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落草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促织全文翻译及总结整理.docx
2020-05-19 | 阅:  转:  |  分享 
  
促织作者简介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聊斋志异》。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
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功名不显。19岁
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
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邀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
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
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1.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课文和阅读注释、圈点标记,梳理语言知识。2.第二课时,梳理情节,评析写作技巧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从20岁起,蒲松龄就开始收集、写作志怪小说。到40岁时,他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一书的大部分已经完成。“聊斋”作者
的书斋名“志异”记述花妖狐鬼及荒诞不经的奇闻异事。讽刺现实,寄托孤愤。《聊斋志异》是以精炼、生动的语言写成的短篇小说集,内容十分丰
富,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大胆倾述社会的不公平现象,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借花妖狐鬼的故事,以曲折隐晦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寄托人生辛
酸悲苦的真情实感,抒发对社会的不满与愤懑,并对其进行严厉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郭沫若评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题材可分为:①反映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大胆写出当时社会的青年男女向往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果断行为,生动刻画了许多痴情的爱情故事,
塑造了一些蔑视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动人形象。《婴宁》故事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婴宁,并着意刻划了她与王子服相爱过程
中天真而近乎狡黠的内心世界。《连城》连城,大户之女。有才名,工刺绣。以诗择婿。应者颇众,有乔生献诗,甚可,父贫之,连城病,几死,
生割肤肉活之,父又悔婚。后又死,生悲绝,会于冥府,得友人助而双双复生和好。②揭露和抨击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弊端。喷水莱阳宋
玉叔先生为部曹时,所僦第甚荒落。一夜二婢奉太夫人宿厅上,闻院内扑扑有声,如缝工之喷水者。太夫人促婢起,穴窗窥视,见一老妪,短身驼背
,白发如帚,冠一髻长二尺许;周院环走,竦急作鵷行,且喷水出不穷。婢愕返白,太夫人亦惊起,两婢扶窗下聚观之。妪忽逼窗,直喷棂内,窗纸
破裂,三人俱仆,而家人不之知也。东曦既上,家人毕集,叩门不应,方骇。撬扉入,见一主二婢骈死一室,一婢膈下犹温,扶灌之,移时而醒
,乃述所见。先生至,哀愤欲死。细穷没处,掘深三尺余,渐暴白发。又掘之,得一尸如所见状,面肥肿如生。令击之,骨肉皆烂,皮内尽清水。有
力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对人的摧残和毒害,也批判了科举制度下那些热衷于功名的儒生。《颜氏》故事描绘了一个聪明美丽而又善良的女子颜氏,见丈
夫屡考不中,便女扮男妆替夫考取功名,官御史达十年之久,后退而待奉夫君,空使须眉汗颜。《司文郎》一瞎和尚用鼻子嗅试卷,以定文章的好坏
,让官吏把文章烧了给他闻,竟至:“向壁大呕,下气如雷。”③抨击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鞭挞了为虎作伥、无恶不作的土豪劣绅和官
吏,将他们欺压百姓的贪婪、无耻、昏庸的丑恶面目暴露无遗。《席方平》席父被冤至死,方平赴泉下为父伸冤。然泉下官吏也徇私枉法,乌烟瘴气
,方平不畏权势酷刑,不睬金诺寿,终于战胜邪恶,伸张正义。?《胭脂》牛医爱女胭脂,聪明美貌,爱慕秀才鄂秋隼。岂料竟?引出一桩人命案来
,几经反复,累及多人。山东学使施愚山,力翻冤狱,严惩凶手毛大,使胭脂与鄂秀才结成伉俪。二、文本文字疏通详见课文,特别关注重点字词句
。赏析文章小说:人物情节环境故事情节1、序幕:朝廷征促织交代背景2、开端:被摊派交纳促织山穷水尽3、发展:
卜促织索促织柳暗花明4、高潮:毙促织化促织斗促织大起大落5、结局:献促织因祸得福6、尾声:评促织痛斥官吏警戒天子征
虫捕虫卜虫丧虫斗虫献虫当堂练习:就本篇小说情节作100字左右赏析赏析示例1《促织》的情节极富特色。它跌宕起伏,曲折多变,
使读者无时不处于“山重水复”、“峰回路转”的情境之中。全文围绕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以促织的得失为线索,安排了主人公由悲到喜,由喜到
悲,悲极复喜的多次反复,紧紧吸引住读者,并随着情节的发展、矛盾的激化,深化作品的主题。赏析示例2文章一开始写“宫中尚促织之戏”,成
名家遭难,成名只想自尽,正在这时,奇迹出现,成民按巫师指点居然找到一头好促织,正大喜,谁知又被儿子弄死,孩子害怕父亲责罚,投井自杀
,于是“吉”又化“凶”,故事至此二折。谁知儿子又起死回生,灵魂化为蟋蟀,斗到天下名虫,获得赏赐,终成富家巨室。故事一波三折,反映了
成名一家命运的两次大起大落,曲折多变的情节唤起了读者对主人公的深深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的无比愤慨。方法指导赏析写法1、一般采用
总分、或总分总的结构比较好。2、段首概括用了什么方法,或什么方面有特色。再围绕此特色举文中例子加以说明。赏析人物(练习)这篇小说生
动感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故事的开端就写了官府逼迫之下成名的深刻的心理矛盾,这一方面是苦无生路,忧闷欲死,而另一
方面是在痛苦中挣扎,千方百计搜寻,“冀有万一之得”,正是这种心理矛盾促使他按“神”示的图去庙宇寻觅促织,在寻求促织中的希冀、急切、
惊愕、狂喜等情绪变化无不与他的心理矛盾有直接联系,情理自然,真实感人。●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借助注释,疏通课文。1
.生字迂讷(nè)裨(bì)益爇(ruò)香翕(xī)辟稿(gǎo)葬觇(chān)视惭怍(zuò)邑庠(xiáng)蹄躈(qià
o)不啻(chì)惙(chuò)然龁(hé)蠹(dù)2.通假字直——值(昂其直)裁——才(手裁举)翼——翌(翼日进宰
)3.重点实词尚(崇尚、爱好)促织之戏居(囤积、储存)为奇货假(利用、借助)此科敛(摊派、聚敛)丁口靡(没有,音mǐ)计不施,迄(
终究)无济无毫发爽(差错)展玩(体会,思索)蹑(追随)迹披(分开)求意(觉得,意想)似良径(径直)造(到)庐访成翘然矜鸣(
夸耀)虫尽靡(失败,音mǐ)俾(使)入邑庠厚赉(赏赐)信(确实、的确)夫4.活用词语名词作状语:岁征民间取儿稿葬
意动用法:成然之以其小,劣之益奇之使动用法:昂其直倾数家之产高其直名词用如动词:试使斗而才细疏其能杖至
百5.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少间食顷斯须未几无何俄旋既而6.重要虚词然然
睹促织(可是,转折连词)俨然类画(助词,做形容词词尾)成然之(活用作动词,以……为然)本课课文较长,语
言现象也颇丰富,但课文具有故事性,参照上下文,容易理解大意。在此基础上再斟酌词义,梳理把握重点字词,同学们力所能及。二、导入写鬼写
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聊斋志异》是传世的
不朽之作。“写鬼写妖”,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杰出贡
献;“入骨三分”,则高度概括了他创作的特色和卓越成就。《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它通过描写主人公成名因被
迫缴纳促织而备受摧残、几乎家破人亡的命运,反映了皇帝荒淫无道,巡抚县令胥吏横征暴敛的罪恶现实,寄托了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
切同情。三、诵读四、翻译选择若干重点段落(如第2、5、6、9段)要求学生尝试口头翻译附:板书设计《聊斋志异》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
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第二课时教学步骤一、故事情节1.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2.编写故事情节提纲,练习概括能力。例1;开端。宫中爱玩
蟋蟀而流毒遍及民间。写出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发展。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为捕捉蟋蟀而受尽种种苦难。①成名因缴不上蟋蟀而两次寻死觅活
。提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②成妻在无可奈何中问卜获图,成名按图求索,捉到一头俊健非凡的蟋蟀而举家庆贺。③成子不慎使蟋蟀“就毙”,一波
三折,闹得全家死去活来,家破人亡。高潮。成名的小虫在搏斗中大获全胜,使主人喜出望外。结局。成名因献蟋蟀致富,大小官员均受蟋蟀恩荫。
结束全文。例2:(1)征蟋蟀||→(2)、觅蟋蟀||→(3)求蟋蟀→(4)得蟋蟀||→(5)失蟋蟀→(6)化蟋蟀→(7
)斗蟋蟀||→(8)进蟋蟀||→(9)议蟋蟀(1)段为故事因由;(2)为开端;(3)(4)是故事的发展;(5)(6)(7)
是故事的高潮;(8)段是故事的结局;(9)段是作者对自己所描述故事的评论。3.欣赏故事情节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故事不止一个转折
,先是“山穷水尽疑无路”,这是一转。为促织,成名先是“薄产累尽”,继而“无所赔偿,忧闷欲死”,而后费尽心力,捉不到一头合适的,以致
被打得“两股间脓血流离”,但求一死了之。下面的故事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名终于捉到一头好的,“状极俊健”,“巨身修尾,青项金翅
”。由绝望而大喜过望,“举家庆贺”。而转机非常神奇,是一个“能以神卜”的“驼背巫”,用一张画指点的。成名按图索“虫”,虽然很费了一
番工夫,可是果真发现了,果真是价值连城的宝贝。占卜的情景写得神秘莫测,弥漫着神奇色彩。香烟缭绕,密室垂帘,巫婆并非装神弄鬼,竟是“
无毫发爽”,非常之灵,可谓神了。这便是“志怪”了。事实上决不可能,而情节的离奇,却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满足之余,理性地思考一下,又
看出作者的意思:在无道与苛政之下,百姓苦海无边,除非神仙济世,否则不能脱离苦海。上面一个转折,尽够意思了,不料,接下去,却又乐极生
悲。成名儿子想偷看,不好,出事了,促织“就毙”,吓得跳井自杀。灭顶之灾笼罩全家,夫妻俩“抢呼欲绝”,“不复聊赖”。这一转折,大喜变
大悲。转得又完全自然,这样稀奇的促织让孩子好奇,是自然的,这样俊健的促织“跃掷径出”,也是自然的。一头促织,竟使儿子吓得寻死,说到
底,全是官府的缘故。“抢呼欲绝”之声,就是血泪斑斑的控诉。下面又出现第三转,这一转折,笔法又有变化,不像第二转那样陡起陡落陡转,而
是慢慢转折过来,而且转折的原因秘而不宣,到最后才说明白,竟是成子身化促织。作者把这头促织写得非常奇怪:一是就在门外鸣叫,二是你捉它
,捉不住,你不要它,它偏“跃落襟袖间”,三是它能变,叫人摸不清一头还是两头,四是粗看太小,不行,细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
胫,意似良”,五是大智若愚,大勇似怯。其实,这头促织乃成子所化,人乃万物之灵,天下促织当然不在话下,公鸡也不在话下。可是作者并不把
它写成“巨身修尾”“状极俊健”,反而把它写成又小又蠢,同时暗暗透露它乃神物。这样就在巨大的反差中生发出种种怪异有趣的情节。成名捕捉
的过程一波三折,由“喜而捕之”到“劣之”,最后“喜而收之”。与“蟹壳青”比试,也是一个跌宕的场面。“虫暴怒”前后,全然两个局面。起
先,一大一小,一动一静,而促织的主人,一个是一笑再笑,一个是惭怍不已。待到“虫暴怒”,则天翻地覆,小虫竟“轻捷善斗”,“直敌领”,
大笑者大骇了,惭怍者大喜了。作者趁势推进一步,设计虫鸡相斗的场面,写得跃然纸上,活灵活现。鸡,取进攻态势,“径进以啄”“健进,逐逼
之”,而虫由防御而至跳上鸡冠,力叮不释,出奇制胜。又用成名的心情作烘托,由“骇立愕呼”,到“顿足失色”,到“益惊喜”,这个场面多么
跌宕起伏,曲折动人。喜剧的结局,虫,是逐级献上去,奖,是逐级赏下去,似乎从上到下皆大欢喜。点出成子“自言身化促织”,真是挥洒出一把
辛酸的眼泪。而逐级的赏赐乃至政绩的考核,竟然都是因为献虫有功,而不是国计民生的政绩,朝廷的荒唐无道就显得可悲可叹。《促织》揭露社会
黑暗,政治荒唐。锋芒所向,从皇帝直到里胥,谴责了整个统治阶级和各级行政官员。《促织》是血泪的控诉,却编写成一出喜剧,以喜写悲,这样
的喜剧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陷入更加深沉的悲哀。4.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整个故事情节有三大转折,中间一个是现实的,前后两个是虚幻
的。中间一个转折,说明即使捉到好的促织,也容易逃掉,死掉,成名一家就因此家破人亡。皇帝只顾自己开心取乐,全不顾百姓死活。前后两个转
折,求神问卜而得佳虫和儿子身化促织而轻捷善斗,这两个神鬼怪异的情节,将人间悲剧幻化成喜剧的形式,不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
,相反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的谴责。成名的入邑庠,发大财,官员的得奖赏,获升迁,完全取
决于皇帝的偶一欢喜。皇帝正经事不干,一味玩小虫,这是何等荒诞。对此,作者谴责和讽刺的意味非常辛辣。蒲松龄不但对现实生活有精细的观察
,而且想像力特别丰富,特别奇妙。波德莱尔说,想像乃“真实的皇后”。真实加想像,这样的志怪小说对现实是悲愤的谴责,思想性有深度,这样
的志怪小说其情节有如万花筒,特别奇妙有趣,值得欣赏。三、形象刻画这篇小说情节丰富多彩,写了成名一家的悲欢,写了巫婆的占卜,写了捉促
织,斗促织,写了鸡与虫相搏,情态无不生动逼真。1.成名课文不仅长于讲故事,而且在细节描写和塑造、刻画人物方面有突出成就,试以文章中
对成名的心理描写为例,作重点分析说明。在成名因“征促织”而引出的一部悲喜剧中,作者出色地描写了他的心理变化。“征促织”的事情一执行
,成名计出无门,又遭杖责,于是“忧闷欲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一开始便走投无路,被逼入绝境。后得神巫指点,捕得“巨身修尾”之
佳虫,便“大喜”,“举家庆贺”,并对其“备极护爱”。接下去成子误伤蟋蟀,孩子因惊惧而投井自尽。成名起初“怒索儿”,继而“化怒为悲,
抢呼欲绝”,后小儿“半夜复苏”,夫妻虽“心稍慰”,但见“蟋蟀笼虚”,成名又“气断声吞”,“自昏达曙”、“僵卧长愁”。再以下写得儿魂
化之蟋蟀,起初惴惴不安,担心“不中于款”,交不了差。当村中少年持“蟹壳青”强与小虫搏斗时,他“自增惭怍”,在少年强求之下,“顾念蓄
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当小虫角逐得胜,成名这才转忧为喜,且大喜过望,不料,鸡啄小虫,“成骇立愕呼”,紧急关头,更是“仓猝莫
知所救,顿足失色”,当小虫出奇制胜时,“成益惊喜”,真是又惊又惧,忽喜忽悲。成名的心情变化,全因为一头促织关系着自家性命,统治者爱
好“促织之戏”,使成名这样的老实人精神上受尽折腾。因皇家的一件小小玩物,弄得人神魂颠倒,死去活来,出色的心理描写,凸现了皇家骄奢淫
逸的罪恶。2.促织作者写促织的外形,大佛阁的一头,是“状极俊健”,“巨身修尾,青项金翅”,“蟹壳青”则“庞然修伟”,写小虫,则“形
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可见状物的传神与精细。动态描写,则绘声绘影,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特别是写小虫与“蟹壳青”斗:小虫伏不
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
敌领。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小虫貌不惊人,一“斗”惊人。两个“不动”,形若痴呆畏葸,不料这正是一种大将风度。
一个“暴”字,动静陡转。“遂相腾击”四字,能表现一个连续的激烈的厮斗过程,能调动你的想像,好像这个过程的一切细节一切情态就在眼前。
“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敌领”,那奋勇搏击之状如在眼前。小虫的鸣声,一说“振奋有声”,似听得见叫声,看得见英姿,似在宣告初战告捷,
似在自我鼓舞斗志,准备着最后的一搏。而最后的鸣声,是“翘然矜鸣”,叫声、形状、神气都栩栩如生,“矜”字尤其意味深长。四、讨论1.文
中写“问卜得佳虫”(3,4节)与“魂化促织”(6—8节)皆属幻想。作者借神鬼之力完成构思,推动情节发展,这样写,会不会削弱故事的批
判力量?设计这两个情节,意在推动故事的发展。否则,成名就只有死路一条。倘如此,故事悲则悲矣,却过于平直,无法形成曲折而引人人胜的情
节发展。这样虚构,不会削弱作品的批判性。“神示”与人化促织,其现实的不可能性尽人皆知,故而故事虽以喜剧结束,其中却蕴含着深沉的悲哀
。虚构的情节本身,也具有特定的讽刺意义。官员受奖升迁,成名得功名成巨富,完全取决于皇帝因一己之私而生的喜悦。未正式登场的人物“上”
(皇帝)实际上正是看不见的魔掌,是笼罩一切的阴影,是一切罪恶的渊源。2.文末,作者仿司马迁《史记》的体例,以“异史氏”之名发表了一
段议论,对这段文字应如何分析评价?这段话中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又说“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可以说对上自天子
、下至贪官虐吏猾胥的一整套封建统治机构都作了尖锐抨击,可谓揭示了灾祸之源,批判还是颇为犀利的。此外,“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也有鲜明
的嘲讽意味。但作者有意无意地说天子侵害百姓并非蓄意为之,而“天之将酬长厚者”等句又有较浓郁的宿命论色彩,所有这些,都可讨论分析。3
.开头就告诉我们故事发生在明朝的宣德间,是不是表明作者只是在讲一个发生在前朝的故事?作者写求神占卜得佳虫和魂化促织是否在宣扬封建迷
信?蒲松龄主要生活在清康熙年间,他中秀才后一直不能入仕,只好教书为生,兼习写作。其作品包括诗、文、词、戏曲、俚曲等文学样式,而以写
狐怪异事的《聊斋志异》创作成就最高。该书收入文言短篇小说400余篇,虽托事狐怪,却生动地描述、反映了清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后人
认识那个时代的形象化教材。由于文网森严,《促织》使用了“讲前朝故事的障眼法”,但作品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揭露可谓淋漓尽致,具有深刻的普
遍意义。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作品是以斗促织的宫廷嬉戏作为引线,由于宫廷的倡导,而形成地方上的按期征收的
“定例”。这对百姓是灾难,而对封建官僚却是“媚上取宠”、受赏升迁的好时机。可见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是造成民不堪命的根源。作品所揭
露的正是作者所处的黑暗现实,但作者对此采取了曲笔,开头即指明故事发生年代为明代“宣德间”,这样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的
迫害,这也是“借古讽今”的一种笔法。(参见参考资料)五、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三2.选读《聊斋志异》。附:板书设计捕求
征线索单一,情节曲折得进——议(促织)描摹心理,细致入微借助神怪,抨击现实
失斗化●参考资料一、完整的结构《促织》是按事物发展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本篇小说从总
体看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在本文之后又加上“异史氏曰”的一段作者评论。《聊斋志异》在小说后面常有作者对所写的人和
事作出的评价,是作品的附带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故事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
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
了铺垫。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薄
产累尽”。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迂讷”、忠厚的性格。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
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求神问卜”是在无望中寻求生路。“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的灵验,引出成妻
问卜,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问卜得图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成名得画,按图苦搜,终获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责”,解脱苦难有了希望
,至此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获
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作了衬笔。“儿惧”,母亲的惊恐,说明事关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语,暗扣后文的“得其尸于井
”。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毙一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
来的苦难之深。行文至此,着意写出成名夫妇的感情变化:由惊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儿”,得尸于井又“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然后又转
入深深的忧虑(“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这惊、怒、悲、忧的一系列感情变化,更增强了悲剧气氛。待发现爱子“气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虑
。“忽闻门外虫鸣”是情节的又一转折,出人意外,追寻之下得小蟋蟀。在此写了小蟋蟀的形状: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
;写了它动作的迅捷、飘忽;又写了“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对成名似乎有感情,以此表示促织的异乎寻常,暗与成子化身促织相呼应。小说接
着细写小促织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显示了小促织的超凡本事,故事达到了高潮。小说以夸张手法与细节描写来显示促织的才能。写促织
的善斗,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的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给人造成一种小虫怯懦
无能的印象,加强了紧张气氛。然后情况一变,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敌领”这一系列动作展示了小促织的勇敢善斗
,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渲染。然而在这时,又掀起波澜: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形成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
人意料地将鸡制伏,进一步以夸张笔法显示了促织的神奇本领。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成名献促织,宫中试斗进一步展
示了小虫非凡的才能(不只善斗,且能闻乐起舞),成名因得厚赏而巨富。成子复苏之后“自言身化促织”的交代点明了神异促织的来历,增强了故
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性。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杀后还要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方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加表现
出所受迫害之深,对荒淫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个有力的抨击。这一喜剧结尾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异史氏
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这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第一,从官贪
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
有报”的宿命论思想;第三,针对抚臣、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
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平之感。二、借古讽今的写法本文是《聊斋志异》中深刻揭露黑暗现实的篇章之一。作品是以斗促织的宫廷嬉
戏作为引线,由于宫廷的倡导,而形成地方上的按期征收的“定例”。这对百姓是灾难,而对封建官僚却是“媚上取宠”、受赏升迁的好时机。可见
由上而下的封建官僚体制是造成民不堪命的根源。作品所揭露的正是作者所处的黑暗现实,但作者对此采取了曲笔,开头即指明故事发生年代为明代
“宣德间”,这样既可以放开去写,又可以避开“文网”的迫害,这也是“借古讽今”的一种笔法。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例如小说的第1段,以极精练的笔触对封建官僚机构的面貌作了勾勒:“宫中尚促织之戏”这是“祸根”,而县令、里胥这些下属和爪牙趁机搜刮,
连不务正业的“游侠儿”也来推波助澜,其结果是善良百姓倾家荡产。这一段是一幅黑暗现实的较完整的画面。然后又将这一画面通过成名一家悲惨
而曲折的遭遇加以展开。成名一家的苦难对整个封建社会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成名一家的悲剧是深刻的,正是由于成名的质朴、善良而被“报充里正
役”,这样就引来更大的灾祸,不仅“薄产累尽”,而且屡受杖责,被逼得“惟思自尽”。费尽苦心得到一头能够“塞责”的促织,又被儿子误毙,
以致儿子投井,骨肉分离,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直到成子僵卧岁余,魂化促织,历经险厄,才从灾难中拯救了全家,于是因祸而得福。这种“化
魂”的情节,只是寄托美好愿望──所谓“天酬长厚者”的艺术虚构,除增强悲剧的深刻性之外,这并不能说明善良的百姓能够获得解脱。因此,揭
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本质,鞭挞官僚体制是本文的特点与基调。至于结局部分的“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抚军亦厚成”等等,这是因
为他们“并受促织恩荫”,并非良心发现。这些官僚的获赏、受封的代价是人民的血泪与苦难。(摘自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1年版)三、细腻的心理描写这篇小说生动感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故事的开端就写了官府逼迫之下成名的深刻的
心理矛盾,这一方面是苦无生路,忧闷欲死,而另一方面是在痛苦中挣扎,千方百计搜寻,“冀有万一之得”,正是这种心理矛盾促使他按“神”示
的图去庙宇寻觅促织,在寻求促织中的希冀、急切、惊愕、狂喜等情绪变化无不与他的心理矛盾有直接联系,情理自然,真实感人。心理描写的另一
特点,是围绕着人物的命运来写其心理变化。成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意外地捕到一只“巨身修尾,青项金翅”的促织,这时写了他的喜悦与珍惜
,“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一句,道出其珍视的心情。待虫毙于儿手,儿又不知去向,顿时陷入绝望之中,“如被冰雪。怒索儿”正表现“由喜而怒”
的心理变化。“得尸于井”,发现幼子投井自杀,自然地“化怒为悲”,由“抢呼欲绝”的悲恸,继又转为无限的悲愁:“……相对默然,不复聊赖
。”发现幼子复苏,成名夫妇仅是“心稍慰”,因为缴纳不上促织会使家破人亡,因此,成名陷入焦虑,甚至“亦不复以儿为念”。正在这时,又发
生了意外情况:“门外虫鸣……虫宛然尚在”,绝望中出现了希望。终于得到“意似良”的小促织,这才“转悲为喜”。在“试斗”时,又发生了“
惭──大喜──惊──惊喜”的心情变化。成名的一系列感情变化与其悲欢离合的命运紧相联系,这就给人以更加真实的感觉,使人物形象也更为丰
满。(摘自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四、《促织》寓意新探(胡渐逵)众所周知,《促织》是清初山东淄博
穷儒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以下简称《聊斋》)中的名篇,历来《聊斋》研究者均认为,《促织》所反映的,是从里胥、邑宰到抚军,全都是勒
索百姓的家伙。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下官“欲媚上官”,上官则欲媚朝廷,百姓的深重灾难,乃因“宫中尚促织之戏”。蒲松龄就是这样借《促织》
揭露出“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从而使最高统治者皇帝对这一切负责,并以此层层深揭封建社会官吏贪残的根源的。因此,在大讲阶级斗争的年
代,《促织》曾作为反映封建社会阶级压迫的作品而备受重视,乃至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作为向青少年学生进行阶级教育的教材。《聊斋》研究者对
《促织》的上述剖析虽然正确,然而我以为他们并未探知作者在该篇深藏的寓意,该篇寓意何在?即辛辣地讽刺科举取士。然则我这样说的根据和理
由何在呢?研究《聊斋》,首先必须注意《聊斋》是一部寓意颇深的文学作品,这是该书最大的特点之一。正如该书清代南题跋中说的:“余观其寓
意之言,十固八九。”此虽未免言之过分,但该书的寓意的确是既深且丰的。那么,《促织》的寓意何在呢?请看!这篇主人公成名的命名即寓有深
意。作者何以将他命名为成名?原来科举时代被取录叫成名,如唐代黄滔有《放榜日》诗,其题注云:“从此成名后作”。他又有《成名后呈同年》
诗(见《黄御史集》三、四)。而唐代罗隐《甲乙集》八《偶题》诗,即有“我未成名君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之句。且“成名”还有树立名声,
亦即在某方面有成就而为人称道之意,如《论语·子罕》“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的“成名”,即是此意。不仅如此,因“成”“盛”均为禅
母、耕部,二字以双声叠韵而可通假,故“成名”还有盛名之义,如《荀子·非十二子》云:“成名况乎诸侯,莫不愿以为臣。”其“成名”即盛名
之义。且前人有“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之语(见金代刘祁《归潜志·七》)。成名既然有上述数意,那么《促织》中的成名因何而成
名呢?他凭腹中诗文,“操童子业,久不售”,不仅默默无闻,而且穷愁潦倒,惨遭责打,忧闷欲死。然而只因他后来贡一只奇异的促织(蟋蟀),
竟一举成名,不仅免去徭役,而且“以善养虫名”,“俾入邑庠”,富于世家。可见“成名”这个名字,对科举取士的欺骗性的揭露讽刺,是非常深
刻尖锐的。不仅如此,而且《促织》之末,作者于“异史氏曰”中说:“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这“蠹”是什么意思?历来注《促织》者
,均以为此处的“蠹”(蛀虫)是指篇首所说的“假(借)此(促织)科敛丁口”的里胥(乡里公差)及与征促织有关的各级官吏。如清代吕湛恩即
注“蠹贫”为“因吏胥所蠹而贫”,这就将此处的“蠹”误释为动词了,且将“蠹贫”作一个词来注释也殊属不妥。其实,从“以蠹贫,以促织富”
这上下句的句式、结构、词性均同的句子来看,即可知此处的“蠹”是名词。后来各注家对此处的“蠹”均误袭吕注,有的注者虽将此处的“蠹”注
为“蛀虫,这里指里胥”(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即如此)。但也是因受吕注影响才作此注的。退一万步说
,即使成名因吏胥侵害而贫,但也是因为他“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才使他“不终岁,薄产累尽”的。因此,归根
究底,成名是因为死啃书本,才被吏胥视为蠹鱼,受其欺压而贫穷的。因此,此处“以蠹贫”的“蠹”,揆情度理而言,当是喻成名是个死啃书本的
蠹鱼。由此可知,将“以蠹贫”的“蠹”解释为吏胥是不对的。此处“以蠹贫”的“蠹”,表面上是指蠹鱼(蛀书虫),实则暗喻成名是只知埋头死
啃书本的蠹书虫。这样解释,不仅是从《促织》讥讽科举取士的寓意而得,而且也是从成名贫困的根本原因(“操童子业,久不售”,致使“为人迂
讷”则被里胥欺压)而得的。须知,蒲松龄这种以蠹鱼喻埋头死啃书本(“操童子业,久不售”)的成名,并非凭空臆造,原是有所本的,如唐代名
家韩愈于《昌黎集》五《杂诗》中,即有“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的诗句。韩诗此处的“蠹书虫”,即喻埋头死啃书本而食古不化,不合时宜的
书生。不仅如此,以蠹鱼喻书生,在《聊斋》中也有成例,如也是讥刺科举取士的《素秋》中的书生俞恂九,死后即化为“蠹鱼径尺,僵卧其(指棺
材)中”。由此可知,蒲松龄所说的“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对科举取士的讥刺是多么辛辣尖锐。而《聊斋》另一名篇《书痴》中的书痴
郎玉柱,祖先遗留“积书盈屋”。他则“昼夜研读,无问寒暑”,至“年二十余,不求婚配”。虽“每文宗临试,辄首拔之”,但却“苦不得售”。
何以如此?其女友颜如玉说得好:“君所以不能腾达者,徒以读(书)耳。试观春秋榜上(指春试考进士之榜和秋试考举人之榜),读如君者几人?
”这于成名“以蠹贫”的“蠹”是死啃书本,真是极好的注脚。蒲松龄生于科举时代的清初之际,其时,清沿明制,故仍以八股取士来强化其政治、
文化统治。蒲松龄自幼饱读诗书,才高学富,早岁即颇有文名,深为当时名家施闰章、王士祯所激赏。但他在科举考试中虽于十九岁就考取了秀才,
但其后却屡应省试不中,一直考到五十一岁时,才放弃应举,七十一岁始援例成一贡生。他因久困场屋,深知其中苦况,故对科举弊端与丑恶黑暗看
得清楚,揭得深刻,讽得辛辣,批得尖锐。他虽因受时代和阶级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自觉否定科举制度,但在他所著的《聊斋》中,却有相当数量的
作品,以嬉笑怒骂之笔讥刺科场衡文不公和贿赂公行的丑恶行径。如《司文郎》《贾奉雉》《王子安》《于去恶》《续黄粱》《三生》《三仙》《苗
生》《素秋》《郭安》……就是揭批嘲讽科举取士的名篇。遗憾的是,历来的《聊斋》研究者虽均知蒲松龄于《促织》是以古喻今,即借明代故事揭
批清代弊端,对该篇深隐的讥刺科举取士不公的寓意却均失察。在《促织》中,蒲松龄所写的故事虽堪称离奇,但“操童子业,久不售”的成名,却
因贡一奇异促织“俾入邑庠”而一举成名,这对科举取士本身就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和深刻的揭露,因为,它通过成名以贡一促织而入邑庠的故事表明
:科举取士中,有的士子是通过不正当手段来猎取功名的。蒲松龄所以在《聊斋》中将寓意深隐于离奇曲折的故事中,固然是出于文贵含蓄的艺术表
现手法的需要,同时也是因为他所处的是一个文网甚密的时代,因此,用含蓄手法深寓本意,也就可以免灾避祸了。正因为这样,所以要求《聊斋》
研究者必须结合作品的写作时代,作者的身世、思想,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并联系《聊斋》的其他有关篇章,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只有这
样,才能知其寓意,得其三味,明其真谛。(摘自《名作欣赏》2001年第4期)五、异化:超越时空的主题(季进)钱钟书先生曾经指出,“东
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谈艺录·序》),在中西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背后,存在着普遍的“诗心”与“文心”。比较文学中
的平行研究的根本前提或许就在于此。平行研究,即对无实际接触证据的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是中西比较文学施展身手的重要天地。它不侧重影响
,而是研究关系。因此,它需要独到的眼光和广博的知识。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在一般人眼里也许相差十万八千里,可是我国
著名学者方平先生却首次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建立了“异化”这个有效的可比尺度,对它们进行了分析与探索。一蒲松龄,清代著名文学家。字留仙
,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人。他出生于“累代书香”之家,早岁即有文名,但屡试不第,71岁时才援例成为贡生。中年时期,曾
随友人在宝应作幕宾数年,后居乡以授徒自给。他刻苦好学,知识广博,工于诗文,善制俚曲。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
举。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
…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大江东去]《寄王如水》)。他的思想中虽然有热衷功名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
一面。在艰难时世中,他逐渐认识到像他这样出身的人难有出头之日,“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与韩刺史樾依书
》)。他把满腔思绪寄托在《聊斋志异》的创作中,历二十年左右时间,才完成这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十六卷,凡四百余篇。“集腋成裘,妄续幽
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自志》)这部小说集托笔于虚幻想像,借谈狐说鬼以讽喻社会,熔铸着蒲松龄
一生的心血。《促织》是蒲松龄最优秀的笔记小说之一。故事一开头的三句话就点明了悲剧根源:“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接着又
用不多几句话把只知逢迎皇上的抚军,和只知向上级献媚的地方官都点了一下。于是笔头再一转,带出了地方上一户平民人家和一出令人辛酸的悲剧
。故事情节从成名搜捕蟋蟀开始。这个可怜的小人物,早出暮归,整天伏在败墙丛草之中,探石发穴,痴了疯了一般,一心只想捉住一只蟋蟀,可以
让他向官差交待。可是他一次又一次交不了差,一次又一次在县令的大堂上挨无情的板子,被打得“两股间脓血流离”,后来连床都不能下了。可蟋
蟀还是要捉的,官府交下的差使就像蟋蟀的一对巨大的利牙,把他紧紧咬住了,休想挣扎一下。成名只得求神拜佛,只得拄着拐杖,拖着两条重伤的
腿,“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他几乎是漫无目的地大海捞针。天下虽大,对他来说早已不存在,他整个生命
的意义都集中在一点:蟋蟀,一只跟他毫不相干的小东西,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当他终于在草丛中发现一只蟋蟀,屏气敛息地扑过去时,那种惊心
动魄的情形,仿佛在进行一场生死搏斗!天从人愿,成名捉住的果然是一只凶猛善斗的蟋蟀!从此可以不用瑟瑟发抖地向脸色铁青的官老爷苦求哀饶
了吧?从此可以不挨无情的毛竹板了吧?从此可以过人的正常生活了吧──至少可以喘口气了吧?他们举家庆贺!妻子、孩子和他的脸上都浮起了一
丝笑意。蟋蟀成了他们家的命根子了。谁知一转身,天地马上变色,天大的灾祸又降临了!妻子吓得“面色灰死”,孩子吓得放声大哭,逃出门外,
跳了井了。夫妇“抢呼欲绝”,“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这一切全起因于孩子不小心把蟋蟀弄死了。于是悲剧来到了它的顶点:人变成
了蟋蟀。至此,作者通过小小的蟋蟀,脉络分明地把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层层官员和处在社会底层、身受好几层压迫的老百姓,自上而下地都串联
起来了。蟋蟀对于深宫中的万岁爷,只是给他无聊的生活解闷的一种玩意儿,对于封建朝廷的大官小吏,是借机逢迎献媚的一种手段。对于主人公成
名一家,蟋蟀却成了一场从天而降、躲不掉逃不了的灾祸。封建统治阶级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压迫与剥削,通过小小一只蟋蟀充分加以揭露。从故事布
局来说,作者在写到这悲剧性顶点时,又安排了一个喜剧性转折点。正因为人变成了蟋蟀,这到了山穷水尽的倒霉人家才得否极泰来,眼前豁然开朗
,才得破涕而笑。最后的结局竟像春梦一般美好:田有顷,楼阁万椽,牛羊成群……这样,故事的喜剧性转折点和故事的悲剧性顶点,二者叠合为一
,前者甚至掩盖了后者。方平先生认为,过去我们论述《促织》,着眼于“……相对默然,不复聊赖”的悲惨画面,认为此情此景,对于统治阶级的
控诉达到高潮,那是不错的,但往往没有注意到高潮后面还有浪尖滔天,把“人变蟋蟀”仅仅看做情节急转直下的需要,它的深刻内涵因此被忽略过
去了。人原是万物之灵,蟋蟀本是捕捉来给人当小玩意的,现在却似乎发生了莫明其妙的变化,倒转过来了──人成了一头无可奈何的可怜虫,而蟋
蟀倒像在玩弄着人的命运。对于成名这一家,难道情形不正是这样吗?蟋蟀,成了主宰他们一家的生和死、凶和吉、祸和福的凶神恶煞!这种人与物
之间不正常的异化关系、人的“异化”,正是《促织》的深刻内涵。也正是在这一层面上,《促织》与相隔二百年、远在千万里的《变形记》有了精
神上的一致性。二在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弗朗兹·卡夫卡(1883—1924)有着特殊的地位。他生前虽说十分寂寞,但死后却引起人们广泛的
注意,他的作品始终受到推崇,被誉为对今天社会的预言,被视为五十年以后出现的后期现代主义文学的先声。卡夫卡的一生平淡无奇。他出生于奥
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自幼酷爱文学,中学毕业后,于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专攻德国文学。不久迫于父亲的意志转修法律,并于1906年
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08年以后一直在半官方的工伤保险所供职。1922年因严重肺病辞去职务,辗转各地进行疗养。1924年病逝于维也
纳近郊的基尔林疗养院。对于卡夫卡的身世,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曾经这样概括道:“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
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工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
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
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就是在这样陌生的世界里孤独地度过了一生。卡夫卡一生始终都保持着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供职以后
,他蛰居柏林郊外,从事业余创作。1908年以后陆续创作了《变形记》《乡村医生》等中短篇小说集,以及《美国》《审判》《城堡》三部长篇
(但生前均未出版)。卡夫卡的全部作品所表现的,是被社会障碍所摧毁的个人的孤立无援的心理。由于卡夫卡笔下的主人公名字里往往都带有一个
“K”字,因此,也可以说,作者所全力表现的,是K在充满敌意的社会面前的陌生感、孤独感和灾难感。正如英国的小说家和评论家安东尼·伯吉
斯所说,卡夫卡的作品,“主题总是那么无法解除的苦痛”。中篇小说《变形记》(1912)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是当代文学的一块
重要奠基石。一天早晨,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挣扎着想从床上起来,但是,变了形的身体
和四肢无论如何也不听使唤。起不了床,就赶不上早班火车,就要贻误公司的生意。如果因此被解雇,那叫他如何挣钱养家,如何攒钱还债呢?他越
想越感到恐惧。这时,外面传来母亲温和的声音,催他起床,当他回答母亲时,痛苦地发现自己的嗓音已经变成虫子的声音。不一会儿,传来公司秘
书主任的声音,对他高声训斥、威吓。格里高尔已经失去为自己辩解的说话能力。他一开口,秘书主任便识破了“这不是人的声音”。在秘书主任的
催促下,父亲只得派人去请医生和锁匠。这样,格里高尔只得拼命从床上滚下,忍痛用牙齿咬着钥匙扭开了门。当他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都大惊
失色。格里高尔变形以后,生理上完全变成了甲虫。他厌恶人类的食物而喜欢吃腐败的东西,他总是躺在阴暗的角落或倒挂在天花板上。家里人一方
面盼他仍能回到人间,一方面又嫌弃他、厌恶他,整日将他关在房中。只有妹妹葛蕾特出于义务感和同情心,尽量照顾他,给他送取食物,清扫房间
。他的变形给家庭带来了巨大灾难。首先是女仆辞职而去,家务全落到母亲和妹妹身上。接着全家为今后的经济来源而担忧。为了继续生活下去,全
家人都拼命干活,甚至挤在一起,让出房间招徕房客。变了形的格里高尔不但不能替父母和妹妹分忧出力,而且成了家庭的累赘。一次,母亲和妹妹
为格里高尔收拾房间,母亲突然看到变了形的儿子匍匐在墙上的大镜框上,吓得晕了过去,父亲赶来用苹果砸伤了格里高尔的脊背,搞得举家不宁。
又一次,房客们发现了格里高尔爬出房间,大为不满,纷纷要求退租。发生了两件事情之后,他被认为是“一切不幸的根源”,连一直怜悯他的妹妹
都下决心“一定要把他弄走”。他也自惭形秽,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要强烈。自此,他不再进食,被反锁在堆满家具的房中,直到有一天,作粗
活的临时工老妈子发现了他的干瘪的尸体。格里高尔死后,全家人如释重负。两老一小辞退了房客和老妈子,永远离开了那座给他们带来不幸的公寓
。在郊外的春天的阳光里,父母亲突然发现女儿已经长成一个美丽的少女,他们的心中充满了梦想和美好的打算。人在一夜间变成了甲虫,在现实生
活中当然是不可能的。用人变的甲虫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显然是荒诞和虚妄的。作者把现实荒诞化,把所描写的事物虚妄化,这对于读惯了现实主义
作品的读者来说,确实难以理解。但是,这篇小说的艺术力量恰恰正在于此。它和《促织》一样,描写了人与物之间不正常的关系。人异化成为非人
!在高度工业化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异化是很普遍的现象。人既可以异化成非人或畸形物,那么,人变成了甲虫,就其实质而论,应当是可以
理解的。人变甲虫,从生理现象看,是反常的、虚妄的、荒诞的;而从社会现象上讲,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现实的。作者把普遍的社会现象升华为
生活的哲理、语言的句型。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一旦失去谋生的能力、谋生的手段、谋生的资本、谋生的机会,就无异于变成一只甲虫,他的处境就
是格里高尔的结局。“它”已经不再是人了,但是人生的苦恼还紧紧地按住“它”不放,还要“它”把生存线上的挣扎无穷无尽地继续下去。“它”
可笑地拼命在床上乱踢着许多双细小的腿──非得在七点一刻以前起床不可呀,否则老板要亲自找上门来了。“它”发觉自己变了甲虫之后,那一串
焦急的心理活动:害怕被开除,惟恐受斥责,等等,正反映了“他”一年到头过的都是那种惴惴不安,灰黯屈辱的日子。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
“非人的生活”。《变形记》用虚幻、夸张以至怪诞的艺术手法,揭示了人不成其为人、人已堕落为甲虫的异化悲剧。在它荒唐的艺术形式底下,隐
藏着内在的合理因素,具有一种特殊的深刻的批判力量。三由《变形记》反观《促织》,也就有了新的理解和启迪。我国古代原本就有“庄周梦蝶”
的寓言,借以比喻摆脱了躯壳束缚的性灵多么逍遥自在;也有“薛伟化鱼”的山海经,借荒唐不经的奇谈,发扬轮回托生的禅理;还有民间文学中殉
情夫妻双双变为比翼鸟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翼鸟象征着封建社会中最可贵、最难得到的爱情。而《促织》中的“人变蟋蟀”的
深刻意蕴,与它们都有所不同。它只能在20世纪的欧洲现代文学中找到它的回声,那就是《变形记》中的“人变甲虫”。二者遥相呼应,都揭示了
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人的“异化”的悲剧。在中篇小说里,人变成一只大甲虫,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早已不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人了;当然,
这里也有一定的偶然性,格里高尔有可能不变甲虫而变成一只昆虫,反正不成其为人。而在《促织》中,人变蟋蟀,这里却有严密得多的内在逻辑。
假使人可以像善变的孙悟空那样变这变那,那么成名家的孩子就不可能变成别的,变一只蟋蟀就是他最大最高的愿望了。在《促织》中,人和蟋蟀处
在极端紧张、极端恶劣的关系中,仿佛是蟋蟀把人折磨得走投无路,是蟋蟀紧紧掐住人的脖子不放,在这一场不对等的较量中,人竟不仅没有回手之
力,连招架之功都没有,只是一次又一次挨打。人和蟋蟀的关系完全颠倒过来了。人“异化”了,蟋蟀也“异化”了。从像虫子一般可怜的人的眼里
看去,蟋蟀仿佛具有神的意志和神的巨力,威严极了,可怕极了;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活下去,为了逃避灭亡的命运,只得献出“人”的庄
严身份,心甘情愿去做那样一只小小的蟋蟀。因此,方平先生指出,从故事所达到的最强烈的艺术效果来说,悲剧的顶点还不是人之投井自尽,而在
于人之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也一起否定了。人变成了蟋蟀,人的异化,这第二次自我否定比第一次自我否
定更为可悲。当然,蒲松龄并不可能充分意识到他的出色的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已经把他的作品带进了“异化”的境界,因此,《促织》中的“人变
蟋蟀”只能是一种不充分的“异化”现象。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只痛苦的、愤怒的、带着精神创伤的蟋蟀;而是一只机灵、驯服、善于讨好的蟋蟀,它
在皇帝面前“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也许它以为它的任务就是扮演一个大救星的角色吧,以为它的出现在这个凄凄切切的故事里,就是为了
带来一个圆满的、喜剧性的结局。如果说蒲松龄只是无意识地涉及了“异化”的问题,那么卡夫卡则是有意识地以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深刻表现了
现代资本主义普遍的人的异化现象。西方现代主义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人性)和人与自我四种基本
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扭曲和严重异化。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危机带来了人的全面异化,人的全面异化反映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危机。
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开创者之一的卡夫卡,深刻感悟到这种异化悲剧。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他失去了挣钱能力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条件;不但为社
会所不容,也为家庭所抛弃,连生身父母也以他的死亡为最大解放。格里高尔的异化,只不过是人的价值完全消失的象征。在具体描写上,蒲松龄重
在完整的情节结构和具体的现实描绘,而卡夫卡则以其敏感的艺术神经和独特的表现能力,真切、细致地描绘格里高尔变形之后的内心体验(这与他
丧失说话能力和同人们交往的权利十分相符),尤其是异化之后的灾难感和孤寂感。首先是主人公的灾难感。格里高尔长年累月在外奔波,从事旅行
推销,十分累人。要不是为了还清父母欠老板的债,他早就不干了。但是,还清欠债还得五、六年,他现在不能不低三下四、谨小慎微,惟恐被老板
开除。因此,他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了形,却不敢正视这严酷的事实,认为“纯属心理作用”,是一种“幻觉”。直到秘书主任亲自出马,他才感到
形势严重,一场灾难就要降临。对灾难的恐惧感完全控制了他的头脑,使他竟至忘记了自己的变形,觉察不到秘书主任的惊恐神情,还一边追赶主任
一边哀告:好吧,我立刻穿上衣服,等包好样品就动身。你是否还容许我去呢?你瞧,先生,我并不是冥顽不化的人,我很愿意工作;出差是很辛苦
的,我不出差就活不下去。你上哪儿去,先生,去办公室?是吗?这些情形你能如实地反映上去吗?人总有暂时不能胜任工作的时候,不过这时正需
要想起他过去的成绩,而且还要想到以后他又恢复了工作能力的时候,他一定会干得更勤恳更用心。……我现在景况十分困难,不过我会重新挣脱出
来的。请你千万不要火上加油。在公司里请一定帮我说几句好话。……先生,先生,你不能不说我一句好话就走哪,请表明你觉得我至少还有几分是
对的呀!格里高尔的恐惧心理已经压倒了他的正常感觉和正常思维。此时他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保住饭碗,一家人的前途全系于此。当格里高尔冷
静下来,悲哀地意识到由于自己的变形,给他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他的内部感官所感受的都是罹难的痛苦。其次是主人公的孤寂感。格里高尔
变形后,同家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被关在他的卧室里,平时“家里人谁也不注意他”,他自己“再也没有那种特殊温暖的感觉了”。惟一
同他接近的心地善良的妹妹,也显得生分了,“似乎她来看望的是一个重病人,甚至是陌生人”。既然妹妹看见他就恶心,他只好躲在沙发下面不让
她看见。一次,妹妹为房客拉琴,他忍不住爬出房间,想求妹妹到他房间里去拉,谁知他的出现惊扰了房客,给家里闯下了大祸。连妹妹都决心让他
离开,使他杜绝了心中的一切幻想。母亲是爱儿子的,始终等待着儿子好转,“回到我们中间”,可每次看见他,母亲都吓得昏厥过去,母子之间实
际上已成了隔世之人。而父亲的心肠似乎更硬,他已经不把格里高尔当作人看待,一见他爬出房间,就要把他打出去。变了形的格里高尔同人的世界
已经完全隔绝了,他感到了深深的孤独和寂寞,甚至连最后死亡都不被人所知。格里高尔的灾难感和孤寂感正反映了人的全面异化的世界的普遍情绪
。四20世纪的西欧已经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高喊着“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比起18世纪的中国王朝来,对于人的价值
、人格的尊严,有着更鲜明具体的观念。而在蒲松龄时代,“神”字是大写的,“人”是微不足道的,人的一切都要遵循一整套封建意识形态体系,
所以对于《促织》中的成名来说,格里高尔虽然终年奔波,但日子还凑合,至少不至于三天五日,就得上堂见官挨打。因此,反映在《促织》中,没
有充分觉醒的人,对于人的异化,就只能是一种朦胧的认识,异化的感觉还只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观念。而格里高尔就不同了,他过的是一种难以忍受
的“非人的生活”。资产阶级的传统理性,传统的人性论、人道主义,引起了人们普遍的怀疑。特别是整整一代知识分子和青年陷入了精神危机。人
的全面异化就是这种精神危机的根本来源。因此,卡夫卡《变形记》就是想以象征的手法从哲学层面来表现人的全面异化的悲剧。只是基于卡夫卡的
悲观主义观念,他所能表现的只是人的异化的结果,而没有揭示出这种异化的原因,也不可能指出消除异化的出路。他看到世界荒谬丑恶,然而对它
无能为力。正如卡夫卡自己所说:“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作路的东西,不过是彷徨而已”。当然,我们将《促织》与《变形记》相比较,
并不存在比较谁优谁劣的问题。人的“异化”主题,蒲松龄隐约接触到了,卡夫卡却集中深刻地加以了表现。我们将《促织》与《变形记》互为参照
,重新比较解读,就会发现“不同的历史阶段给类似的文学主题带来了怎样不同容量的艺术表达方式”。这正是本篇、也是比较文学“主题学”研究
的根本目的之所在。(选自《文学新思维》上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六、蒲松龄简况蒲松龄生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卒于清
康熙五十四年(1715);字留仙,号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县(今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人。他的远祖曾为元代总管。明万历以来,蒲
氏家族“科甲相继”,虽不显贵,也算是诗书门第。可是到了蒲松龄的父辈,已家势衰微,他的父亲蒲槃不得不弃读经商。蒲槃有子四人,“为寡食
众,家以日落”,乃为儿子析居,每人授田二十亩。蒲松龄从此独立生活,“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篙满之”,狼嗥鼠鸣,境
况萧然(蒲松龄《述刘氏行实》。以下引文不署主名者,均为蒲作)。薄产不足自给,蒲松龄一生,只能“卖文为活,废学从儿。纳税倾囊,愁贫任
妇”(《呈石年张县公俚谣序》)。蒲松龄自幼由父亲教读,“经史皆过目能了”。学习八股文之余,“辄喜东涂西抹,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
自效”(《聊斋文集·自序》)。十九岁时,“初应童予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得到学使施闰
章的赏识,说他下笔有神,文有异香。科举以时艺试士,视诗为魔道。蒲松龄少年意气,入泮之次年却与同邑友朋结“郢中诗社”,反盏吟思,寄兴
风雅。青年时代的蒲松龄,就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追求。蒲松龄三十一岁时,因乡试受挫,应同邑进士、扬州府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聘,协办文案
,充当幕宾,远离家乡,出游江淮。当时淮扬地区连年水灾,民不聊生。在作幕期间,他亲眼看到了官府的黑暗、豪绅的贪残以及人民的苦难。“新
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块磊愁。”(《十九日得家书感赋,呈孙树百刘孔集》,见《聊斋偶存草》)蒲松龄往往把现实所激起的忧愤,倾注在《聊
斋志异》的创作之中。淮南水乡虽与齐鲁山色异趣,但也难以消除蒲松龄的内心惆怅:“独上长堤望翠微,十手心事计全非。”(《堤上作》)岁月
蹉跎,坎坷潦倒,前途茫然,不如归去。康熙十年(1671)秋,蒲松龄毅然摆脱作幕生涯,回到了家乡。南游归来,蒲松龄屡设帐于缙绅之家
;而在同邑西铺毕际有家,时间最长,设馆三十年,才归老家居。毕际有是明代尚书毕自严之子,清代顺治乙酉(1645)拔贡,曾任扬州府通州
(今南通市)知州,于康熙十八年归田。毕家有石隐园、绰然堂、效樊堂诸胜,更有一座藏书甚富的“万卷楼”,为蒲松龄读书和写作提供了良好的
条件。授徒之余,蒲松龄继续撰写《聊斋志异》,还曾编过《庄列选略》,“惟与弟子辈闭门叹赏,而又不敢出以示人”(《〈庄列选略〉小引》)
。他对文学的追求似乎更加执著和勤奋。毕际有似乎也能够理解蒲松龄的坎坷遭遇和狂放不羁。他们两个诗酒论文,相处甚得。蒲松龄《哭毕刺史》
诗有云:“海内更谁容我放,泉台无路望人归。”看来他是把毕际有当做穷途知己的。康熙四十八年(1709)岁暮,蒲松龄撒帐回家,从此结
束了塾师生活。虽然“聊斋有屋仅容膝”,不能与毕家的绰然、效樊诸堂相比,但毕竟是自己的故居,他垂老归来,“心境闲暇梦亦适”(《斗室》
),感到无比快慰。康熙四十九年(1710),蒲松龄七十一岁高龄,才补了个岁贡生,他不免啼笑皆非。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的夫
人刘氏去世,蒲松龄悲痛欲绝,亲撰《述刘氏行实》,寄托哀思。自此,他格外孤寂,每每“对酒无欢只欲愁”(《哭毕刺史》)。康熙五十四年(
1715)正月二十二日,蒲松龄也辞世而去,享年七十六岁。(朱其铠,《新注全本聊斋志异·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主旨本文通过主人公成名被迫交纳促织,几乎家破人亡的故事,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和对人民群众的残酷压迫。原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
戏,岁征(于)民间。(省略介词“于”)此物故非西产(判断句);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之)斗而才,(省略宾语“之”)因责
(之)常供。(省略宾语“之”)令以(之)责之里正。(省略宾语“之”)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通假字,通“值”,价值)居为
奇货。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为人迂讷,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动句),百计营
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成然之
。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被动句
),两股间脓血流离,(通假字,通“淋漓”)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资诣问。见红女白
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于鼎(介词结构后置,于鼎爇香),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
各竦立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成妻纳钱(于)案上(省略句),焚拜如前人。(介词结构后置:如前人焚拜)食顷
,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并列复句):中绘殿阁,类兰若;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荆,青麻头伏焉;旁一蟆,若将跃舞。展玩
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宾语“之”)。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耶?:莫非···
吗?)细瞻景状,与村东大佛阁逼似。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冥搜未已,一癞头蟆猝然跃去。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
之)以尖草,(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以尖草掭之)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顶金翅。大喜,笼归,
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成有子九岁,窥父不在,窃发盆。虫跃掷径出,迅不可
捉。及扑入手,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惊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儿涕而去。未
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介词结构后置:于井得其尸)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
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日将暮,取儿藁葬。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夫妻心稍慰,但儿神气痴木,奄奄思睡。成顾蟋蟀
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一鸣辄跃去
,行且速。复之以掌,(介词结构后置:以掌复之)虚若无物;手裁举,(通假字,通“才”,刚刚)则又超忽而跃。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省略介词于的介后:见虫伏于壁上)审谛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成以其小,劣之。惟彷徨瞻顾,寻所逐者。壁
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喜而收之。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村中少年好事者(
定语后置,村中好事少年)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日与子弟角,无不胜。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
胡卢而笑。因出己虫,纳比笼中。4、翼日进宰(通假字,通“翌”,第二天)5、虫跃去尺有咫(通假字,通“又”,再)6、而高其直(
通假字,通“值”)7、牛羊蹄躈各千计(通假字,通“噭”)8、复之以掌(通假字,通“覆”,覆盖)9、假此科敛丁口(通假字
,通“借”)10、而翁归(通假字,通“尔”,你)11、取儿藁葬(通假字,通“缟”,用草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
之)较(省略宾语“之”)。少年固强之。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因合纳(之于)斗盆(省略)。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
笑。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少年大骇,急
解(之)令(之)休止(省略宾语“之”)。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成大喜。方共瞻玩,一鸡瞥来,径进以啄。成骇立愕呼,幸啄不中,虫跃去尺
有咫。鸡健进,逐逼之,虫已在爪下矣。成仓猝莫知所救,顿足失色。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成益惊喜,掇置(之于)笼
中。翼日进(之于)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介词结构后置:又以鸡试之),果如成言。
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螂螳、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莫出其右者。每闻琴
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臣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之)入邑庠(省略
宾语“之”)。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
门,裘马过世家焉。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
,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
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译文明朝宣德年间,皇室里盛行斗蟋蟀的游戏,每年都要向民间征收。这东西本来不是陕西出
产的。有个华阴县的县官,想巴结上司,把一只蟋蟀献上去,上司试着让它斗了一下,显出了勇敢善斗的才能,上级于是责令他经常供应。县官又把
供应的差事派给各乡的里正。于是市上的那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捉到好的蟋蟀就用竹笼装着喂养它,抬高它的价格;储存起来,当作珍奇的货物一
样等待高价出售。乡里的差役们狡猾刁诈,借这个机会向老百姓摊派费用,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县里有个叫成名的人,是
个念书人,长期未考中秀才。为人拘谨,不善说话,就被刁诈的小吏报到县里,叫他担任里正的差事。他想尽方法还是摆脱不掉(任里正这差事)。
不到一年,微薄的家产都受牵累赔光了。正好又碰上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老百姓,但又没有抵偿的钱,忧愁苦闷,想要寻死。他妻子说:“死有
什么益处呢?不如自己去寻找,也许还有万一找到的希望。”成名认为这些话很对。就早出晚归,提着竹筒丝笼,在破墙脚下。荒草丛里,挖石头,
掏大洞,各种办法都用尽了,最终没有成功。即使捉到二、三只,也是又弱又小,不合规格。县官定了限期,严厉追逼,成名在十几天中被打了上百
板子,两条腿脓血淋漓,连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在床上翻来覆去只想自杀。这时,村里来了个驼背巫婆,(她)能借鬼神预卜凶吉。成名的妻子准
备了礼钱去求神。只见红颜的少女和白发的老婆婆挤满门口。成名的妻子走进巫婆的屋里,只看见暗室拉着帘子,帘外摆着香案。求神的人在香炉上
上香,拜了两次。巫婆在旁边望着空中替他们祷告,嘴唇一张一合,不知在说些什么。大家都肃敬地站着听。一会儿,室内丢一张纸条出来,那上面
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成名的妻子把钱放在案上,像前边的人一样烧香跪拜。约一顿饭的工夫,帘子动了,一片纸抛落
下来了。拾起一看,并不是字,而是一幅画,当中绘着殿阁,就像寺院一样;(殿阁)后面的山脚下,横着一些奇形怪状的石头,长着一丛丛荆棘,
一只青麻头蟋蟀伏在那里;旁边有一只癞蛤蟆,就好像要跳起来的样子。她展开看了一阵,不懂什么意思。但是看到上面画着蟋蟀,正跟自己的心事
暗合,就把纸片折叠好装起来,回家后交给成名看。成名反复思索,难道是指给我捉蟋蟀的地方吗?细看图上面的景物,和村东的大佛阁很相像。
于是他就忍痛爬起来,扶着杖,拿着图来到寺庙的后面,(看到)有一座古坟高高隆起。成名沿着古坟向前走,只见一块块石头,好像鱼鳞似的排列
着,真像画中的一样。他于是在野草中一面侧耳细听一面慢走,好像在找一根针和一株小草似的;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
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他正用心探索着,突然一只癞头蟆跳过去了。成名更加惊奇了,急忙去追它,癞头蟆(已经)跳入草中。他便跟着癞头蟆的踪
迹,分开丛草去寻找,只见一只蟋蟀趴在棘根下面,他急忙扑过去捉它,蟋蟀跳进了石洞。他用细草撩拨,蟋蟀不出来;又用竹筒取水灌进石洞里,
蟋蟀才出来,形状极其俊美健壮。他便追赶着抓住了它。仔细一看,只见蟋蟀个儿大,尾巴长,青色的脖项,金黄色的翅膀。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
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把它看得比价值连城的宝玉还珍贵,装在盆子里并且用蟹肉栗子粉喂它,爱护得周到极了,只等到了期限,拿它送到县里去
缴差。成名有个儿子,年九岁,看到爸爸不在(家),偷偷打开盆子来看。蟋蟀一下子跳出来了,快得来不及捕捉。等抓到手后,(蟋蟀)的腿已
掉了,肚子也破了,一会儿就死了。孩子害怕了,就哭着告诉妈妈,妈妈听了,(吓得)面色灰白,大惊说:“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爸爸回来,
自然会跟你算帐!”孩子哭着跑了。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
里去了。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夫妻二人对着墙角流泪哭泣,茅屋里没有炊烟,面对面坐着不说
一句话,再也没有了依靠。直到傍晚时,才拿上草席准备把孩子埋葬。夫妻走近一摸,还有一丝微弱的气息。他们高兴地把他放在床上,半夜里孩子
又苏醒过来。夫妻二人心里稍稍宽慰一些,但是孩子神气呆呆的,气息微弱,只想睡觉。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
来,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了,从晚上到天明,连眼睛也没合一下。东方的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还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发愁。他忽然听到门外有蟋蟀
的叫声,吃惊地起来细看时,那只蟋蟀仿佛还在。他高兴得动手捉它,那蟋蟀一跳就走了,跳得非常快。他用手掌去罩住它,手心空荡荡地好像没有
什么东西;手刚举起,却又远远地跳开了。成名急忙追它,转过墙角,又不知它的去向了。他东张西望,四下寻找,才看见蟋蟀趴在墙壁上。成名仔
细看它,个儿短小,黑红色,立刻觉得它不象先前那只。成名因它个儿小,看不上。(成名)仍不住地来回寻找,找他所追捕的那只。(这时)墙壁
上的那只小蟋蟀,忽然跳到他的衣袖上了。再仔细看它,形状象土狗子,梅花翅膀,方头长腿,觉得好像还不错。高兴地收养了它,准备献给官府,
但是心里还很不踏实,怕不合县官的心意,他想先试着让它斗一下,看它怎么样。村里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自己给它取名叫“
蟹壳青”,(他)每日跟其他少年斗(蟋蟀)没有一次不胜的。他想留着它居为奇货来牟取暴利,便抬高价格,但是也没有人买。(有一天)少年直
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只是掩着口笑,接着取出自己的蟋蟀,放进并放着的笼子里。成名一看对方那只蟋蟀又长又大,自己越发羞
愧,不敢拿自己的小蟋蟀跟少年的“蟹壳青”较量。少年坚持要斗,成名心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不如让它斗一斗,换得一笑
了事。因而把两个蟋蟀放在一个斗盆里。小蟋蟀趴着不动,呆呆地象个木鸡,少年又大笑。(接着)试着用猪鬣撩拨小蟋蟀的触须,小蟋蟀仍然不动
,少年又大笑了。撩拨了它好几次,小蟋蟀突然大怒,直往前冲,于是互相斗起来,腾身举足,彼此相扑,振翅叫唤。一会儿,只见小蟋蟀跳起来,
张开尾,竖起须,一口直咬着对方的脖颈。少年大惊,急忙分开,使它们停止扑斗。小蟋蟀抬着头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像给主人报捷一样。成
名大喜,(两人正在观赏)突然来了一只鸡,直向小蟋蟀啄去。成名吓得(站在那里)惊叫起来,幸喜没有啄中,小蟋蟀一跳有一尺多远。鸡又大步
地追逼过去,小蟋蟀已被压在鸡爪下了。成名吓得惊慌失措,不知怎么救它,急得直跺脚,脸色都变了。忽然又见鸡伸长脖子扭摆着头,到跟前仔细
一看,原来小蟋蟀已蹲在鸡冠上用力叮着不放。成名越发惊喜,捉下放在笼中。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小,怒斥成名。成名讲述
了这只蟋蟀的奇特本领,县官不信。试着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都被斗败了。又试着和鸡斗,果然和成名所说的一样。于是就奖赏了成名,把蟋蟀
献给了巡抚。巡抚特别喜欢,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到了宫里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
丝额及各种稀有的蟋蟀,都与(小蟋蟀)斗过了,没有一只能占它的上风。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大家)越发觉得出奇。皇
帝更加喜欢,便下诏赏给巡抚好马和锦缎。巡抚不忘记好处是从哪来的,不久,县官也以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了成名的差役,又嘱
咐主考官,让成名中了秀才。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他变成一只蟋蟀,轻快而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
不到几年,成名就有一百多顷田地,很多高楼殿阁,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官宦人家还阔气。异史氏说:
“皇帝偶尔使用一件东西,未必不是用过它就忘记了;然而下面执行的人却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惯例。加上官吏贪婪暴虐,老百姓一年到头抵押妻子
卖掉孩子,还是没完没了。所以皇帝的一举一动,都关系着老百姓的性命,不可忽视啊!只有成名这人因为官吏的侵害而贫穷,又因为进贡蟋蟀而致
富,穿上名贵的皮衣,坐上豪华的车马,得意扬扬。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老天要用这酬报那些老实忠厚的
人,就连抚臣、县官都受到蟋蟀的恩惠了。听说‘一人得道成仙,连鸡狗都可以上天。’这话真是一点不假啊!”故事梗概《促织》是按事物发展
的自然顺序记叙的,情节曲折多变,故事完整。本篇小说从总体看是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记叙的。在本文之后又加上“异史氏曰”的一
段作者评论。《聊斋志异》在小说后面常有作者对所写的人和事作出的评价,是作品的附带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故事的起因。故事的背
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围绕着征集促织,充分地表现了官府的贪鄙
,“游侠儿”的居奇,里胥的刁猾。故事背景的简要交代为全文作了铺垫。第二部分(第2段),故事的开端: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
。本段先点明成名充“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至家业败落,“薄产累尽”。面对征促织,他既“不敢敛户口”,又“无所赔偿”,形势逼迫下
,只好自行捕捉,又无所得,苦受杖刑,只有“转侧床头,惟思自尽”。这部分概写故事发端,点出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同时表现出他
“迂讷”、忠厚的性格。第三部分(第3、4段),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求神问卜”是在无望中寻求生
路。“能以神卜”的女巫竟有“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的灵验,引出成妻问卜,由此推动情节的发展。问卜得图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成
名得画,按图苦搜,终获佳品,“留待期限,以塞官责”,解脱苦难有了希望,至此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第四部分(第5至第7段),故事的高
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作了衬笔。“儿惧”,
母亲的惊恐,说明事关身家性命,而“死期至矣”一语,暗扣后文的“得其尸于井”。从失促织到失爱子是情节的深入发展,加强了故事的悲剧色
彩。成子投井自杀的悲剧,其原因不过是毙一蟋蟀,这充分反映了官府贪暴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之深。行文至此,着意写出成名夫妇的感情变化:由惊
怖(“如被冰雪”)到“怒索儿”,得尸于井又“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然后又转入深深的忧虑(“相对默然,不复聊赖”)。这惊、怒、悲、忧
的一系列感情变化,更增强了悲剧气氛。待发现爱子“气息然”,又陷入更深的焦虑。“忽闻门外虫鸣”是情节的又一转折,出人意外,追寻之下得
小蟋蟀。在此写了小蟋蟀的形状: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写了它动作的迅捷、飘忽;又写了“壁上小虫忽跃落襟袖间”
,对成名似乎有感情,以此表示促织的异乎寻常,暗与成子化身促织相呼应。小说接着细写小促织斗胜强敌“蟹壳青”与鸡口脱险,显示了小促织
的超凡本事,故事达到了高潮。小说以夸张手法与细节描写来显示促织的才能。写促织的善斗,采用了衬托与对比的手法。“蟹壳青”的斗无不胜
、“庞然修伟”,与成名的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给人造成一种小虫怯懦无能的印象,加强了紧张气氛。然后情况一变,小虫“暴怒
,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这一系列动作展示了小促织的勇敢善斗,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又从侧面作了渲染。然而
在这时,又掀起波澜: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形成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进一步以夸张笔法显示了促织的神奇
本领。第五部分(第8段),故事的结局:成名因祸得福。成名献促织,宫中试斗进一步展示了小虫非凡的才能(不只善斗,且能闻乐起舞),
成名因得厚赏而巨富。成子复苏之后“自言身化促织”的交代点明了神异促织的来历,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与神奇色彩,同时也更加深了故事的悲剧
性。在官府逼迫之下,成子自杀后还要魂化促织以供玩赏,方能解脱一家的苦难,这就更加表现出所受迫害之深,对荒淫残暴的封建统治者是一个有
力的抨击。这一喜剧结尾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第六部分(第9段),作者的评语。理解“异史氏曰”的一段文字是蒲松龄对故事所作的评论
,这也是笔记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段评论主要有三点:第一,从官贪吏虐追溯到天子宫廷,指出“天子一跬步
,皆关民命,不可忽也”,寄讽谏之旨;第二,就成名的一贫一富说明是“天将酬长厚者”,反映了“善恶有报”的宿命论思想;第三,针对抚臣
、令尹蒙受促织“恩荫”,证实“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说法,生动地表明封建官僚的升迁发迹是建立在百姓苦难之上的,在此作者抒发了愤懑不
平之感。《促织》文言文知识归纳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1、尚:宫中尚促织之戏(崇尚,爱好。)2、居:居为奇货(积,储存。)3、
比:宰严限追比(追征)4、啻:虽连城拱璧不啻也(止)5、造:径造庐访成(到)6、固、强:少年固强之(坚持,一定;迫使)7、
庠: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校)8、过:裘马过世家焉(超过)9、贴:民日贴妇卖儿(抵押)二、通假字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3、而翁归(通“尔”,你的)4、翼日进宰(通“翌”,明天)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再)6
、此物故非西产(通“固”,本来)7、如被冰雪(同“披”,覆盖)三、一词多义1、责: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②每责一头(
动词,索取)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2、进: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②径进以啄(动词,前
进)3、益: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②益奇之(副词,更加)4、逼: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②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副词,极)
5、故: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6、然: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②俨然类画(副词词尾,
……的样子)③成然之(意动用法,以……为然,认为……是对的)7、售:①久不售(动词,考取)②亦无售者(动词,买)8、岁:①后岁
余(名词,年)②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四、词类活用1、岁: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2、才:试使斗而才(名作动,有才能)3
、笼: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名作状,用笼子)4、倾:辄倾数家之产(使动用法,使……倾尽,用尽)5、然:成然之(形容词意动,认
为……是对的)6、笼:大喜,笼归(名作动,用笼子装)7、日:日与子弟角,无不胜(名作状,每天)8、高: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
(形容词使动,使……高,抬高)9、力:力叮不释(名作状,用力)10、疏:细疏其能(名作动,陈述)11、奇:益奇之(形容词意动
,以……为奇)12、裘马:裘马扬扬(名作动,穿着皮衣,骑着马)13、劣:成以其小,劣之(形容词意动,认为……不好)14、取儿
稿葬(名词“稿”作动词“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意为“用草席”)15、日与子弟角(时间名词“日”作动词“角”的状语,
表示动作的经常性,意为“每天”)16、民日贴妇卖儿(时间名词“日”做“贴”、“卖”的状语,表示时间、动作的持续性,意为“一天天地
”)17、审视(动词“审”作动词“视”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为“仔细地”)18、啼告母(动词“啼”作动词“告”的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为“哭着”)19、惊起觇视(动词“觇”作动词“视”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为“暗暗地,偷偷地”)2
0、成骇立惊呼(动词“骇”与“惊”分别作动词“立”、“呼”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为“害怕地;惊讶地”)21、逐逼之(动词
“逐”作动词“逼”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为“追赶着”)22、杖至百(名词“杖”带补语“至百”,用作动词,意为“挨打板子”)
五、古今异义的词1、游侠儿:①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②今义:行侠仗义的人。2、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
②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3、久不售售,①古义:考取②今义:买4、天出右者右,①古义:在上,古代以右为尊②今义
:右,与左相对5、户口:①古义:老百姓。②今义:户籍。六、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1)俄见小虫跃起不久,一会儿(2)旋见鸡伸颈
摆扑随即,跟着(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一会儿(4)斯须就毙一会儿。(5)未几,成归没多久(6)无何,宰以卓
异闻没多久(7)既而得尸于井不久以后(8)食顷,帘动吃一顿饭的工夫《促织》整理通假字1、昂其直(通“值”,价值)
2、手裁举(通“才”,刚刚)3、两股间脓血流离(通"漓"淋漓)4、翼日进宰(通“翌”,第二天)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
再)6、而高其直(通“值”)7、牛羊蹄躈各千计(通“噭”)8、复之以掌(通“覆”,覆盖)9、假此科敛丁口(通“借”)
10、而翁归(通“尔”,你)11、取儿藁葬(通“缟”,用草席)一词多义1、责:①因责常供(动词,责令)②每责一头(动词,索
取)③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动词,责罚)④以塞官责(名词,差使)2、进:①以一头进(动词,进献)②径进以啄(动词,前进)
3、益:①死何裨益(名词,好处)②益奇之(副词,更加)4、逼:①鸡健进,逐逼之(动词,逼近)②与村东大佛阁逼似(副词,极)
5、故:①此物故非西产(副词,本来)②故天子一跬步(连词,所以)6、然:①然睹促织(连词,表转折,然而)②俨然类画(副词词
尾,……的样子)③成然之(意动用法,以……为然,认为……是对的)7、售:①久不售(动词,考取)②亦无售者(动词,买)
8、岁:①后岁余(名词,年)②岁征民间(名作状,每年)9.笼:①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②笼归(用笼子装)词类活用1
、名词活用作状语(1)岁征民间【每年】(2)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3)早出暮归【在早上、在晚上】(4)取儿藁葬
【用草席(裹)】(5)日与子弟角【每天】(6)力叮不释【用力】(7)民日贴妇卖儿【每天】(8)时村中来一驼背
巫【这时】2、名词活用作动词(1)试使斗而才【有才能】(2)旬余,杖至百【用杖打】(3)大喜,笼归【用笼子装】(
4)上于盆而养之【装、放置】(5)儿涕而去【流着泪】(6)自名“蟹壳青”【命名】(7)细疏其能【陈述】(
8)故天子一跬步【走半步一步】(9)裘马过世家焉【穿着皮衣,骑着马】(10)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受穷,变富】
(11)仙及鸡犬【成仙】(12)诏赐抚臣名马衣缎【皇帝传达命令】3、使动用法(1)昂其直【使…高,抬高】(2)辄倾
数家之产【使…倾尽/竭尽】(3)而高其直【使…高,抬高】4、意动用法(1)成然之【认为…是对的】(2)成以其小
,劣之【认为…劣/差】(3)益奇之【认为…奇特】5、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薄产累尽【赔尽】(2)近抚之【靠近】
(3)有华阴令欲媚上官【献媚,巴结】6、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蟹白栗黄【白肉黄粉】(2)成述其异【奇特的本领】7
、动词作状语(5)啼告母8、同义复词(同义连用)(1)里胥猾黠狡猾(2)死何裨益益处(3)填塞门户充满,门口(4
)唇吻翕辟嘴唇(5)急逐趁之追赶(6)虫跃掷径出跳跃(7)不复聊赖依赖、寄托(8)自增惭怍惭愧(9)急解令休止
/更无休止停止(10百计营谋不得脱谋求古今异义的词1、游侠儿:①古义: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②今义:行侠仗义的人。2、少年:①古义:青年男子,与“老年”相对。②今义:十二岁到十六岁这一时期。3、久不售售,古义:考取今义:买4、无出右者右,古义:在上,古代以右为尊今义:右,与左相对5、户口:①古义:老百姓。②今义:户籍。句式1、此物故非西产(判断句)2、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被动句)3、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定语后置)4、掭以尖草(介词结构后置)5、问者爇香于鼎(介词结构后置)6、既而得其尸于井(介词结构后置)7、令以责之(于)里正(省略句)8、(其妻)折藏之,归以(之)示成(省略句,省略主语和宾语)《促织》文言文整理(一)通假字(1)手裁举通“才”(2)昂其直通“值”(3)两股间脓血流离通“淋漓”(4)而高其直通“值”(5)虫跃去尺有咫通“又”(6)翼日进宰通“翌”次于当天、当年(7)牛羊蹄躈各千计通“噭”(二)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1)岁征民间每年(2)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3)早出暮归在早上、在晚上(4)取儿藁葬用草席(裹)(5)日与子弟角每天(6)力叮不释用力(7)民日贴妇卖儿每天名词活用作动词(1)试使斗而才有才能(2)旬余,杖至百用杖打(3)大喜,笼归用笼子装(4)上于盆而养之装、放置(5)儿涕而去流着泪(6)自名“蟹壳青”命名名词活用作动词(7)细疏其能陈述(8)故天子一跬步走半步一步(9)裘马扬扬穿着皮衣骑着马(10)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受穷变富(12)仙及鸡犬成仙使动用法(1)昂其直使…高,抬高(2)辄倾数家之产使…倾尽/竭尽(3)而高其直使…高,抬高意动用法(1)成然之认为…是对的(2)成以其小,劣之认为…劣/差(3)益奇之认为…奇特词类活用(其它)薄产累尽形作动,赔尽近抚之形作动,靠近蟹白栗黄形作名,白肉黄粉成述其异形作名,奇特的本领同义复词(同义连用)(1)里胥猾黠狡猾(2)死何裨益益处(3)填塞门户充满门口(4)唇吻翕辟嘴唇(5)急逐趁之追赶(6)虫跃掷径出跳跃(7)不复聊赖依赖、寄托(8)自增惭怍惭愧(9)急解令休止/更无休止停止(10)百计营谋不得脱谋求一词多义责(1)因责常供要求,责令(2)令责之里正要求,责令(3)每责一头索要,索取(4)以塞官责责任,差使(5)受扑责时责罚靡(1)靡计不施无,没有(2)虫尽靡败退顾(1)成顾蟋蟀笼回头看(2)徘徊四顾看,环视(3)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只是,但是发(1)窃发盆打开(2)探石发穴掏(3)无毫发爽古长度单位,十毫为发,极言少售(1)久不售考试中第,考取(2)亦无售者买岁(1)岁征民间每年(2)成有子九岁年龄(3)不终岁年故此物故非西产本来故天子一跬步所以令令以责之里正县令急解令休止使,让上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上级上于盆而养之放置益死何裨益好处成益愕更加掷帘内掷一纸出抛,扔虫跃掷径出腾跃异宰以卓异闻与众不同成述其异奇特本领过裘马过世家超过未必不过此已忘用过强乃强起扶杖勉强少年固强之迫使中又劣弱不中于款符合,适应中绘殿阁当中然然睹促织然而俨然类画形容词词尾成然之认为…是对的课中出现的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1)俄见小虫跃起不久,一会儿(2)旋见鸡伸颈摆扑随即,跟着(3)少间,帘内掷一纸出一会儿(4)斯须就毙一会儿。(5)未几,成归没多久(6)无何,宰以卓异闻没多久(7)既而得尸于井不久,随后(8)食顷,帘动吃一顿饭的工夫特殊句式:(1)定语后置句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2)被动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3)省略句又试之(以)鸡
献花(0)
+1
(本文系落草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