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5.第五节、中药对人体奇妙的趋向。(1)
2020-06-03 | 阅:  转:  |  分享 
  
《中药学-总论》第五节课程重点课程主要内容总结:【《中药学》第五节、中药对人体奇妙的趋向。】芳香药主要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意义:辟秽防疫、解表
散邪、悦脾开胃、化湿去浊、通窍止痛、行气活血、开窍醒神。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向。升浮药,
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多为轻清至虚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沉降药,其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
,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升浮药宜:病位在.上在外,病势向下向里。沉降药宜:病位在下在里,病势向,上向外。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
于肌体上下表里的作用趋向而言。与病位(疾病部位)相应,与病势(疾病趋势)相对。更多点击视频课程学习!《中药学-总论》第五节:课后思
考题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的趋势?不同作用。药味是指()?五味药性是指()?四性(寒、热、温、凉)
。病邪在上在表的宜用什么?升浮。病邪在上在表不宜用什么?不宜沉降。病邪在下的宜()不宜升浮?沉降。《中药学-总论》第五节:知识点梳
理什么是芳香药性?有些药难以用四气五味理论解释药性、说明作用机理,因而又有芳香药性之说。芳香药在古代早期多用作调香品以辟秽防病,
后来由于外来香药不断输入,宋代以后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的药性特点及治疗机理认识不断加深,逐步形成芳香药性理论,使其成为中药
药性理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发展了中药药性理论。芳香药主要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意义有什么?芳香药主要作用及指导临床用药意义归纳如
下:辟秽防疫:芳香药有辟除秽浊疫后之气,扶助正气,抵御邪气的作用,达到辟秽养正,防病治病的目的。古人常用由芳香类药物制作的熏香、炷
香、枕香、佩香等方法以防病祛邪,今人燃药香防治感冒流行,都是辟秽防疫的具体应用。解表散邪:芳香药以其疏散之性,外走肌表,开宣毛窍,
具有芳香疏泄,解表散邪之功,如薄荷、香薷、胡荽等,都是疏散表邪,解除表证的代表药。悦脾开胃:“土爱暖而喜芳香”,故芳香药善入脾胃经
,投其所喜,有加强运化,增进食欲,悦脾开胃的功效,如木香、檀香、沉,丁香及香椽、佛手、甘松等,都是悦脾开胃,用治脾胃之滞,不思饮食
的良药;有些药物自身香气不浓,但经炮制炒香后,如炒谷芽、炒麦芽、炒神曲等,同样可以增进悦脾开胃,纳谷消食的功效。化湿去浊:芳香药能
疏通气机,宣化湿浊,消胀除痞,复脾健运,即有化湿运脾之功,如苍术、厚朴、藿香、佩兰、草豆蔻等均为芳香化湿的代表药,主治湿浊中阻,脾
失健运,痞满呕吐等病证。通窍止痛:芳香药行散走窜,芳香上达,通窍上痛,如辛夷、薄荷、白芷、细辛为上行头目,通窍止痛的代表药,主治鼻
塞、鼻渊、头痛及齿痛等病证。行气活血:芳香药还有疏散气机,透达经络,行气活血,通经止痛,消肿散结。如香附、乌药、玫瑰花为芳香疏泄,
行气活血,调经止痛的代表药主治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胸胁胀痛等证;又乳香、没药、麝香为行气活血,通经止痛,散结消肿的代表药,主治气滞
血瘀,心腹诸痛,经闭痛经,癥瘕积聚,痈肿疮毒等证。开窍醒神:芳香药又有芳香辟秽,开窍启闭,苏醒神志的功效,如麝香、冰片、苏合香、安
息香、樟脑等都是芳香开窍的代表药,主治邪蒙心窍,神志昏迷的病证。什么是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
用趋向。升是升提,降是降逆,浮有上行发散的作用,沉有下行泄利的作用。所以,升浮的药物,都主向上、向外,如发汗、催吐、升阳等;沉降的
药物,都主向下、向内,如降气、平喘、止吐、敛汗、泻下等。药物的升降沉浮,是根据药物气味的薄厚和质地的轻重决定的。药物的升降沉浮在治
疗上有什么特点?一般升浮药,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多为轻清至虚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就其所代表药物的具体功效而言
,分别具有疏散解表、宣毒透疹、解毒消疮、宣肺止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通痹散结、行气开郁、开窍醒神、升阳举陷、涌吐等作用
。一般沉降药,其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就其所代表药物的具体功效而言,分别具有清
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息风止痉、降逆平喘、止呕、止呃、消积导滞、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
涩精止遗、收敛止血、收湿敛疮等作用。升降浮沉与病位、病势的关系是什么?升浮药宜:病位在上在外,病势向下向里。沉降药宜:病位在下在
里,病势向上向外。正确掌握升降浮沉药性,针对病位与病势,使药物作用直达病所,或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取得更好效果。升降浮沉既是四种
不同药性,又是临床用药原则之一。因人体发生病变的部位有上、下、表、里的不同,病势有上逆下陷之差别,在治疗上就需针对病情选用药物。
病邪在上在表的宜升浮不宜沉降。如外感受风寒之表症,当用麻黄、紫苏等升浮药,以散风寒,而不能用麻黄根,浮小麦收敛止汗药。病邪在下的
宜沉降不宜升浮。如肠燥便闭的里实症,当用大黄,枳实等沉降药,以攻里通便,而不宜用肉豆蔻,诃子之类涩肠止泻药,不宜用发表药。若病势
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而致的头痛头胀,头晕目眩,当用石决明,牡蛎,龙胆草,牛七等沉降药,以清热降火,平肝潜阳。
若病势下陷者。而致脱肛,子宫下垂及内脏下垂等,当用黄芪,炙甘草,升麻,柴胡等升浮药以补中益气,升举阳所气。如果倒行逆施,往往导致
不良后果。如肝阳上亢之头痛,若用升浮药治疗是肝阳升而无制,易引起痉厥之症;脾气下陷之久泻,若用沉降药治疗,则下陷更甚,必导致洞泄不
止。从上述可知应用升降浮沉的理论指导用药时,应注意辨别分析病位与病势两个方面,一是顺着病位,一是逆着病势,用药与病势对立,以制止病
势的发展,所以药物升降浮沉的理论,可以直接指导临床实践。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有什么?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主要与四气、五味及药物质地
轻重有密切关系,并受到炮制和配伍的影响。为什么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四气五味有关?一般来讲,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
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为什么药物的升降浮沉与药物的质地
轻重有关?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
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等。除上述一般规律外,某些药也有特殊性,如旋覆花虽然是花,但功能降气消痰、止呕止噫,药性沉降而不升浮;苍
耳子虽然是果实,但功能通窍发汗、散风除湿,药性升浮而不沉降,故有“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之说。为什么药物的升降浮
沉与炮制、配伍的影响有关?药物的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其升降浮沉的性能。如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属于沉
降药,峻下热结,泻热通便,经酒炒后,大黄则可清上焦火热,可治目赤头痛。故李时珍说:“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
则浮而上至颠顶。”又药物的升降浮沉通过配伍也可发生转化,如升浮药升麻配当归、肉苁蓉等咸温润下药同用,虽有升降合用之意,终成润下之剂,即少量升浮药配大量沉降药也随之下降;又牛膝引血下行为沉降药,与桃仁、红花及桔梗、柴胡、枳壳等升达清阳、开胸行气药同用,也随之上升,主治胸中瘀血证,这就是少量沉降药与大队升浮药同用,随之上升的例证。
献花(0)
+1
(本文系像月光一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