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商人周人关系浅析
2020-07-07 | 阅:  转:  |  分享 
  
商人周人关系浅析1、商周世系周人世系:后稷---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
---公叔祖类---古公亶父---王季---姬昌---姬发,共16位君主。商人世系:殷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
--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小
庚---小甲---雍己---大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开甲---祖丁---南庚---阳甲---
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冯辛---庚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43位君主。
2、世系中的矛盾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商人之祖殷契和周人之祖后稷是同时代的人,都曾共事于夏的大禹。周武王姬发和殷纣王子受也是同时
代的人,因此可以推断,从后稷到姬发的时间跨度应该和殷契到子受的时间跨度差不多,这个跨度经历了夏商两朝的时间。然而通过商周的世系可以
看出,在大致相同的时段内,商人经历了43位君主,周人只经历了16位君主。这明显不合常理。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呢?商人的殷契和周人的后
稷为同时代的人,为夏朝初期,商汤和不窋都在夏朝末期,大致也是同时代的人,商汤在夏朝衰落时取而代之,不窋则因为夏朝不重视农业而出走。
然而商朝从殷契到商汤经历了14代君主,周人却只经历了后稷和不窋两代,明显不合常理。因此可以推测,从后稷到不窋中间应该有许多中间的君
主,只是关于他们的记载在后世流传中湮灭了。这也是周人感慨“唯商人有典有册”的原因吧,这既是对商人典册丰富的羡慕,也是对自身典册缺失
的遗憾。从不窋到姬发,也就是大致和商朝并行的这段时间,周人的世系就全面准确吗?也未必,不窋是在夏朝衰落,还没有灭亡的时候离开而窜入
戎狄之间的,那么从不窋到姬发的时间要长于商朝的存续时间。在商朝669年的时间内,共有30位君主,在比这更长的时间内,周人却只有14
位君主,平均每位君主的在位时间要在50年以上,这在古代不太可能。因此,从不窋到姬发这一段时间,周人的历史也是不全面的。3、原因简析
造成周人历史记载残缺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一是年代久远,记忆模糊,除了始祖和重大影响的君主,其他的就淡忘了,这主要表现在后稷到不窋
这一时期。二是因为窜入戎狄之间,适应戎狄的习俗,因为漂泊流浪造成对历史记载的忽略。这主要表现在窜入戎狄之后到古公亶父这一段时间。三
是在漫长的历史中,资料的散失和湮灭,使本来就不太详细的记录变得更加零星和破碎。4、商人和周人的三次交集就有限的资料来看,商人和周人
至少有过三次交集,第一次交集第一次交集发生在舜帝时期,这个时候,商人祖先殷契和周人祖先后稷都在辅佐大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契
辅佐禹治水有功,帝舜命契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史记.周本纪》记载,帝舜封弃於邰,号曰后稷,别姓姬氏。虞舜时期,天下邦国林立,
殷契和后稷既是舜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本部族的首领,帝舜既是天子,能够号令天下,同时也是本部族的首领。这个时候的天子是各个部族推举出来
的,也是为各个部族服务的,推举的首领要向上天请示,举行封禅仪式,这便是禅让制。到了夏朝末年,因为不被重视,周人便离开了夏,从此没有
任何记载证明周人回到过夏,他们混迹戎狄,因不堪骚扰,开始了一次次的迁徙。他们在混迹戎狄之后,有了第二次和商人的交集。第二次交集商人
在灭夏之后,建立了商朝,然而统治并不稳固。特别是大戊之后,陷入了长期的混乱,称为九世之乱。商人在九世之乱阶段,五次徙都,很可能在五
次徙都的时候,商人远离了夏,开始了流浪的生活。正是在商人的流浪和周人的迁徙中,两者第二次相遇。这次相遇发生在商王祖乙和周人高圉之间
,祖乙十五年(公元前1496年)封高圉为邠候,然后到了盘庚,盘庚十九年(公元前1354)封周人亚圉为邠候。祖甲13年(公元前121
7年)封周人组绀为邠候。这个邠是不是现在陕西的彬县,存疑,因为《尔雅·释地》记载“东至於泰远,西至於邠国”,作为发迹于陕西的周人
,不太可能把陕西的彬(邠)县当成极西之地的。陕西的彬(邠)县很可能是一个重新命名的结果,就像山东的梁山一样。这期间,周人是臣服于商
人的。第三次交集从古公亶父迁居岐山开始,周人和商人的关系进入了新的时期,周人实力大增,开始谋求翦商,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1159年,从此开始,一直到公元前1051年翦商成功,周人开始执掌天下。1
献花(0)
+1
(本文系华夏文明七...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