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青述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中国画写意性溯源——浅析上古工艺美术的纹饰特征.docx
2020-06-01 | 阅:  转:  |  分享 
  
中国画写意性溯源——浅析上古工艺美术的纹饰特征摘要:上古时代美术指石器时期之后至形成稳定的社会文化形态之前的美术,也是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形成的
开端,处于中国艺术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艺术主要表现在岩画、陶器、青铜器等等之上。与西方古典艺术追求科学严谨及完美的人体塑造不
同的是,上古时期的中国美术表现出一种与之截然相反的抽象写意性,且越往后发展意象性越明显。上古时期的艺术特性为后来中国画的形成发展奠
定了基础,中国画的写意性与当时逐渐形成的中华民族艺术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关键词:上古时期;陶器;青铜器;意象;中国画中国画简称国画,
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主要使用工具和媒介为“毛笔”“墨汁”“宣纸”“绢帛”等。创作题材大致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门类。中国画
的创作精神与其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形成的原因源于上古时期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思维和精神生活,在世界绘画领域中自成体系。
上古美术,大体指人类形成稳定的社会系统之前时期的美术,处于艺术的萌芽阶段。具代表性的有石雕、岩画、陶器、青铜器以及各种礼器生活器具
的纹饰。在这个时期,人类对生活环境的认知尚不深刻,很多自然现象都无法解释,由此对动物及其他形象的崇拜和巫术祭祀活动直接影响了当时艺
术的形成发展,可见当时的艺术还不是出于一种单纯的审美目的。工具的使用是上古艺术生成的源头,刻划、磨制、打制等用于制造生活工具的技术
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为上古艺术家制造工艺品奠定了基础。物质生产生活的需要,先民们对大自然的探索,以及对鸟、鱼、蛙等生物的崇拜,让上古
时的美术在古朴稚拙中深深地打上了劳动生活,祭祀祈福的烙印。扩大到世界范围,在人类艺术的萌芽阶段,世界各地区的美术是有很大共性的。比
方说岩画,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岩画都有着记叙狩猎,祭祀、生产等生活功能,人物及动物有剪影式的表现形式并没有规则没有构图的任意罗列。这种
神秘莫测又独具形式美感的岩画在全球各地区不同民族的作品中有着超乎想象的一致性。这是因为当时人类的精神世界尚处于朦胧阶段,个人思想意
识还很薄弱,对自然环境认识不彻底,这时期群体对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原始的社会阶段与还未自由发展的个人思想造就了原始艺术的“共性”,
也就从侧面说明了中国原始艺术与当时世界其他地区的艺术是“相通的”。艺术源于生活,在原始社会同样如此,艺术形成于人类对工具和生活用具
的制造。随着原始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相对提高,吃饱肚子的先辈们开始尝试发觉“美”的事物,从在工具上穿孔,装添配饰,到陶罐陶盆上的纹
饰,湖北天门市邓家湾出土的陶塑中,有一些尺寸很小,极有可能是先民手中的把玩之物。这些都是当时社会审美的发展进步。模仿是人类的天性,
很多实用工具都是模仿自然的产物,比如陶罐陶壶等储存用器,造型特点也应是从模仿自然界中葫芦等有储存作用的植物中得来的。自然界中的实物
,激发着人类最原始的创作情感。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认识的不断深入,精神的丰满让造型艺术不再仅限于模仿,感性的抽象纹饰开始被主观的创造
出来,比如彩陶。仰韶文化彩陶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独具代表性,分半坡和庙底沟两种类型,纹饰一般在敛口陶器的口沿、上腹和肩部,敞口陶器的
内壁及底部。纹饰以动植物和几何线条纹饰居多,并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典型的半坡类型陶器如《五鱼纹彩陶盆》,五条生动的鱼型纹饰排列在内
底,其中四条体型略大,逆时针环状整齐排列,下方还有一尾小鱼,似乎要加入这一队列,趣味十足。说明在仰韶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十足的艺术情
趣,重点在于,五条鱼的造型精致,却又明显的抽象化。体现了中华民族非常明显得艺术特性—--抽象的艺术倾向大于具象的艺术倾向。这种抽象
写意的精神在上古时期就融进了艺术作品里,为后来中国水墨画抽象写意的艺术特性提供了走向。《人面鱼纹彩陶盆》单从一个时期的陶器纹饰就说
明中华民族的艺术具有抽象写意倾向太过牵强,亦不够严谨。仰韶文化之后的马家窑文化,把抽象精神进一步延伸了。马家窑文化分为“马家窑”“
半山”“马场”三种类型,由于马家窑文化时期的先民大多生活在甘肃洮河和青海湟水流域,依水为生,水崇拜氛围浓厚,在陶器纹饰上出现了大量
的锯齿纹旋涡纹和抽象蛙纹。锯齿纹波浪纹就是先民描绘的水的抽象形象,已经把客观事物完全融入了抽象线条里,复杂繁密,形式感极强。以马场
类型的《四圆圈纹罐》为例,罐上腹布满了抽象水纹,四大圆圈分饰四周,每个大圆圈中包含着三个等大的小圆圈,既具有形式美感又令人深思其中
的精神内涵。上古时期的陶器纹饰不同于近现代中西方装饰器具上的花纹装饰,并非没有主题的纯粹装饰,而是由现实中的事物抽象变形得来。比如
旋涡纹是来源于水,抽象蛙纹来源于人类对蛙的生殖能力和两栖性的崇拜,具有一定的叙事性和内涵表达,可以归类为一种绘画艺术,是后来中国绘
画艺术的先导。《四圆圈纹罐》绘画以外,雕塑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写意性。这并非中华民族的先辈们没有写实能力,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的写
实拟形陶器,就是把写实的动物形象与生活用具巧妙得结合起来。如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宁阳出土的“红陶兽形鬶”把犬的生理造型跟陶器结合起来
,嘴巴为出水口,尾巴为把手,生动形象并且非常真实。充分证明了五六千年前中华民族的艺术家,写实的能力已经很强了,只是在西方同时期及以
后注重科学严谨的艺术创作时,我们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抽象写意的道路,这是根植于民族精神之中的。抽象拟形器的的出现更加充分说明了这种概念
,“抽象拟形器”,顾名思义就是完全脱离写实具象的拟形器,以抽象的线条来表现结构,没有自然摹写的成分。其器型看不出是描绘的哪种动物,
却能以抽象的形式呈现出某种动物的特征。比起写实拟形器,更具趣味,内容更丰富,艺术价值更高。随着后来的发展,到青铜时代,“抽象”的概
念越发清晰明了了。青铜器比起陶器,体量更大,质量更重,更加的精密复杂,所需要工匠的技术能力自然更强,但更加纯熟的造型能力并没有让青
铜时代的艺术失去抽象写意精神。比如出土于湖南安化的中国商代《虎食人卣》,整个青铜器上遍布复杂的回形纹路,精致程度是令人惊叹的,足以
显示工匠的高超技术。但就是这样一件精密复杂的艺术品,整体造型完全抽象,硕大的眼睛,直立的耳朵,头部占整个身体的几乎二分之一,给人以
庄重威严之感。随着青铜制造水平的提高和失蜡法的出现,青铜器造型艺术逐步走上顶峰,上古时期的抽象艺术成果都显现了出来。《虎食人卣》在
青铜时期,说到抽象精神,“饕餮纹”是不能不提的典型。“饕餮纹”是青铜器上的典型纹饰,最早出现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上。不同于上古时期的其
他动物型岩画或纹饰,“饕餮”是没有自然原型的,仅仅是将多种动物为参照再进行重新组合。与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变形蛙纹同理,饕餮纹的出现也
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崇拜。饕餮的面部巨大且夸张,极具形式感,是多种猛兽经过艺术抽象处理的结果,堪称上古时期抽象艺术的典型作品,也是原
始抽象艺术的一步延伸。彩陶纹饰、陶塑、青铜器,虽说不属于中国画的范畴,但都是中国艺术史中必不可缺的一环。从这一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晰
得看出中华民族不同时期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传承关系。从石器时代开始,艺术从劳动生产中逐渐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它
的发展有一个十分清晰的脉络,就是民族精神和气质。从陶器发展到青铜器,纹饰和造型的抽象性既是偶然也是必然,是中华民族艺术思维“重表现
,轻再现”的具体体现。不同于西方日后发展的写实造型,中国的艺术实为一种意象化的思维方式和创作方式。中国画更是如此,不论是壁画还是绢
帛、宣纸上的水墨画,其发展的历程都与上古时期艺术有着共性和相似性。中国画形成、发展、成熟的历程就是不断意象化的过程。从一开始水墨画
的出现到逐渐成熟,造型逐渐熟练、严谨、复杂化,但工细的院体画成熟之后却逐渐被后来发展起来的文人画所代替。以山水画为例,山水画是脱离
人物画背景之后形成的单独门类,展子虔的《游春图》作为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构图讲究,富丽工整,赋色鲜艳,技术水平已是极高了。但从魏晋以
来,经历“荆关董巨”“文人画”“元四家”等代表的时期,水墨画的表现性逐渐明显,严谨工整逐渐削弱。尤其在董其昌提出“南北宗论”并成为
当时广为认可的标准后,院体画衰落,文人画兴起,国画从严谨到“略脱其型”再到“笔墨纵肆”,都是中国艺术抽象精神的表现。民族艺术思维引导了中国画的发展,民族艺术思维的表现性、抽象性,决定了中国画的发展不断的追究“表现”和“意向”。从彩陶和青铜器的发展规律及特征来看,中国画抽象的艺术精神,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参考文献:1.《中国原始艺术精神》,重庆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张晓凌著2.《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马承源著作者简介:王梦柯,硕士,山东艺术学院。
献花(0)
+1
(本文系青述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