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保障患者安全--护理质量管理追求的目标 PPT(1)
2020-06-11 | 阅:  转:  |  分享 
  
保障患者安全——护理质量管理追求的目标黎美先促进患者最佳康复--临床实践追求的目标促进病人良性转归是医疗和护理终极目标病人是否得到理想结局
是验证治疗护理工作优劣标准病人的结局是衡量医院管理及诊疗水平重要指标基于患者安全的护理质量管理目标患者安全护理管理目标:1,预防可
预防的并发症的发生。2,预防可预防的患者死亡。3,预防无法抗拒的患者死亡而引起的护理纠纷。案例分析急性心梗患者接受PCI术后
——洗澡时死亡,纠纷点:护理术后未提醒患者不能洗澡急性心梗患者接受PCI术后——再梗死,纠纷点:患者出院时未携带药物急性心梗患者接
受PCI术后——聊天时死亡(术后5天),纠纷点:一级护理未进行监护JCI2017国际患者安全目标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委员会(JC
I)发布“2017国际患者安全目标”,旨在保障患者安全,关注患者安全关键环节,并提出安全管理改进措施。【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
份【目标二】提高团队间的有效沟通【目标三】安全用药【目标四】仪器设备报警安全【目标五】预防感染【目标六】识别患
者安全风险【目标七】预防手术部位错误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7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目标二】强化手术安
全核查【目标三】确保用药安全【目标四】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目标五】落实临床“危急值”管理制度【目标六】加强医务人员
有效沟通【目标七】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八】鼓励患者参与患者安全【目标九】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目标十】加强医学
装备及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中国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1.制度体系1.1管理结构:1.1.1应建立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包括
院-科-护理单元或院-护理单元,负责制度、常规、流程的制定或修订、培训、落实、监督、分析、改进。1.1.2应定期分析反馈护理质量和
安全管理指标监测或质控结果,持续改进。1.1.3应定期召开质量与安全讨论会议并记录。1.2制度制定:1.2.1应根据国家法律法
规和行业规范、评审标准、指南等,制定或修订相关制度、常规、流程。1.2.2建立的制度、常规、流程应覆盖护理质量与安全的各项工作
,并应有制定、发布和更新的流程。《中国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1.制度体系1.3教育培训:1.3.1应建立针对护理制度
、常规、流程的培训和考核制度。1.3.2新护士上岗前,应完成护理质量与安全相关制度、常规、流程的培训。1.3.3制度、常规、
流程发布、更新后,应对护士进行培训。1.3.4针对制度、常规、流程的执行落实应有督查、分析、整改。1.4职业防护:1.4.1应
制定职业防护相关制度。1.4.2应为工作人员提供职业防护用品,并采取有效职业防护措施。1.4.3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从事直
接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有感染传染性疾病危险的护士给予职业健康防护,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津贴补助。《中国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
》2.组织体系2.1岗位设置:2.1.1应建立护理岗位管理制度,明确护理岗位设置、岗位职责、考核办法。2.1.2定期对各级护
理人员岗位职责落实情况进行督查。2.1.3应建立护士分层管理制度,明确各层级任职资格、能力要求、工作职责、考核标准、晋级条件等
。2.2人力资源配置:2.2.1应满足临床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需要,宜以《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中提出的
“十三五”期间基层医疗机构、二级和三级医院的人力床护配比为依据。2.2.2应按收治患者特点、护理分级比例、床位使用率配置护士
。2.2.3按照WS/T431-2013,根据患者护理分级安排具备相应能力的护士。2.2.4应制定紧急护理人力资源调配的方
案,对储备人员有培训和考核,相关护理管理人员应知晓方案的内容与流程。《中国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3.患者身份识别3.1应
建立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明确护理工作中必须进行患者身份识别的环节,规范识别患者身份的标识,制定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流程、内容、方式
与要求。3.2护士应知晓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并在实际工作中遵照执行。3.3在给药、输血或血制品、手术、采集标本、治疗、
护理等环节中,应首先完成患者身份识别。3.4应使用统一的患者身份标识,标识内容至少包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或条码等
身份信息,并要求标识字迹清晰、放置合理、便于核对。3.5应至少同时使用两种不同识别患者身份的方法,如姓名和病案号等,不应仅
使用房间号或床号进行核对。3.6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患者标识时,应制定并落实腕带信息标准、佩戴与摘除规定等管理制度,并有提高患者
佩戴腕带依从性的改进措施和效果评价;可使用扫码方式识别患者,但不应作为唯一识别方式;皮肤过敏或严重水肿等特殊情况不能正常佩戴腕
带者,可同时使用上述两种不同方式进行身份识别。《中国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3.患者身份识别3.7能够正常语言交流的患者,
护士应主动询问患者“您叫什么名字?”;不能正常语言交流的患者,应由陪护者陈述患者姓名。3.8应对护士执行患者身份识别的过程进
行质量控制、分析和持续改进。3.9应采取多种方式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鼓励患者和家属参与患者身份识别。《中国医院护理质
量安全管理标准》4.护理交接班4.1应建立护理交接班制度,明确交班和接班时间、地点、职责、内容、方式,并有完整的交接流程。
4.2交接危重症、大手术、新入院等患者时,应进行床旁交接班。4.3应建立医护共同交接班相关规定,出现病情变化或医嘱不清晰
等特殊情况时,应确保畅通的医护沟通渠道和完善的交接机制。4.4应建立危重症、手术、急诊、介入治疗及新生儿等特殊患者转科交接
制度,规定明确的交接流程、方式、内容,并做好记录。4.5应由交班者和接班者共同清点毒麻药、贵重药等,如有异常应由交班者负责。
4.6应有内容完整、清晰的交接班记录,并由交班者和接班者双签字。4.7应定期评价交接班质量,并应用管理工具持续改进。《中国
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5.用药护理5.1应制定用药护理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并定期培训和考核。5.2应严格执行给药医嘱和
医嘱查对制度。5.3给药过程中,应执行手卫生。5.4应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必要时做好相关记录。5.5应制定用药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应
急预案培训和相关制度,出现输液反应或药物外渗时,应填写不良事件上报单,上报相关管理部门。5.6应对用药护理过程有质量监控,并能持
续改进。5.7应对患者和家属做好给药前后的健康教育。5.8静脉输液治疗给药按照WS/T433-2013执行。《中国医院护理质量安
全管理标准》6.输血护理6.1应建立输血制度与流程。6.2应知晓输血及输血反应处理的制度与流程,并有定期培训和考核。6.3
备血、取血时、输血前应严格执行双人核对,并遵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各环节核对。6.4按照WS/T433-2013,严格执
行各种血液制品的输注。6.5应对输血全程进行观察,并有记录,做好质量监控,持续改进。6.6若发生输血反应,护士应立即停止输血,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临床症状,遵医嘱给药,并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单,上报输血科和护理部。6.7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24小时,以
备必要时送检,并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6.8应对患者和家属做好输血前后的健康教育。《中国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7.手术护
理7.1手术护士依据不同级别手术的访视要求完成访视,并至少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型、过敏史、病史、感染性疾病检验结果、体内现存植入
物等,评价患者术前锻炼效果与术前准备情况。7.2应建立手术患者运送交接制度,在正确的时间、使用正确的运送工具、将正确的患者安全接至
手术室,并体现人文关怀。7.3应建立与手术分级匹配的手术护士使用管理制度,并根据手术分级安排恰当资质和数量的护士,且最大限度减少同
一台手术术中更换护士。7.4洗手护士应提前完成器械、设施准备,确保使用安全,并术中遵守无菌技术规范,准确、高效传递器械。7.5所需
医用耗材使用应符合相关管理规定。7.6应落实手术三方核查制度,即在麻醉实施前、手术开始前和患者离开手术室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和手
术室护士三方进行手术安全核查并签字,遵照T/CHAS10-2-9-2018中国医药质量安全管理第2-9部分:患者服务手术服务执行。
《中国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7.手术护理7.7应落实手术物品清点制度,即在手术开始前、关闭体腔前、关闭体腔后巡回护士与洗手
护士共同完成针头、器械和敷料清点及记录,遵照T/CHAS10-2-9-2018中国医药质量安全管理第2-9部分:患者服务术服务执行
。7.8应建立手术病理标本管理规定,完成病理标本核对、存储、送检,并有交接记录。7.9病区护士应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包括宣教、术前准
备、术后预防并发症等。《中国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8.患者转运安全8.1建立与患者护理级别相对应的转运人员配备标准,并应
至少考虑转运人员的工作年限和能力等,重症监护等高转运风险患者,应有医师陪同转运。8.2应建立与患者护理级别相对应的转运装备配备标
准,并应至少考虑到抢救设备、药品及转运工具。8.3应建立抢救设施、设备和轮椅、平车等转用工具的维护保养及检查制度,确保处于完好状
态。8.4应建立患者转运和交接制度。接到转运医嘱并确认对方可接收,方可转运;转运途中密切病情观察,做好应急处置;接收方提前完成接收
准备,并由双方护士床旁共同完成患者身份识别,准确交接病情及物品等,记录。8.5应确保急诊绿色通道病种患者以最快速度完成转运,使患
者在时间窗内获得救治。《中国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8.患者转运安全8.6制定患者搬运的技术规范,不限于搬运手法、支具使用
等。8.7建立多部门协作的患者转运机制,不限于辅助科室、电梯服务等。8.8建立患者转院相关制度,包括提前与接收医院联系,携带必需
抢救物资等。8.9建立承接不同数量院外转运患者的护士人力调配方案,并根据急救车到达时间与患者病情做好接收准备,转运方与接收方共同交
接患者信息、送达时间等,并记录。《中国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9.预防跌倒9.1应建立跌倒预防、报告及处置的相关制度,并体
现多部门协作。9.2应对住院患者进行跌倒风险评估及根据病情、用药变化的再评估,并记录。9.3应主动告知住院患者跌倒风险及防范措施
并记录。9.4医院环境应有防范跌倒的安全措施,如走廊安装扶手、卫生间及地面防滑等。9.5医务人员应知晓患者发生跌倒的处置流程及
报告程序。9.6应有跌倒的质量指标数据收集及分析。9.7应根据跌倒事件的总结分析,完善防范措施,进行质量持续改进。《中国医院护
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10.预防压疮10.1应建立压疮风险评估、报告制度及压疮预防的护理规范。10.2应对住院患者进行压疮风险
评估及根据病情、用药变化再评估,并记录。10.3经确认有发生压疮风险的患者,应对其制定并执行以风险为基准的预防计划。10.4应
有压疮的质量指标数据收集及分析。10.5应根据压疮事件的总结分析,完善防范措施,进行质量持续改进。《中国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
》11.预防管路滑脱11.1应建立管路滑脱风险预防、报告制度及预防管路滑脱的护理规范。11.2应在导管和引流袋的适当位置贴有管
路标识,并标明管路名称、更换日期,字迹应清楚整洁。11.3应根据患者情况采用胶布、敷料、导管固定器等适当方式固定管路,责任护士应观
察导管位置、深度及导管周围皮肤和敷料情况,并记录。11.4应根据管路滑脱风险评估要求,动态评估患者管路滑脱风险,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
预防措施;高风险者,应有预防管路滑脱风险标识。11.5应对患者及家属、陪护进行有关健康教育和指导,预防管路滑脱。11.6可对躁动或
有拔管风险的患者实行保护性约束,并注意观察约束部位皮肤情况。11.7一旦发生管路滑脱,应立即报告医师,并按不良事件上报流程上报。
11.8应对护士进行预防管路滑脱知识培训,并有培训记录。《中国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12.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处置12.1
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原则、组织体系、运行机制及应急保障措施。12.2应根据突发事件类别,制定专项具体的应
急处置流程,如火灾、停水停电、地震、暴力事件、医疗纠纷、自杀、突发病情变化等,包括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处置措施、组织调动及物资
保障等内容。12.3应建立定期评估制度,分析评价应急预案与流程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动态优化应急预案与流程。12.4护
士应知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与处置流程,并予以遵循,应对突发事件。12.5应针对突发事件特点,识别事件的危害因素,分析事件可能产生的直
接后果以及次生、衍生后果,并评估各种后果的危害程度,制定控制风险、消除隐患的措施。12.6应采取多种形式对护士进行应急预案与处置
流程培训,并有培训记录。12.7应建立应急演练制度,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中国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13.护理不良
事件管理13.1应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管理组织,包括院-科-护理单元或院护理单元组织,有专职或兼职人员负责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工作,包括
分析、整改、追踪、持续改进等。13.2应建立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制度,包括报告、处置、监测控制、持续改进等。13.3护理不良事件的分级、分类、防控、报告、处置、监测控制、持续改进,按照T/CHAS10-4-6-2018执行。《中国医院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标准》14.护理质量安全相关监测指标14.1护患比(普通病房、重症监护、新生儿、手术室、急诊)14.2医护比14.3压力性损伤发生率14.4跌倒发生率14.5用药错误发生率14.6输血反应发生率14.7输液反应发生率14.8人工气道意外脱出发生率14.9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14.10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14.11留置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14.12患者满意度患者安全是一个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在医疗保健中,患者受到伤害的概率高达1/300。保障患者安全,需要我们不断创新模式!谢谢!
献花(0)
+1
(本文系恩纳evcf964...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