太和之世,人们身心康泰,很少疾病,所以虽制成了汤液,还是放在那里不用的。到了中古代,养生之道稍衰,人们的身
心比较虚弱,因此外界邪气时常能够乘虚伤人,但只要服些汤液醪醴,病就可以好了。黄帝道:现在的人,虽然服了汤液醪醴,而病不一定好,这是
什麽缘故呢?岐伯说:现在的人和中古时代又不同了,一有疾病,必定要用药物内服,砭石、针炙外治,其病才能痊愈。黄帝道:一个病情发展到了
形体弊坏、气血竭尽的地步,治疗就没有办法见效,这里有什麽道理?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的神气,已经不能发挥他的应有作用的关系。黄帝道:
什麽叫做神气不能发生他的应有作用?岐伯说:针石治病,这不过是一种方法而已。现在病人的神气已经散越,志意已经散乱,纵然有好的方法,神
气不起应有作用,而病不能好。况且病人的严重情况,是已经达到精神败坏,神气离去,容卫不可以再恢复的地步了。为什麽病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
步的呢?由于不懂得养生之道,嗜好欲望没有穷尽,忧愁患难又没有止境,以致于一个人的经气败坏,容血枯涩,卫气作用消失,所以神气失去应有
的作用,对治疗上的方法以失却反应,当然他的病就不会好。黄帝道:凡病初起,固然是精微难测,但大致情况,是避先侵袭于皮肤,所谓表证。现
在经过医生一看,都说是病已经成,而且发展和预后很不好,用针石不能治愈,吃汤药亦不能达到病所了。现在医生都能懂得法度,操守术数,与病
人象亲戚兄弟一样亲近,声音的变化每日都能听到,五色的变化每日都能看到,然而病却医不好,这是不是治疗的不早呢?岐伯说:这是因为病人为
本,医生为标,病人与医生不能很好合作,病邪就不能制服,道理就在这里。黄帝道:有的病不是从外表毫毛而生的,是由于五脏的陽气衰竭,以致
水气充满于皮肤,而陰气独盛,陰气独居于内,则陽气更耗于外,形体浮肿,不能穿原来的衣服,四肢肿急而影响到内脏,这是陰气格拒与于内,而
水气弛张于外,对这种病的治疗方法怎样呢?岐伯说:要平复水气,当根据病情,衡量轻重,驱除体内的积水,并叫病人四肢做些轻微运动,令陽气
渐次宣行,穿衣服带温暖一些,助其肌表之陽,而陰凝易散。用缪刺方法,针刺肿处,去水以恢复原来的形态。用发汗和利小便的方法,开汗孔,泻
膀胱,使陰精归于平复,五脏陽气输布,以疏通五脏的郁积。这样,经气自会生成,形体也强盛,骨骼与肌肉保持着常态,正气也就恢复正常了。黄
帝道:讲得很好第十五篇玉版论要黄帝问道:我听说《揆度》、《奇恒》所指的内容各不相同,应当怎样运用呢?岐伯回答说:《揆度》是权衡和
度量疾病的深浅的。《奇恒》是说明异常疾病的。请允许我谈谈其中最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虽然所指不同,但道理只有一个
,就是观察色脉之间有无神气。人体神机的运转是不回折的,若回折就不能运转,人也就失去了生生之机!这个道理是极其重要的,色脉的诊察虽然
浅近,而微妙之处却在于察神机。把它记录在玉版上,以便与《玉机真脏论》参合应用。面色的变化,表现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
病的要领。若病色浅的,说明病情尚轻,可用五谷汤液调治,十天可以治愈;若病色深的,说明病情较重,须用药剂治疗,二十一天可以治愈;若病
色过深的,说明病情更重,必须用药酒治疗,一百天才能治愈;若面色枯槁不泽、颜面瘦削,为不治之症,到一百天就要死亡。若脉象短促而陽气虚
脱的,是死证;温热病而正气极虚的,也是死证。病色表现在面部上下左右不同的部位,应分别审察其主病的要领。病色卜移为逆,下移为顺;女子
病色在右侧的为逆,在左侧的为顺;男子病色在左侧的为逆,在右侧的为顺。如果病色变更,变顺为逆,在男子则为重陽,是死证,在女子则为重陰
,也是死证。若陰陽相反,应尽快权衡病情的轻重,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使陰陽趋于平衡,这就是《奇恒》、《揆度》的目的。脉象强劲搏指有力
,肢体疼痛沉重、或痿软不能行走,这是寒热之邪侵犯人体、邪气亢盛所致。脉孤而无胃气说明化源将绝,元气耗散;脉见虚弱而又兼泄利,为陰血
损伤。凡脉见孤绝为逆,脉见虚弱为顺。运用《奇恒》的方法,从手太陰肺经寸口脉来研究,出现"所不胜"的脉象叫做逆,预后多不良;出现“所
胜”的脉象叫做从,预后良好。自然界八风、四时之间的相互胜复,是循环无端、终而复始的,一旦失常,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了。至此,则《揆度
》、《奇恒》的要点都论述完毕了。第十六篇诊要经终论黄帝问道:诊病的重要关键是什麽?岐伯回答说:重要点在于天、地、人相互之间的关系
。如正月、二月,天气开始有一种生发的气象,地气也开始萌动,这时候的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当明盛,地气也正是华茂而欲结实,这时
候的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极,地气上升,这时候的人气在头部;七月、八月,陰气开始发生肃杀的现象,这时候的人气在肺;九月、十月
,陰气渐盛,开始冰冻,地气也随着闭藏,这时候的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冻更甚而陽气伏藏,地气闭密,这时候的人气在肾。由于人气与
天地之气皆随顺陰陽之升沉,所以春天的刺法,应刺经脉俞穴,及于分肉腠理,使之出血而止,如病比较重的应久留其针,其气传布以后才出针,较
轻的可暂留其针,候经气循环一周,就可以出针了。夏天的刺法,应刺孙络的俞穴,使其出血而止,使邪气尽去,就以手指扪闭其针孔伺其气行一周
之顷,凡有痛病,必退下而愈。秋天的刺法应刺皮肤,顺着肌肉之分理而刺,不论上部或下部,同样用这个方法,观察其神色转变而止。冬天的刺法
应深取俞窍于分理之间,病重的可直刺深入,较轻的,可或左右上下散布其针,而稍宜缓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宜的刺法,须根据气之所在,而确定
刺的部位。如果春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可使脉乱而气微弱,邪气反而深入,浸婬于骨髓之间病就很难治愈,心火微弱,火不生土,有使人
不思饮食,而且少气了;春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春病在肝,发为筋挛,邪气因误刺而环周于肺,则又发为咳嗽,病不能愈,肝气伤,将使
人时惊,肺气伤,且又使人欲哭;春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以致邪气深着于内脏,使人胀满,其病不但不愈,肝气日伤,而且使人多欲言语
。夏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精力卷怠;夏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肺气伤而声不出,心中不
欲言,肺金受伤,肾失其母,故虚而自恐,惕惕然好象被逮捕的样子;夏天刺了冬天的不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反而使精不化气而少气,水不涵
木而时常要发怒。秋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反而使人血气上逆,惕然不宁,且又善忘;秋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了心气,病不能
愈,心气伤,火不生土,反而使人嗜卧,心不藏神,又且多梦;秋天刺了冬天的部位,伤了肾气,病不能愈,凡使人肾不闭藏,血气内散,时时发冷
。冬天刺了春天的部位,伤了肝气,病不能愈,肝气少,魂不藏,使人困倦而又不得安眠,即便得眠,睡中如见怪异等物;冬天刺了夏天的部位,伤
了心气,病不能愈,反使人脉气发泄,而邪气闭痹于脉,发为诸痹;冬天刺了秋天的部位,伤了肺气,病不能愈,化源受伤,凡使人常常作渴。凡于
胸腹之间用针刺,必须注意避免刺伤了五脏。假如中伤了心脏,经气环身一周便死;假如中伤了脾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了肾脏,七日便死;假如
中伤了肺脏,五日便死;假如中伤隔膜的,皆为伤中,当时病虽然似乎好些,但不过一年其人必死。刺胸腹注意避免中伤五脏,主要是要知道下针的
逆从。所谓从,就是要明白膈和脾肾等处,应该避开;如不知其部位不能避开,就会刺伤五脏,那就是逆了。凡刺胸腹部位,应先用布巾覆盖其处,
然后从单布上进刺。如果刺之不愈,可以再刺,这样就不会把五脏刺伤了。在用针刺治病的时候,必须注意安静严肃,以候其气;如刺脓肿的病,可
以用摇针手法以出脓血;如刺经脉的病,就不要摇针。这是刺法的一般规矩。黄帝问道:请你告诉我使二经气绝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回答说:太陽
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两目上视,身背反张,手足抽掣,面色发白,出绝汗,绝汗一出,便要死亡了。少陽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耳聋,遍体骨节松
懈,两目直视如惊,到了目珠不转,一日半便要死了;临死的时候,面色先见青色,再由青色变为白色,就死亡了。陽明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口眼
牵引歪斜而困动,时发惊惕,言语胡乱失常,面色发黄,其经脉上下所过的部分,都表现出盛燥的症状,由盛燥而渐至肌肉麻木不仁,便死亡了。少
陰经脉气绝的时候,病人面色发黑,牙龈收削而牙齿似乎变长,并积满污垢,腹部胀闭,上下不相通,便死亡了。太陰经脉气绝的时候,,腹胀闭塞
,呼吸不利,常欲嗳气,并且呕吐,呕则气上逆,气上逆则面赤,假如气不上逆,又变为上下不通,不通则面色发黑,皮毛枯樵而死了。厥陰经脉气
绝的时候,病人胸中发热,咽喉干燥,时时小便,心胸烦躁,渐至舌卷,睾丸上缩,便要死了。以上就是十二经脉气绝败坏的症候。第十七篇脉要
精微论黄帝问道:诊脉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诊脉通常是以清晨的时间为最好,此时人还没有劳于事,陰气未被扰动,陽气尚未耗散,饮
食也未曾进过,经脉之气尚未充盛,络脉之气也很匀静,气血未受到扰乱,因而可以诊察出有病的脉象。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目之
精明,以候神气,诊察五色的变化,以审脏腑之强弱虚实及形体的盛衰,相互参合比较,以判断疾病的吉凶转归。脉是血液汇聚的所在。长脉为气血
流畅和平,故为气治;短脉为气不足,故为气病;数脉为热,热则心烦;大脉为邪气方张,病势正在向前发展;上部脉盛,为邪壅于上,可见呼吸急
促,喘满之症;下部脉盛,是邪滞于下,可见胀满之病;代脉为元气衰弱;细脉,为正气衰少;涩脉为血少气滞,主心痛之症。脉来大而急速如泉水
上涌者,为病势正在进展,且有危险;脉来隐约不现,微细无力,或如弓弦猝然断绝而去,为气血已绝,生机已断,故主死。精明见于目,五色现于
面,这都是内脏的精气所表现出来的光华。赤色应该象帛裹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不应该象砂石那样,色赤带紫,没有光泽;白色应该象鹅的羽
毛,白而光泽,不应该象盐那样白而带灰暗色;青色应该青而明润如璧玉,不应该象蓝色那样青而带沉暗色;黄色应该象丝包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
,不应该象黄土那样,枯暗无华;黑色应该象重漆之色,光彩而润,不应该象地苍那样,枯暗如尘。假如五脏真色暴露于外,这是真气外脱的现象,
人的寿命也就不长了。目之精明是观察万物,分别黑白,审察长短的,若长短不明,黑白不清,这是精气衰竭的现象。五脏主藏精神在内,在体内各
有其职守。如果邪盛于腹中,脏气壅满,气盛而喘,善伤于恐,讲话声音重浊不清,如在室中说话一样,这是中气失权而有湿邪所致。语音低微而气
不接续,语言不能相继者,这是正气被劫夺所致。衣服不知敛盖,言语不知善恶,不辩亲疏远近的,这是神明错乱的现象。脾胃不能藏纳水谷精气而
泄利不禁的,是中气失守,肛门不能约束的缘故。小便不禁的,是膀胱不能闭藏的缘故。若五脏功能正常,得其职守者则生;若五脏精气不能固藏,
失其职守则死。五脏精气充足,为身体强健之本。头为精明之府,若见到头部低垂,目陷无光的,是精神将要衰败。背悬五脏,为胸中之府,若见到
背弯曲而肩下到不能转侧摇动,是肾气将要衰惫。膝是筋汇聚的地方,所以膝为筋之府,若曲伸不能,行路要曲身附物,这是筋的功能将要衰惫。骨
为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震颤摇摆,这是髓虚,骨的功能将要衰惫。若脏气能够恢复强健,则虽病可以复生;若脏气不能复强,则病情不能挽回,
人也就死了。岐伯说:脉气与四时陰陽之气相反的,如相反的形象为有余,皆为邪气盛于正气,相反的形象为不足,为血气先己消损。根据时令变化
,脏气当旺,脉气应有余,却反见不足的,这是邪气盛于正气;脉气应不足,却反见有余的,这是正不胜邪,邪气盛,而血气消损。这种陰陽不相顺
从,气血不相营运,邪正不相适应而发生的疾病名叫关格。黄帝问道:脉象是怎样应四时的变化而变动的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变的所在呢?怎样
从脉诊上知道疾病的变化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内部呢?怎样从脉诊上知道病忽然发生在外部呢?请问这五个问题,可以讲给我听吗?
岐伯说:让我讲一讲人体的陰陽升降与天运之环转相适应的情况。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间的变化,陰陽四时与之相应。如春天的气候温暖,发
展为夏天的气候暑热,秋天得劲急之气,发展为冬天的寒杀之气,这种四时气候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随着变化而升降浮沉。春脉如规之象;夏脉如
矩之象;秋脉如称衡之象,冬脉如称权之象。四时陰陽的情况也是这样,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陽气微升,陰气微降;夏至到立秋的四十五天,陰
气微升,陽气微降。四时陰陽的升降是有一定的时间和规律的,人体脉象的变化,亦与之相应,脉象变化与四时陰陽不相适应,即使病态,根据脉象
的异常变化就可以知道病属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和四时衰旺的时期,就可以判断出疾病和死亡的时间。四时陰陽变化之微妙,都是从辨别陰陽开
始,结合人体十二经脉进行分析研究,而十二经脉应五行而有生生之机;观测生生之机的尺度,则是以四时陰陽为准则;遵循四时陰陽的变化规律,
不使有失,则人体就能保持相对平衡,并与天地之陰陽相互统一;知道了天人统一的道理,就可以预决死生。所以五声是和五音相应合的;五色是和
五行相应合的;脉象是和陰陽相应合的。陰气盛则梦见渡大水而恐惧;陽气盛则梦见打火烧灼;陰陽俱盛则梦见相互残杀毁伤;上部盛则梦飞腾;下
部盛则梦下堕;吃的过饱的时候,就会梦见送食物给人;饥饿时就会梦见去取食物;肝气盛,则做梦好发怒气,肺气盛则做梦悲哀啼哭;腹内短虫多
,则梦众人集聚;腹内长虫多则梦打架损伤。所以诊脉是有一定方法和要求的,必须虚心静气,才能保证诊断的正确。春天的脉应该浮而在外,好象
鱼浮游于水波之中;夏天的脉在肤,洪大而浮,泛泛然充满于指下,就象夏天万物生长的茂盛状态;秋天的劢处于皮肤之下,就象蛰虫将要伏藏;冬
天的脉沉在骨,就象冬眠之虫闭藏不出,人们也都深居简出一样。因此说:要知道内脏的情况,可以从脉象上区别出来;要知道外部经气的情况,可
以经脉循行的经络上诊察而知其终始。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乃是诊脉的大法。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心经邪盛,火盛气浮,当
病舌卷而不能言语;其脉软而散的,当病消渴,待其胃气来复,病自痊愈。肺脉坚而长,搏击指下,为火邪犯肺,当病痰中带血;其脉软而散的,为
肺脉不足,当病汗出不止,在这种情况下,不可在用发散的方法治疗。肝脉坚而长,搏击指下,其面色当青,今反不青,知其病非由内生,当为跌坠
或搏击所伤,因淤血积于胁下,阻碍肺气升降,所以使人喘逆;如其脉软而散,加之面目颜色鲜泽的,当发溢饮病,溢饮病口渴暴饮,因水不化气,
而水气容易流入肌肉皮肤之间、肠胃之外所引起。胃脉坚而长,搏击指下,面色赤,当病髀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的,则胃气不足,当病食痹。脾脉
坚而长,搏击指下,面部色黄,乃脾气不运,当病少气;如其脉软而散,面色不泽,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当病足胫浮肿如水状。肾脉坚长,搏击
指下,面部黄而带赤,是心脾之邪盛侵犯于肾,肾受邪伤,当病腰痛如折;如其脉软而散者,当病精血虚少,使身体不能恢复健康。黄帝说:诊脉时
,其心脉劲急,这是什麽病?病的症状是怎样的呢?岐伯说:这种病名叫心疝,少腹部位一定有形征出现。黄帝说:诊察到胃脉有病,会出现什麽病
变呢?岐伯说:胃脉实则邪气有余,将出现腹胀满病;胃脉虚则胃气不足,将出现泄泻病。黄帝说:疾病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又是怎样的呢?岐伯说
:因于风邪,可变为寒热病;瘅热既久,可成为消中病;气逆上而不己,可成为癫蕳病;风气通于肝,风邪经久不愈,木邪侮土,可成为飧泻病;风
邪客于脉,留而不去则成为疠风病;疾病的发展变化是不能够数清的。黄帝说:各种痈肿、筋挛、骨痛的病变,是怎样产生的呢?岐伯说:这都是因
为寒气聚集和八风邪气侵犯人体后而发生的变化。黄帝说:怎样进行治疗呢?岐伯说:由于四时偏胜之邪气所引起的病变,根据五行相胜的规律确定
治则去治疗就会痊愈。黄帝说:有旧病从五脏发动,都会影响到脉色而发生变化,怎样区别它是久病还是新病呢?岐伯说:你问的很详细啊!只要验
看它脉色就可以区别开来:如脉虽小而气色不失于正常的,乃是久病;如脉象与气色均失于正常状态的,也是久病;如脉象与面色都不失于正常的,
乃是新病。脉见沉弦,是肝脉与肾脉并致,而外部没有血,或外部已见血,其经脉必滞,血气必凝,血凝经滞,形体必肿,有似乎因湿邪或水气中伤
的现象,成为一种淤血肿胀。迟脉两旁的内侧侯于季胁部,外侧侯于肾脏,中间候于腹部。尺肤部的中段、左臂的外侧侯于肝脏,内侧侯于膈部;右
臂的外侧后于胃腑,内侧侯于脾脏。尺肤部的上段,右臂外侧侯于肺脏,内侧侯于胸中;左臂外侧侯于心脏,内侧侯于膻中。尺肤部的前面,侯身前
即胸腹部;后面,后身侯即背部。从尺肤上段直达鱼际处,主胸部与侯中的疾病;从尺肤上段处,主少腹、腰、股、膝、胫、足等处的疾病。脉象洪
大的,是由于陰精不足而陽有余,故发为热中之病。脉象来时急疾而去时徐缓,这是由于上部实而下部虚,气逆于上,多好发为癫仆一类的疾病。脉
象来时徐缓而去时急疾,这是由于上部虚而下部实,多好发为疠风之病。患这种病的原因,是因为陽气虚而失去捍卫的功能,所以才感受邪气而发病
。有两手脉均见沉细数的,沉细为肾之脉体,数为热,故发为少陰之陽厥;如见脉沉细数散,为陰血亏损,多发为陰虚陽亢之虚劳寒热病。脉浮而散
,好发为眩晕仆倒之病。凡见浮脉而不躁急,其病在陽分,则出现发热的症状,病在足三陰经;如浮而躁急的,则病在手三陽经。凡见细脉而沉,其
病在陰分,发为骨节疼痛,病在手三陰经;如果脉细沉而静,其病在足三陰经。发现数动,而见一次歇止的脉象,是病在陽分,为陽热郁滞的脉象,
可出现泄利或大便带脓血的疾病。诊察到各种有病的脉象而切按时,如见涩脉是陽气有余则多汗而身寒,陰气陽气均有余,则无汗而身寒。按脉浮取
不见,沉取则脉沉迟不浮,是病在内而非在外,故知其心腹有积聚病。按脉沉取不显,浮取则脉浮数不沉,是病在外而不在内,当有深发热之症。凡
诊脉推求于上部,只见于上部,下部脉弱的,这是上实下虚,故出现腰足清冷之症。凡诊脉推求于下部,只见于下部,而上部脉弱的,这是上虚下实
,故出现头项疼痛之症。若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是生陽之气不足,故可以出现腰脊疼痛及身体痹证。第十八篇平人气象论黄帝问道:正常人的
脉象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人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呼吸之余,是为定息,若一吸劢跳动五次,是因为有时呼吸较长以尽脉跳余
数的缘故,这是平人的脉象。平人就是无病之人,通常以无病之人的呼吸为标准,来测侯病人的呼吸至数及脉跳次数,医生无病,就可以用自己的呼
吸来计算病人脉搏的至数,这是诊脉的法则。如果一呼与一吸脉各跳动三次而且急疾,尺之皮肤发热,乃是温病的表现;如尺肤不热,脉象滑,乃为
感受风邪而发生的病变;如脉象涩,是为痹证。人一呼一吸脉跳动八次以上是精气衰夺的死脉;脉气断绝不至,亦是死脉;脉来忽迟忽数,为气血已
乱,亦是死脉。健康人的正气来源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乃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胃气为健康人之常气,人若没有胃气,就是危险的现象,甚者可
造成死亡。春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弦而柔和的微弦脉,乃是无并之平脉;如果弦象很明显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肝脏有病;脉见纯弦而无柔和之象的
真脏脉,主死;若虽有胃气而兼见轻虚以浮的毛脉,是春见秋脉,故预测其到了秋天就要生病,如毛脉太甚,则木被金伤,现时就会发病。肝旺于春
,春天脏真之气散于肝,以养筋膜之气。夏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钩而柔和的微心脏有病;脉见纯钩而无柔和之象的真脏脉,主死;若虽有胃气而兼见
沉象的石脉,是夏见冬脉,故预测其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如石脉太甚,则火被水伤,现时就会发病。心旺于夏,故夏天脏真之气通于心,心主血脉,
而心之所藏则是血脉之气。长夏有胃气的脉应该是微耎弱的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若甚无力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脾脏有病;如果见无胃气的代
脉,主死;若软弱脉中兼见沉石,是长夏见冬脉,这是火土气衰而水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如弱火甚,现时就会发病。脾旺于长
夏,故长夏脏真之气濡养于脾,脾主肌肉,故脾藏肌肉之气。秋天有胃气的脉应该是轻虚以浮而柔和的微毛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是脉见轻虚以
浮而缺少柔和之胃气,为肺脏有病;如见纯毛脉而无胃气的真脏脉,就要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象,这是金气衰而木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春天
就要生病;如弦脉太甚,现时就会发病。肺旺于秋而居上焦,故秋季脏真之气上藏于肺,肺主气而朝百脉,乃是无病之平脉;如果脉见沉石而缺少柔
和的胃气,为肾脏有病;如脉见纯石而不柔和的真脏脉,主死;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脉,是水气衰而火反侮的现象,故预测其到了夏天就要生病;如钩
脉太甚,现时就会发病。肾旺于冬而居人体的下焦,,冬天脏真之气下藏与肾,肾主骨,故肾藏骨髓之气。胃经的大络,名叫虚里,其络从胃贯膈而
上络于肺,其脉出现于左乳下,搏动时手可以感觉得到,这是积于胸中的宗气鼓舞其脉跳动的结果。如果虚里脉搏动急数而兼有短时中断之象,这是
中气不守的现象,是病在膻中的征候;如脉来迟而有歇止兼见跳动甚剧而外见于衣,这是宗气失藏而外泄的现象。切脉要知道寸口脉的太过和不及。
寸口脉象应指而短,主头痛。寸口脉应指而长,主足胫痛。寸口应指急促而有力,上搏指下,主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硬,主病在内。寸口脉浮而盛
大,主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主寒热、疝少腹疼痛。寸口脉沉而横居,主胁下有积病,或腹中有横积而疼痛。寸口脉沉而急促,主病寒热。脉盛大
滑而坚,主病在外。脉小实而坚,主病在内。脉小弱而涩,是为久病。脉来滑利浮而疾数,是为新病。脉来紧急,主疝瘕少腹疼痛。脉来滑利,主病
风。脉来涩滞,主痹证。脉来缓而滑利,为脾胃有热,主病热中。脉来盛紧,为寒气痞满,主胀病。脉与病之陰陽想一致,如陽病见陽脉,陰病见陰
脉,病难愈。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即使患病,亦无什麽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及不间脏而传变的,病难愈。臂多青脉
,乃血少脉空,乃由于失血。尺肤缓而脉来涩,主气血不足,多为倦怠懈惰,但欲安卧。尺肤发热而脉象盛大,是火盛于内,主脱血。尺肤涩而脉象
滑,陽气有余于内,故为多汗。尺肤寒而脉象细,陰寒之气盛于内,故为泄泻。脉见粗大而尺肤常热的,陽盛于内,为热中。肝的真脏脉出现,至庾
辛日死;心的真脏脉出现,至任癸日死;脾的真脏脉出现,至甲乙日死;肺的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的真脏脉出现,至戊已日死。这是说的真
脏脉见,均主死亡。颈部之脉搏动甚,且气喘咳嗽,主水病。眼睑浮肿如卧蚕之状。也是水病。小便颜色黄赤,而且嗜卧,是黄疸病。风为陰邪,下
先受之,面部浮肿,为风邪引起的风水病。水湿为陰邪,下先受之,足胫肿,是水湿引起的水肿病。眼白睛发黄,是黄疸病。妇人手少陰心脉搏动明
显,是怀孕的征象。脉与四时有像适应,也有不相适应的,如果脉搏不见本脏脉的正常脉象,春夏而不见弦、洪,而反见沉、涩;秋冬而不见毛、石
,而反见浮大,这都是与四时相反的脉象。风热为陽邪脉应浮大,今反沉静;泄利脱血,津血受伤,脉因虚细,今反实大;病在内,脉应有力,乃正
气尚盛足以抗邪,今反脉虚;病在外,脉应浮滑,乃邪气仍在于表,今反见脉强坚,脉证像反,都是难治之病,着就叫做“反四时”。人依靠水谷的
营养而生存,所以人断绝水谷后,就要死亡;胃气化生于水谷,如脉无胃气也要死亡。所谓无胃气的脉,就是单见真脏脉,而不见柔和的胃气脉。所
谓不得胃气的脉,就是肝脉见不到微弦脉,肾脉见不到微石脉等。太陽主时,脉来洪大而长;少陽主时,脉来不定,忽快忽慢,忽长忽短;陽明主时
,脉来浮大而短。正常的心脉来时,圆润象珠子一样,相贯而至,又象安抚琅杆美玉一样的柔滑,这是心脏的平脉。夏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
钩。如果脉来时,喘急促,连串急数之中,带有微曲之象,这是心的病脉。将死的心脉来时,脉前曲回,后则端直,如摸到革带之钩一样的坚硬,全
无和缓之意,这是心的死脉。正常的肺脉来时,轻虚而浮,像榆荚下落一样的轻浮和缓,这是肺的平脉。秋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毛。有病的
肺脉来时,不上不下,如抚摩鸡毛一样,这是肺的病脉。将死的肺脉来时,轻浮而无根,如物之漂浮,如风吹毛一样,飘忽不定,散动无根,这是肺
的死脉正常的肝脉来时,柔软而弦长,如长竿之末梢一样的柔软摆动,这是肝的平脉。春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和而微弦。有病的肝脉来时,弦长硬
满而滑利,如以手模长竿一样的长而不软,这是肝的病脉。将死的肝脉来时,弦急而坚劲,如新张弓弦一样紧绷而强劲,这是肝的死脉。正常的脾脉
来时,从容和缓,至数匀净分明,好象鸡足缓缓落地一样的轻缓而从容不迫,这是脾的平脉。长夏以胃气为本,脉当和缓。有病的脾脉来时,充实硬
满而急数,如鸡举足一样急疾,这是脾的病脉。将死的脾脉来时,或锐坚而无柔和之气,如乌之嘴,鸟之爪那样坚硬而锐,或时动复止而无规律,或
脉去而无不至,如屋之漏水点滴无伦,或如水之流逝,去而不返,这是脾的死脉。正常的肾脉来时,沉石滑利连续不断而又有曲回之象,按之坚实,
有如心之钩脉这是肾的平脉。冬天以胃气为本,脉当柔软而微石。有病的肾脉来时,坚搏牵连如牵引葛藤一样,愈按愈坚硬,这是肾的病脉。将死的
肾脉来时,象夺索一般,长而坚硬劲急,或坚实如以指弹石,这是肾的死。第十九篇玉机真脏论黄帝问道:春时的脉象如弦,怎样才算弦?岐伯回
答说:春脉主应肝脏,属东方之木。在这个季节里,万物开始生长,因此脉气来时,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所以叫做弦,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
就是病脉。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岐伯说:其脉气来,应指实而有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来不实而微弱,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黄帝
道:春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记忆力衰退,精神恍惚,头昏而两目视物眩转,而发生巅顶疾病;其不及会使人胸部作
痛,牵连背部,往下则两侧胁助部位胀满。黄帝道:讲得对!夏时的脉象如钩,怎样才算钩?岐伯说:夏脉主应心脏,属南方之火,在这个季节里,
万物生长茂盛,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轻微,犹如钩之形象,所以叫做钩脉,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岐伯说:
其脉气来盛去亦盛,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气来时不盛,去时反充盛有余,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黄帝道:夏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
样?岐伯说:太过会使人身体发热,皮肤痛,热邪侵婬成疮;不及会使人心虚作烦,上部出现咳嗽涎沫,下部出现失气下泄。黄帝道:讲得对!秋天
的脉象如浮,怎样才算浮?岐伯说:秋脉主应肺脏,属西方之金,在这个季节里,万物收成,因此脉气来时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所以叫做浮。假如
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岐伯说:其脉气来浮软而中央坚,两旁虚,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脉气来浮软而微,这叫
做不及,主病在里。黄帝道:秋脉太过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岐伯说:太过会使人气逆,背部作痛,愠愠然郁闷而不舒畅;其不及会使人呼吸短
气,咳嗽气喘,其上逆而出血,喉间有喘息声音。黄帝道:讲得对!冬时的脉象如营,怎样才算营?岐伯说:冬脉主应肾脏,属北方之水,在这个季
节里,万物闭藏,因此脉气来时沉而搏手,所以叫做营。假如违反了这种现象,就是病脉。黄帝道:怎样才称反呢?岐伯说:其脉来如弹石一般坚硬
,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如脉去虚数,这叫做不及,主病在里。黄帝道:冬脉太过与不及,发生的病变怎样?岐伯说:太过会使人精神不振,身体
懈怠,脊骨疼痛,气短,懒于说话;不及则使人心如悬,如同腹中饥饿之状,季胁下空软部位清冷,脊骨作痛,少腹胀满,小便变常。黄帝道:讲得
对!黄帝道:春夏秋冬四时的脉象,有逆有从,其变化各异,但独未论及脾脉,究竟脾脉主何时令?岐伯说:脾脉属土,位居中央为孤脏,以灌溉四
旁。黄帝道:脾脉的正常与异常可以得见吗?岐伯说:正常的脾脉不可能见到,有病的脾脉是可以见到的。黄帝道:有病的脾脉怎样?岐伯说:其来
如水之流散,这叫做太过,主病在外;其来尖锐如鸟之喙,这叫做不及,主病在中。黄帝道:先生说脾为孤脏,位居中央属土,以灌溉四旁,他的太
过和不及各发生什麽病变?岐伯说:太过会使人四肢不能举动,不及则使人九窍不通,名叫重强。黄帝惊悟书肃然起立,敬个礼道:很好!我懂得诊
脉的要领了,这是天下极其重要的道理。《五色》、《脉变》、《揆度》、《奇恒》等书,阐述的道理都是一致的,总的精神在于一个“神”字。神
的功用运转不息,向前而不能回却,倘若回而不转,就失掉它的生机了。极其重要的道理,往往迹象不显而尽于微妙,把它著录在玉版上面,藏于枢
要内府,每天早上诵读,称它为《玉机》。五脏疾病的传变,是受病气于其所生之脏,传于其所胜之脏,病气留舍于生我之脏,死于我所不胜之脏。
当病到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行于相克之脏,病者乃死。这是病气的逆传,所以会死亡。例如,肝受病气于心脏,而又传行于脾脏,其病气留舍于肾
脏,传到肺脏而死。心受病气于脾脏,其病气留舍于肝脏,传到肝脏而死。肺受病气于肾脏,传行于肝脏,病气留舍于脾脏,传到心脏而死。以一日
一夜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属五脏,就可以推测死后的早晚时间。黄帝道:五脏是相通连的,病气的转移,都有一定的次序。假如五脏有病,则各传其
所胜;若不能掌握治病的时机,那麽三个月或六个月,或三天,或六天,传遍五脏就当死了,这是相克的顺传次序。所以说:能辨别三陽的,可以知
道病从何经而来;能辨别三陰的,可以知道病的死生日期,这就是说,知道他至其所不胜而死。风为六婬之首,所以说它是百病之长。风寒中人,使
人毫毛直竖,皮肤闭而发热,在这个时候,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至风寒入于经络,发生麻痹不仁或肿痛等症状,此时可用汤熨(热敷)及火罐、艾
炙、针刺等方法来祛散。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气内传于肺,叫做肺痹,又叫做肝厥,发生胁痛、吐食的症状,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或热汤沐
浴等方法;如不及时治疗,就会传行于脾,叫做脾风,发生黄,腹中热,烦心,小便黄色等症状,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药物或热汤沐浴等方法;
如再不治,就会传行于肾,叫做疝疸,少腹烦热疼痛,小便色白而混浊,又叫做盅病,在这个时候,可用按摩、或用药物;如再不治,病就由肾传心
,发生筋脉牵引拘挛,叫做瘛病,在这个时候,可用至法,或用药物;如再不治,十日之后,当要死亡。倘若病邪由肾传心,心又复反传于肺脏,发
为寒热,发当三日即死,这是疾病传行的一般次序。假如骤然爆发的病,就不必根据这个相传的次序而治。有些病不依这个次序传变的,如忧、恐、
悲、喜、怒情志之病,病邪就不能依照这个次序相传,因而使人生大病了。如因喜极伤心,心虚则肾气相乘;或因大怒,则肝气乘脾;或因悲伤,则
肺气乘肝;或因惊恐,则肾气虚,脾气乘肾;或因大忧,则肺气内虚,心气乘肺。这是无志激动,使病邪不以次序传变的道理。所以病虽有五,及其
传化,就有五五二十五变。所谓传化,就是相乘的名称。大骨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呼吸困难,呼吸困难,呼吸时身体振动,为期六个月就要
死亡。见了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胸中疼痛,牵引肩项,全身发热,脱肉破腘,真脏脉现,大骨软弱,大肉瘦削,胸中气满,呼吸困难,十个月
之内就要死亡。大骨软弱,大肉瘦削,两肩下垂,骨髓内消,动作衰颓,真脏脉未出现,为期一年死亡,若见到真脏脉,就可以预知死日。大骨软弱
,大肉瘦削,胸中气满,腹中痛,心中气郁不舒,肩项身上俱热,破腘脱肉,目眶下陷,真脏脉出现,精脱目不见人,立即死亡;如尚能见人,是精
未全脱,到了它所不声胜之时,便死亡了。如果正气暴虚,外邪陡然中人,仓卒获病,五脏气机闭塞,周身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如从高堕下,或
落水淹溺一样,猝然的病变,就无法预测死期了。其脉息绝而不至,或跳动异常疾数,一呼脉来五、六至,虽然形肉不脱,真脏不见,仍然要死亡的
。肝脏之真脏脉至,中外劲急,如象按在刀口上一样的锋利,或如按在琴弦上一样硬直,面部显青白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乃死。肺脏的真脏脉至
,大而空虚,好象毛羽着人皮肤一般地轻虚,面部显白赤。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肾脏的真脏脉至,搏手若索欲断,或如以指弹石一
样坚实,面部显黑黄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脾脏的真脏脉至,软弱无力,快慢不匀,面部显黄青颜色而不润泽,毫毛枯焦,就要死亡
。凡是见到五脏真脏脉,皆为不治的死侯。黄帝道:见到真脏脉象,就要死亡,是什麽道理?岐伯五脏的营养,都赖于胃腑水谷之精微,因此胃是五
脏的根本。故五脏之脏脉气,不能自行到达于手太陰寸口,必须赖借胃气的敷布,才能达于手太陰。所以五脏之气能够在其所主之时,出现于手太陰
寸口,就是有了胃气。如果邪气胜,必定使精气衰。所以病气严重时,胃气就不能与五脏之气一起到达手太陰,而为某一脏真脏脉象单独出现,真脏
独见,是邪气胜而脏气伤,所以说是要死亡的。黄帝道:讲得对!黄帝道:大凡治病,必先诊察形体盛衰,气之强弱,色之润枯,脉之虚实,病之新
久,然后及时治疗,不能错过时机。病人形七相称,是可治之症;面色光润鲜明,病亦易愈;脉搏与四时相适应,亦为可治;脉来弱而流利,是有胃
气的现象,病亦易治,必须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形气不相称,此谓难治;面色枯槁,没有光泽,病亦难愈;脉实而坚,病必加重;脉与四时相逆,
为不可治。必须审察这四种难治之证,清楚地告诉病家。所谓脉与四时相逆,是春见到肺脉,夏见到肾脉,秋见到心脉,冬见到脾脉,其脉皆悬绝无
根,或沉涩不起,这就叫做逆四时。如五脏脉气不能随着时令表现于外,在春夏的时令,反见沉涩的脉象,秋冬的时令,反见浮大的脉象,这也叫做
逆四时。热病脉宜洪大而反静;泄泻脉应小而反大;脱血脉应虚而反实;病在中而脉不实坚;病在外而脉反坚实。这些都是症脉相反,皆为难治。黄
帝道:我听说根据虚实的病情可以预决死生,希望告诉我其中道理!岐伯说:五实死,五虚亦死。黄帝道:请问什麽叫做五实、五虚?岐伯说:脉盛
是心受邪盛,皮热是肺受邪盛,腹胀是脾受邪盛,二便不通是肾受邪盛,闷瞀是肝受邪盛,这叫做五实。脉细是心气不足,皮寒是肺气不足,气少是
肝气不足,泄利前后是肾气不足,饮食不入是脾气不足,这叫做五虚。黄帝道:五实、五虚,有时亦有痊愈的,又是什麽道理?岐伯说:能够吃些粥
浆,慢慢地胃气恢复,大便泄泻停止,则虚者也可以痊愈。如若原来身热无汗的,而现在得汗,原来二便不通的,而现在大小便通利了,则实者也可
以痊愈。这就是五虚、五实能够痊愈的机转。三部九侯论篇二十翻译黄帝问道:我听先生讲了九针道理后,觉得丰富广博,不可尽述。我想了解其中
的主要道理,以嘱咐子孙,传于后世,铭心刻骨,永志不忘,并严守誓言,不敢妄泄。如何使这些道理符合于天体运行的规律,有始有终,上应于日
月星辰周历天度之标志,下符合四时五行陰陽盛衰的变化,人是怎样适应这些自然规律的呢?希望你讲解这方面的道理。岐伯回答说:问得多好啊!
这是天地间至为深奥的道理。黄帝道:我愿闻天地的至数,与人的形体气血相通,以决断死生,是怎样一回事?岐伯说:天地的至数,开始于一,终
止于九。一奇数为陽,代表天,二偶数为陰代表地,人生天地之间,故以三代表人;天地人合而为三,三三为九,以应九野之数。所以人有三部,每
部各有三侯,可以用它来决断死生,处理百病,从而调治虚实,祛除病邪。黄帝道:什麽叫做三部呢?岐伯说: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每部各有三侯,所谓三侯,是以天、地、人来代表的。必须有老师的当面指导,方能懂得部侯准确之处。上部天,即两额太陽脉处动脉;上部地,即两颊大迎穴处动脉;上部人,即耳前耳门穴处动脉;中部天,即两手太陰气口、经渠穴处动脉;中部地,即两手陰明经合谷处动脉;中部人,即两手少陰经神门处动脉;下部天,即足厥陰经五里穴或太冲穴处动脉;下部地,即足少陰经太溪穴处动脉;下部人,即足太陰经箕门穴处动脉。故而下部之可以天候肝脏之病变,下部之地可以侯肾脏之病变,下部之人可以侯脾胃之病变。黄帝道:中部之侯怎样?岐伯说:中部亦有天、地、人三侯。中部之天可以侯肺脏之病变,肿不之地可以侯胸中之病变。中部之人可以侯心脏之病变。黄帝道:上部之侯又怎样?岐伯说:上布也有天、地、人三侯。上部之天可以侯头角之病变,上部之地可以侯口齿之病变,上部之人可以侯耳目之病变。三部之中,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侯为天,三侯为地,三侯为人,三三相乘,合为九侯。脉之九侯,以应地之九野,以应人之九脏。所以人有肝、肺、心、脾、肾五神脏和膀胱、胃、大肠、小肠四形脏,合为九脏。若五脏以败,必见神色枯槁,枯槁者是病情危重,乃至死亡征象。黄帝道:诊察的方法怎样?岐伯说:必先度量病人的身形肥瘦,了解它的正气虚实,实证用泻法,虚症用补法。但必先去除血脉中的凝滞,而后调补气血的不足,不论治疗什麽病都是以达到气血平调为准则。黄帝道:怎样决断死生?岐伯说:形体盛,脉反细,气短,呼吸困难,危险;如形体瘦弱,脉反大,胸中喘满而多气的是死亡之症。一般而论;形体与脉一致的主生;若脉来三五不调者主病,三部九侯之脉与疾病完全不相适应的,主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鼓指如春杵捣谷,参差不齐,病必严重;若见上下之脉相差甚大,而又息数错乱不可计数的,是死亡征候;中部之脉虽然独自调匀,而与其他众脏不相协调的,也是死侯;目内陷的为正气衰竭现象,也是死侯。黄帝道:怎样知道病的部位呢?岐伯说:从诊察九侯脉的异常变化,就能知病变部位。九侯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热,或独寒,或独陷下(沉伏),均是有病的现象。以左手加于病人的左足上,距离内踝五寸处按着,以右手指在病人足内踝上弹之,医者之左手即有振动的感觉,如其振动的范围超过五寸以上,蠕蠕而动,为正常现象;如其振动急剧而大,应手快速而浑乱不清的,为病态;若振动微弱,应手迟缓,应为病态;如若振动不能上及五寸,用较大的力量弹之,仍没有反应,是为死侯。身体极度消瘦,体弱不能行动,是死亡之征。中部之脉或快或慢,无规律,为气脉败乱之兆,亦为死征。如脉代而钩,为病在络脉。九侯之脉,应相互适应,上下如一,不应该有参差。如九侯之中有一侯不一致,则病必危险。所谓不一致,就是九侯之间,脉动的不相适应。诊察病邪所在之脏腑,以知死生的时间。临症诊察,必先知道正常之脉,然后才能知道有病之脉;若见到真脉脉象,胜己的时间,变要死亡。足太陽经脉气绝,则两足不能屈伸,死亡之时,必目睛上视。黄帝道:冬为陰,夏为陽,脉象与之相应如何?岐伯说:九侯的脉象,都是沉细悬绝的,为陰,冬令死于陰气极盛之夜半;如脉盛大躁动喘而疾数的,为陽,主夏令,所以死于陽气旺盛之日中;寒热交作的病,死于陰陽交会的平旦之时;热中及热病,死于日中陽极之时;病风死于傍晚陽衰之时;病水死于夜半陰极之时。其脉象忽疏忽数,忽迟忽急,乃脾气内绝,死于辰#丑未之时,,也就是平旦、日中、日夕、夜半、日乘四季的时候;若形坏肉脱,虽九侯协调,犹是死亡的征象;假使七诊之脉虽然出现,而九侯都顺于四时的,就不一定是死侯。所说不死的病,指心感风病,或月经之病,虽见类似七诊之病脉,而实不相同,所以说不是死侯。若七诊出现、其脉侯有败坏现象的,这是死征,死的时候,必发呃逆等证侯。所以治病之时,必须详细询问他的起病情形和现在症状,然后按各部分,切其脉搏,以观察其经络的浮沉,以及上下逆顺。如其脉来流利的,不病;脉来迟缓的,是病;脉不往来的,是死侯;久病肉脱,皮肤干枯着于筋骨的,亦是死侯。黄帝道:那些可治的病,应怎样治疗呢?岐伯说:病在经的,刺其经;病在孙络的,刺其孙络使它出血;血病而有身痛症状的,则治其经与络。若病邪留在大络,则用右病刺左、左病刺右的缪刺法治之。若邪气久留不移,当于四肢八溪之间、骨节交会之处刺之。上实下虚,当切按气脉,而探索气脉络郁结的所在,刺出其血,以通其气。如目上视的,是太陽经气不足。目上视而又定直不动的,是太陽经气已绝。这是判断死生的要诀,不可不认真研究。原文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著之骨髓,藏之肝肺,歃血而受,不敢妄泄,令合天道,必有终始,上应天光星辰历纪,下副四时五行。贵践更立,冬陰夏陽,以人应之奈何?愿闻其方。岐伯对曰:妙乎哉问也!此天地之至数。帝曰:愿闻天地之至数,合于人形血气,通决死生,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陰也;中部地,手陽明也;中部人,手少陰也;下部天,足厥陰也;下部地,足少陰也;下部人,足太陰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神脏五,形脏四,合为九脏。五脏已败,其色必夭,夭必死矣。帝曰:以候奈何?岐伯曰:必先度其形之肥瘦,以调其气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减者死;目内陷者死。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左手足上,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其应上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死。是以脱肉、身不去者死。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所谓后者,应不俱也,察其腑脏,以知死生之期。必先知经脉,然后知病脉,真脏脉见者,胜死。足太陽气绝者,其足不可屈伸,死必戴眼。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病者,以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以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修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帝曰:其可治者奈何?岐伯曰:经病者,治其经;孙络病者,治其孙络血;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经络。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上实下虚,切而从之,索其结络脉,刺出其血,以见通之。瞳子高者,太陽不足。戴眼者,太陽已绝。此决死生之要,不可不察也。手指及手外踝上五指留针。
献花(0)
+1
(本文系子小牛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