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教案:第5讲 熟语
2020-05-26 | 阅:  转:  |  分享 
  
2012届高考第一轮复习《第5讲熟语》精析精练教学案



一、考纲阐释

高考命题对词语的考查,以往只强调成语。从2004年开始,《考试大纲》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仅仅一字之差,却扩大了词语的考查范围。所谓“熟语”,是指语言中已经约定俗成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歇后语、格言等。所谓“正确使用”,就是指所用词语的含义、使用范围、感情色彩等都要与语句表达的意思、感情等协调一致。近几年高考对熟语的考查仍以成语为主。



二、考点透析

(一)熟语的特点

1.结构上具有稳固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

2.意义上具有整体性、特定性,不能只从字面去理解,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往往无关。

(二)熟语的分类

1.成语

成语是一种固定短语,音节以四字为主,大部分是古代流传下来的。有的来自古代口语,如:退避三舍、同病相怜;有的来自古代寓言,如:揠苗助长、望洋兴叹;有的来自历史故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有的来自古代诗文,如:豁然开朗、不可救药,等等。当然,也有很多来自现代人的生活与著作,如:古为今用、力争上游等。

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固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切忌望文生义。如成语“文不加点”“如履薄冰”“七月流火”“石破天惊”“不刊之论”“差强人意”等,常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当然,成语也并非永远固定不变。有的意义色彩可能有变化,如“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现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意义和色彩都有变化。

2.惯用语

惯用语是指具有特定含义、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短语。惯用语一般不使用字面意义,往往具有深层次的比喻义或引申义,这实际上就是它的表意点。如“打预防针”,字面义指注射防病的针剂,比喻义为提前打招呼,做好思想准备,以防患于未然。其次,口语色彩和感情色彩都十分浓厚。如“拍马屁”“穿小鞋”等。

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也有多字的,如“解铃还须系铃人”“远水救不了近火”等。

惯用语与成语的区别:惯用语口语色彩浓,成语书面色彩浓;惯用语含义单纯,成语含义丰富;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其间可以依据表达的需要插入定语或补语,而成语一般不能随意插进别的成分,如“敲边鼓——敲了一阵子边鼓”。

3.谚语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简练通俗,意思完整。它与成语的区别是:成语大部分是书面语,谚语是口头俗语;成语一般作句子成分,谚语是完整句子;成语形式比较固定,谚语较为灵活,容许某些改变,如“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或作“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或作“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谚语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1)交友处世类,如“君子之交淡如水”;(2)劝学类,如“活到老,学到老”:(3)军事类,如“三十六计,走为上计”;(4)民俗类,如“入庙拜佛,入乡—随俗”;(5)卫生健康类,如“两头净,不生病”;(6)道德情操类,如“人穷志不短”;(7)行为规范类,如“一失足成千古恨”;(8)世态人情类,如“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9)善恶美丑类,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10)自然气象类,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4.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的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表意重点在后半部分。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前半部分“外甥打灯笼”只是引子,称为“头”,后半部分,谐音双关,点明整个歇后语的含义,亦称为“尾”。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如“老虎驾车——谁赶(敢)”,用“谁赶”对“老虎驾车”作字面上的解释,实际上它的真正含义是指某件事情没有人“敢”去做。

歇后语的艺术效果主要有两方面:形象生动和风趣幽默。这主要体现在“引子”部分。“引子”部分如下三个特点都有助于形成这种艺术效果:①取材广泛,人物、鬼神、动物、植物、食品、器物、民俗等等,无所不包。如“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②想象新奇,善于运用各种虚构手法塑造出种种人们意想不到的超越常规的形象。如“老虎戴佛珠——假充善人”(拟人),“三张纸画张脸——好大的面子”(夸张)等。③富有悬念。拿去歇后语后半部分,“引子”能引发人们许多联想,待答案揭示,才恍然大悟。如“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开始人们会先想到老鼠的“麻烦”“讨厌”等,但看到后半部分,自然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5.格言

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大部分是出自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高考一般不直接考查,主要是通过写作体现出来。例如:“知识就是力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

格言和谚语的区别:第一,来源不同。谚语来自人民群众;格言是名言记录,大都可见于文献{己载。第二,意义色彩不同。谚语通俗,口语色彩鲜明;格言书面语色彩浓厚,有些必须加以解释才能理解其意义。第三,格言比谚语的哲理性和教育意义更深刻,大都意味深长,促人警醒。

(三)熟语的辨析

1.从意义上辨析

(1)辨源流,切忌望文生义

熟语源远流长,很多来自神话、寓言、典故等,而且在其演变中不断引申新义,甚至发生转义。因此,它们的意义常常意在“字”外,需要我们追源溯流,寻根究底,才能准确把握和理解,切忌望文生义,即只按字面意思来理解或臆断熟语的含义。如“为了应付高考,老师越教越细,学生越学越碎;其结果是肢解了一篇篇关文,长此以往,学生自然目无全牛,见一斑而不见全豹”一句中的“目无全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庖丁解牛的技艺高超,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是完整的牛,而是由许多小的部分组成的。这个成语形容技艺精湛纯熟,用于此处,即属望文生义。

(2)析多义,切忌顾此失彼

有些熟语的含义不是单一的,往往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含义。如“灯红酒绿”除了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还可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再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淋漓尽致”,既用来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可指暴露得很彻底。对于类似的成语,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容易顾此失彼。

(3)审形似,切忌意义混淆

有的成语与另一个成语往往只有一字之差,稍一疏忽,就会混淆了二者的意思,张冠李戴。如“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无所不至”指:①没有达不到的地方,②凡能做的都做到了(多含贬义);而“无微不至”指没有一处细微的地方没有考虑到,形容关怀、照顾得非常周到细致(含褒义)。“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不孚众望”指不能使众人信服,不能达到众人期望的那样;而“不负众望”指不辜负众人的期望,跟“不孚众望”意义恰相反。这类成语虽只有——字的区别,但其意义却大相径庭。

(4)辨程度,切忌轻重失度

有些熟语词义较轻,有些熟语词义较重,这就要求根据特定语境选用词义轻重适度的,以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如“李老师当班主任20年,勤勤恳恳,日理万机,积劳成疾仍坚持工作”一句中的“日理万机”,常指君王或国家领导人每天忙于处理繁多的政务。这个成语用在“李老师”身上显然大词小用。

(5)辨语义,切忌重复赘余

在辨析句中熟语使用正误时,要注意分析整句的意思,查看词义是否与句子重复,或者赘余。如“某些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实在低劣,被人贻笑大方,影响了学校的声誉”一句中的“贻笑大方”本身含有被动义,即让内行人见笑,因此,“被人”属多余。

2.从色彩上辨析

(1)晓褒贬

有些熟语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已经附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使用时应认真辨析。如“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含贬义;“东山再起”指失败后集聚力量再干,是褒义;“明目张胆”原指有胆识,敢作敢为,为褒义,现在形容毫无顾忌地做坏事,就变成贬义了。

(2)知谦敬

由于熟语约定俗成,某些熟语的使用有一定的场合,有的还需要区别尊卑、长幼、主客、男女等,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时,注意场合,做到自谦敬人,得体合度。如果分辨不清,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我的邀请,的确出于一片至诚,您老就恭敬不如从命吧”一句中的“恭敬不如从命”是谦辞,只能用于说话者表示自谦,不能用于对方。

3.从用法上辨析

(1)辨对象

有些熟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对这些熟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如: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汗牛充栋”只用来形容图书多,不能指金玉之类,例句中属误用。又如:“豆蔻年华”只用于十三四岁的少女,“青梅竹马”只用于男女儿童之间,“举案齐眉”“破镜重圆”只能用于夫妻;“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望其项背”用于否定句式等。

(2)知功能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功能混乱的错误。

如:每天早晨,他都要一个人跑到花园里,指手画脚地练动作,抑扬顿挫地背台词。

“指手画脚”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把它当作形容词性成语,充当了状语。

还有些成语使用时离不开特定的句式,如果不了解,也会出错。

如:华尔街金融风暴波及全球,冰岛国家经济濒临崩溃,不久英国也望其项背,陷入了严重危机。

“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这个成语必须用于否定句式,在该句中使用就不恰当了。

4.从语境上辨析

有些成语使用时有着特定的语言环境,如果使用不当,就会与所在的语境不协调,甚至出现逻辑错误。

如: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安步当车”意思是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使用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行走速度缓慢;二是行走者不慌不忙地步行,表现出的是一种闲适平和的心情。而句中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又遇上暴雨如注,该成语与所在的语境很不协调,是不恰当的。

如:领导者应该在问题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例句中“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事先”显然与“出现之时”矛盾。

类似的还有“受贿之初就心有余悸”“曾几何时将大展宏图”“问题未发现前就应防微杜渐”“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成绩下滑”“把中国人民的抗议置若罔闻”等。

三、命题规律

熟语是2004年《考试大纲》的新增考点,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命题呈现以下规律和趋势:

1.考查重点突出

考查范围由原来的成语扩展到惯用语、谚语、歇后语、格言等熟语,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成语为主,主要涉及望文生义、褒贬误用、用错对象、不合语境等几种误用类型。

2.命题材料生活化

熟语考查的语料大多选自报刊杂志中的热点材料,通俗化,贴近生活,考生可以更好地感知材料,有更大的联想发挥的空间。

3.命题形式追求变化

新课标高考熟语仍在第工卷选择题中以熟语正误判断为主,但近几年逐渐出现形式上的多样化,如选择填空题。今后随着客观题量的减少,有可能会出现在语言表达运用的主观题目当中。



四、技法点拨

1.抓好积累

(1)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平时要在阅读中注意积累词汇,注意词汇使用的语境,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其规范用法。有时,即使是名家的文章作品也可能会有词语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盲从,要有分辨能力。

(2)集中突击,归类复习,重质重量。在高三复习阶段应该用一定的时间对熟语做集中复习,强化记忆。应当借助一些资料突击复习,仔细分辨,保证效果。归类复习可以按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归类复习,还可以按熟语使用中的误因归类复习,比如按望文生义、色彩不清、对象不分、范围不当、特定对象、语义重复等方面归类积累,各个击破。

(3)准备错题本对学习中高频出错的熟语要多记录,经常翻看,细加揣摩,增强积累的自觉性,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并要使积累归于准确明晰。

(4)手中应有《成语词典》一类的工具书,随时翻查记诵。比如要求自己每天记三条熟语,整个高三下来就可掌握一千多条熟语。熟语的积累有些枯燥,要能持之以恒,要善于苦中寻乐。只要是有心人,自然会收益多多。

2.熟悉类型

熟语误用的类型很多,但主要有如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误用、错用对象、不合语境、近义误用、谦敬错位、重复赘余、自相矛盾、搭配不当等。上述几种类型要熟练掌握,并能对号入座,且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提升自己判断正误的能力。

3.弄清语境

学习熟语要弄清与熟语相关的语境场合。使用熟语时,应注意熟语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条件,也要注意其本身的词素含义、感情色彩与使用范围,还要注意这些熟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否则就会出现前后语境不合的错误。例如:

A.班长高屋建瓴地做了总结性发言(大词小用);

B.你要身临其境地替他想一想(“身临其境”与“想一想”不合);

C.著名演员唐国强把诸葛亮演得栩栩如生(不合语境)。



五、高考典型例题

1.(2011·新课标卷T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知识分子自觉自愿又步履维艰地开始了

从器物技术到思想文化的现代性追求。

B.经过长达两个星期的鏖战,本届世界锦标赛最终尘埃落定,中国队在赛程极其不利

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冠军。

C.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D.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

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解析:指日可待:指日,可以指出日期,为期不远;待,期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含有褒义,不能用在表示灾难很快来临。步履维艰:指行走困难行动不方便。尘埃落定:比喻事情有了结局或结果。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读过弗莱的著作,很喜欢他那高屋建瓴的气势和包罗万象的体系,更欣赏他努力摆脱主观印象式品评的文学批评方法。

B.?吴羽先生知道弟子写论文时强调,学术论文要有的放矢,论证严密,语言准确而简洁,不能模棱两可,也不能繁文缛节。

C.?这是一家国家级出版社,近几年来,出版了很多深受读者尤其是在校大学生喜爱的精品图书,不少作家都对他趋之若鹜。

D.?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不绝如缕。

解析:高屋建瓴: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繁文缛节:过分繁琐的礼节或仪式,也比喻其他繁琐多于的事项。这里对象使用错误。趋之若鹜: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敢去。这是贬义词,这里情感色彩不对。不绝如缕:声音或气息微弱,时断时续;也形容局面危急。这里与上文“热闹非凡”的情境不协调答案:A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位明星曾带给观众很多快乐,不少“粉丝”竞相模仿他的表演,但这次他因醉酒驾车而触犯法律的行为却不足为训。

B.下午,今年的第一场春雨不期而遇,虽然没有电视台预报的降水量大,但还是让京城一直干燥的空气变得湿润了一些。

C.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D.这本应是一场实力相当的比赛,然而北京国安足球队经过90分钟与对手的激战,却兵不血刃,最终以3:0取得胜利。

解析:B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不合语境。C江河日下: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望文生义。D兵不血刃:兵:武器;刃:刀剑等的锋利部分。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不合语境。

答案:A

精品资料。欢迎使用。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高考资源网

w。w-wk&s%5¥u

























献花(0)
+1
(本文系牛老师推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