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诗歌:苦难的琴音.docx
2020-05-30 | 阅:  转:  |  分享 
  
[单元导读]本单元的诗歌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写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不久,诗人目睹抗战时期的黑暗现象,看到人民贫困的
苦难现状,认识到通往胜利之路的艰辛,从而写下此忧患之作;《老马》是诗人面对新中国成立前苦难深重的农民写下的深沉之作;《憎恨》是诗人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发出的愤懑之声;《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表现出知识青年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迷惘心态;《雪白的墙》以惊人的单纯处理复
杂的“文革”中人的情感历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当代著
名诗人。1929年到巴黎勤工俭学,在学习绘画的同时也接触了欧洲现代派诗歌。1932年5月回沪,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被捕
,在狱中创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1937年抗战爆发后来到武汉,写下了本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艾青擅长用深沉、激越、奔
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他是自由体诗歌艺术的集大成者,其诗歌具有散文美,不求外在形式整齐与押韵,非常自由,但感情真挚、语言朴素
,别具一种力量。被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为“中国诗坛泰斗”。艾青诗歌的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诗论集《诗论》《艾青谈诗》等。2.背景探寻本诗写于1937年12月的武汉。这
时的国民党反动派不想着全力抗日,而是抱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宗旨围剿中国的正义人士。诗人怀着急切战斗的决心来到当时有“抗战中心”之称
的武汉,却发现报国无门。诗人意识到这场民族解放战争通向胜利的道路是泥泞的、寒冷的、曲折的。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了诗人本已经十分动荡的
内心,所以写下了这首诗。名言警句艾青名言1.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2.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
乐里。3.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4.为什么我的
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5.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烛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
;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忧思河汉广,赤诚昭日月——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赏析没有一个人能把中国的
灾难如此高度概括地加以展现,没有一首诗能够把中国人民的苦难如此真切地加以描述,如果有的话,那只能是非艾青莫属,非《雪落在中国的土地
上》莫属。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继九一八事变之后,开始了对华全面侵略。流亡的艾青来到武昌,面对着内忧外患,新的一年
即将开始,诗人却丝毫没有看到任何新的希望和新的气象。一场大雪的降临,诗人感到了透彻心扉的寒冷和绝望,更加触动了诗人的内心的深广的忧
虑,诗人终于流着热泪写出了民族的苦难。《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全诗共有12小节,一开篇,诗人就用极为精炼的语言写道:“雪落在中国的土
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扑面而来的就是一场浩瀚无垠的大雪和透彻心扉的寒冷。两个“中国”的词语,更加表明,这场空前的灾难是属
于整个中华民族的。一个叹词“呀”和省略号,使诗句平添了沉重、忧郁、哀伤的气氛。那么,怎样来表现这场空前的灾难呢?诗人很自然地联想到
了“风”,这不仅仅是因为有雪有风更加重了严寒的程度,最主要的还是诗人采用了移情的手法,把自己对祖国灾难深重的悲悯之情,移到了风的身
上,让无处不在的风,来见证、来倾诉祖国的苦难。诗人把风比作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一个“絮聒着”,就引出了后面对人民受难图的描述。接着,就是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如何安排这些画面的顺序?诗人采用了长焦镜头拍摄的方
法,由远及近,由北向南,由点及面,兼顾男女老少各类苦难的人群。第一幅就是“农民冒雪图”。诗人仅仅用了6行,就把一个北方农民的形象再
现出来。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你中国的农夫”“要到哪儿去呢?”如果仅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就是在这样的冰天雪地,这位农夫已经走投无路
,无法生存,在这样恶劣环境下已经无处可去。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因为中国东北早在1931年9月18日就已经沦入日寇之手,几千万同胞成
为亡国的奴隶。1937年7月7日,日寇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兵分数路,杀向华北、华东。到处都是硝烟和炮火,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安全可
言。但是,我们往深一层理解,就会发现,艾青有着更为深广的忧虑。那就是,中国的农民,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受尽了剥削压迫,从没有
真正摆脱过受奴役的枷锁。本来已经苦不堪言的中国农民,又遭遇到外族的侵略,内忧加外患,中国农民啊,你的出路在哪里呢?诗人没有站在局外
,去悲悯人民的苦难,而是以一个受难者身份出现,和受苦受难的人民站在一边,发出了血泪的控诉:“我的生命/也像你们的生命/一样的憔悴呀
!”这样的表达不仅增加了控诉的力度,使诗歌更具有涵盖性,因为受难的不仅仅是农民,还有像作者一样的下层知识分子,而且,没有了距离感,
让人读来感同身受。接下来的两幅画面更是触目惊心。“少妇失护图”,写出了一个惨遭日寇欺凌的少妇的悲惨:“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
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吗?/是不是/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如果说,这几个画面是悲惨的个体,那么接下来的“老母蜷伏图”,就更加令人震惊。因为,那不是一个几个,而
是“无数的”“我们的年老的母亲”,“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就像异邦人/不知明天的车轮/要滚上怎样的路程……”作者深深感到中国自由
和解放的道路还很漫长艰辛,禁不住发出了“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这绝不是耸人听闻和故作惊人之语。七七卢沟桥事变后
,作者携妻成了流亡的难民。他从老家金华来到杭州,又到武汉,武昌。他没有看到抵御外侮的昂扬的斗志和紧迫感,看到的却是汪精卫正准备着投
敌卖国,看到的是在外敌与内贼的双重压迫下人民大众的苦难。所以才有了这样的沉重的叹息。作者再次把镜头拉伸,把描述的对象对准了中国土地
上悲惨的农民。一幅“农夫乞天图”,更是惊心动魄,“无数的”“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如果说,前面几个画面是
分镜头的话,这幅“农夫乞天图”就是总镜头。因为这是整个中国的微缩了的画面。这幅画充满着绝望的震撼。这就是当时中国的现状。这种现状与
达官贵人的醉生梦死、歌舞升平,形成了多么巨大的反差啊。写到此,诗人早已抑制不住自己的满腔的悲愤,再次发出了“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
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这既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对前面几幅画面的总结和收束,与前面“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相呼应,同时也是发自诗人内
心无比痛苦的喟叹。综观全诗,诗人以“雪夜”为背景,以人民受难图为主体,以满腔的忧郁、悲愤、哀伤和对祖国无限的赤诚与忠心为线索,真切
地再现了当时中国人民所遭受的非人的折磨、伤害,再现了中国的痛苦与灾难,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潸然泪下。诗人把中国诗歌传统技法——“缘情
造境,以境显情”和西方现代派象征手法结合起来,使诗歌意象鲜明,感情充沛,意蕴深厚。这一切无不归之于诗人艾青河汉一样深广的忧思和感召
日月的赤诚之心。这样的诗作,不是用文字写成,而是用心血凝铸而成。一切人格缺失、冷漠无情、自私自利之人无论如何殚精竭虑也无法完成这样
的杰作。智利诗人聂鲁达誉之为“中国诗坛泰斗”,此话信然。艾青:“最伟大的歌手”铁凝作为中国社会发展重大历史进程的见证人,作为一位
诗人,艾青将他的名字、他的诗作深深地刻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我们不能忘记他的“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
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我们清楚地听到过“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我们也在泪光中吟诵过“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这些感人至深的诗行,有力地证明了
艾青在中国新诗史上的位置和影响力,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艾青是一位视写作如同生命,一生追求崇高精神生活的诗人。他出生在浙江
金华,从小被寄养在本村贫苦农妇“大堰河”的家里。后来,当他回忆童年时说:“这几年使我感染了农民的那种忧郁,使我对中国农民有了一种朦
胧的初步印象。”艾青以“最伟大的歌手”要求自己,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岁月,还是在解放后的生活里,写作已然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他说道
:“我永远渴求着创作,每天我像一个农夫似的在黎明之前醒来,一醒来,我就思考我的诗里的人物和我所应该采用的语言,和如何使自己的作品能
有一分进步……甚至在我吃饭的时候,甚至在我走路的时候。”一个诗人,始终渴求着写作,坚持着写作,这一点,深深地感动着同为写作者的我这
样一个晚辈,也让我们看到一个作家对于文学至死不渝的热爱。在艾青的写作生涯中,“时代”问题始终占据着他思考的中心位置。翻读艾青那些流
传甚广的名篇,“土地”与“太阳”的意象在其中灼灼发光。在《我爱这土地》中,他深情地写道,“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
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这是苦难的中国。然而,即使为她而死,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真实而朴素的诗
行,是来自一个民族内心深处的声音……艾青说:“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真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
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最为真实的记录。”可以说,艾青没有辜负他所处的时代,他的诗把个人命运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抗争中,传达了不
可抗拒的时代潮汛和人民昂扬奋进的心声。“诗,永远是生活的牧歌。”我想,这应该是诗人艾青留给我们的重要的精神遗产。我相信,我国文学界
的广大作家、文学工作者,一定会继承光大艾青等老一辈作家的精神财富,担当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学作出新的贡献!赏析
本文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在“艾青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从一个高度上对艾青进行了评价和缅怀。艾青将他的名字、他的诗作深深地
刻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成为中国社会发展重大历史进程的见证人。艾青是一位视写作如同生命,一生追求崇高精神生活的诗人。他
是最伟大的歌手!点击素材“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我爱这土地》运用示例抬着头,望见了天边的晚霞;迎着面,吹来了湿润的微风;闭着眼,听到了夏虫的奏鸣。江畔的黄昏如诗般绚烂,可为什么我
的眼中含着泪水?夕阳将她如血的余晖洒向波折的江水,江水又如银色的丝带环绕着宜城。漫步在江畔的公园中,我感受着夕阳的余热,听见了风轻
声的呢喃。那远去的风啊!请你告诉我,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故乡爱得深沉!——散文《为什么我的眼中常
含泪水》老马憎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雪白的墙常识积累1.作者简介(1)臧克家(1905—2004),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著
有诗集《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代表作《有的人》。前期诗歌以经过锤炼的诗句,抒写旧中国农民的苦难与不幸、勤
劳与坚韧,具有真实、精练、含蓄的艺术风格,能让读者从咀嚼和回味中体会诗人深沉的感情。(2)绿原(1922—2009),原名刘仁甫,
又名刘半九,湖北黄陂人。父母早丧,1938年流亡重庆求学。1941年开始发表诗作。194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童话》。1948年间在
上海出版诗集《又一个起点》《集合》。1962年恢复工作,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从事德语文学编译。1969年下放湖北咸宁干校。1974年调
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编译组。1977年调人民文学出版社,负责德文翻译。1983年至1985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主持外国文
学作品编辑出版工作。他在遭受命运打击以后仍然顽强地坚持诗歌创作,历史风云和德国论著的研读迫使他冷静思考,也使他后期的诗作带上了强烈
的思辨色彩,凝练而深沉。译有《浮士德》《里尔克诗选》等。(3)食指,本名郭路生,1948年生于山东朝城,因母亲在行军途中分娩,故为
之起名郭路生。笔名食指是个有意味的名字,他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
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15岁开始诗歌创作。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
《食指的诗》等。(4)梁小斌,1954年生于安徽合肥,原籍山东荣成。1979年经诗人公刘介绍到北京参加诗刊社举办的首届“青春诗会”
。同年10月,在《诗刊》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作品,它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1984
年提出“必须怀疑美化自我的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其间创作《断裂》组诗。近年出版思想随笔集《独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
是说》等。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诗人。2.背景探寻(1)《老马》写于1932年,是臧克家诗集《烙印》中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
名篇之一。作者曾说:“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对蒋介石政权全盘否定,而对于革命的前途,觉得十分渺茫。生活是苦痛的,心情是沉郁而悲
愤的。”作者亲眼看到了一匹命运悲惨令人同情的老马,不写出来,心里就有一种压力。通过赏析这首诗,我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到臧克家30年代
新诗创作的成就和特色。(2)《憎恨》写于1941年,当时诗人虽然才19岁,就像那刚刚灌浆结穗的谷粒,但诗人并没有沉溺在年轻人所常有
的童话般的意境中,而是以他特有的敏感感受到了“那些专门虐待青色谷粒的蝗虫”一样的反动暴政,诗人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怎能不“憎恨”呢?
于是诗人便以他特有的社会责任感和特有的勇气向复杂而严酷的现实突进了。(3)食指的诗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在那个时代显示了人性的执着,
算得上是年轻一代的精神上的觉醒。《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标志着年轻一代不但在精神上从“乌托邦神话”中觉醒,而且尝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
来表现自己的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从而走出政治权力者制造的梦魇,回归到个体的真实体验,也因此它具有一种涤除了政治权力话语之后的率真与
清新。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也许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
惧。这首诗就是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家园,去乡野边陲时的一首具有独特离别滋味的离别诗。(4)《雪白的墙》写于1980年,浩劫已
经过去,诗人想到一个时代已经结束,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梁小斌与其他在“文革”中成长的作家一样,也有一种强烈的“伤痕”意识,这在
该诗中有着具体而明确的表现。诗以刚刚结束的“文革”的历史作为背景,叙述者以儿童的身份出现。诗的最大艺术特点在于诗歌中闪烁出的自我感
受,诗中的“我”怀着童心向妈妈述说了他所看见的粉刷一新的雪白的长长围墙,然后“我”面对此情此景,脑海中浮现出对过往的回忆并对未来寄
予了美好的祝愿。3.相关知识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
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七月诗派一方面自觉继承郭沫若、蒋光慈、殷夫和中国
诗歌会的革命诗歌传统,同时又有意反拨新月派、现代派的诗风。七月诗派是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坚持自由诗写作而独树一帜、产生影响的。名言
警句臧克家名言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2.青年是宝藏,青年是黄金;宝藏要挖掘,黄金需熔炼。3.年景虽云暮
,霞光犹灿然。4.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食指名言1.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2.假如我真的
成条疯狗,就能挣脱这无情的锁链,那么我将毫不迟疑地,放弃所谓神圣的人权。《雪白的墙》赏析《雪白的墙》是一首用象征手法写成的诗。“雪
白的墙”这一意象如同某类情感经验的网结点,连结了纷繁复杂的情感经验现象:失而复得的希望,纯洁美好的理想,充满友爱和温暖的人与人的关
系……融进了丰富具体的内容。直观和记忆,现实与梦魇,理性与感性……这一切,都凝聚在“雪白的墙”这一意象的感性概括中,通过音乐式的复
沓结构,给人一种富有时代特色却又摆脱时空局限的感觉。诗篇开始于洁白的美的复归的惊喜,展示出一种心灵的“眼睛”所看到的幻景,仿佛是美
好梦境后的回味和诉说,“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这简洁而又充满柔情的诗句,传达出对久已失落的某种美好事物重现在面前的欣喜。不过,
这绝不是一种单纯的喜悦之情。肮脏的颜色可以被刷白,但是记忆呢?“雪白的墙”不能不引起抒情主人公对自己所经历过的生活、遭遇的痛苦的缅
怀、忏悔和深省:“这上面曾经那么肮脏,/写有很多粗暴的字。/妈妈,你也哭过,/都为那些辱骂的缘故,/爸爸不在了,/永远地不在了。”
没有亲身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们,也许不能理解,大街小巷“那么肮脏”“写有很多粗暴的字”的墙壁,与国家和千百万个小家庭的悲剧有什
么关系。所以,这些人或许无法在最深刻的意义上来谈论“雪白的墙”与“肮脏的墙”之间的戏剧性变化意味着什么,也许不像诗的抒情主人公那样
为自己曾经的幼稚、天真、轻信和盲从悔恨终生。但是,这一切并不妨碍人们了悟“肮脏”“粗暴”所象征的真正内涵。“雪白的墙”和“肮脏的墙
”分别象征了文明与野蛮,理智与蒙昧。诗人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因此诗的结尾已不是起始时的那种喜悦的调子了,它变得严肃、庄重,犹如誓
言一般:“永远地不会在这墙上乱画,/不会的,/像妈妈一样温和的晴空啊,/你听到了吗?”这时,蒙昧的心灵觉醒了,无知的少年获得了清明
的理性,一种新的成熟意识已向自己的过去诀别。这首诗的特点是以惊人的单纯表现了惊人的丰富。诗人选择了十年动乱中人们感受最强烈的“墙”
这一物象作为抒发自己沉痛的经验与情感的题材,摒弃一切直接事实的陈述,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思。相信未来食指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
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露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
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
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
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
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赏析这首诗构思巧妙。前三节写“我”是怎样“相信未来”的,后三节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最后一节呼唤人们带着对
未来的信念去努力,去热爱,去生活。用语质朴,而思想深刻;性格鲜明,又令人折服。全诗基本上遵循了四行一节,在轻重音的不断变化中求得感人效果的传统方式;以语言的时间艺术,与中国画式的空间艺术相结合,实现了诗人所反复讲述的“我的诗是一面窗户,是窗含西岭千秋雪”的艺术。通读该诗,虽然我们感受更多的不是轻松而是压抑,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但从诗人那压抑和痛苦的吟哦中,我们也真切地感受到了诗人那撼人心魄的信念——无时不在渴望和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以及为理想和光明而奋斗挣扎。点击素材臧克家写《老马》,他写的不只是一匹老马的命运,他是用老马来比喻当时在旧社会中受到压迫的农民们。然而时至今天,诗中的“老马”更像是那些年迈体弱仍在出苦力维持生计的孤苦老人们,今天的生活中仍有诗中的“老马”影子!运用示例生活在穷乡僻壤,面对着山岭薄地,满头银发的老人移动着迟缓的步子,背着一大捆山柴,拄着一根拐棍,蹒跚地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透过那双无神的眼睛,我看到岁月的沧桑,我看到生活的无奈,我更看出老人内心的凄凉。我油然想起了城里广场上跳舞的大妈,我又想起球场中谈笑风生的老者,鼻子一酸,泪眼潸然。同生活在一个社会里,同在一片蓝天下,然而命运之神却造就了两种不同的命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面对生活中随处可遇的孤苦老人,不管他们是什么原因,只要他们需要,我们都应伸出一双关爱之手,给他们以温暖,给他们以关爱。——高考作文《为弱者撑起一片天》
献花(0)
+1
(本文系牛老师推荐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