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安徽省滁州市乌衣镇社会实践调查
2020-05-14 | 阅:  转:  |  分享 
  
安徽省滁州市乌衣镇社会实践调查乌衣镇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在宋朝德祐二年(1275年)即有“滁阳首镇”之称,旧时,乌衣老街是官方的铺递,江
南向江北跨越的重镇,清流河上的舟船可达长江而亨通四海;同时,它又是南北两京古驿道的江北首站;尽管当时乌衣只是滁州治下的一个属镇,却
有着“大乌衣、小滁州”的骄人辉煌,素有“小南京”之称。乌衣镇党委政府以市区新农村示范村为抓手,以点带面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
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圩区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生产,特种
高效水产养殖,与此同时,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契机,发展杨树及苗木花卉生产。全镇已建成“四大农业生产基地”,即4万亩优质粮油基地、2
万亩特种水产养殖、2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和0.8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另外畜牧业也健康发展,全镇年出栏生猪2万头、山羊2.5万只;以
“四清四改”为突破突破口,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
村规民约,充分利用“一事一议”制度,开展本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推进了村级民主管理。乌衣镇党委政府以市区新农村示范村为抓手,以点带面大
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圩区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生产,特种高效水产养殖,与此同时,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契机,发展杨树及苗木花卉生产。全镇已建成“四大农业生产基地”
,即4万亩优质粮油基地、2万亩特种水产养殖、2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和0.8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另外畜牧业也健康发展,全镇年出栏生猪
2万头、山羊2.5万只;以“四清四改”为突破突破口,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在充分尊重农民
意愿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充分利用“一事一议”制度,开展本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推进了村级民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是为
了改善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精神层次。对于乌衣镇来说,原先的土质道路变成了柏油大道,老旧设备全部更新换代,破旧房屋出资进行了修葺…
…在帮助农村人们脱贫致富的方面,在2016年国家发布扶贫政策后,乌衣镇积极响应政策改革,实行了精准扶贫。目的明确且准确的落实到需要
有想法的人们身上,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他们脱贫。一段时间后进行动态调整,如果当初选中的人们中已经有人脱贫了,那么将重新纳入新的扶贫
人员进行帮助,将政策的实施拓展至最大化,使更多的人受益。这个政策至今也仍然在持续进行中。我们也是深刻感受了农村的老龄化问题的严峻
,在这次走访取景中,街道路旁大多都是老人们和留守儿童。常山村未开发时,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很落后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散落在每个村的各
个地方,场地也受限,安全也有很大的风险性。在统一的建设管理后,政府专门规划了一块地进行开发建设,将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全部集中,并且
配有教师宿舍和学生宿舍,这不仅解决了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也去除了他们的安全隐患。为了提高农村人们的科技知识水平,还建设了农家书屋还配有
全套的电子阅览室。它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和留守儿童们的教育。定期开展的科普教育和科技传播是为了增加大人们的科技知识和思想觉悟。改革
开放前,乌衣仅仅是一个面积只有0.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000人的老街小镇。经过多年的建设,尤其是紧紧抓住1984年乡镇合并和19
94年被列为滁州市西南经济带重镇、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全国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的两次契机,加大发展投入,加强集镇基础设施、市场体
系和乡镇企业建设发展,镇区骨干道路全部改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建成区面积发展到3.2平方公里,建成了红山、蓝天两个工业园区,分别为
1200亩、1500亩,进园企业40多个,投资上亿元。镇区人口增加到1万多人,建有5个居民住宅小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集镇人均
居住面积达到22平方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7000元,日用燃气普及率为95%,有线电视入网率为42%,城镇化水平已达56%,稳步
向小康城镇迈进,乌衣镇已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的区域中心集镇。乌衣镇党委政府以市区新农村示范村为抓手,以点带面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圩区资源优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粮油
生产,特种高效水产养殖,与此同时,紧紧抓住国家退耕还林契机,发展杨树及苗木花卉生产。全镇已建成“四大农业生产基地”,即4万亩优质粮
油基地、2万亩特种水产养殖、2万亩苗木花卉基地和0.8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另外畜牧业也健康发展,全镇年出栏生猪2万头、山羊2.
5万只;以“四清四改”为突破突破口,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投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制定和完善了村规民约,充分利用“一事一议”制度,开展本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推进了村级民主管理。
献花(0)
+1
(本文系虫王陛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