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成药应用中医四诊——问诊(问寒热与汗)主讲教师:秦建设(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020.05?学习目标掌握寒热变化与汗异常的特征与临床 意义。熟悉他们之间的区别。了解他们产生的机理。《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 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问寒热是询问患者有无冷与热的感觉。通 过问患者寒热感觉可以辨别病变的寒热性质和阴阳盛衰等情况。询问寒热症状的轻重程度、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临床表现特点及其兼症等 。恶寒发热恶寒发热,是指在恶寒的同时,伴有体温升高,恶寒与发热并存的现象它是外感表证的特征性症状。也就是说“但见一分恶寒,便有一 分表证。”在治疗时,就可使用解表药。恶寒重发热轻,是外感风寒表证的特征。发热重恶寒轻,是外感风热表证的特征。恶寒发热均不明显,而伴 有明显恶风、自汗,是外感表虚证的特征。有时根据寒热的轻重程度,亦可推测邪正盛衰。邪轻正盛,恶寒发热皆轻邪盛正实,恶寒发热皆重邪盛正 虚,恶寒重,发热轻。但寒不热只有怕冷的感觉而无发热者,即为但寒不热。里寒证的特征性症状。可见于外感病初起尚未发热之时,或者寒邪直 中脏腑经络,以及内伤虚证等。新病恶寒,是患者时时觉冷,虽加衣覆被近火取暖仍不能解其寒。可见于多种外感病的初期阶段,或寒邪直中脏腑、 经络所致,病性多属于实。久病畏寒,是患者自觉怕冷,但加衣被近火取暖可以缓解。主要见于里虚寒证。机体内伤久病,阳气虚于内,温煦肌表无 力而出现怕冷的感觉。但热不寒但热不寒,是指患者但觉发热而无怕冷的感觉。多见于里热证。由于热势轻重、时间长短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临 床上有壮热、潮热、微热之分。壮热:即患者身发高热(体温超过39度),持续不退,属里实热证。潮热:即患者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有一定规 律,如潮汐之有定时。阳明潮热:其特点是热势较高,多在日晡时热势加剧。是由邪热蕴结胃肠,燥屎内结而致,病在阳明胃与大肠。湿温潮热:其 特点是虽自觉热甚,但初按肌肤多不甚热,稍久才觉灼手。临床上又称之为“身热不扬”。阴虚潮热:其特点是午后或夜间发热加重,热势较低,往 往仅能自我感觉,体温并不高。多见胸中烦热,手足心发热者,又称“五心烦热”。严重者有热自骨髓向外透发的感觉,则称为“骨蒸潮热”。微热 :即患者发热时间较长,热势较轻微,体温一般不超过38度,又称长期低热。可见于温病后期,内伤气虚、阴虚、小儿夏季热等病证中。寒热 往来是指病人自觉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其特征是寒热界线分明,一日一发或一日数发,是少阳半表半里证的特征,亦见于温病及疟疾。问汗问汗时 要询问病人有无出汗、出汗的时间、部位、汗量有多少、出汗的特点、主要兼症以及出汗后症状的变化。常能判断疾病在表在里,阴阳或盛或衰以及 预后的良恶。无汗外感病中,邪郁肌表,气不得宣,汗不能达,故无汗。属于卫气的调节功能失常。当邪气入里,耗伤营阴,亦无汗,属于津枯。 有汗若患者有汗,病程短,伴有发热恶风等症状,属太阳中风表虚证,是外感风邪所致。若患者大汗不已,伴有高热,面赤,口渴饮冷,属实热证。 是里热炽盛,蒸津外泄,故汗出量多。若冷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有呼吸喘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此时汗出常称为“脱汗”、“绝 汗”。是阳亡阴竭的危候,预后不良。若白天经常汗出不止,活动后尤甚,称为自汗。多见于气虚或阳虚证。若患者经常睡则汗出,醒则汗止,称为 盗汗。多伴有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等症,属阴虚。战汗若患者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辗转挣扎,继而汗出者,称为战汗。多见外感热病的过程中 ,邪正相争剧烈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病退,脉静身凉,烦渴顿除,此为正气胜于邪气,病渐转愈,属佳象;如战汗之后热势不退,症 见烦躁,脉来急疾,此为正气虚弱,不能胜邪,而热复内陷,疾病恶化,属危象。局部汗头汗:指患者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亦叫“但头汗出” 。头汗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逼津外泄;或病危虚阳浮越于上所致。半身汗:指半侧身体有汗,或半侧身体经常无汗,或上或下,或左或右 。可见于中风先兆、中风证、截瘫等病。多因患侧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调所致。手足汗:指手心、足心出汗较多。多因热邪郁于内或阴虚阳亢,逼津外出而达于四肢所致。小结:1.寒热的轻重、性质及持续时间。2.出汗的多少、部位及时间。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