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stamp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1_也谈谈京剧的知识和样板戏
2020-06-21 | 阅:  转:  |  分享 
  
也谈谈京剧的知识和样板戏(上)首先略说一下京剧的表演程式,这一点九天揽月也提到了。京剧是一种程式化的表演,是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以梅兰芳的
名字命名。另两大表演体系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其中斯系在世界各国的影剧表演中影响最大。梅兰芳三十年代访欧时,斯和布
都看过梅兰芳的表演,也都大加赞赏,并一致认为梅兰芳的表演能够印证他们各自的表演理论,于是梅兰芳体系就这样也成为了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京剧的表演,主要是采用程式化的表演和象征性的表演来体现。比如不同的行当和角色,采用不同的台步,不管剧本内容如何变化,这些台步的方式
都是不变的,这就是程式化表演;比如京剧舞台上不可能牵马上去,演员就是用手持马鞭和特定的脚步动作,来表现上下马和纵马驰骋等等,这就是
象征性的表演。京剧的程式化、象征性的表演和行当划分,其实不是京剧的独创,而是从元杂剧时代继承下来的,并通过京剧发扬光大,以致在全国
各个不同的戏曲剧种都占据了主流地位,成为中国戏曲独有的表演体系。这是个经历了几百年(至少是从元代开始,到清末民初最后定型)磨炼的表
演体系,到建国时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但京剧声乐系统的定型,则要晚得多,因为京剧从“徽班进京”开始形成时,还是一种以地方方言为基础的
地方戏,直到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的“同光十三绝”成名,才基本形成了后来的京剧声乐系统,标志是有了京剧特有的“京白”(京腔的念白)和“韵
白”(以湖北汉剧方言特点为基础的念白,俗称“上口”),且还没有定型。“同光十三绝”指当时十三个著名的明星演员,其中有梅兰芳的祖父
梅巧玲(被慈禧太后称为“胖巧玲”),还有后来对京剧声乐系统定型起了决定性作用的谭派须生创始人谭鑫培(艺名“谭叫天”),当时在“十
三绝”中还是以武生行当成名的小字辈儿。到光绪末年,谭鑫培以须生的唱腔创立了京剧声乐的“板腔系统”,这才是京剧声乐系统定型的标志,谭
鑫培也以须生行当开启了京剧表演的流派诞生。这一系统诞生后,谭鑫培创立的谭派,对京剧的影响达到一时间“无生不谭”的程度,同时其他行当
也遵循谭鑫培板腔系统,逐步形成了各自的流派,京剧致此成为了中国戏曲的头牌。“板腔系统”说起来比较复杂,大致是演员的唱腔与乐队中的“
板”相互配合的固定模式。因为京剧唱腔比较歌曲而言,曲调相对简单,但非常强调节奏变化,这个变化就是靠演员的“腔”与乐队的“板”之间的
配合来完成。京剧乐队中演奏京胡、京二胡、板胡的琴师,似乎是最为重要的乐器人物,所有的唱腔伴奏都由琴师来完成演奏配合。其实琴师在京剧
乐队中只相当于交响乐队中的第一小提琴手而已,真正的乐队指挥,是负责演奏板鼓的那个俗称为“打鼓佬”的人,这个人才是乐队的核心和指挥,
因为他手中的“板”,决定着与演员唱腔的配合。大家看京剧时注意一下,演员起唱前要念一句非常简短有力的台词,称之为“叫板”,就是演员在
提醒“打鼓佬”的打板配合,接着就会有“哒哒”的板声响起,然后才是胡琴开始演奏,这个板声,就决定着演员声腔开始的节奏。京剧的唱腔以“
西皮二黄”为主,这个声乐系统说起来太复杂,在此仅告诉大家一个简单区分西皮二黄的诀窍(不是绝对性的正确,只是听戏时的简单区分而已)
:京剧唱词的主体,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虽然西皮和二黄中两种句式都经常出现,但大部分时候,七字句的为西皮,十字句的为二黄。七字句
大多为“四、三”结构,十字句大多为“三、三、四”结构。以《红灯记》中李玉和的唱段为例:“浑身是胆雄赳赳”(七字句)一段,就是以西皮
为主;“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十字句)就是二黄导板。当然我说的这个诀窍只是大致而言,无论是传统戏还是样板戏中,对句式有所改
变和突破的地方比比皆是,不可视为绝对性的原则。唱腔之外,京剧的表演基本功分为“唱念做打翻”五大类。唱指不同行当的唱腔,念指京白和韵
白的念白,做指无唱无念时的各类象征性动作,打指空手或持有器械道具的武戏对打表演,翻指各类武打戏中龙套演员(很多剧目中,主角配角往往
因服装即行头的关系,不能表演翻的动作)翻跟斗,其中许多名称还被现代体操运动所继承。比如“小翻”,体操中指侧手翻,“单蛮子”体操中指
侧空翻等等。京剧中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动作也属于“翻”的范畴,即“铁门槛”,这个动作用文字描绘起来太复杂,我就不具体写了。京剧另一个
独特的地方在于它的行当划分。京剧的行当划分继承自元杂剧,不但京剧有行当划分,全国各地的传统戏曲基本都有类似的行当划分。京剧的行当,
按一般俗话说是“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这其中,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继承自元杂剧,是行当划分的基本程式。神仙老虎狗是民国之后京剧大
流行,才演化出来的配角性的角色,其实算不上基本的行当。“神仙”,主要是如《十八罗汉斗悟空》、《闹天宫》之类的《西游记》剧目(俗称“
猴儿戏”)中配合武打戏的角色;“老虎”主要是《武松打虎》、《李逵探母》中的老虎角色,一般俗称为“虎形”;“狗”的角色更少,基本只
有如《封神榜》或《闹天宫》等剧目中跟随杨戬、二郎神的那个哮天犬。所以,“神仙老虎狗”够不上是行当,只是相当于戏份较多的龙套而已。“
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在元杂剧时代就已经形成,在京剧中则演变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个行当内又有更细致的划分。下面对这些行当做一
下具体的介绍。之所以要介绍行当,因为这关系到京剧演变的历史,即便是样板戏中,这些行当也都存在,并一直带有传统戏班的色彩,我在下面会
具体说明。首先行当的名称“生旦净末丑”,就具有很鲜明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色彩,都含有“反其道而用之”的避讳或吉祥之意。“生”,元杂剧
时代指小生、老生和武生,扮演青年男性和老年男性角色。这类角色中,老生唱腔用真声,小生唱腔用假声,武生有大量的打、翻动作,需要演员对
五大基本功熟练掌握,故特别反其意起名为“生”,指“生疏”之意。在京剧行当中,“生”行除小生、老生、武生外,还加入了元杂剧时代属于“
末”行的须生。“旦”,元杂剧时代和京剧行当里都指女性角色,包括正旦(俗称“青衣”)、花旦、老旦等,分别指女主角、年轻未婚女性和老
年女性。京剧行当中增加了刀马旦和武旦,刀马旦表演以做工为主,武旦表演以武打为主,这两个行当元杂剧时代都属于生行中的武生(传统戏曲排
斥女演员,这些角色也都是由男演员来演)。“旦”指白昼之意,在传统的阴阳学说中,女性属阴,故对女性角色反其意起名为“旦”。“净”,就
是花脸角色,因角色需要满脸化装(俗称“勾脸”),故反其意起名为“净”,指“干净”之意。在京剧行当中,净行主要分为铜锤花脸(以唱工为
主)、架子花脸(以做工为主)和武花脸(以武打为主)。还有一类以念工为主的反派净角(典型的就是大家熟知的白脸曹操),归入架子花脸。“
末”。这个行当是元杂剧时代特有的,相当于京剧中的须生,一般在剧中担任第一男主角,也称为“正末”,在京剧行当中基本归入了生行。与京剧
不同,元杂剧中所有的第一男主角都由正末扮演,比如《李逵负荆》中的李逵,京剧中是净角中的架子花脸扮演,但元杂剧中则由正末扮演;《窦娥
冤》中的女主角窦娥由正旦扮演,其父窦天章则由正末扮演。由于元杂剧中这个行当通常担任排行首位的第一男主角,故反其意起名为“末”,指末
位。“丑”,这个行当俗称小花脸或三花脸,主要分为文丑(下分为若干不同的丑角)、武丑和丑婆等,以扮演各类小配角为主。其中的丑婆为带有
讽刺性和喜剧性的中老年女性角色,到今天在京剧中还是由男性丑角演员来扮演。这个行当的名称“丑”,解释起来比前面各个行当都要复杂。这个
“丑”字,不是指丑陋或丑化之意,而是地支和十二属相中的第二位,即“子丑寅卯”和“子鼠丑牛”的丑字!因为丑角这个行当,虽然很少有担任
主角的时候,但却往往是具有“百搭”性质的演员,随时可能去填补其他各个行当的空缺,以至于有“无丑不成戏”的俗语。更重要的是,在传统的
戏班子里面,这个角色的演员,还往往会是戏班子的班主!大家可能听说过一个传闻,即马戏团的团长往往是演小丑的。这其实与京剧行当中的丑行
性质相同。因此,对“丑”这个名称的解释就有两种:一种是因丑角是戏班子的第一号人物(班主),所以反其意用第二位地支起名为“丑”,指不
是第一位之意;另一种是因丑角需要灵活变换各类角色,带有多变灵动的特征,故反其意用十二属相中第二位“丑牛”起名,指笨拙之意。京剧自谭
鑫培创立谭派以来,明星辈出,各个行当形成的流派众多,就不一一介绍了。京剧的剧目名称,一般都采用二字、三字和四字的格式,最多见的是三
字格式。在总的剧目名称下,还可分有折子戏的名称,多以二字的格式出现。京剧的剧目分为全本戏和折子戏两种(一般单个演员的清唱或彩唱,
不构成一台戏),传统的著名剧目中,有许多其实是折子戏(就是在完整的全剧中选择一两场)。比如九天揽月提到的,薛平贵与王宝钏的那出戏,
全本戏叫《大登殿》,一般常见的则是其中《投军》、《别窑》两出;大家熟知的《二进宫》,全本戏是《龙凤阁》,全剧由《大保国》、《探皇陵
》、《二进宫》三折组成。著名剧目《失空斩》,则是由《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三出折子戏,取名称的第一字组成全本戏。现代戏和
样板戏,则基本都是全本戏。75年左右,曾一度尝试推广样板戏的折子戏,在北京人艺剧场专门组织演出了《沙家浜》、《红灯记》的折子戏。但
效果似乎不好,后来也就没有继续推广了。传统的戏班中,各个行当的演员都需要有。即便某些戏班行当人手不全,也需要有其他行当的演员能否反
串弥补。在过去的戏曲行业中,各个角色都考登台才能参与戏班的收入分成。所以戏班必须对各个行当都必须有所照顾,以便所有人不管多少,在一
次演出中都有机会参与分成。久而久之,京剧的全班剧目中,就形成了各个行当齐备的特色,即使某些剧目中,某些行当没有角色,也要设法安排没
角色的行当演员出演龙套。举例说明:《龙凤阁》一剧中,实际有剧情角色的只有青衣、须生、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四人。但为照顾其他行当,《探皇陵》中的常随官就由老生扮演,一众龙套将官中分别有各类净角和丑角;《二进宫》中的杨公子由小生扮演(只有一句唱词);徐小姐由花旦或刀马旦扮演(只有一句台词念白和几个做工、打工动作)。这种行当齐备的特征,在样板戏中也被继承了下来。样板戏形成和流行的整个历史阶段,从京剧艺术的角度来看,也就是对上述基本京剧特征在做继承、改善和突破的过程,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但还是成功的部分更多。下一篇我将结合上述京剧特点来谈谈样板戏。
献花(0)
+1
(本文系stamp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