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玉垒史话2020.5.14.谭昌吉
2020-05-14 | 阅:  转:  |  分享 
  
玉垒史话谭昌吉辑2020.5.14.概况:玉垒乡位于甘肃省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
9%87%E5%8D%97/356013陇南市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E5%
8E%BF/2998497文县东南部,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9%BD%E6%B0%B
4%E6%B1%9F/3447834白水江下游,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2%A7%E5
%8F%A3%E6%B0%B4%E5%BA%93/2781948碧口水库上游,东连https://baike.baidu.com/
item/%E7%A2%A7%E5%8F%A3%E9%95%87/2062297碧口镇,南接https://baike.baidu
.com/item/%E8%8C%83%E5%9D%9D%E9%95%87/22432235范坝镇、https://baike.b
aidu.com/item/%E5%BA%97%E5%9D%9D%E4%B9%A1/5824071店坝乡。西依https://ba
ike.baidu.com/item/%E6%A8%AA%E4%B8%B9%E4%B9%A1/5823880横丹乡,北靠https
://baike.baidu.com/item/%E5%8F%A3%E5%A4%B4%E5%9D%9D%E4%B9%A1/7665
312口头坝乡。东西长39公里(是全县最长的乡),南北宽8公里,地域面积230.68平方千米。乡政府驻地玉枕村,距县城46公里,海
拔700米。全乡经济总收入587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70万元,粮食总产223万公斤,农民人均有粮381公斤,人均纯收入786元历史
沿革javascript:;编辑玉垒乡玉垒乡,因境内有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9
%E5%9E%92%E5%85%B3玉垒关而得名。全乡在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9%B
D%E6%B0%B4%E6%B1%9F/3447834白水江两岸,国道212线穿境而过。素有“四多四少”,山大林少,坡多坝少,水多
地少,崖多路少。气候干燥,土地瘠薄,自然条件差。境内草坝山海拔2158米,坐落在与范坝乡交界处。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小麦、黄豆;经
济作物有油桐、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C%A8%E8%80%B3木耳、https://
baike.baidu.com/item/%E6%A0%B8%E6%A1%83/549550核桃、https://baike.ba
idu.com/item/%E7%94%9F%E6%BC%86生漆、https://baike.baidu.com/item/%E
6%A0%B8%E6%A1%83核桃等。1975年,因修建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2%
A7%E5%8F%A3%E6%B0%B4%E7%94%B5%E7%AB%99/9054428碧口水电站,淹没川坝良田2000多亩,
搬迁到高半山18个村、100多户、500多人。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2%A7%E5%
8F%A3%E6%B0%B4%E5%BA%93/2781948碧口水库建成后,玉垒成为“水泽之乡”,水产养殖随之兴起,库内沟湾有珍
稀动物水獭栖息。库区水面为农民提供了便捷的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B4%E4%B8
%8A%E8%BF%90%E8%BE%93/987086水上运输并随之兴起,有机动木船20余艘,农民到碧口赶集,运送山贷等土特产均
用木船。境内有省水文总站蒿坪水文站。境内古玉垒关,是文县著名四大雄关之一,位于关头坝大桥下一公里处,两崖峭壁,势极陡险,为唐宋以来
置戍守处。旧省志称为“秦蜀咽喉”。其关隘险道有诗为证,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8E
%E4%BB%A3明代诗人张其亮《玉垒关》诗曰:天开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冠有方泥不靖,重门无警析长收,岩前月白鸡啼哓,林
外风清雁瞰秋,瞻彼路傍来往客,谁腾紫气驾青牛。三国时魏将郭淮所筑的郭淮城遗址在关头坝,今俱淹没于碧口水库底。乡政府驻地原名“玉枕”
。据说山崖间有一石,状如玉笋,色白光亮如玉,可望而不可及,人力难取,故而得名“玉枕”。https://baike.baidu.co
m/item/%E5%AE%8B%E4%BB%A3宋代诗人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2%
9C%E4%BA%8E%E5%85%88鲜于先《玉枕》诗曰:群山耸秀抱孤峰,一枕依稀玉色同。织女不知机石坠,嫦娥翻觉海蟾空。明代设
有驿站,故又名玉枕驿。境内白龙江与白水江交汇处一公里的老玉垒乡(现玉垒坪前),古有阴平桥,为铁链式吊桥,是通往蜀道咽喉。三国魏将伐
蜀以后桥址多次变迁,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8E%E6%9C%9D明朝末年(164
3年)被匪寇焚毁,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8%85%E6%9C%9D清朝康熙辛已年(1
702年)复建木桥,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重建玉垒关木桥。1949年12月,国民党部队为阻止解放军南下将桥焚毁,后遗址淹于碧口
库区。玉垒境内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A4%E6%A0%88%E9%81%93/6
44894古栈道处处皆是。文州郡守杨诗《题玉枕驿》曰:栈道险复险,客怀愁更愁。万山俱绝壁,一水不通舟。玉垒乡玉垒关为阴平古道。19
63年。甘川公路通车后,改设木船汽车渡口。1975年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2%A7%
E5%8F%A3%E6%B0%B4%E5%BA%93碧口水库蓄水,公路改线于北岸,迁设轮机渡口于关头坝。每年五至十月碧口电厂防汛泄
洪,库内水位下降,拖轮停渡,过往旅客行人只能乘小船过江攀崖上公路,叫苦不迭。玉垒关公路吊桥始建于1985年5月,1988年9月18
日建成通车,历时3年多,也称关头坝大桥,是一座加劲式桁架双链式汽车吊桥,总投资870多万元,全长212米,净跨180米,桥面宽7.
5米,自重1000吨,可供20吨重型汽车双向行驶,在国内同类桥梁中是第三座,恰似一条钢铁长龙腾空飞舞,使天堑变通途,对改善文县交通
状况、促进外贸出口、旅游起着重大作用。境内的玉垒坪铁索桥,也是白龙江上最大的铁索桥之一。行政区划javascript:;编辑玉垒乡
全乡辖12个行政村(蒿坪、齐心坝、马家沟、何家坪、徐家湾、李家坪、余家、玉垒、筏子坝、黄路、大山、冉家坪),56个https://
baike.baidu.com/item/%E5%90%88%E4%BD%9C%E7%A4%BE合作社,156个https://b
aike.baidu.com/item/%E8%87%AA%E7%84%B6%E6%9D%91自然村,总人口4764人(2017年
),群众居住分散。走进文县百年古村落时间:2020年05月13日18:21来源: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白杨通讯员岳文
斌任永忠0您当前的位置:?http://www.gansudaily.com.cn/index.shtml每日甘肃网?>?ht
tp://www.gsjb.com/index.shtml甘肃经济网?>?http://www.gsjb.com/gsjjb/wh
ly/index.shtml地理/旅游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白杨?通讯员?岳文斌?任永忠??石板、石墙、石阶、石磨、石楼、
石槽、石路、石崖……一个以石头为主的古村落在游人无意拍照之中被发现。在青山绿水间,峭壁深山中,文县玉垒乡巴巴沟罕见石板房,在坊间被
炒得沸沸扬扬,木石建筑艺术古朴神秘,叹为观止。直至今天,百年古村落依然坚挺屹立,它留存了多少乡愁记忆,石屋久远的故事令人神往,石板
房、古村落用百年来的沧桑震撼着人们的视角。??文县玉垒乡巴巴沟村位于白水江南面,距离国道212线7公里。原村庄有28户100余人
,在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村里群众迁建到了川坝地带的玉垒坪、碧口等地,年轻人大多离开了伴随自己成长过的石板房、古村落。故土难离
的情节,念旧守宗的不舍,让十几位老年人在乡政府给他们搭建的活动板房中颐养天年,他们守护着古村落中一生的印记。??巴巴沟村地处大岷
山山系,山大林密,峡谷幽深,古树参天,背靠范坝镇的让水河流域,和国家级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紧紧相连,海拔1200米左右,四周群山环抱,
绿树成荫,溪水潺潺,风景优美,一年有四季,四季景不同,是一块复杂的宝贝地带。石板房遗留着先祖的魂灵,古村落悸动着岁月刮过的痕迹,时
至今日,历久弥新,清醇如酒。??据当地的老年人讲,他们的祖先来自四川苍溪,在明末清初时期,碧口水运非常发达,四川、成都、重庆、上
海的日用品火柴、煤油、食盐、布匹、水烟等都要用大船运送到碧口、玉垒关等地,再用骡马商队运送到西安、汉中、兰州、青海。西北出产的纹党
、当归、柴胡、花椒、核桃、大烟、木材等土特产要用船只运送到成都、重庆、上海。碧口地区繁荣的水运带来了浓浓的商业发展气息,船夫、纤夫
、脚夫……,餐馆、住宿、茶馆、戏楼……不同身份的人员在往来,不同的种类的行业在浸入。无数的四川人逆水而上在嘉陵江、白龙江当船夫,或
拉纤为生,一个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散落到碧口、玉垒、范坝、店坝等地区的山山岭岭,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如今,岁月的磨砺,拉纤的小伙子已
追寻不到他们的影子,石板房、古村落却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巴巴沟石头资源极为丰富,青山绿水硬石头,沟沟岔岔到处有,石质坚硬,易修
整,要长则长,要宽则宽,要厚则厚,要薄则薄。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聪明,在这片土地上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开山劈石,以石筑屋,一溜溜石路,一
层层石阶,一堵堵石墙,一个个石碾……,就这样他们用石头垒起了一个个家园遮风挡雨,用石头承载着悲欢离合,传承着农耕文化。石板房、古村
落经历了百年风霜雪雨侵蚀,傲然挺立于大山之中,盎然的青苔、斑驳的墙壁诉说着曾经的历史,古韵乡愁藏于石路石阶,魂牵梦绕隐于石墙石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崇尚自然、敬畏大自然的今天,石板房的主人住进了新家园,古村落的乡亲走上了小康路。但石板房依然讲着故事
,古村落仍在倾诉着乡愁,这乡音、乡情、根脉不能丢,一个石头、一轮石磨、一间石板房都是故事,是子孙儿女追寻的根,是熠熠生辉不灭的传承
。编辑:李兆洲玉垒花灯戏?javascript:;编辑?https://baike.baidu.com/planet/talk?l
emmaId=2190189讨论?javascript:;上传视频玉垒花灯戏是甘肃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最
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台前台后挂满花灯而得名。又因它最早出现在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9
%87%E5%8D%97%E5%B8%82/356013陇南市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
6%87%E5%8E%BF/2998497文县玉垒乡一带,又称为“玉垒花灯”。是来源于四川小秧歌剧,唱腔高亢、委婉、明朗,既有陇南
民歌的特点,又有很重的川味。它的唱法也比较独特,不象秦腔那样的板腔,而是以角色腔加各种感情腔,再加上表现特定戏剧动作的民歌小调共同
组成了该戏的唱腔形式。中文名玉垒花灯戏分????类戏曲地????区甘肃省目录1?https://baike.baidu.com/i
tem/%E7%8E%89%E5%9E%92%E8%8A%B1%E7%81%AF%E6%88%8F/2190189?fr=alad
din历史渊源2?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9%E5%9E%92%E8%8A%B1
%E7%81%AF%E6%88%8F/2190189?fr=aladdin演出形式3?https://baike.baidu.co
m/item/%E7%8E%89%E5%9E%92%E8%8A%B1%E7%81%AF%E6%88%8F/2190189?fr=a
laddin主要特点4?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9%E5%9E%92%E8%8A
%B1%E7%81%AF%E6%88%8F/2190189?fr=aladdin遗产保护5?https://baike.baidu
.com/item/%E7%8E%89%E5%9E%92%E8%8A%B1%E7%81%AF%E6%88%8F/2190189?f
r=aladdin非遗信息历史渊源javascript:;编辑玉垒花灯戏,最早约出现在17世纪末(明末清初年间)。文县和四川接壤,
这里的先民有许多是从四川迁居过来的,最早的花灯戏就是从四川带来的一种小https://baike.baidu.com/item/%
E7%A7%A7%E6%AD%8C%E5%89%A7秧歌剧,剧情比较简单,人物不多,唱腔也较单一。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历代民间
艺人的不断丰富完善,在表演程式上借鉴了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7%A6%E8%85%9
4秦腔,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完善,在表演程式上借鉴了秦腔、https://baike.baidu.com/item/%E5%
B7%9D%E5%89%A7川剧的特点,音乐唱腔上吸取了陇南民歌、小曲音乐等特点,使花灯戏从最初的秧歌剧中脱胎而出,生、旦净、丑角
色齐全,成为一种较大型的戏曲剧种。?[1]?演出形式javascript:;编辑在流行过程中因受当地方言、民歌、习俗等影响而形成不
同演唱和表演图2玉垒花灯戏街头表演?[2]风格。花灯、茶灯、地花鼓等民俗歌舞演出的盛况,明、清两代地方志书有许多记载。其演出形式
大体为两种:一是有人物故事的“丑、旦剧唱”,被称为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C%B0%E
8%8A%B1%E9%BC%93地花鼓、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B%B9%E9%A9%
AC%E7%81%AF竹马灯、https://baike.baidu.com/item/%E6%89%93%E5%AF%B9%E5
%AD%90打对子和对子花灯等;二是“联臂踏歌”的集体歌舞,习惯称为“摆灯”和“跳灯”。这些地花鼓、花灯等民歌舞形式,经过长期的演
变,有的吸收戏曲的程式规律,逐渐发展成花鼓戏;有的则较多地保持着花灯的歌舞特点,搬演戏曲故事,被称为“灯戏”和“花灯戏”。由于各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和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也由于流布地域的方言、音乐素材和风格以及受邻近姊妹艺术影响的不同,各种花灯
戏在剧目题材、声腔结构、表演特点上,都各有特色,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尽相同。?[3]?主要特点javascript:;编辑花灯戏的突
出特征是手不离扇、帕,载歌载舞,图3玉垒花灯戏?[4]唱与做紧密结合。?[3]??花灯戏唱腔高亢、委婉、明朗,既有陇南民歌的特点
,又有很重的川味。它的唱法也比较独特,不象秦腔那样的板腔,而是以角色腔加各种感情腔,再加上表现特定戏剧和民歌小调共同组成了该戏的唱
腔形式。因而有人说花灯戏的唱腔“讲究统一性,力求变化性。”花灯戏剧目取材广泛,较多源于民间日常生活和爱情题材,也有不少神话传说和历
史故事题材。剧情曲折生动、风格质朴、简洁风趣,具有较强的大众性。玉垒花灯戏,是由当地的一种社火小戏演变成为地方戏曲的,因为花灯戏在
春节正月十五开始演出,台前台后挂满各种彩灯,彩灯歌舞交相辉映,“花灯戏”由此得名。?[1]?遗产保护javascript:;编辑文
县的玉垒花灯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89%E5%9E%92
%E4%B9%A1玉垒乡一带群众中广泛流行图4玉垒花灯戏演出?[5],历经百年而不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文县文化部门
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对玉垒花灯戏进行了抢救性的搜集、整理,对挖掘出来的传统曲目进行包装和改编,使文县玉垒花灯戏重新焕发了青春,以独具特
色的魅力亮相城乡文艺舞台。2008年,在资金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投资2万元挖掘和整理了玉垒花灯戏,制作了规范的文本、影像资料,初步完
成了玉垒花灯戏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期工作。?[6]?非遗信息javascript:;编辑遗产级别: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单位: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文号:甘政发[2006]78号批准日期:2006-9-30批准序号:36项目编号:Ⅳ-8项目名称:玉垒
花灯戏申报单位:甘肃省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9%87%E5%8D%97%E5%B8%
82陇南市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87%E5%8E%BF文县。?[7]玉垒关文县五
大雄关之玉垒关javascript:;缩小字体javascript:;放大字体javascript:;收藏http://servi
ce.weibo.com/share/share.php?url=http%3A%2F%2Fk.sina.com.cn%2Fart
icle_6450940171_18081890b00100kzdj.html&title=%E6%96%87%E5%8E%BF%
E4%BA%94%E5%A4%A7%E9%9B%84%E5%85%B3%E4%B9%8B%E7%8E%89%E5%9E%92%E5
%85%B3&pic=http%3A%2F%2Fn.sinaimg.cn%2Fsinacn16%2F83%2Fw640h243%2
F20180725%2F793c-hfvkitw4398283.jpg微博javascript:;微信javascript:;分享
javascript:;0文县历史悠久,有三国古战场遗址、邓艾偷渡阴平凿山修造的古栈道、忽必烈之子阔端攻陷文州后焚毁的古代城廊、朱
元璋本征伐蜀连连攻破的“临江关、火烧关、柴门关、玉垒关、悬马关”等五大雄关......还有很多的古迹遗址不被人们熟知。从本期开始,
冰冰儿为大家揭秘我们文县的文明古迹以及背后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文县五大雄关之一的“玉垒关”。玉垒关,是文县以东的雄关要塞,其险峻
之状与四川剑门关齐名。古称“秦陇咽喉”。玉垒关,崖陡,水急,路绝,人马难渡,势极限恶。悬崖上栈道为径,江流上木桥通津,古人称之谓“
绝壁重流力挽坂,西巡第一此程难”。宋代杨栖惊呼玉垒关栈道之险峻:“栈道险复险,客怀愁更愁;万山俱绝壁,一水不通舟。”玉枕为玉垒关驿
,建有安静堂、得要堂。其堂其亭,半为江流,半是险壁,宛若虚幻之中。宋代吕凝之《安静堂》诗云:“峡不秋空一线青,万山深处见官厅;此堂
空虚无余物,四周齐开碧玉屏。”极尽雄关之险峻和壮丽。三国时,阴平古桥立于玉垒关白水江两崖之间。邓艾伐蜀,败姜维于阴平玉垒关桥头。姜
维弃玉垒关,退保剑阁。正如明代清张其光《玉垒关》诗云:“天开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寇有方泥不清,重门无警析常收。”后人凭吊
玉垒关,无不佩服古代军事家卓越胆识。县人韩定山书“阴平桥头”匾额挂桥头。清宣统3年,文县县令李汉光题玉垒关上联,县人进士程天锡对下
联:“此处是阴平古迹,在长江独据上游,天险地险竟何凭,历代几人能固守;高空望玉垒浮云,挽白水控扼咽喉,南流北流浇灌注,霓虹倒影指通
津。”三国时的阴平古桥早已毁于战火,千百年来几经费新,直至解放前夕尚有一索桥,被溃逃的国民党军毁之一炬。历史岁月走过千年风雨,当年
古战场遗迹历历在目。玉垒关雄姿依旧,然而景象不可同日而语:彩虹般的关头坝大桥横跨白龙江上,百里库区碧波荡漾、渔帆点点,秀峰翠玲上铁
塔高耸、银线凌空,使村村寨寨成为银河的世界。眼观胜景,你会发出由衷的感叹:玉垒关,走过多少征战的岁月,终于迎来太平盛世。现在,玉垒
关已成为南来北往游客的驻足之地,在这里歇歇脚,感受玉垒关的历史战场,欣赏两江交汇的美丽景色。玉垒关赋2015年11月10日14:
16玉垒关赋赵骏玉垒雄关,文州壮景。踞两江而险秀皆收,呈百态而风骚独领。水劈山崖,波摇峰影。碧嶂一船,清晖百顷。神功造化,维生态以
跻身,得天然而脱颖。令驻足者抒怀,乘车人伸颈。添一二精神,增万千憧憬。慕仙境而自来,品雄关而非请。美矣清波,醉乎峻岭!若夫关之雄也
:三岭阻其道,两江扼其喉。关之秀也:镜水汪洋,铺平沟谷;崇山苍莽,竖起云头。关之奇也:相吻以白水白龙①,削岩凿壁;变换其时辰时令,
豪放轻柔。关之险也:玄鹤徘徊,难飞二岭②;行人惆怅,以闭双眸。至于春风骀荡,杨柳弄眉,库区静谧;山坡点翠,关口清幽。夏添妩媚,水退
去而青草茂,山呈来以白云浮。秋展斑斓,山谷披金,河湖渐涨;人家掩彩,鸟雀闲悠。冬雪绵绵,化冰水以滋松柏;欢声阵阵,赏花灯而聚戏楼③
。关幻四时之景,客赞一路之游。至若登山巅,览全貌;溯历史,涌心潮。水雾升腾,犹见城头旗帜④;烽烟滚起,但闻关底叫嚣。魏蜀兵戈,纵横
厮杀;江山破碎,风雨飘摇。自此,成兵家之争地,历史之记标。唐宋以来戍守,明清而后诗昭⑤。吟咏以佳构,赞赏其多娇。至于近代,战火复烧
。伪政权束手,国民党焚桥⑥。及至水库建成,没遗迹于江底,架长虹于壁空⑦。南北接连,远别千年栈道;往来顺畅,行将一线贯通。品花灯之古
韵,沐村貌之新风。藉玉垒之秀色,挽旅游之强弓⑧。民勤劳而富足,业创立以兴隆。玉垒雄关,靓丽风姿常驻;花灯古戏,风情韵味无穷。?注
释:玉垒关,是文县著名四大雄关之一,两崖峭壁,势极陡险,为唐宋以来置戍守处。旧省志称为"秦蜀咽喉"。①白水白龙,即白水江和白龙江,
两江于玉垒关交汇。②化自《三国演义》中描写摩天岭诗句:“阴平峻岭与天齐,玄鹤徘徊尚怯飞。”③玉垒花灯戏是甘肃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台前台后挂满花灯而得名。又因它最早出现在文县玉垒乡一带,又称为“玉垒花灯”。④三国时
魏将郭淮所筑的郭淮城遗址在关头坝,今俱淹没于碧口水库底。⑤明代诗人张其亮《玉垒关》诗曰:天开一堑锁咽喉,控制西南二百州。御冠有方泥
不靖,重门无警析长收,岩前月白鸡啼晓,林外风清雁瞰秋,瞻彼路傍来往客,谁腾紫气驾青牛。⑥三国魏将伐蜀以后桥址多次变迁,明朝末年(1643年)被匪寇焚毁,清朝康熙辛已年(1702年)复建木桥,清朝咸丰六年(1856年)重建玉垒关木桥,多次维修其桥。1949年12月,国民党部队为阻止解放军南下将桥焚毁,后遗址淹于碧口库区。⑦玉垒关公路吊桥始建于1985年5月,1988年9月18建成通车,历时3年多,也称关头坝大桥,是一座加劲式桁架双链式汽车吊桥,恰似一条钢铁长龙腾空飞舞,使天堑变通途。⑧位于玉垒关半山的冉家坪以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为基础,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项目,鼓励群众开办农家乐,以使群众致富。责任编辑:马佳文县冉家村:古朴的石磨,述说着三国时期的动人故事…文县生活网2017-09-05【花满陇南山水文州】文县:花漾冉家美丽绽放多彩多姿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而上,不一会儿功夫,美丽的冉家村便进入了眼帘。道路两边溢满盛开的鲜花,花香袭人,沁人心脾;圆圆的、古朴的石磨饱经沧桑,述说着三国时期的动人故事;村舍掩映在茂林修竹中,充满了浓浓乡愁,虽未贴近,那种自然的亲近味道便油然而生。玉垒乡冉家村地处文县“四大雄关”之一的玉垒关半山区,距碧口古镇10公里。近年来,文县抓住形、影、声、色、奇等旅游要素,依托精准扶贫工作为基础,积极挖掘冉家村自然山水和人文历史资源优势,积极谋求融入大九寨旅游经济圈,促进乡村旅游大发展,冉家村成为了文县美丽乡村建设最靓丽的一个剪影。javascript:;展开剩余77%
献花(0)
+1
(本文系馆长ws9obcw...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