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历史知识一览表一:政治制度、政策、改革纵览(部编人教版2020.6)
2020-06-29 | 阅:  转:  |  分享 
  
历史知识一览表一:政治制度、政策、改革(变革)纵览(部编人教版2020.6)

名称(代表人物) 朝代

(时间、地名) 内容(原因、目的、过程) 评价(影响、作用、意义等) 备注(变化发展、相关关系、启示等)

尧舜禹禅让 传说中的尧舜时代 传说黄帝以后,实行禅让制,联盟首领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首领。 这种民主作风受到后人的高度赞扬。 启承父位,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西周分封制 西周 为稳定政局,巩固疆土,周王宗亲、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诸侯可以再分封,确立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诸侯有较大的独立性,但要向周王进贡,服从周王调兵。 稳定了政局,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王权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商鞅变法(秦孝公、商鞅) 战国时秦国(公元前356年)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各诸侯国纷纷实行变法,以求富国强兵。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特权;经济上废井田、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军事上奖励军功。 秦国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各国变法,加速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变革是强国之路。 秦中央集权制度 秦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军政大权。中央政权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4个统一:统一文字为小篆、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道路的宽窄。开灵渠、修长城,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郡县制开创了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政令畅通和经济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因此秦国疆域得到扩展,成为世界大国之一。 专制制度自此延续了二千多年 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 西汉 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轻徭薄赋,减轻赋税、徭役、兵役。 经济得到发展,稳定了局势;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启示:发展经济,减轻人民负担是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的基础。 推恩令(汉武帝) 西汉 诸侯王可把封地分给其子弟,建立侯国。侯国数量多,诸侯王的封地越来越小,势力大减。建立刺史制度,刺史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 诸侯王势力减弱,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 迁都洛阳,百万北方各族迁到中原;汉化措施(主要从生活习俗方面):官员必须使用汉语、汉服、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贞观之治 唐 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设进士科;严格考察官吏;减轻人民负担;发展农业生产。武则天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重用人才,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唐玄宗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随后又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盛世的共性:励精图治,重视人才,减轻负担,发展生产。 科举制度 创于隋文帝 隋文帝初步创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正式确立科举制。唐朝完善科举制度,常设科目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明朝科举采用八股取士制度。 选官制度的大变革,加强了皇帝选官用人的权力,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因此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明朝的八股取士,形式呆板,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官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年 行省制度 元 在中央设中书省(下设六部,隋唐是尚书省管六部),管全国行政事务,山东、山西和河北直属中书省,地方设10个行省,下设路、府、州、县。设枢密院负责军事;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元以后,行省的名称被沿用下来。 废丞相设三司 明 全面改革官制,强化皇权。撤行中书省,设“三司”,废丞相,提升六部职权,长官直接向皇帝负责。三司互不统属,互相牵制,使权力分散。把节制全国军队的大都督府分为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兵权归兵部。设锦衣卫,后又分别设东厂、西厂。厂卫由皇帝直接控制。 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加强。 军机处 清 雍正时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完全听命于皇帝,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消亡,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闭关锁国政策 清 清统治者自大,惧怕西方殖民者和沿海人民,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曾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这一政策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阻止了我国吸收外国先进的科技文化,使中国落伍于世界发展进程。 洋务运动 晚清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期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内容:办军事和民用企业(代表企业名称),自强求富;办新式学校;建新式海军。代表人物:恭亲王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 是晚清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发展起来,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但其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政府腐败和外国势力挤压,最终没有成功。 启示:在一个腐败的制度和政府内进行改革是不能成功的。 戊戌变法 1898年6月 背景: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向光绪帝请求变法,拉开变法维新的序幕;失败后维新人士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认为变法才能图强,不变法就会因守旧而灭亡。过程: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令,但慈禧太后等顽固派阻挠变法,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变法虽然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土地改革 1950年-1952 中央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免除地租。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得以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新中国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与以往制度的区别: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























1









献花(0)
+1
(本文系清水悠悠甘...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