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野三关-高山古镇
2020-07-01 | 阅:  转:  |  分享 
  
高山古镇--野三关发布时间:2010-07-2017:47:51浏览77次?蒋芝芸谢娅萍古镇街区鸟瞰之字路老街铺面三面铺巴东县野三关镇
,一个藏在大山高处古老神奇的乡镇。自古,它因是鄂西巴东江南的重要物资集散地而商贸发达,三教九流无所不藏。解放后,随着209、318
国道的贯通,每过野三关大桥进入恩施,我们都禁不住要慨叹一番。就像好莱坞电影《阿凡达》中的背景,它世外奇景般的横断险峻,成为大西南的
陆路咽喉。偶尔也有野三关出“野三官”的传闻,但更多关注的是这个省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所取得的业绩,和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的精彩文化。如今,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的蓬勃发展,因自驾游的兴起,这个最高海拔有1912米的高山野岭,又被称为鄂西生态文化
深度游的最美自然风光段。人们不禁要问:野三关名由何而来?古在哪里?奇在何处?“以火攻火”的古镇建筑格局据史料记载,野三关原名“劝农
亭”。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巴东府将离县城西南300多里的野三关巡检司移迁至此,渐渐地,“劝农亭”便改称野三关。作为恩施土
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大门的野三关素有“西南门户,鄂西重镇”之称。历史上,恩施交通不便,出入全靠步行,至清雍正年间,崇山峻岭之间逐渐形成
一条崎岖的人行山路——施宜古道,野三关镇就处于这条进出恩施要道的节点上。如今的野三关老街农亭街便是当年施宜古道的必经之处。古有施宜
古道从老街穿过,老街曾商铺林立,生意兴旺。老街北面入口的石板桥和南面出口的“之”字路是古镇范围界定的标志。据镇上老人说,不论是施宜
大道上的脚夫,还是四野来赶集的山民,看到石板桥和“之”字路,就知已到野三关了。老街的主街和岔街交会处有一三角地带,老街中心岔口的“
三面铺”现仍留存。这栋建筑因势就形,是一栋三面均为门面的木式建筑,它是当年老街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现仍矗立其间。走在古街的青石板路
上,野三关文化站站长邓清国一面如数家珍地介绍,一面带我们向右边的街巷走去。他指着侧面一栋房屋的屋檐柱檩说,那些烟,火炕的痕迹是失火
造成的。由于地处山野,海拔较高,气候潮湿,加之这里的居民多为土家族,土家人崇尚火神,每户都建有火房烤火。温暖的火驱散了潮湿和寒冷,
也带来了火灾隐患。当地人于是采取措施,在三条巷道之外,增加一条岔街通向镇北一眼大水井,形成主街为“撇”,岔街为“捺”的地形结构。当
地人还在老街西面修建一座民房,使其与东面一土丘——庙包合为“两点”。于是,整个街道结构形成“火”字形意象,寓意“以火攻火”。巴东县
文化馆的漂亮女编导王晓红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一边品味古镇的建筑文化,为野三关人的智慧称奇,一边东张西望地寻宝。突然,发现一户人家大
门口放着一面眼熟的红色大鼓,上书“野三关撒叶儿嗬艺术团”。呵,原来,大名鼎鼎的州民间艺术大师黄再秀就住在这里。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抑
制住前去拜访观摩的愿望,原路退回,再穿街拾级而上,绕过昔日青砖灰瓦幽暗的古巷和今日依然红火兴隆的“之”字路,出了街口。神秘缘于多元
的文化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巴人在野三关狩猎采撷,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这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野三关为多民族聚居地,居民大部分为巴人后
裔,这里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巴人的遗风遗俗,如撒叶儿嗬、哭嫁、正月十五赶毛狗等。而撒叶儿嗬是最典型的土家丧葬习俗。但这里的文化并不是单
一的土家文化,随着中原农耕文化的传入,又融合了中原文化的因子。自北宋年间,寇准在此劝民弃猎从耕,《劝农歌》的歌声曾在这里久久回响:
苍天在上,厚土在下。效我神农,五谷丰登。挽草为界,定居稼穑。厚土归民,传之子孙。不仅中原文化的因子绵延传承,明清之际,“湖广填四川
”的移民潮,也对这里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野三关还具有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等诸多文化因子。大革命时期,贺龙
元帅曾两次率部路过此地;抗日战争期间的1938年,野三关镇曾迁入了国民革命军第六战区后方医院、湖北省汉阳联合中学、中央军政部购马组
、国军军械所、国军荣誉军人招待所、国民米粮站等机关和单位,独特的抗战文化应运而生。最神奇的是,这么一个高山野岭、躲避战乱的高山古镇
,在上世纪90年代,居然从改革开放的“热锅”里,蹦出个“野三关撒叶儿嗬演出队”的“冷黄豆”,到全国各地表演。这一演不打紧,噼里啪啦
、莺歌燕舞,土家族原生态歌舞撒叶儿嗬、船工号子等,竟然通过第十三届央视青歌赛金奖得主唱响央视的大舞台,央视《民歌中国》栏目展演的土
家歌舞已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四川卫视、湖北卫视、贵州卫视以及《湖北日报》等诸多媒体均给予了报道,并多次在中央、
省、州电视台和电台的文艺节目中演播。用时下的流行语赞一句:野三关的农民,牛!丰富的旅游资源野三关古镇内现存农亭街和若干条支巷,具有
鲜明的巴文化色彩,可供人游览品赏。过去每每往返省城,只从紧挨318国道的街口匆匆而过,最多停在街口的“姊妹饭店”吃餐饭,再到岔路口
捎一壶喷香的野三关包谷酒,从没深入到老街看看。不知道古街原为青石铺路,街道两边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意蕴独特的“火”字街、“之”字路
等使旅途行之有味,既有实景可观,又给人以想象空间。更不知野三关古镇周边依次矗立着罗汉山、白崖、大青龙山、小青龙山等,四面山峰对峙,
境内有响水溪蜿蜒流过。坪坝内地形开敞,集镇面山背水,形成了山环水抱的理想的山水格局,风景如画,可供人徜徉。野三关古镇还有许多自然景
观:有亚洲松王之称的巴山松,有树中奇观之称的五样树以及古镇“十八景”等。“十八景”的景观大多分布在镇域范围内,如高阳古寨、巴东廊桥
等,有的则在镇区附近,如十八蹬,就是施宜古道上的一块天然巨石,凿十八级台阶供行人攀登。野三关古镇还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古镇下辖的菜
籽坝村历史上曾有一个九代屋场,田韦皋及其子孙共九代人同居,和睦相处。其家有十犬,据说偶有一犬不至,九犬不食。此事传至朝廷,皇上下诏
封此地为“义门村”。而野三关下辖的石桥坪村,则有辛亥革命首义领袖,推翻封建王朝、建立新中国功臣之一的邓玉麟将军故居,如今,在石桥坪
村建有邓玉麟将军墓,可供游人瞻仰。此外,离古镇不远处,还有新形成的比好莱坞电影中更为壮观的人文奇观——最大主跨世界第一的高速公路泗
渡河特大桥。该桥全长1368米,桥面距离峡谷底560米,被誉为“世界第一高桥”,同时也是世界首座跨度达900米以上的山区特大悬索桥
。如今这一世界第一高桥成为沪蓉西高速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乘着汽车,在昔日的野三关大桥上与今天的索桥并行。车窗外缓缓滑过的,是巫山伟
岸的余脉和长江支流无数溪涧沟池交织成的美景,如同正在扛木垒石的健壮汉子们以坚实的步伐穿行在春露秋雾滋润的绿荫碧丛,力量忠实地伴着柔
弱,发散着深厚的生命泉涌。一眼看过去,时而像来到美国黄石公园,雄峰幽壑的巍峨险峻,怀抱的是华夏川鄂特有的人文灵秀;时而如同沐浴南欧
亚平宁山脉潮涌般的漫野青翠,但又融进阵阵民歌带来的巴人的奔放野性。这里有好似川藏高原盛夏月夜冷风呼啸的山间崖口,有一条条出没于静谧
林间田边的蜿蜒小道。鹤发童颜的老者,土地神般地翻山越岭,窈窕的土家姑娘背着背篓似行似舞,红扑扑的脸庞上闪亮着水汪汪的眼睛,大方地送
给你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她们会告诉你,这里飞出过凤凰,还飞出过雄鹰,勤劳与坚强,加上顽皮与乐观,生生不息地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美丽和优秀
。你若一不小心,定会着魔一般迷恋上这绝美的一切,以至于终身难以痊愈。我们在刚刚开通的野三关至恩施的高速公路上一路低吟起来,心灵又一
次得到升华和净化。是的,生命是对真善美的不断创造和追求,藏在高山的明珠古镇野三关,给了我们的心灵以美的震撼!(图片由余波提供)?来
源:恩施新闻网野三关千年老街的前世今生发布时间:2017-05-0411:36作者:万英平编辑:曹贤炜野三关,地处鄂西屋
脊——绿葱坡山脉南麓,是北纬三十度线上自江汉平原进入中西部的第一个海拔至高点,是“离东部最近的西部,离平原最近的高山”。它东距宜昌
、西达恩施均只有百公里,是两点间的中点,是过境恩施州的318国道、沪渝高速公路、宜万铁路三大陆路通道东大门。野三关,原名“劝农亭”
。北宋寇准任巴东县令时(公元981-983年),曾来此劝农弃猎稼穑,教唱《劝农歌》——“苍天在上,厚土在下,效我神农,五谷丰登,挽
草为界,定居稼穑,厚土归民,传之子孙”。后人建亭纪念,名“劝农亭”。清雍正八年(1730年),巴东县衙将距县城西南350里的野三关
巡检司移迁至劝农亭,劝农亭遂被“野三关”替代。据考证,野三关(明嘉靖所纂巴东县志中又名野厢关)巡检司最早设在野三口,位于现今清太坪
镇大堰塘村清江与野三河交汇处,是施(恩施)宜(宜昌)古道上巴东、建始两地隔河为界的关隘。巴东县清太坪镇思阳坪村清江北岸的一处古驿道
上,曾发现一块清光绪十六年(1891年)的禁盗石碑落款为“宜昌府巴东县野三关分司”,野三关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施宜古道,最早记载于战
国时期,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后,历代战争及官民避三峡之险而从陆路入川,多经该路。明初,为平定占据川蜀的明玉珍,明颖国公傅友
德率军开道取道川蜀,施宜古道有所发展。光绪三年(1877年),王庭祯到任施南府知府以后数年间,施宜古道的路线进一步改良、路况大为改
善,最终形成了起点宜昌,经高家堰、贺家坪、榔坪、关口垭,进入巴东境内,沿汪家岭,经泗渡河、野三关、界牌垭,至野三河(巴东境内的路段
又称“银大路”),随后入建始高坪、红岩寺,从崔家坝入恩施,古道多为宽约2米的石板路面,全长400余里。野三关,历史上为宜昌接壤恩施
的边关口子镇,素有“西南门户,鄂西重镇”之称。它既是通往四川的“盐茶古道”、“川盐入湘”(四川巫山碚石到湖南龙山)、官道驿站的鄂西
节点,也是宜昌和恩施间马帮驮运、挑夫和背夫肩挑背扛布匹、煤油等百货进山以及山货外运的大商道。穿越千年,在逐步汉化的历史长河中,更多
缘于施宜古道。时光荏苒,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那条古道早已荒草萋萋,苍褐色的苔藓不知何时已铺满东斜西歪、依稀残存的石径,昔日马帮留下的
一路铃铛声,仿佛还在耳边传响,清脆而悠远。野三关一直是武陵山区里繁华的商业古镇。如今的野三关“千年老街”——农亭街沿施宜古道边东起
大水井,向南延伸长约1500米,街道宽6米,中有一岔街连接着银大路遗迹“十八步”(一整块倾斜的巨石上凿刻有18步台阶而得名),街道
旁房屋多属两层木质(板壁屋)结构的私人楼房。解放前,老街公房只有小学、简易师范、乡公所、普善堂、汉王庙玉皇阁等建筑,面积共计约10
00多平方米。老街在清乾隆年间已是巴东的“十八集市”之一,建国后直至60年代末,仍是野三关的商业中心地带。挑夫马队的繁盛,也推动了
餐饮、驿栈行业的兴旺,古道上呈现出“五里一小店,十里一大店”,“灶里不熄火,路上不断人”的繁荣景象。《巴东县志》记载,清末,野三关
设有猪行、粮行各一所,商号数十家,并由宜昌、宜都、松滋、沙市等地商人,来此出售土布,贩运猪羊,收购桐油、土漆、药材、兽皮等山货特产
。民国年间,黄陂人阙氏在此开设商号“德盛生”,后改名为“胡福记”,经营布匹、绸缎,收购山货。野三关外来经商药材、杂货、饮食客栈的1
22家,加上原有商号商业体量共计达180家。私营旅栈,有只设统铺的,也有还为歇客提供“打火”(客人自备粮食,店家供炭火、小菜)的号
栈,有骡马店。逢“戊”日赶集,忙月入市者数百,十冬腊月入市者更多。直至1960年1月,全程71公里的绿(葱坡)清(太坪)公路通车,
新修的泥结碎石路从野三关老街西侧街道背后平行而过。新修路面宽阔,人们沿路为市,一天天逐渐繁华起来,老街却日渐清冷。野三关历史久远。
老街向南5公里的岩湾洞,1968年4月中科院袁保印等5名科研人员在此考察,从出土的“龙骨”中发现一颗“南方”古猿第一臼齿化石和20
余种伴生动物化石。《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2001年民族出版社出版)书中记载,“水”土家语称“车”,“车沟”(野三关集镇西北5公里
)由水沟得名。“十二岭”土家语称“舍岭”,“舍”为“猴”,“十二岭”(野三关集镇向南7公里)因山岭有猴出没得名。清雍正十三年后,改
土归流力度空前,汉化程度也随之加剧。野三关,既是土家文化的外延地,也是最早承接汉文化的滩头地。“车沟”一词中,车为土家语,沟为汉语
,土汉语融合并存的例子不胜枚举。现今残存的一些墓碑和古迹建筑,从那些翘檐头、圆角门桥上,不难发现,荆楚下江文化已以巧妙的方式楔入土著风格。老街靠商贾延续,老镇也因经商闻名。改革开放初期,当人们还习惯于吃住在当地“人民旅社”的时候,野三关镇上出现了两个最早的个体小饭馆,一个是千年老街南门的“喝二两”,另一个是镇北的“姊妹饭店”,1993年的《人民日报》以《野三关镇经商妹》为题进行了特别报道。30多年过去,太多人对它们耳熟能详,这两个名字现已成为镇上两处地段名称。1992年,野三关被录入《中国著名乡镇》丛书。2016年重阳节,投资1千多万改造复建的土家文化休闲商业街区——野三关千年老街,在“复古”雏形中开街迎客,“整旧如旧”的千年老街上,市井商铺、居民院落、四合天井向游客们再现了昔日繁华。走在青石小街上,恍惚间,梦回千年。责任编辑:曹贤炜
献花(0)
+1
(本文系泰山冬雪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