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马克思各个章节重要知识点汇总-自考
2020-06-18 | 阅:  转:  |  分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绪论

一.如何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泉?

答:1.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彻底批判了他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对它进行了根本改造,创造了唯物辩证法。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收集和研究了关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大量历史资料,详细的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经济结构及其固有矛盾,揭示出它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最主要的是严密论证了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革命的变革。3.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工人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批判地吸取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变革。

二.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3.列入马克思主义的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的、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四.如何正确理解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

答: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4.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五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2)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的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3)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课本p97)结合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各自的基本形态,说明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解释了世界的本质问题?(1)凡事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它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它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2.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是人类认识长期发展的结晶,被自然科学和哲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1,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是联系的本质内涵。2,联系的普遍性指的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诸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另一方面,一个事物与外部其他事物也处于联系之中。联系的普遍性要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理解。3,联系的多样性是指,联系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的联系和间接地联系,有内部与外部的联系,本质与非本质的联系,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到不同的作用。新事物是旧事物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合乎规律的产物。第二,新事物是促使旧事物灭亡的因素,但又是旧事物不能战胜或克服的因素。第三,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总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结果。(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3)全面观点和片面观点的对立;(4)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2.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方面转化。?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现象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到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种趋向发展。规律的特点主要有:(1)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能够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2)规律具有重复性。这是其最基本的属性,人们正是对社会、自然现象的多次重复进行探索,抓住其内在联系,证明它的规律性;(3)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虽然不是一成不变,但它具有相对稳定性。比如农历的,几千年来虽然有些变化,特别昌近几年虽着地球变暧,节气略有提前,但总的规律没有大的变化。1.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联系实际的原则‘‘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能加速或者延缓社会的发展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自然界必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两个方面。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者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主要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反者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有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地位决定的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

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第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如何理解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因为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所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把社会关系归结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历史决定论。

简述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首先,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其次,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对应的线性因果联系,决定,而是多值得、第四,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1.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答: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为什么说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2)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3)改革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4)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3.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们从事精神活动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其他物质条件,人们便不能进行社会的精神活动

(2)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科学知识文化本身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理论将群众的实践经验概括为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文艺作品则以具体的、典型的形象表现人民的实际生活(3)在历史上的各个时代,都有许多知识分子,虽然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但按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表现的社会作用,则应当归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我国现在的知识分子,更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精神财富成果,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

4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5.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

答:(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3)社会革命往往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革命一般不发生激烈的外部冲突

6.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1)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2)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7.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

(1)阶级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

8.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在阶级社会,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或摧毁旧的国家政权,建立革命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较高的社会形态代替较低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目,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

(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

9.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

社会革命有多重类型。主要有: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在奴隶社会,奴隶反对奴隶主阶级的革命;在封建社会,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等等

10.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

11.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

(1)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主动的、自觉地(2)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3)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

12.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对人的本质的界定,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既包括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区别,又包括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区别。所以,它讲的不是一切人所共有的本质,而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本质,即认得具体本质(2)由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

13.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2)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3)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践

(4)个人的解放语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

14.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1)一般来说,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比同时代、同阶级的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常常是社会发展的先导。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起着倡导者和发起人的作用(2)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根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政策和战略、策略,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进行斗争。他们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别是在复杂的阶级斗争中,没有他们的组织和领导,不可能取得胜利(3)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某些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成为开明的政治家,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也对社会发展起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4)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等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于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15.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1)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2)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1、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遇到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这种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2、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3)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

16.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答: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内容是:(1)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2)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集团及拥护社会主义和赞成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也都属于群众的范围。

(3)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人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而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作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7.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答: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18.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1)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2)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和环节,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3)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改革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有序地、渐进地进行的。

19.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20.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1.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正是为探寻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们以日益合乎客观规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2)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1.、在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2、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择(3)每一种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22.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以五种社会形态划分为例,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

23.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

24.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

(1)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领域,必须建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重任,发挥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发货着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

25.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1)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的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主义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4)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要作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

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

(3)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意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与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无产阶级革命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为什么说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友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是说,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消灭过时的旧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但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总是要维护旧的生产关系。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首先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即改变旧的上层建筑,最主要的是消灭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在封建社会末期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小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个体私有制基础上,以手工劳动进行商品生产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起了重要促进作用.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第二是所有权不同。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因此商品经济既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又是私有制的产物。一,二战后,垄断组织的发展有了哪些新特点

第一,企业兼并速度加快,混合兼并占主导地位。第二,企业规模扩大,垄断程度提高。第三,垄断组织的生产经营多样化,混合联合企业大量涌现

第四,垄断组织向国际化方向发展。跨国公司迅速增加。

二,怎样看待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1,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2,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的垄断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三,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规律所需要的巨额资金。(2)在一些大规模的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五,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

(1)从资本输出国既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这方面看,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是1,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2.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3.资本输出是输入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

(2)对于那些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国外资本的输入,有两重作用。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但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六,谈一下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主要内容和后果

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主要内容:经济全球化本质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的全球化3,资本的全球化

后果:经济全球化使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生产要素在国际间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带来巨大的分工收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进程,是一把双刃剑,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扩大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等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的全球性协调机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得爆发全球性经济危机风险不断增大

七,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都做了一系列的调整

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只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进一步扩大,公民权利的内涵与外延有新的拓展,公民在法制范围内较广泛的通过个人的政治,法律行为,或以团体,组织,政党为单位通过集体政治,法律行为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谋求自身利益,意识形态中左翼和右翼的分歧逐渐减弱,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更加鲜明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它的历史过渡性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

(2)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

怎样看待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答:(1)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2)资本主义各国治疗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3)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从而消灭延续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

1.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答:(1)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3)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战时共产主义在经济上的主要特征?

答:(1)取消商品货币关系。(2)生产和流通由国家政权统一集中管理。(3)生产资料和粮食等主要生活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答:(1)改变战时共产主义下废除商品货币关系、变成实物经济的做法,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

(2)在城市中要积极发展商品经济。(3)在农村则果断地变余粮征集制为农产品收购制。

.简答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答:(1)首先,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讲。

(2)其次,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强的扩张。

(3)再次,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基本特征认识:1.解放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基本和首要的任务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共有制,消灭剥削和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4.社会主义事业要有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5.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6.以人为本构建???

六.为什么要充分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越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历史任务2.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3.这些国家建设发展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4.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利用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总结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到启示是1.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2.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3.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与步骤,循序渐进4.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1.工人运动的发展2.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社会主义革命要有正确的思想领导2.政治领导方面要审时度势,提出符合实际要求的斗争目的,制定正确的战略3.组织领导方面在革命中通过党组织把广大工人阶级和革命政党群众动员组织起来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人类社会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的科技水平极大提高而实现的,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

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这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无论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或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3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分配方式是怎样的?(252)

生产资料所有制:(1)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2)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全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真正体现出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完全平等关系,从而彻底铲除以往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同时也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多种公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差别也随之消除。共产主义社会中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占有并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的成果也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为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全面发展服务

分配方式:(1)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基础上,个人消费品实现按需分配原则

(2)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旗帜。这里的各尽所能,既体现着每个社会成员把向社会贡献自己的能力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应尽的社会义务,又体现着每个社会成员都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从而都能充分地施展和全面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所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只是一个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而且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4为什么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将自行消亡?(254)

消灭阶级,首先是指消灭剥削和被剥削阶级的差别和对立,同时也包括工人和农民作为阶级的差别。彻底消灭阶级,只能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阶级的统治工具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随着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彻底消灭,全体社会成员都将融合成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劳动者,因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社会强制力量的国家机关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从而自然而然地自行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意味着实现了世界的和谐

5什么是共产主义精神境界?(255)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表现在多方面:

人们树立了高度自觉地劳动态度,遵守社会纪律,团结互助,诚实友爱,完全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进行劳作和参与社会活动,人人都习惯于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

人们既摆脱了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摒弃了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树立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6怎样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256)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和变换工作,把从事不同社会职业作为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旧式分工的束缚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的束缚、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共产主义社会所实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使人自身个性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人不仅完全摆脱了自然界的奴役,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而且成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发展。还应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7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

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第二节

8共产主义社会两阶段共同特征和重大区别是什么?(258-259)

五大共同特征: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社会形态,它们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1)二者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公有制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属劳动者共同所有,并为社会公共的利益服务和使用。

(2)二者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3)二者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都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

(4)二者都要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关系。

(5)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七大区别: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大差别:

(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虽有了较大发展,但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远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程度。

(2)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公有制本身还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等多种形式,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地位条件下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建立起单一的社会公有制。

(3)社会主义社会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还存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则是按需分配原则。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规律仍起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归于消亡,劳动具有完全直接的社会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由计划所调节。

(5)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劳动还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已经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制度,但阶级和阶级差别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仍须存在。共产主义社会则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自行消亡。

(7)社会主义社会虽已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但仍存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小资产阶级习惯势力也长期存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都将极大提高,建立起高度的精神文明,造就出一代共产主义新人

人类社会为什么必然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260)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定要被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由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调整和完善,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向前发展。

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将推动者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9怎样理解共产主义事业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261)

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彻底解放全人类。这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地位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科学结论,终于使人类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由空想变为科学。总之,共产主义之所以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就在于它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追求与符合规律的科学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以来,就已经在不断实践之中。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正是共产主义事业在现阶段的实践。所以,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早已存在于我国的现实生活中。

10实现共产主义为什么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262)

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要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

(3)实现共产主义需经更长的实践过程(4)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11.为什麽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和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但是,共产主义的物质和社会的条件,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

(2)、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共产主义社会不会自行到来,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共创造出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逐步创造条件的过程。

2、为什麽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1)理想是人生奋斗的目标。人们所追求的理想有社会理想、职业思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社会理想。(2)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可以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

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怎样的关系?(1)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为实现我国现阶段的共同理想而奋斗,必须坚持共产主义发展方向,以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目标。(2)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经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足发展,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增砖添瓦,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创造条件。所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

6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1841年以前曾经接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从1841年下半年起转向L.A.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他们吸取G.W.F.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而摈弃其唯心主义,吸取费尔巴哈哲学中唯物主义而摈弃其形而上学和社会历史问题上的唯心观点,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他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同时批判地继承法国资产阶级历史学家J.-N.-A.梯叶里、F.-A.-M.米涅等人的阶级斗争思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1841年柏林大学毕业后,在报刊上发表革命民主主义言论。从1842年10月至1843年3月担任《莱茵报》主编,尽力为劳苦大众申辩。他在实践中第一次遇到要针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促使他去研究经济问题。恩格斯于1842年底到达英国后也注意研究政治经济学。他们从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D.李嘉图的著作中吸取劳动价值论而摈弃其掩盖资本家剥削的理论,发现剩余价值剥削的秘密,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1842年起他们研究C圣西门F.-M.-C.傅立叶和R.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从1843年起分别在英国、法国参加工人运动,通过亲身实践转向工人阶级立场,并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动揭露和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天才预测中吸取合理因素而摈弃其唯心史观和空想部分,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白皮书第一章

简答

1.简述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客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欢的局限性。

3.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含义: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

4.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的相互联系,彼此孤立;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主张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问题;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作用。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质生活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总之,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2)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统一的。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表现在:现象是事物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事物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另一方面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

(3)本质和现象之间不是并列的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结底依赖于本质。

7.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原理内容(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1)一切从实际出发(2)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8.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2)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

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论述题

1·试述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科学研究的指导意义。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1、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意义: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性现象所迷惑。2、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性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3·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是第一位的原因;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外因的作用无论大小,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的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4·试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白皮书第二章

简答题

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2-106

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2-101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4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2-113/116

答: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有两个含义:

(1)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2)真理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

5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2-109

答:认识的这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

(1)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2)只有经过这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发展。

6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2-115-116

答: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真理是绝对的,同时又是相对的,具有相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相对性称作“相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有两个含义:

(1)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2)真理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

7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2-101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8.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论述题

1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答: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2)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2-106-108

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1)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把它当作普遍真理,到处搬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2)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书本出发,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这两种错误都曾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避免的。

3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110

答: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客体和主体诸多因素的限制,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

(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3)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完全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认识使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5)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4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答:(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5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其现实意义。2-118

答: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论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真理问题上的革命变革,它彻底推翻了主观真理论者在真理标准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第二,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6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2-128

答:(1)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2)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

白皮书第三章

简答题

1.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答: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3-173

答:(1)是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

(2)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英雄史观。

(3)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

3简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内容。3-142

答: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

4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134

答: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要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5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3-144

答:政治上层建筑亦称实体性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

观念上层建筑又称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互相转化。

(1)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2)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既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6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3-174

答: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的内容是:

(1)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2)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集团及拥护社会主义和赞成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也都属于群众的范围。

(3)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人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因而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作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7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3-154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8简述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的区别

答:(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国家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3)社会革命往往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一般不发生激烈的外部冲突。

9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3-153、154

答:社会基本矛盾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

(1)首先,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社会的上层建筑,所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2)其次,由于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经济基础是联系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10简述上层建议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内容。3-145?

答:?(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11与其他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哪些特点?

1、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论述题

1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马克思明确指出: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经为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所证实。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其中的生产资料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劳动者也同样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改变了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和管理水平。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提高了生产劳动能力。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19世纪末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是科学、技术、生产三者关系发生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生产、科学、技术三者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发展推动技术进步,进而推动科学的发展。

2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3-135

答: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2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3.试述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并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3-164

答:我国改革的性质和特点:

(1)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我国的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3)我国的改革是在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中的社会主义自我完善过程。

(4)我国的改革必须正确处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之间的关系。

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1)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2)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3)改革革除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4)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4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答: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即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的作用。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是实现“得民心、存社稷、固君位、达邦宁”的“驭民”、“治民”之术,其价值取向是君本位而非民本位。以人为本也不同于西方的人本主义。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权、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西方人本主义,以个人为本位、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本追求,在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个人利益至上。同时,人本主义离开具体的历史条件,离开人的社会性,以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人性说明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取得和维护统治地位服务的。马克思尖锐地批判了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揭示了其唯心主义的本质,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学说。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体现了剥削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3)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试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以及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它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

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却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既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答:?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2、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二、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民主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白皮书第四章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就是具体劳动,具体劳动能够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出使用价值,不同的具体劳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从一方面看就是抽象劳动,它是人们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实体。所以,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2.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他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意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注意的不学实质。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

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意义: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注意的不学实质。通过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不是由不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

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的获得吗?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总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通过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当各个资本家进行激烈竞争,社会的平均生产率就会提高,从而导致商品的社会价值下降,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就会消失。不过,这时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又会强制一些资本家采用更新技术,从而又重新产生超额剩余价值,重复着上述那样的过程。

单个企业不能够稳定长期的获得。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超额剩余价值只是暂时性的东西,但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来看,它又不是暂时性的东西,而是经常存在的,只是不固定于某个或某些企业而已。?

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11.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支配者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各个环节。(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三·论述题

1.论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构成,因而就需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及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首先是从个别企业开始的,个别企业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其它资本家为此目的开展竞争,从而提高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因此,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2.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内容: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3.论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有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4.论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制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3)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力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白皮书第五章

简答题

1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度,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实质:

(1)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3)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2.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答:垄断利润的源泉,归根到底仍然是雇佣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四条途径获得的:

(1)加强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2)掠夺非垄断企业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和其他商品生产者所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3)加强对国外劳动人民的剥削;

(4)通过资产阶级国家干预经济如军事订货、实行财政补贴、减免税款等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组织的再分配。

垄断利润不仅体现了垄断资本剥削和压迫国内外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经济关系,而且还体现了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利润分配关系

3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6-277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的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种结合有多种形式,并且这些具体形式还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其基本的、主要的形式则可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6-293

答:(1)从生产力方面看。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度,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3)从上层建筑方面看。

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5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6-293

答:(1)在所有制关系上,出现了所谓资本社会化的趋势,建立和发展一定比重的国有经济,同时私人企业股权分散化,并出现了工人持股的现象。

(2)在劳资关系上,采取包括建立所谓劳资共决制度,发挥工会在维护工人就业、工作条件改善和进行工资谈判等方面的作用,允许工人代表参加企业管理等多种形式,改善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3)在分配关系上,许多发达国家对收入分配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如实行社会福利政策,通过再分配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6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6-296

答:(1)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

(3)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

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6-277

答:第一,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第二,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

第三,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8资本主义垄断阶段的竞争与自由竞争阶段的竞争有什么不同?6-272

答: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有:

(1)竞争目的不同;(2)竞争手段有了新的变化;(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4)竞争的范围不同。

9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6-265

答:(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2)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

(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

10.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6-292

答:其内容包括:(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有哪些?主要机制是什么?(大P279-280)

答: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特定情况下,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这也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具体体现。

12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6-291

答:从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13简述垄断阶级竞争依然存在的原因。

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第一,因为垄断并没有消除商品经济.第二,大量的非垄断企业仍然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第三,垄断企业(组织)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垄断使竞争更加激烈.这表现在垄断的条件下,竞争的目的、竞争的手段、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竞争的范围都发生了变化.

论述题

1论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事什么。答:(1)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经济全球化又叫世界经济国际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其本质就是资源配置国际化。(2)经济全球化的内容:第一,生产全球化。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高精尖产品和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的加强,各国在生产商的密切配合的趋势。第二,贸易全球化。首先,新科技革命中出现了很多新兴产业,国际产业结构的变化、各国间产业分工的深化和产业在不同国家间的梯度转移,使得各国间交流产品和必要性大大增加了。其次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的高效率、大批量生产、也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扩大国际贸易规模。第三、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普遍提高了,对各国产品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这又从一个侧面促进了贸易的全球化。最后,新的更便捷更灵活的贸易方式,以及国际协调对贸易限制的减少,也都从不同方面促进了贸易全球化。第三,资本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趋势。(3)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迫切需求,因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不但是发展中国家的迫切要求,也是发达国家过剩资本的一个出路,而且发达国家间的相互投资也在增加。

2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的影响。6-284

答: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资本输出的可能性:

(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步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

(2)这些国家的劳动者出现了分化,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且价格很低的劳动力供给。

(3)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为输入资本提供了一定条件。

对于那些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国外资本的输入,有两重作用。

(1)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和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2)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3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及其作用和后果。?

答: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一手就是资本输出,即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利用这些资本作武器,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这些的国家劳动人民,掠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最终为金融资本控制这些国家、形成金融资本的国际统治服务。

从资本输出国即垄断资本主义国家这方面看,资本输出的作用和后果是:

?(1)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2)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

?对于那些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国外资本的输入,有两重作用。

?(1)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和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2)但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并不是平等互利的,他们通过不平等的贷款条件、不等价交换等方式掠夺、剥削输入国人民,攫取了输入国巨额的国民财富,又使这些国家长期得不到顺利发展,继续处于贫穷落后的境地。

白皮书第六章

1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7-331

答: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2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7-326

答:(1)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2)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3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在曲折中前进的?7-329

答: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

(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

(3)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格局的变动演化,也是决定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

思想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政治领导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要起到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

组织领导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在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地进行

5、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有不同特点

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导致各国发展道路不同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6、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论述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

第一,这些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第二,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必然面临着国际和国内的种种挑战,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第一,在这些国家里大力发展生产力,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第二,在这些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第三,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是在与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环境下,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曲折前进的,面临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这些国家的执政党和广大人民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利用,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2、试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有:

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第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在社会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有所不同,但这一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

第四,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政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

第五,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白皮书第七章

简答题

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物质基础?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人类社会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的科技水平极大提高而实现的,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

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这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无论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或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

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全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真正体现出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完全平等关系,从而彻底铲除以往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同时也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多种公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差别也随之消除。共产主义社会中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占有并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的成果也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为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全面发展服务。

简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个人消费品相应的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即根据各个社会成员的实际需要分配个人消费品,以充分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旗帜。这里的各尽所能,既体现着每个社会成员把向社会贡献自己的能力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应尽的社会义务,又体现着每个社会成员都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从而都能充分地施展和全面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所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只是一个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而且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

简述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条件?

消灭阶级,首先是指消灭剥削和被剥削阶级的差别和对立,同时也包括工人和农民作为阶级的差别。彻底消灭阶级,只能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

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力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阶级的统治工具。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随着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彻底消灭,全体社会成员都将融合成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劳动者,因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社会强制力量的国家机关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而自行消亡。只有在阶级被彻底消灭的条件下,国家才能随着阶级的消失而失去其存在的必要,从而自然而然地自行消亡。

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意味着实现了世界的和谐。

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和变换工作,把从事不同社会职业作为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共产主义社会所实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使人自身个性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人不仅完全摆脱了自然界的奴役,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而且成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

6为什么说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

答: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

(1)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2)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从而导致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曲折前进的过程。(3)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格局的变动演化,也是决定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

7.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

?1.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资料极大丰富;???2.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劳动成为人们的第一需求;3.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论述题

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展望。

答: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他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

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共产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人类社会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恩格斯在分析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时强调指出:“唯有借助这些生产力,才有可能实现这样一种社会状态,在这里有任何阶级差别,不再有任何对个人生活资料的忧虑,并且第一次能够谈到真正的人的自由,谈道那种同已被认识的自然规律和谐一致的生活。

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这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无论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或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

试述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点与差别。

答:共同点(1)二者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公有制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属劳动者共同所有,并为社会公共的利益服务和使用。(2)二者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3)二者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都是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4)二者都要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关系。(5)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大差别:

(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远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生产力高度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程度。(2)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公有制本身还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等多种形式,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地位条件下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建立起单一的社会公有制。(3)社会主义社会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个人收入分配原则,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按劳分配为主体与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是按需分配原则。(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规律仍起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归于消亡,劳动具有完全直接的社会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由计划所调节。(5)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劳动还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已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民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6)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制度,但阶级和阶级差别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无产阶级专政仍需存在。共产主义则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自行消亡。(7)社会主义社会虽已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但能存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小资产阶级习惯势力也长期存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都将极大提高,建立起高度的精神文明,造就出一代共产主义新人。







献花(0)
+1
(本文系上官浩宸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