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梳理汇总 |
|
|
2.用高压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冷却至室温,标记甲、乙、丙等。 3.将酵母菌母液分别加入试管各5mL,摇匀后用血球计数板计数起始酵母液个数,做好记录。 4.将各试管送进恒温箱,25℃下培养7天。 5.每天同一时间,各组取出本组的试管,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并作记录,连续观察7天。 六、实验结论:培养液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呈S型增长变化。 七、考点提示: 1.以防培养液带上杂菌与酵母菌形成竞争关系,抑制酵母菌培养。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应将 试管振荡几次,以便使酵母菌均匀分布,提高计数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2.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数同侧相邻两边上的菌体数,另两边不计数。 3.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怎样的措施?答:摇匀试管取1mL酵母菌培养液稀 4 释几倍后,再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所得数值乘以“n×2.5×10”,即为1mL酵母菌原液中酵母菌个数。 4.本探究需要设置对照吗?如果需要,请讨论说明怎样设计;如不需要,请说明理由。答:不需要。本实 验目的旨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在一定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变化,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数值,求得 准确即可。 实验十九: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一、实验原理: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研究土壤中动 物类群的丰富度,操作简便,有助于理解群落的基本特征与结构。 二、实验用具:70%酒精、放大镜、镊子、花铲、塑料袋、纱布、取样器、诱虫器、吸虫器、实体镜。 三、方法步骤: 1.取样:取样可以在野外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缺罐、 吸虫器等进行取样),(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在实验室进行观察。 2.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取样,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 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 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吸虫管采集。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 管中。 3.观察和分类:“观察和分类”需要借助动物分类的专业知识。 4.统计和分析:“统计和分析”,要求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并据此进行数据分析。 四、考点提示: 1.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 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 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2.进行这类调查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而不适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原因是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 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3.对土样中的小动物进行采集时,在诱虫器上方通常要放置并打开40~60W的电灯,这样做利用了土壤动 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管中,达到采集目的。 实验二十: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一、实验目的:设计一个生态缸,观察这一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实验原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将少量 植物,以这些植物为食的动物和其他非生物物质放入一个密封的玻璃缸中,便形成一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 态系统——生态缸。 三、实验材料:蚯蚓8至10条,蜗牛5至7只,小乌龟2至3只,浮萍,水草,蕨类植物和一些低矮 2 杂草,仙人掌或仙人球2至3株,粘胶足量,沙土8至10kg,玻璃板4至5m。 四、方法步骤: 1.按100cm×70cm×50cm的标准制作生态缸框架。 2.在生态缸内底部铺垫沙土和花土,花土在下,一边高,一边低;沙土在上,沙土层厚5至10cm。在缸内 低处倒进水。将收集或收购的动物和植物放在生态缸中,其中浮萍、水草与小乌龟放在水中,仙人掌或仙 人球移植到沙土上,蕨类植物和杂草移植到花土上,蚯蚓和蜗牛也放置在花土上。 3.封上生态缸盖。将生态缸放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4.每一个星期观察一次生态缸内的生物种类与数量变化,并且进行记录。 -30-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