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赣榆的历史沿革
2020-06-26 | 阅:  转:  |  分享 
  
赣①榆②(gaiyu)的历史沿革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夷)方。周属莒③、祝其④二国。春秋属莒、郯⑤。战国时,先后归越、齐、楚领地(周贞定王
元年(前468年)归越,安王二十三年(前379年)越都迁吴后,为齐、楚2国争夺,唯强者所有)。秦时置赣榆(或作“赣揄”)县,治于盐
仓城,属琅琊郡。前汉在境内置赣榆、祝其、利城3县,赣榆县治今盐仓城,属琅琊郡;祝其县治今古城,利城县治今利城,同属东海郡。平帝元始
元年(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以赣榆县2000户为扶德侯马宫食邑,县治徙郁洲(今连云港市北云台山)。
新莽时宫死国除地还于县,仍治郁洲。后汉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归东海国。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废赣揄县而升利城为郡,三国
魏文帝黄初六年(225)利城郡废为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08年)复置赣榆县,治艾不城,与祝其、利城同属东海郡。后复移治郁洲。东
晋时为南北交争之地,归属不定,至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复属晋。南北朝初属刘宋,明帝泰始五年(公元469年)县北部归魏,义塘戍
以南仍属刘宋,泰始六年(公元470年)南朝刘宋置青、冀二州治于赣榆县(郁洲)。萧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公元530年)梁于今县地置怀仁县
⑥,隶于北青州。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归魏,置义塘(郭下)、归义、怀仁3县属南青州义塘郡,治黄郭戍;上鲜(郭下)、洛要
2县属海州武陵郡,治洛要(今沙河镇城子村);赣榆(郭下)、安流、广饶、下密4县属海州东海郡,治赣榆(郁洲)。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
83年),废武陵、义塘2郡,以上鲜、洛要、归义、义塘4县入怀仁县,隶海州。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新乐,怀仁、利城、祝其等
9县隶海州,东海、青山、石城、赣榆4县隶环州。六年,省新乐入祝其。八年省祝其、利城入怀仁,废环州,以属县入东海。唐末藩镇割据,海州
属兖郓青密节度,昭宗光化二年(公元899年)归淮南。五代属南唐,周世宗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入于周。宋代怀仁属淮南东路海州,高宗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入于金,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改怀仁为赣榆。元改海州为淮安路海宁州,赣榆属之。明洪武元年(公元
1368年)海宁州复名海州,领赣榆县,属直隶淮安府。清初赣榆县隶江南省淮安府,世宗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海州为直隶州,赣榆隶
之。民国元年(1912年)废直隶州,实行省辖县,赣榆县属江苏省,民国23年(1934年)属东海专署,即江苏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
8年(1939年)侵华日军置赣榆县伪政府隶伪淮海特别区(后改为省)。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11月30日,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
,隶山东省滨海专署。民国三十年(1941年)1月,国民党赣榆区政府流亡外地,不久解体。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年12月在新浦重新
成立。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汪伪政权割赣榆、莒南、日照3县边区置芦山县。9月,日本投降,伪县政府解体;赣榆县抗日民主政府
进驻青口镇,自此作为县治;芦山县撤消,属县归还原建制。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1月26日,中共将赣榆县改名竹庭县,但并不为当时
官方承认。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年2月,国民党赣榆县政府移驻墩尚镇,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6月14日国民党赣榆县政府流亡东
海区新浦(今连云港市新浦区),11月7日解体。全境悉为中共控制。1950年10月,滨海专署改称临沂专署,竹庭县复名为赣榆县,隶于临
沂专署。1953年1月,赣榆县由山东省划回江苏省,隶于徐州专署;1983年3月,江苏省撤销各专区,实行市管县体制,赣榆划归连云港市
。2014年5月,经国务院同意,赣榆县整建制撤县设区,7月正式挂牌为连云港市赣榆区。注释:①赣(gàn),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
竷”的省略,表示众人且歌且舞。贛,篆文(,即“竷”的省略,众人且歌且舞)(貝,财宝),表示众人为财宝且歌且舞。籀文用“欠”(咏叹)
代替“夅”(多足共舞),强调歌咏赞叹。造字本义:名词,源出武夷山西麓、由南向北纵贯江西省全境的长江支流,古代河床富含金沙,幸运的淘
金者满载而归,他们将金沙视作上苍的恩赐,常常歌舞庆祝。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写成,误将篆文字形中的“止”写成
了“工”。《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赣”,依据类推简化规则,将正体楷书字形中的“貝”简化成“贝”。《説文解字》:贛,賜也。从貝
,竷省聲。?②赣(gai)榆:秦始皇陵西侧赵背户村秦刑徒墓出土的两片瓦当,分别刻有“赣榆距”、“赣榆得”(榆从“扌”旁)。《江苏省
地名录》载,赣榆县名得之于山水。《汉书》“柜”后注“根艾水东入海,莽曰祓同”。“根艾水”在所有典籍中都查不到,当然是因为它小,但从
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根艾的反切是“Gai”,因此,根艾水应为赣水。赣水是现在的青口河。县志中讨论的弇(读Gan或Yan)榆山无确切记
载。但从这条河溯源而上,发现这条河的上源有二,一是发源于莒南县的洙溪河(洙水),两源分别发源于十字路镇草沟北岭和相沟乡杨岭箭北岭,
在洙边村汇合后西折向南流。另一源为临沭县唐岭乡境内的镇武河,镇武河三条支流发源于玉山,在镇武庙汇合后入青口河(现为塔山水库)。《临
沭县志》载:“玉山,在县城东北15公里处,因山顶西南部有一块洁白如玉的石头,故名。”唐岭乡古时属赣榆地,玉山不像古地名,是否是榆山
之转?因此,赣榆县名应来源于“赣水榆山”,当然,榆山尚需考证。赣榆建县于土城,其下游仍为柜县,东汉建初五年(80),由于赣榆县划归
东海郡,因此柜县临海部分被划入赣榆和祝其县。赣水是一条多沙河流,在土城建县后,河道淤积,河中出现“古河套”(现为村)。《中国古今地
名大辞典》“赣榆”条解释:“赣榆县,汉置,三国时废,故成在今江苏省赣榆县北,一名盐仓城。”因此金代复设赣榆时,迁至宋怀仁县城城里,
城里经历了宋、金、元、明、清、民国六个历史时期,号称“六朝邑”。几百年后,河道中泥沙又淤积出东、西“古河套”村。因而民国34年(1
945),抗日民主政府把县治迁到了青口。现莒县县治城阳镇历史上曾为青州驻地,青口镇也因青州海口而得镇名。③莒:莒国国都在今赣榆县的
大莒城、小莒城一带,而赣榆、祝其、海曲(日照)以及现在的莒南县、莒县都属莒国地域。柜、拒、剧、莒为同音假借。④祝其:祝其国名源于祝
其山,祝其为人名抑或地名无考。国都为班庄镇古城村。祝其山海拔225米,发源于祝其山的祝其河东流入海,即为现在的老朱稽河。祝其河为何
变成“朱稽”河?恐为从事水利、地名或续志方面的人误写。“朱堵”村是因庄前堵祝其河蓄水而得村名,应为祝堵村。《左传·定公十年》载:“
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春秋》:十年春,王三月,及齐平。夏,公会齐侯?于夹谷。公至自夹谷。齐人来归郓、欢、龟阴田。《左传》:十
年(公元前500年)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孔丘相。⑤郯:郯国在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带。郯国的祖先是黄帝之子少昊氏。公元前十一
世纪,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称(Tan)国,属人方。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炎国演化为郯国。疆域包括在沂河东岸从李庄
到归昌杨集,东面包括临沭曹庄大兴,以及赣榆部分、东海大部分、新浦部分地区。但是,一种说法认为,郯国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北抵琅琊,
南至长江,东临黄海,西接徐州,但是后来沦落了。春秋时期,郯国的周边国家是鄟国和祝其国。⑥怀仁县:怀仁县源于境内的怀仁山。怀仁山海拔75.3米,现在山南边有怀仁山水库。《江南通志》载:“后魏置怀仁县以此”。《光绪赣榆县志》载:“东魏武定七年(549)置怀仁县,后梁大定七年(561)废义塘、归义二县并入怀仁,县治北迁,另立怀仁城”。因此原县治变成了“头城”,新县治从祝其河畔迁到了怀仁山麓。1
献花(0)
+1
(本文系王为端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