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初3第3讲
2020-05-19 | 阅:  转:  |  分享 
  
第13讲

诗人的语言·渔洋第十一法



今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诗人的语音和渔洋第十一法。

一、诗人的语言对诗人来说,语言是诗人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也是沟通诗人与读者思想感

情的媒介。诗人的语言被称为“诗家语”。和其他文学品种相比,诗的语言最具特点。宋代王安石把诗歌语言称为“诗家语”是有其道理的。因为诗词有韵律的限制,用语有时在句式的衔接上有跳跃,有省略,不严格遵守语法和表述上的连贯性。所以是诗人“借用”一般语言组成的诗的言说方式。一般语言一经进入这个方式就发生质变,意义后退,意味走出;交际功能下降,抒情功能上升;成了具有音乐性、弹性、随意性的灵感语言,内视语言。诗家语,是诗的特别语言。诗,立象以尽意,大有言犹不尽,欲说还休的那种只可意会的神秘感。所谓寄托,所谓蕴藉,说的就是诗所表达的近乎“道可道,非道也。”和禅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道理一样。所以,诗贵委婉,排斥直说。忘记是谁说的“小说的语言如把米做成饭,散文的语言如把米做成粥,诗的语言如把米酿成酒。如果不能让人如醉如痴,虽然不能说不是诗,至少不是好诗。”诗家语在生成过程里,诗人主要有两个基本选择:第一是词的选择。诗表现的不是观,而是观感;不是情,而是情感。诗的旨趣不是叙述生活,而在歌唱生活。所以诗倾吐的是心灵的波涛,而落墨点却往往是引起这一波涛的具体事象。杜甫不讲天下太不公道,却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词选得多好啊!第二是组合的选择。在诗里,词的搭配取得很大自由。这种组合根本不依靠推理逻辑,而是依靠抒情逻辑,尤其是动词与名词的组合常常产生异常的诗的美学效应。虚实的组合让诗有了很大的情感容量。鲁迅说:“诗歌不能凭仗了哲学和智力来认识,所以感情已经冰结的思想家,即对于诗人往往有谬误的判断和隔膜的揶揄。从诗的艺术性看,诗家语是以趣味性为主要追求目标的语言。诗求唯美,尤其是“趣味美”。趣,虽然有多方面,但我以为情趣是第一要旨,所以诗家语更注重诗人情感的韵律,即诗人生命律动的质量。二、绝句的语言要求1、语言要求绝句是一种高雅的艺术,要有诗的意境、诗的韵味及其感人的魅力。诗的语言要“意新语工”,要“语意两工”。绝句少则20字,最多28字,必须精炼、含蓄,形象生动,音韵和谐。??第一它不等于生活语言。

诗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生活语言,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更优美的语言。袁枚说:“诗如言也,口齿不清,拉杂万语,愈多愈厌。口齿清矣,又须言之有味,听之可爱,方妙”。当然,也有不经加工的语言在诗中的。如:七绝?马上作、(戚继光)?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边花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一年三百六十日”是口语,但在此诗中,与前句后句都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恰到好处。也只有这样才可以的。大家注意:一般来说,都是要加工的,否则没有了诗味,也很难说是好诗。第二要语意两工。

就是说写诗“意”要好,“语”也要好。二者必须统一起来,王安石提出要用“诗家语”,就是这个意思。如:五绝?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只10个字,写得气势磅礴,景象壮阔,读后使人胸襟开阔。诗人至此,还要翻出新意,把读者引入更高的境界,更广泛地扩大读者的视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10个字,既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高瞻远瞩的博磊胸襟,更透出一种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人生哲理。短短四句话20个字,就把诗的“意”充分表达出来了,令人读来,意味无穷,这样的语言,就是好的诗家语。??第三词句要活。

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诗贵活句,贱死句”,就是说诗的语言要活,死板的语言的诗是上不得台面的。卢照邻说过:“下笔则烟云飞动,落纸则鸾回凤惊”。如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写金陵西南江边的三山辽远,一眼望去,它好象半落在青天之外,看不清楚;秦淮河的流水,被河中的白鹭洲分为两半,流入长江。“落”与“分”用得都非常活,生动。还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都是非常好的活用。这一闹、一破、一弄,很形象,这也是平时说的练字。???第四要含蓄。

诗的语言要具有含蓄的特点,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特点。要富有象征与暗示,使诗意更加丰富和难以确指,即所谓“诗无达诂”,就是说诗给人的是一种感觉,而不是直接指定某事某物,往往是意在言外,意在诗外。如:五绝?劳劳亭(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别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诗的本意是要抒发离别时的痛苦感情,但却不直接抒发,而是把春风拟人化,说春风是通晓人意的,不愿意见到折柳送别的场面,所以故意不让柳条发青。可是现实情况是,尽管柳条尚未发青,但离别还是在发生,这种痛苦乃痛中之痛。这样曲折、含蓄地表达离情,在感情上更深了一层。

第五是语言应注意时代特征。

诗也罢,文也罢,都应有时代特征,反映当下,才会有生命力。古往今来,不同时代都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唐诗与宋诗不同,明清诗又与唐宋诗不同。它们都有自身的时代特征。现在很多人学习古诗,只喜欢用古人的语言,仿佛活在古人的世界里,这不足取。像烛影呀、西窗呀、青灯呀等之类的语言,貌似我们都穿越到唐宋时代去了。以后大家都要注意了,除非有特别含义,一般来说,这类语言已经不能被我们所用了。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没有这些东西了。建议还是要用贴近现实的有时代感的语言,当然需要锤炼,毛泽东主席是这方面的高手,他的诗词基本都是其生活及所思所想的写照,具有现实感、时代感,他的用词中有很多新的词汇,如“汽笛一声肠已断”、“喇叭声咽”、“弹洞村前壁”、“曙光初照演兵场”等等。2、词类活用一般来说,汉字的词性是比较固定的,但在诗中,词性是可以改变的,这叫活用,而且活用的词往往能够收到非常良好的效果。?1)名词作动词用如:七绝?竹枝词(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雨”字就是作动词用了。2)名词作形容词用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春”字,是形容“茂盛”的意思;如李嘉祐的“孤云独鹤千山暮,万井千山海色秋”,这里的“暮”字形容“暗淡”,“秋”则形容“萧肃”。这都是名词被活用成形容词。?3)形容词作名词用如白居易的“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这个“红”字指的是“红花”,“素”字是指素丝;如“万紫千红春满园”,“紫”与“红”都是指花,作名词用了。?4)形容词作动词用这是诗中经常出现的活用。如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这里的“新”是作“变新”用;如陆游“两鬓向人无再青”的“青”字是“变青”的意思;如苏轼“晓雨暗人日”的“暗”字是“使其暗”;如祖咏“林表明霁色”的“明”字是“变得明亮”的意思。?三、渔洋绝句第十一法

前三句皆是烘托,结句归结自身,笔力沉雄清健。

大风渡江三首之一(王士祯)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注释:

??凿:雕琢。

?翠:绿。指树木在春天一片绿色。?

丹:红。指春花烂漫。

凿翠流丹,在这里就是指的远景。

?杳霭:暮色。杳,日落在木下,天色昏暗;霭,云气。

?银涛雪浪:长江上大风掀起的波浪像雪一样白。

?潺湲(yuán):流水声。【唐】岑参?《过缑山王处士黑石谷隐居》诗:“独有南涧水,潺湲如昔闻。”?【宋】王安石?《舟夜即事》诗:“山泉如有意,枕上送潺湲。”

?布帆:用布制成的船帆。

?卧:躺着。指躺在船上。

?金陵:今南京。?

译文:?

凿翠流丹的远景渐入杳霭之间,江水如同银涛雪浪奔流潺湲。

十尺的布帆好似飞鸟,躺着看金陵两岸的青山。

先看全诗脉络:

起句描画渡江的季节、环境,表远景,烘托渡江主题。“凿翠流丹”,表春,“杳”表暮。承句描述渡江感觉,表中景。烘托渡江主题。前面两句写作者见到的两岸的壮丽风光和惊险江面。转句把目光收回到船上,从仰视的角度表近景。继续烘托渡江主题。远中近三个层次的描写,其实是为合句做好充分的烘托。后面两句写作者在风浪中渡江,在惊险江面上欣赏壮丽风光,回扣起句和主题。

再看句法特点:运用“烘托”修辞手法

此诗还运用了“烘托”修饰手法,这正是渔洋绝法十一的归纳根据。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如下图:

?本图用背景艳丽盛开的桃花,烘托出孩子们敲锣打鼓放鞭炮,欢乐游玩的愉悦,更直观、深刻地突出《春天》这个主题。?

把烘托这种技法用在诗词联中,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或先对事物的环境进行渲染,以烘托出主题的表现技法。可使要表现的事物或情感更加鲜明突出。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造境”。选用最合适的物象,运用合适的修辞,有目的地炼字炼句,营造一个最适合寄寓情感的语境和意境。王士祯此诗,先从远中近的环境描写着手,渲染出春天的生机、动感,从而烘托诗人的悠雅闲恬。

这首诗不见一个“风”字,,却用“银涛雪浪”、“水流声急”和“帆飞如鸟”三个意象,把风的状态表露出来:形容词“银”、“雪”,显示风之力量,大到能把浪涛搅动得泛白;形容词“急”、动词“飞”显示风之速度,快到声急帆飞。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我们都知道,浪不大,不会泛白,何况是如银般雪白。而浪不急,声不会响。船不快,帆不会飞。试想,在这样的环境下,诗人“卧”在船上悠之游哉地欣赏两岸的“凿翠流丹杳霭”的风景,这个反衬,真是绝妙!

王士祯符合此法特点的作品还有:

夹江道中二首之一沉黎东上古犍为,红树苍藤竹亚枝。骑马青衣江畔路,一天风雨望峨眉。

从沉黎出发前往东北的古犍为,(qián)

一路上枫树老藤密布竹子压枝。

在青衣江畔的路上骑着马赶路,

一天的路程风雨交加望着峨眉。

首句点题,写明行走在夹江路上的出发地和目的地:从沉黎出发,经过夹江往犍为。?

第二节句细写路上所见:枫树、苍藤和枝头低压的竹林。

第三句交代赶路的方式:骑着马沿着青衣江畔走。

第四句句表面上写的是赶路时天气不好,一天都是风雨交加,但是却用“望峨眉”表达出愉快的心情:虽然天气不好,但是能够望着峨眉山的景色,也是快乐的。

这首诗前三句同样是为合句作烘托。



江上望青山忆旧二首之二?

长江如练布帆轻,千里山连建业城。

草长莺啼花满树,江邨风物过清明。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二三月嬉春射雉城,钵池新水縠纹生。

紫云低唱灵雏拍,爱忍春寒坐到明。



花朝道中有感寄陈其年三首之三?

风俗淮南古禁烟,红桥解褉雨晴天。

酒徒散尽杨枝别,说着花朝一惘然。

?

大风渡江四首(选一)

凿翠流丹杳霭间,银涛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飞鸟,卧看金陵两岸山。





作业:

运用渔洋十一法写一首七言绝句

要求如下:

1.首句入韵式,格律正确。

2.前三句皆为烘托,第四句归结到自身。

3注意本法重点应放前三句。第四句点明自己即可.

4.韵部:二萧三肴四豪中任选其一

献花(0)
+1
(本文系冰海明月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