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史
——五段而已
中国简史五段:皇、帝、王、家、党。
一、皇帝为氏族
皇、帝,是氏族社会,由原始而来。计有十二皇、九帝之多,经历300万年之久。越往前数,前面社会发展,越是缓慢。
十二皇是: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提挺氏、通性氏、有巢氏、燧人氏、华胥氏、伏羲氏、女娲氏、少典氏、朱襄氏。所处时期,是氏族社会。由母权制,过度到父权制。
婚姻由群婚,发展到对偶婚。群婚,是氏族群内,不分父母兄弟,随意交配,所以,人们只识母亲,不知父亲。多由老祖母当家,也有少数精干男士,成为领袖。例如,到伏羲女娲氏政权时期,78名领袖之中,女士领袖多达54名,男士领袖仅仅24名。
所谓对偶婚,是两个氏族集团之间,同辈人随意交配。有巢氏时期,发现女人生娃,出现畸形,误认为是,女人与魔鬼交配所致,因此,生畸形儿的女人被处死。女人死亡多多,不利氏族发展,还有可能绝种。而有一女人,怕被处死,逃往外群,所生孩子,则全部正常。有巢氏由此反省:是否族内交配所至?于是进行试验,族外婚果然生子正常。于是,发布命令:族内不可交配,违者,不仅惩罚女人,也要惩罚男人。这样,由群婚发展为,对偶婚。
二、天子是封建
十二皇时期,是氏族社会;到九帝时期,则发展到,氏族联盟社会。联盟原因,是为了在争夺地盘、资源战争中,增强战斗力。
九帝是: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帝执、唐尧、虞舜、大禹。九帝的权力,是领导数个氏族部落,而十二皇领导的,仅仅是一个氏族部落。
氏族部落联盟,处于领导地位的部落首领,只是比其他氏族部落,较为强大,并不直接领导所属氏族部落。其作用是,发生战争时,联合所属氏族部落,共同作战。每年举行一次部落联盟会议,称为“会盟”,一是显示组织存在,部落长具有权力;二是借着聚集,统计人口数量。
到夏、商、周的天子时代,则发展到,较为直接的领导。标志是:分封。而夏启的最先分封,仅仅是将原来的部落领地,名义上分封给其酋长,实际上还是原来的领地。后来经过战争,夺取新的领地,才是真正的分封。这就是封建社会。
所谓“封建”,是封君建国之意。是天子,将领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则是“国”。分封的本来是使用权,所有权是天子的。诸侯再将土地分给卿大夫,连同所带的居民,由卿大夫管理土地人口,这就是“家”,所谓“国家”,如是而已。
三、王朝乃世袭
夏商周时期,天子分封后,自己直接管理的领地,是首都周围的土地人口。其权威表现,一是战争时,调动所属诸侯国的军队,统一作战,是所谓“勤王”;二是重大节日,诸侯要去庆典;三是诸侯要将本地特产等,进贡给天子。
由于天子,并不直接对全国领地进行管理,有如后来的联邦制,所以,天子权力受到很大制约,并不能为所欲为。尤其典型的是,公元前841年开始的“共和”时期,周厉王被废,由共国的伯爵“和”,代理周天子,周公、召公联合执政,更是彰显了“民主”。可惜时间仅仅14年,到周厉王之子继位,成为周宣王,这一“共伯和”即告结束。
各诸侯国,并没有将领地所有权,真正交给天子,而是占着不放,而且还互相攻打,扩展领地,天子欲管理,却无能为力。有鉴于此,当秦朝统一全国时,由封建制,改为郡县制,即帝制。原来的“王天下”,变成为“家天下”,进行世袭。
世袭制的优点,是有利于稳定,政权更迭,不至于争夺混乱。但其缺点则明显,就如西方哲人所说,中国只有一人自由,那就是皇帝。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因为整个国家都是他一家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致使大臣做事,只是揣摩上意,成为“奴才”。不敢创新,不敢发展科学,从而造成国家落后,被发达国家侵略。
四、党派才精干
王朝世袭,主要是九家: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这两千多年帝制,开始时,有利社会发展,后来则阻碍社会前进。即使发生更替,也是战争之后,又建立新的帝制王朝,出不了这个“怪圈”。是党制,打破了“怪圈”,由党派取得政权,对国家进行管理。
党制,是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根源由来已久。甚至由原始社会,就有党制的萌芽。那些辅助酋长的一伙人,就是党制的开始。到封建社会、帝制社会,辅助天子、皇帝的大臣,都是党制的发展。后来他们醒悟到:不再辅助别人啦,自己结党,夺取政权,岂不更好?
原来说,结党营私。当然党派有其自身利益,但当它为多数人服务时,对社会是有利的。清朝灭亡后,主要党派是,国共两党,它们有联合,有争夺,但总体讲,对社会发展是有贡献的。直到中国发展成为世界强国,就是证明。
总观中国历史,是十二皇、九帝、三王、九家、两党,计有35朝。
2020-4-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