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020-06-01 | 阅:  转:  |  分享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陕西绥德辛店中学马志远



内容摘要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应从五个方面入手:巧用导语感受开始美,塑造形象追求美,把握诵读体会吟诵美,放飞想像品味意境美,板书设计体现和谐美。教师要用自己全部的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自然美、精神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目的。

关键字:语文审美教育审美情趣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与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写作、思考等智力方面的素质,更为重要的责任在于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在课文中,美无处不在,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人文美等因素。因此,学生对课文的学习、理解,就不仅仅是认识活动,而且是欣赏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逐渐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对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发强烈的向往与探索的愿望和热情。

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但能提高智能(知识与智能、动作技能和心理技能同时发展)的健康发展,而且促进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因素)的健康发展。另外,情感的调动、意志的保证又能使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灵感触发,成了推动智能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样,智能、情感、意志三种心理结构相互依赖、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地得到发展,有效地避免了把学生变成单纯的知识“储存器”的弊端。那么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巧用导语感受开始美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一堂课的开头非常重要。富有经验的教师很重视导语的设计,他们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投石激浪”,往往瞬间就可勃发学生热情,引人入胜。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

导语主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文体来设计。它可以是一段风趣生动的语言,可以是一幅优美宜人的画面,可以是一段轻松明快的音乐,可以是一个蕴含哲理的问题,也可以是一次小小的活动。例如:教《春》时,我是这样开篇的,“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生背诵)‘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生背诵)‘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生背诵)‘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以上这些写春的诗句,容量有限,往往是选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写春的。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朱自清先生写得《春》。他选取的景物可多了,有山、水、草、花、鸟、蜜蜂、蝴蝶,有风、雨等等。作者对它们是怎样描绘的呢?和我们生活的春天有什么差异呢?”这个导入,语言形象生动、充满激情,描绘春色,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和感情;组织学生背诵咏春绝句,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提前步入“春”的意境中;把绝句同散文比较,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进一步体验课文中的“春”美起到一个铺垫作用,它强烈的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审美教学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因此,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二、塑造形象追求美

审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教育。基于此,我注意引导学生注重形象的再现,通过塑造“形象”,引导学生“入情”。例如在讲授《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为了让藤野先生的形象初步浮现在学生跟前,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一开始我就用“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教学方法,先把藤野先生和作者交往的几件事列表格:“?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习?”、“了解女人裹脚”。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阅读课文,逐项解答,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重点字词一一写在黑板上,使藤野先生的形象立起来,让学生形成一个审美知觉,获得愉目悦耳的美感。第二步,引导学生激发感情,进入意境。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象,我回过头来在“关心解剖实习”这项中,重点分析“关心解剖实习”,担心→放心→高兴。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生活知识,把旧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用自己的整个心灵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体验、丰富和补充课文中的形象。抓住“担心→放心→高兴”这个契机,“去启发,去点拨,增强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强烈程度,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但看到了藤野先生对工作认真负责,治学严谨,而且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

三、把握诵读体会吟诵美

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吟诵的时侯,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否则难有理想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孙权劝学》时引导学生要读出“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惊讶”,“吕蒙的调侃”。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四、放飞想像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所描写的景物融为一体所达到的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分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仅限于把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却忽略了引导学生对意境的体验,忽略了由此领会到的想象美。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例如教《天上的街市》一课,其课文意境优美,我在学生读课文时,配了一段音乐,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如读第一节时,“天上的明星—地上的街灯”,读第二节时,“天上的奇珍异宝会是什么”。读第三节时,’天上的牛郎织女会怎样”,正是通过想象,让学生感受到了意境美。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象美。

五、板书设计体现和谐美

在语文教学中,板书设计是一门重要的教学艺术,精心的板书设计有助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段落层次,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课文的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语文的板书追求的正是对应、整齐,因而它能给人一种形式美。黑格尔在论述形式美时,认为整齐一律,平衡对称就是美。例如:我在教《散步》时,设计了这样的板书,奶奶在上,爸爸、妈妈在中,儿子在下。预示中年人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养孩子,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前面是标题散步,后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后我用彩色粉笔连起来,连成个手电筒,写上以小见大。意思是本文通过散步这件小事体现出一个大的主题。再如:我教《春》时,设计了一支绽放的花朵,花的两片叶子就是文章的一、三部分,盼春、赞春。花骨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绘春,由五瓣花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组成。象征着春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全部的感情去指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美、自然美、精神美,用发自灵魂的真情实感去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达到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和知识教育的目的。在课文分析中进行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它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通讯1998年11期

语文教学研究1998年01期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1









献花(0)
+1
(本文系入出有致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