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心理咨询
2020-06-03 | 阅:  转:  |  分享 
  
心理医生谈心理咨询



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过:“人类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多地忧虑,也从来没有过如此多的原因而忧虑。”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是心理问题却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密不可分。但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生理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不足,甚至讳疾忌医。有统计显示,在西太平洋37个国家和地区中,每年有20%的求医者患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而在绝大多数政府对医疗保健的财政预算支出中,心理健康保健平均只占1%。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模式可以影响我们看待事物的态度。良好的认知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战胜自卑和恐惧,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惰性,可以发掘自己的潜能,使我们工作得更有成效。例如,有人问三个瓦匠:“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说:“我在砌砖。”第二个说:“我在赚50块钱。”第三个说:“我在为社会建高楼大厦!”不同的心态,产生的人生体验和结果是截然不一样的。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认知模式就是心理咨询中心理医生的主要工作。好的心理咨询对人生的启迪无法用价值来衡量的,下面就是一个两行字彻底改变一个人一声的故事。一个叫塞尔玛的年轻女子,陪伴丈夫驻扎在一个沙漠的陆军基地里。丈夫奉命到沙漠里演习,她一个人留在陆军的小铁皮房子里,不仅炎热难熬,而且没有人谈天。她太难过了,就写信给父母说要回家。她父亲的回信只有两行字:“两个人从牢房的铁窗望出去,一个人看到了泥土,一个人看到了星星。”塞尔玛把这封信读了许多遍,感到非常惭愧,决心在沙漠里寻找自己的星星。她开始和当地人交朋友,研究那些引人入迷的仙人掌和各种沙漠动植物知识。她观看沙漠的日出日落,还寻找海螺壳。这些都是几万年前这沙漠还是海床时留下来的。沙漠没有变,印第安人没有变,只是塞尔玛的念头和心态改变了。这一念之差使塞尔玛变成了另一个人,原先痛苦的生活变成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冒险。她为自己的新发现兴奋不已。两年之后,塞尔玛的《快乐的城堡》出版了。她从自己的“牢房”终于看到了星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模式,它可以给人带来幸福,也可以带来痛苦,您的认知







如何请教心理医生

窗体底部



作者:宋劲宏如今中国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在改革开放中人们的旧有生活方式与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与碰撞,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大家在忙学习、忙事业、忙挣钱中,又拿不出大多的精力来分析、研究和解决自身的心理难题,于是应运而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部门在大、中型医院中到处可见。去看心理医生,已渐渐被许多人所接受,心理保键问题得到了多方面的重视。那么,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应注意那些问题呢?1、想好开头说什么。一些求医者见到医生后情绪波动很大,不知从何谈起,浪费了许多时间。事先想好“开场白”,几句话就能进入主题,给医生一个好感觉。2、把心理医生看作是一个特别亲密的朋友。心理问题,大多要有情感上的倾诉,这是“病人”和医生的共同愿望,一点儿也不矛盾,且医生会对你的“泄密”给予绝对的保密。因此,面对心理医生,尽可能敞开心扉。倾诉要有所节制。人在激动时易失控,一肚子的烦恼和苦水恨不得全都倒出来,从时间上考虑,你的倾诉在10-30分钟即可。3、“有问必答”比“拐弯抹角”更利于沟通。一些求医者存在种种顾虑,有的人说到一半时忽然又后悔了,改变了主题;有些人因怕露丑、害羞等原因不肯说关键的问题,这都不利于达到医治心病的目的。对医生的提问最好是有问必答,使医生的分析、判断更准确。4、不必过分地关注自我的表现与形象。求医不是求职或与上级领导谈话。医生并不大关心你表层的东西,而是更注重解决你的心理问题。在与医生的谈话中,你要尽可能地放松一些,不要在说话中过多考虑方式方法和技巧。有话直说,“开门见山”最好。5、防止就事论事地纠缠于细节之中。有些人生怕医生不了解自己的经历与问题的发生、发展和现状,用大量时间去讲述一件事的细节,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医生更关注你的思想观念及对问题的认识。对于事情的叙述,先可大致讲一讲,然后等医生提问再说。6、不要期望由心理医生给你“决策”。比如说离不离婚,与恋爱对象是否继续保持关系等问题,不少咨询者希望医生给一个明确的答复。而心理医生的职业准则恰恰是避免这种不能完全负责的“硬性指导”。他们只能给你讲些观点和道理,启发、疏导你的“症结”,最后的大主意还得由你自己拿。7、不要希望一次咨询就“根治”。解决心理问题往往要有一个过程,那种希望“一点通”、“仙人指路”的走捷径时想法是不现实的。如果与医生面谈不便,还可以电话交流。当然,现在网上交流成了时尚。7、心理问题不要等成了“心病”时才去求医。现实中,心病不算病的观念还很有市场,不到万不得巳,人们似乎还不愿与心理医生打交道。其实预防心理疾病与心理疾病的及早治疗更为重要,在“心理才感冒,还未发高烧”时就应该去找心理医生了。8、对于有关“性”的问题,最好能找同性别的医生。尽管心理医生在诊治病人时有严格、严肃的科学态度,但涉及到“性”的问题,同性之间说话更为方便和深入些。退一步说,如果找不到同性医生,向异性心理医生谈“性”的问题也是可以的,不必过分紧张。在医生眼里,患者的性别是无关紧要的。在网上已经没有此顾虑了



作者:李建茹?有心理困难时求助于心理咨询,现代人的观念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进行心理咨询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里将帮你少走弯路,避免入误区,获得你期待的效果,使你的愿望得以实现。(1)求助动机强是咨询最佳时:你有求助的动机吗?接受心理咨询的人≠心理障碍者,当你面对心理医生时,不要觉得面子上不好看。正视问题的存在勇于与咨询师商讨是自信的表现,是明智的选择。2)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方式最好:不要羞于开口或含糊其词,或许你的问题是人性共同的弱点。不必有太多的顾虑,或力求赢得对方的好感,咨询师关注的是你叙述的内容而不是其他。3)咨询切勿浅尝辙止,好似“蜻蜓点水”:你是否到处奔波,一心恳请名医指点?渴望寻求一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相助,其心情可以理解;但问题的解决最终是需要坐下来认真探讨的,否则你的状况难以改善。4)急于求成,渴望速战速决的态度不可取:常言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线”。心理问题是长久“积蓄”的结果,解决它需要时间和过程,更需要求助者个人的耐心和努力。5)在心绪平静后再去约见咨询师:你是否渴望在心情特别糟糕的时候去见咨询师?实话相告:这样做的效果未必好。因为波动的情绪定会影响你对事物的看法,判断缺乏客观性,且此时也不大能听得进他入的建议。6)倾诉不要占时过多,二十分钟左右即可:倾诉是心理咨询所必须的,但注意不要纠缠枝节问题。咨询师在了解你的一般情况之后,更关注你对问题的感受和看法,不会就事论事给你一个结论。7)不要期望咨询师为你“决策”什么:咨询师最终不会为你“拿主意”,对此你要有所准备。他们能做的事情是帮助你澄清事实,分析利弊,开阔和转变思路,疏导不良情绪,使你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8)在咨询室里,你是绝对安全的:对于你的个人隐私,咨询师会为你保密,这一点请你尽管放心。保密是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每个咨询师必须遵守的行业信条。











不少人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一件很不体面的事。咨询者总是左顾右盼,鼓足勇气才走进诊室,在医生的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苦衷,而有的人绕了很大的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其实在人们眼里的心理障碍、隐私等,在心理医生看来往往就是大众较普遍的心理问题,医生不会取笑你,更会替你保守秘密,因为这是作为一个心理医生最起码的医德。因此咨询者应该放下包袱,充分信任医生是治病的关键。许多咨询者把心理医生神化了,认为心理医生无所不能,常就诊一两次就要求心理医生能把所有的心结都打开,如果没有达到所希求的目的,便认为这个医生不行。其实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心理疾患常常与咨询者的个性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咨询者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一些咨询者则把心理医生看成是“救世主”,把自己的心理包袱完全丢给医生,以为医生有能力把它一一解开,而自己不需努力,不需承担责任。要知道心理医生在整个治疗中只起分析、启发、引导、支持、改变认识等作用。另外,来咨询者面临抉择时,无从决断,希望医生能帮助拿主意时,应明白医生和病人是两个独立的人,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医生无权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咨询者。而另一些人则把心理医生看成是算命先生,能一眼看穿咨询者的内心世界。也有的人认为心理咨询没有什么意思,无非是和居委会老大妈一样,做做思想工作。这两种看法都是片面的。其实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心理医生是应用心理学现象及规律,对咨询者提供的信息进行合理分析,再进行心理治疗。心理医生不是病人的领导,他们一般保持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咨询者进行批评、教育。心理疾病的战胜需靠医生和患者双方的努力。







什么情况下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窗体顶部



凡是心理上有困扰和问题,需要获得帮助、支持、治疗和指导时,你都可以去看心理医生。具体地说:当你有明显不平常的感觉和行为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例如,总听到一个声音指挥、控制你。当你有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例如,害怕一些并不可怕的事物,害怕花、害怕水、害怕笔、害怕看人等等。再如,脑子里总不停地想一些无意义的小问题,或者不停地洗手等等。当你有一些奇怪的疾病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例如,因为精神受刺激等原因,突然瘫痪了,失明了或聋哑了。在医院相应的科室虽查不出病来,又确实发生过的奇怪的疼痛、胃肠不适等等。当你身体没毛病,有由心理原因引起的性功能障碍时,或者有一些古怪的性问题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当你情绪极差,难以自拔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一般这类常见的情况有过度抑郁或长期抑郁、神经衰弱、对某些事过度紧张焦虑等等。当某些事引起了你强烈的心理冲突,自己难以解决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当你人际关系中出现了较大问题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当你睡眠不好如失眠、做恶梦或者梦游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当你家庭和婚姻中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你应该去看心理医生。当你的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时,你可以去找心理医生。例如,孩子学习成绩总是不好,有一些坏习惯,多动、口吃、情绪低落、胆子太小等等都可以去找心理医生帮助解决。一般人有一个误解,认为找心理医生的人都是“疯子”“精神有毛病”。由于这种偏见,许多人不敢轻易去看心理医生,害怕别人以为自己精神不正常。实际上,去看心理医生的人之中,虽然有一部分有较严重的心理疾病,但是也有一大部分是正常人。不论是谁,只要你心理上、情绪上有痛苦烦恼,都可以去看心理医生。并且不仅仅是你的心理和生活出现问题时需要心理医生,当你在发展自己、在事业上遇到一些影响心理的问题时,你都可以去寻找心理医生的指导和帮助。如果你希望进一步改善自己的性格,也可以去请求心理医生给予指导。总之,只要遇到和心理有关的问题,你都可以去找心理医生。特别是你的问题很严重,自己无法解决时,有心理医生的帮助,问题解决得会更好一些。许多对你来说极难解决的问题、长期困扰你的问题,在专家指导下都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当然,不同的机构中的心理医生业务范围不尽相同。不是每个心理医生都可以解决所有心理问题的,每个心理医生都有他擅长的特定领域,在看心理医生时,应首先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终于有一天,李红决定去看心理医生...



终于有一天,李红决定去看心理门诊,看看医生是不是真的能把自己心里那块疙瘩给解开。在她的设想中,心理门诊是个神秘的地方,好像电影《沉默的羔羊》中表现的场景:在一间完全封闭的房间里有一个长长的桌子,患者坐在桌子的一边,心理医生坐在另一边,一旁架着一台摄像机,而心理医生则一边面无表情地问这问那,一边飞快地在某种表格上填写一些神秘的数据,最后再得出莫名其妙的分析结果。想着都恐怖!李红想。但她还是忐忑不安地来到医院,可使她想不到的是,跟其它普通科室一样,在挂号、候诊、护士叫号之后,她被领进一间比普通科室还要普通的房间,穿着白制服坐在诊桌后面微笑着看着她进来的是一位看上去很年轻的医生。李红有些失望,她几乎相信了一个说法:心理医生就是凭着一张嘴来开导患者的。不过,一个小时后,当李红手里拿着药品处方单和治疗缴费单从诊室走出来的时候,她的心情和看法都彻底改变了:至少,该交的费用中,每一分钱都值得!心理门诊不神秘在刚才所举的李红的例子中,我们已经提到,心理门诊并不神秘,除了需要治疗和测试的科目外,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仪器和设备。它和其它科室一样,只是一间普通的房间,拥有必须的桌子、椅子、诊床,或许有一些神经科才能见到的辅助检查工具,但心理医生也很少使用。在这里,最关键的是人,即进行工作的心理医生和他(她)所具备的素质和水平。通常情况下,一名优秀的心理医生可以在与你最初交谈的五句话内洞悉你来门诊的真正意图和心理障碍的分属。一般说来,心理医生是按五个步骤工作的,即:认真倾听———仔细分析———相互交流———情感诱导———确定治疗。心理咨询其实是一个理解和分析的过程,只有你的阐述能够使心理医生充分理解,医生才可以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判断,也才能真正地帮助你。心理医生在提供咨询服务的时候,为减少患者情绪分散,会使用一些技术性的引导,比如暗示、话题截断等。在需要确定患者真正情况的时候,也可能依赖心理测试表和心理测试工具,这些固定的表格和工具都是几代心理学家在实践中总结发明的科技结晶,能起到你所难以想象的作用。至于心理治疗,是要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况来计划的。社会上传说的电针治疗、催眠疗法、生物反馈技术、森田疗法等等,其实在精神科领域使用的多一些,虽然心理医生也熟悉掌握这些技能并偶尔应用,但心理医生为缓解患者心理障碍,使用最多的是为患者“量身订做”一套心理调整计划,同时还会适当地配合使用一些药物来加快和增强治疗效果。心理医生人人需要在心理门诊,通常不把来就诊的人叫作“患者”,而称作“咨询者”或“被助者”,由此可见,心理医生并不认为来心理门诊的是“病人”。心理医生的主要职责是保证来访者的心理健康和调整来访者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你并非一定要等到出现什么症状才来看心理医生。在国外,工作压力大是人们需要心理医生的首要目的,其次是情感障碍、性障碍、人格障碍和心理发育障碍。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不良状态会越来越突出,心理医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你如何更轻松地生活并面对现实。看过美国电视剧《成长的烦恼》的观众都会记得其中有趣的一幕:身为心理医生的父亲有时候会和他的一位同行互相进行心理倾诉和心理治疗,这在美国是很常见的事情,所以,可以说每个人都需要心理医生,而定期地去访问心理医生,请他帮助你,将成为每个人未来生活的一部分。不是看病是调整并不一定需要遇到特定的情况才去看心理医生,在你烦躁的时候、在你感觉到无助的时候、在你兴奋过度的时候、在你痛苦欲绝的时候,甚至在你还来不及察觉自己的问题的时候,你都可以在心理医生那里有所收获,至少你要明白:到心理医生那里并不是去看病,而是做调整。心理医生守口如瓶除了必须的挂号费用和单独开列的治疗费用外,心理咨询是按时间收费的,因此,为了节省你的费用和大家的时间,在看心理医生之前,你一定要明白自己是为什么去?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怎么阐述更清楚?从哪里开始阐述?你不用担心心理医生是否听得明白,在他觉得有不清晰的片段的时候,他会提示你该重点述说什么。你也不用转弯抹角,真正的心理医生会发现你来的真正目的,所以,你在和心理医生接触的时候最好直截了当,有什么说什么,需要什么讲什么。你也不用担心你所述说的对你不利,心理医生有心理医生的职业道德和准则,保守职业秘密是他必修的课程要记住的是:心理医生只是帮助你解决心理问题的专家,他不是你的生活参谋,他也不能替代你的痛苦,更不能替你拿主意或者干涉你的私人生活。看心理医生决不是精神有问题显然,心理医学和精神医学在很多领域是相通的,在有些范围内甚至是模糊的,但心理医学和精神医学在对患者进行处理的方式、手段、学术理论、使用药物上都各有侧重。故而,不要以为进了心理门诊就等于进了精神科门诊,这并不能说明你在精神方面有问题。你根本不必担心你去看心理医生会对你的名誉和工作有什么影响,你也不用担心心理医生会把你当做精神病患者。其实,当你去看心理医生的时候,你最需要知道的是:你的思想意识已经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你已经在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了———那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深圳白领时兴请私人心理医生



激烈竞争和快节奏工作环境,使深圳不少白领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白领阶层人士聘请私人心理医生,指导自己减轻或消除长期精神压力下的一些不良心理反应。私人心理医生在鹏城越来越吃香。工作压力导致烦恼增多曾女士是一高新企业的部门副经理,接受记者采访时她刚从武汉飞回深圳,她说后天还要到上海参加一个产品展销会,这两天要加班做好布展的有关准备,每天紧张工作十多个小时,不敢有一刻放松。“整天跟拼命一样,稍慢一步我们的市场就会被竞争对手抢了过去”,曾女士看起来有些疲惫,“那样的话自己的职位就保不住了,所以担心被淘汰。只要身体不出现问题,即使忙点、累点也没有什么,可经常感到情绪不稳定,有时无端发火,夜里也经常失眠,想到任务没有完成,半夜就会突然醒来。”她担心这些来自身体内部的危机早晚会把自己打垮。在曾女士的办公室,不时有电话和客人打断采访,她虽然处理得井井有条,但也忙得不亦乐乎,时不时还打起哈欠。其实,像曾女士这样的白领有很多,他们长期处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从事的工作脑力劳动强度大,心理调节上多少都有些不平衡。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心理咨询科的李思特博士介绍说,白领人士一般把工作、生活目标定得比较高,自我评价也很高,喜欢自我加压,一旦目标实现不了就会产生很多烦恼,加上竞争激烈,常常会出现失眠、做恶梦、记忆力下降、心情烦躁不安等症状,这些都是神经症的初期表现。羞羞答答看心理医生吴先生曾经到医院看过一次心理医生,不过他实在是不想再踏进医院去做心理咨询了,不是因为医疗效果不好,而是怕影响自己的“形象”。他是深圳某保险公司一分公司总经理,今年7月份,他到一家医院门诊挂号,刚跟收银小姐说完“挂心理咨询科”后,就发现公司的一名下属抱着孩子也来挂号,“那位下属倒没有什么特别反应,我却感到非常难堪,觉得自己的形象一下子矮了许多,赶紧拿着病历本灰溜溜地走开了,”直到现在他还觉得很狼狈,“以后再见到那位下属我心里就很别扭,真的担心他会把我看心理医生的事情给传出去。有了这次经历后我再也不敢去了。”私人心理医生越来越吃香张海波研究生一毕业就来到深圳某技术有限公司国际贸易部,快节奏的工作着实让他感到有点疲于奔命。白天参加跟外商的谈判,经常夜晚还要加班准备第二天的材料,星期天也经常被通知去加班。最近他感到自己有点不正常:烦躁、恐惧,总担心有什么事情要发生。“我想自己的心理上有点问题,看来要去医院看心理医生了,可我白天实在抽不出很多时间去挂号、排队,”他说:“医院的医生一天看的患者很多,担心给自己的时间太少,所以想找一个私人心理医生。”上述的吴先生在同学会上认识了一位刚分配到深圳的精神卫生专业的同校师弟,一番交谈之后不禁大喜过望。之后每逢情绪低落的时候,他就请这位师弟夜晚到家里坐坐。在师弟的指导下在电脑上做一套心理调整方面的试题,然后顺着师弟的思路想一些与工作生活无关的事情,再海阔天空神聊一番,通常很快就走出消极的精神状态,振作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后来我的师弟成了我的私人心理医生。”吴先生感觉不错,“他指导我调节心理平衡,我则在经济等方面给他一些资助,我们合作得比较好,再不用担心被熟人看见难堪了。”他觉得私人心理医生很方便。

心有千千结,去看心理医生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北京、广州、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中有50%的人认为健康的标准不包括心理健康因素。36%的人认为,只有精神有问题的人才需要心理咨询,21%的人认为,只有心理问题影响了生活和健康才需要咨询与治疗。而心理学专家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一些需要打开的“心结”。有一天有一句话应该是人们习惯说并且乐于说的:我去看心理医生。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人似乎更关心自身的生理环境,对营养保健、锻炼强身投入了极大热情,却忽视了对健康同样重要的心理环境———稳定的情绪、愉悦的精神、坚定的意志。最近,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在北京、广州、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做的调查显示:近50%的人认为健康标准不包括心理健康。北师大心理系的方晓义博士说,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盲点。如果及时调节,可能很快会恢复正常,如果任其积聚,超过了一定界限就会造成心理疾病。遗憾的是,中国人还没有养成及时“打理心情”的习惯。在西方国家,一个人如果连续几天情绪低落,不能自控,他会去看心理医生;在中国,如果有人这样做,他很可能会被看做是神经过敏。出现这种忽视心理健康的原因有3个。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中国自古以来以忍为美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分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自我封闭式性格,很多人对心理咨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排斥。方晓义说,来我这里的,绝大多数是父母为孩子咨询,他们都是被逼无奈、感到问题不能再拖延,或是接到学校的“最后通牒”才来的。三是,一些人对心理咨询有成见,认为只有“不正常的人”才去看心理医生。喜怒也要“形于色”其实,心理健康比许多人想像的重要得多。有资料显示:当今引起各种疾病的原因中,有70%至80%与心理因素有关,这些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及一些皮肤病。你是否发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建立在各自利益的基础上,兄弟般的友情日渐稀少,人们整日包裹在强烈的孤独感之中。你是否感到,竞争的社会压得人透不过气来,而我们还必须遵循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喜怒不形于色”,压抑着自己沉重的心情。你是否觉得,人们就像一群刺猬,充满敌意地竖着满身的“武器”。专家认为,孤独、压抑、敌意已经成为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找一把梳子“心情的梳子”当你感到“今天有点烦”的时候,会不会想到找一把心情的梳子,梳理你纷乱的思绪?方晓义老师说,学会宣泄是调节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但由于各人自身因素、环境因素的不同,每个人的调节能力都有差异,当你凭自己的力量不能摆脱心理负担时,心理咨询就是你应该选择的方式。方老师强调,环境对人的心理状态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曾有个父亲带着孩子来咨询,男孩成绩很差,一直是班级倒数一二名。咨询处的老师建议用改变环境的方法来帮助男孩,即老师和家长都别把孩子当“差生”。两个月后,男孩的成绩跃到了中游。方老师说,心理咨询就是要帮助人形成自己应对环境的方法和技能,它应该是既治标又治本的。心理咨询人员不是简单地为你“打理心情”,而是交给你一把梳理心情的梳子。何时能说一句“我去看心理医生”尽管心理咨询可以说人人都需要,我国的心理咨询业务却并不欣欣向荣。1991年的统计表明,美国每百万人口有550个心理学家,其中87%以上具有心理学或哲学博士学位。我国1997年统计数字显示,每百万人口只有2.4个心理工作者,其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不足2%。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我国的心理咨询者状况都不尽如人意。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断进步的社会期待着心理咨询步入正轨,人们也一定会越来越意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相信有一天,我们会平平静静地说:“我去看心理医生。”







中国人:看心理医生不是丑事





说到保健,一般人都会想到保健药品、保健食品、体育锻炼等身体保健的内容,很少有人会想到精神保健。然而,精神保健已经是一个无处不在又迫在眉睫的问题。根据1999年1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中国召开的精神卫生研讨会公布的数据,中国有1600多万精神疾病患者,有更多的无以计数的心理问题者;精神障碍所造成的问题已经高居所有疾病的榜首。这个故事很有启发性。临床上常见一些患者,总觉得身体到处都是病痛,做了无数次检查却查不出问题,最后转到精神科,诊断为“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通俗地讲,就是心理毛病转化为躯体不适。高血压、冠心病、牛皮癣等许多躯体疾病,其起病和发展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医学上称为“心身疾病”,即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精神保健的首要问题是观念转变。中国的传统文化本来十分重视心理健康,却不知从何时开始(大概始于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人们意识里对身体健康的片面追求占了主导地位。许多人对身体的不适十分敏感,一有风吹草动就花钱打针吃药买补品,对心理的问题却不认为是“病”,甚至认为是个人的“丑事”而百般掩饰,讳疾忌医。看看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人因为各种压力而心情忧郁苦闷?长期的精神痛苦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难道不比感冒发烧大?然而又有多少人主动求助于心理医生?有幅漫画说明了我们的保健观念:中国父亲腰系“神功元气袋”,嘴嚼人参鹿茸,一手拿“三株口服液”,一手牵小孩;而小孩手拿“巨人脑黄金”,嘴含“巨能钙”,父子俩坐在板凳上看老外。老外身着短裤背心精神抖擞地在跑步,身后跟着同样着短裤背心精神抖擞的小孩。漫画入木三分,对中国人的身体保健观念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们不但在身体保健方面走了偏,而且在精神保健方面也进入了一个误区。可以说我们的精神保健观念甚至还没有建立,我们向世界承诺的“到201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精神保健”的目标,真是任重而道远。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081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