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五戒》第一讲复习题参考答案
2020-05-16 | 阅:  转:  |  分享 
  
《五戒》第一讲复习题参考答案



(注:此由莲友发心,依据授课及复习课内容,对课件中复习题做的参考答案。至诚顶礼感恩上会下同法师慈悲斧正!吾等当尊重珍惜,认真学戒持戒。南无阿弥陀佛!)



一、名词解释

1.为人学



2.为己学



3.为知之学

答:为了增长知识学问,注重理论研究,。

4.为用之学

答:为了修行,重于指导。

5.三聚净戒

答:三聚净戒是总括大乘菩萨一切戒律的三个分类,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二,简答

1,先受戒还是先学戒?正式受戒前可以先闻戒吗?

2,从当下和长远两个角度,简述学习戒律应该为人学还是为己学,反之会如何?

答:从广阔宏远的角度,我们应该是为人之学。现在学习是为了发广大的菩提心,为了未来成就圣道,普度一切众生。这与大乘菩提心相应,这就叫发心广大。

从当下的角度,要有为己之学这种非常踏实的心态。惭愧自己障深业重,烦恼深、罪业重,有心思、能力、本事去教导别人学习目的是自己改恶迁善,断除烦恼,成就道业。自己道业有所成就,才能真正地利益众生。反之,如果从宏远的角度是为了自己,就像二乘行人的心态,修道只是为了未来自己解脱三界轮回之苦。从当下角度,是为人之学,学佛法只是为了教导别人,学到之后不用在自己身上。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烦恼深重业障累累。没有惭愧心,骄慢自大,总是看着别人很可怜,看着别人过失很多,好为人师好像是一种慈悲心,实际上是好名的心骄慢心。即使当下是慈悲心,没有真修实证,没有甚深的修行作依托,我们的理解一定非常肤浅。以肤浅的理解去教导别人,由于修证跟不上,很容易出现理解偏、理解邪的状况。没有道业、修持作依托,不能摄受众生因为有道业作依托,才有真实的利益。否则,对自己没有利益,对众生实际上也并没有太大的利益。3,有人说,菩萨皆是度人为先,我们在学习戒律时应该先为人学,后为己学,谈谈你的观点。

这句话真的是甘露,但如果不善于去应用,那就变成毒药了。我们试着自己反观思惟一下,我现在是不是菩萨?从实际上来说,现在还不是自己能力所及的,不是我们能办得到的。我们在学习戒律时先为人学,后为己学



4,如何辩证看待“未能自利,先能利人者,菩萨发心”与“自疾不能救,而能救他人,无有是处”?

我们看一段莲池大师的论述:经上说,自己还没有得利益但能够先利益别人,这是菩萨的发心。这句话真的是甘露啊,但如果不善于去应用,那就变成毒药了。我们试着自己反观思惟一下,我现在是不是菩萨?何况这里说的是菩萨发心。从实际上来说,现在还不是自己能力所及的,不是我们能办得到的。难道我们没听说过自己觉悟已经圆满,然后再觉悟他人,这是如来应世的常法吗?有人又问,如果是一定等到自己圆满了再去利益别人,那么利益众生最后就遥遥无期了。莲池大师说:但是如果你自己的疾病还没有能力救治,却能救别人,是没有这种道理的。最后,莲池大师总结说,我们应该发菩萨那种广大的心,现在虽然还没有本事救自己,但从未来角度来说,我们一定要发菩萨广大心,广度一切众生。但是现在,对如来最真切的训导我们一定要坚持、守持。“自觉已圆,复行觉他”,从现实层面,希望以后想成为科学家、这个家那个家,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这种心态。否则,以盲引盲,自己看不清路线,会把别人带到沟里边去的。好像想要自己和菩萨似地去看护,而最后结果呢?“人己双失”,自己误导众生啊,把这些众生也带到沟里边去了,有罪过。那我们到底想干嘛呢,谓之何哉?所以我们凡建立知见,都要依据祖师的知见来建立,这就比较可靠。



5,我们在学习戒律时应有的态度是什么?

答:6,《四十二章经》云: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结合戒律的学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经中说,喜欢修道,喜欢大道,但是喜欢博闻,广泛地广博地去听闻学习,以这种爱道的方式,那我们的道业一定是很难领会其真实义。如果对道有很强大的志向、情怀,依照佛的教导去行持,守志奉行,笃行之,那么这个道它就一定非常广大,我们才能够领会道的真实义,才能得到道的真实受用,才能够智慧无边。所以我们修行人在学法的时候能感受到这一点,如果精进地行持,再加上经论的指引,就会很快发觉自己的悟性会很高,内心的种种见解感觉一触即通。就是因为我们在行持过程当中启发了内在的智慧,它有这种功效。总之,学习戒律首先是要融会在自己的行持之中,而不是为了观察纠正别人,更不是仅仅作理论研究而已



7,满腹经纶不如善小而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结合这两句话,谈谈你对学习戒律的认识。

答:学习戒律首先是要融会在自己的行持之中,而不是为了观察纠正别人,更不是仅仅作理论研究而已。学习戒律的目的,从当下层面来说,一定是要好好地断恶修善,断除烦恼,成就道业。为了自己真实学戒,为用之学为了自己修行,指导。



8,简述持戒与修善法的区别。

答:

9,我们为什么要受戒?

生死轮转,诸佛不舍诸佛常法,戒定慧。佛所施设的法虽然种种不同,但最基本的纲要就是戒定慧。首先是持戒,由于持戒而生定,由于定心的产生而生发内在的智慧,以智慧抉择而断除我们的烦恼,出离三界,了脱生死。所以戒是初门,是第一门

10,受戒前如何发上品心?

答:欲度众生究竟圆满成就佛果,是上品心,得上品戒。如果我们的目标是为了让一切众生能够究竟圆满地成就佛果,这对众生是最大的利益,我们的戒是上品戒。



11,受戒后如何守护戒体,清净无染?

答:轻重等持,戒戒如佛清净。取法乎上,圆顿之心。(发心至极,行持谨慎)

不管是重戒,还是轻戒,我们都是一样去行持。行持轻戒,都像对待重戒那样谨慎地去守护,轻戒都不愿去毁破丝毫,乃至每一条戒都努力持守得很清净,每一戒都像佛一样清净发心要发得这么高这就是圆顿之心,取法乎上。不要取下劣之心:我只要守住四根本就行了,别的戒差不多就行。千万不要有这种下劣的心。所以心一定要像佛一样的清净,不但每条戒都持,而且每一条戒都持得非常清净,要有这种心。发心是要至极的,行持上也要谨慎,一定要谨小慎微,谨慎去守护,尽心尽力,才是清净至极之道。心得清净,道业才能增进。



12,简述受持戒律所应具有的八种发心。

1)、目标至极第一种发心叫目标至极。我们受戒持戒,是为了成就极果,成就佛果,不取其他的小乐。

2)、利益至极

(3)、渴望至极

(4)、珍重至极久旱之得甘霖,珍护如眼目。

(5)、决绝至极

(6)、清净至极轻重等持,戒戒如佛清净。取法乎上,圆顿之心。

7)、大悲至极

(8)、信心至极受戒之后,除非原则性的得戒条件没有满足,通常情况不必忧虑疑惑,当信心具足,深信自己已然得戒,心无疑惑。其戒体本微弱者,以此信心而渐成强固,其戒体强大者,以此犹疑而渐渐衰微,皆信疑之别也。



13,道宣律祖云:“如来成道五年已前。众僧皆知足修行。无事可犯。无戒可制。但拈大意而略训之。从是五年以后。僧中有漏法生。为断彼有漏法故。乃广结二百五十戒法。于间复有根本从生。开遮轻重。”蕅益大师云:“断彼有漏法故一句。乃戒学之纲宗。向此着眼。则于开遮持犯思过半矣”。谈谈你对蕅益大师这句话的理解。

有漏法,即烦恼法,即见思惑,即我执贪嗔痴等。我执贪嗔痴,于本有清净心中,起妄想分别执着,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故名有漏法;又因此见思烦恼令众生漏落三界六道生死,漏落三恶道,故名有漏法。

佛慈悲制戒目的就是帮助众生断有漏法,以救其出苦海;众生学戒持戒,目的应该是为断有漏法以出离生死,此是戒学之纲要宗旨。

如果能把握此纲宗,则对开遮持犯,犯轻犯重,基本上能清晰明了了。如盗戒,为何佛制不能盗,因此是烦恼法故;为何开与己想、己有想、粪扫想等,无贪心烦恼法故;为何盗三钱以下犯轻得下品罪,烦恼(贪心)相对较轻故;为何盗五钱犯重得上品罪,烦恼(贪心)重故。其他戒亦可以此类推思维。

三、填空题

1.比丘( CEF)比丘尼(CEF)沙弥(CDF)沙弥尼(CDF)式叉摩那(CBDF)

优婆塞()优婆夷()

A.五戒B.六法戒C.八戒D.十戒E.具足戒F.大乘菩萨戒

2.制教(B)化教()

A.经B.律C.论D.戒E.定F.慧四、判断题

1.四根本戒是指杀盗淫妄,是一戒律的基础。(是/否)

2.三障是指烦恼障、业障、报障(又称异熟障),是障碍我们修行的因。清净持戒,可以帮助我们去除远离这些障碍。(是/否)

3.受戒的对境是尽未来际遍缘虚空法界一切情与无情,故而受持戒律远超世间诸善法,功德甚大。(是/否)

4.能一日一夜持不杀生戒,即不会生在末法的刀兵劫中。(是/否)

5.持戒可以增长我们的慈悲心、精进心。(是/否)

6.戒定慧中,戒是修习佛法的初门,受持戒律可以增长我们的种种善根。(是/否)

7.三种布施分别是指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受持戒律,三种布施自然具足。(是/否)

8.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持戒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正知见,远离邪见。(是/否)

9.不持戒而行财布施,容易使我们产生恶求多求的心,从而感召不净果。(是/否)

献花(0)
+1
(本文系渔唱樵歌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