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4726 现代管理信息技术.doc
2020-07-09 | 阅:  转:  |  分享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现代管理信息技术课程代码:8598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课程性质与特点

《现代管理信息技术》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电子管理)专业本科段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现代管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在阐述现代化管理、管理决策、信息处理与信息技术及其关系以及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文件组织与数据库系统、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决策支持系统、专家数据库系统等内容,进而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办公和商务交易领域内的具体应用如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和电子数据交换等。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阐述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同时,引入大量应用实例;本课程注重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力求全面反映现代管理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成果。

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现代管理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和运筹学等多门学科。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理解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在现代管理决策中的重要地位,掌握现代管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运用基本管理信息技术来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具体内容如下:

(1)掌握现代化管理、管理决策,理解信息与数据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掌握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的内涵和特点。

(2)了解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的特点和结构模式等。

(3)掌握数据文件组织、数据库的概念、数据模型和数据库设计等。

(4)掌握数据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等有关内容。

(5)掌握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内容、步骤、方式和基本方法等。

(6)掌握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基本功能、结构模式和开发方法等。

(7)掌握专家数据库系统的含义、结构和模型等。

(8)理解办公自动化和多媒体技术的含义、功能及其应用等。

(9)理解电子数据交换的含义、功能与结构、标准化及其应用等。



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现代管理信息技术》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行政管理(电子管理)专业本科段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本专业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学习此课程应预先学习信息技术导论和管理学等,这些先期课程有助于考生更准确和更快速地理解本课程中涉及的管理类和信息技术类的基本知识,深化对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组织内管理活动的不同层次结构的职责、管理决策的类型以及对决策信息的差异性要求,信息与数据的概念以及信息的特征、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的内涵以及信息处理的内容和特点,掌握现代化管理的内容及相互关系、管理系统以及管理模型的构成要素、信息的作用和管理信息的分类,理解现代管理的职能、系统的含义和特征。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管理活动的层次结构、决策过程的类型、管理活动不同层次对信息的要求、信息的含义、内容与特点、信息与数据的关系、信息处理的含义与特点、信息技术的含义与内容(重点)

识记:(1)管理活动层次结构的划分;(2)管理决策的含义;(3)管理决策的分类;(4)结构化决策的含义;(5)非结构化决策的含义;(6)信息的含义;(7)信息处理的含义;(8)信息技术的含义。

理解:(1)管理活动各层次结构的职责;(2)管理活动层次结构与管理决策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3)管理活动不同层次对决策信息的要求;(4)信息的特点;(5)信息与数据的关系;(6)信息处理的特点;(7)信息处理的内容;(8)信息技术的内容。

应用:(1)根据管理决策的分类判断组织活动的决策类型;(2)分析你所在组织的管理层次。

(二)现代化管理的含义、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管理系统与管理模型的构成要素、信息的作用和管理信息的分类(次重点)

识记:(1)现代化管理的含义;(2)管理系统的含义;(3)管理信息的分类

理解:(1)现代化管理的内容;(2)现代化管理内容间的相互关系;(3)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4)管理模型的构成;(5)信息的作用。

应用:构造你所在组织的管理模型。

(三)现代管理的职能、系统的含义和特征(一般)

识记:(1)现代管理的职能;(2)系统的含义。

理解:系统的特征。

应用:根据系统的含义和特征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不同系统。



计算机辅助管理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发展阶段及其相应特征、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的含义、功能、特征及其结构模式,掌握建立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的基本条件,认识不同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的含义、功能与特点、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的结构模式(重点)

识记:(1)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发展阶段的划分;(2)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的含义;(3)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的功能

理解:(1)计算机辅助管理各发展阶段的特征;(2)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的特征;(3)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的结构模式:物理组成、决策类型和组织功能

应用:分析计算机辅助管理的发展与硬件、软件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的建立条件(次重点)

理解: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的建立条件

应用:运用已有知识分析你所在组织建立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的条件是否成熟

(三)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介绍(一般)

理解: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实例

应用: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功能



文件组织与数据库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理解文件的含义、分类,了解文件组织的四种方式,掌握数据库的含义和特点,掌握信息不同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熟悉数据库系统的三种数据模型,了解数据库系统的结构,理解数据库的层次结构,掌握关系规范化的含义和关系模式规范化的具体方法,认识数据库设计的含义和具体设计步骤,掌握实体联系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文件的含义和分类、文件组织方式、数据库的含义和特点、数据库系统的三种数据模型、数据库的层次结构、实体联系方法(重点)

识记:(1)文件的含义;(2)文件的分类;(3)文件组织方式的划分;(4)数据库的含义;(5)数据库三级模式的划分;(6)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和关系模型的含义;(7)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内模式的含义;(8)逻辑数据独立性、物理数据独立性的含义;

理解:(1)逻辑记录和物理记录之间的关系;(2)主文件、事务文件、工作文件、报表文件和后备文件的特点;(3)顺序组织、索引组织、直接存取组织和倒排组织的组织结构;(4)顺序组织、索引组织、直接存取组织和倒排组织的操作方式;(5)Hashing算法的特性;(6)数据库的特点;(7)文件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差别;(8)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和关系模型的特点;(9)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内模式的区别;(10)E-R方法的基本思想;(11)构造E-R模型的步骤。

应用:运用E-R图形画出某单位或部门的有关实体间的联系。

(二)信息不同状态的转换、数据库系统的层次结构、数据库设计(次重点)

识记:(1)实体、实体集和属性的含义;(2)数据库系统的构成;(3)数据库系统硬件部分的构成;(4)数据库系统软件部分的构成;(5)数据库设计的含义。

理解:(1)实体间联系的三种类型;(2)数据库设计的主要步骤。

应用:举例说明实体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三种联系。

(三)关系模式的规范化(一般)

识记:(1)关系的规范化;(2)函数依赖的定义

理解:(2)实体属性之间的联系类型;函数依赖与属性关系;(2)关系模式的规范化方法

应用:举例说明关系的规范化含义。



第四章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含义、结构、特点以及网络的拓扑结构的含义、数据通信、信号传输方式、调制方式和多路复用的含义以及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掌握局部网络的含义和特点,理解如何选择计算机网络和网络产品。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计算机网络的含义、结构和特点、数据通信领域的相关专业术语、信号传输方式、调制方式和多路复用技术、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重点)

识记:(1)计算机网络的含义;(2)网络的拓扑结构的含义;(3)数据通信、通信系统、模拟数据、数字数据、带宽、信道、数据率、信道容量、误码率、调制解调器的含义;(4)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的含义;(5)频分多路复用和时分多路复用的含义;(6)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的含义;(7)开放系统互连模型的结构。

理解:(1)计算机网络的结构形式;(2)计算机网络的特点;(3)数据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4)信号传输方式、调制方式和多路复用的区别;(5)开放系统互连模型各层次的功能;(6)开放系统互连模型的操作原理。

应用:举例说明计算机网络的构成。

(二)局部网络的含义和特点(次重点)

识记:局部网络的含义;

理解:(1)局部网络的特点;(2)决定局部网络性能的主要因素

应用:列举你身边已建立的局域网络。

(三)网络选择与网络产品(一般)

理解:(1)计算机网络选择所考虑的因素;(2)Novell网络、Ethernet网络、Omninet网络、王安网络和PLANSeries等局域网产品的特点及其主要参数。

应用:介绍某种网络产品的主要性能指标。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含义和特点、信息系统开发的含义、特点和原则、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转换和系统评价的含义和内容,掌握信息系统开发可行性研究的含义、作用和内容、系统调查的目的、内容和方式、计算机系统选型的原则、评价因素和常用的选型方法以及系统调试的方法和内容,理解人员培训的作用和方法以及系统维护的含义、原因和内容。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管理信息系统的含义和特点、信息系统开发的含义、特点和原则、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系统分析的含义、内容和方式、结构化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含义和工作、结构化系统设计、程序设计与调试、系统转换的含义和方式、系统评价的目的和评价指标(重点)

识记:(1)管理信息系统的含义;(2)信息系统开发的含义;(3)信息系统开发阶段的划分;(4)系统分析的含义;(5)系统分析的内容;(6)数据流程图的构成要素;(7)数据字典的含义;(8)数据元素、数据结构、数据流、数据存储、处理逻辑和外部项的含义;(9)新系统逻辑模型设计的工作;(10)系统设计的含义;(11)系统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12)数据库存储设计的含义;(13)代码设计的含义;(14)代码分类;(15)系统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16)程序编制的含义;(17)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含义;(18)系统转换的含义;(19)系统转换方式的分类。

理解:(1)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2)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3)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则;(4)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的基本思想;(5)结构化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6)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工作;(7)原型法的工作流程;(8)原型法的优缺点;(9)系统分析的方式;(10)结构化系统分析的内容;(11)绘制数据流程图的原则;(12)数据字典的内容;(13)需求分析的内容;(14)新系统逻辑模型设计的工作;(15)系统分析说明书的内容;(16)结构化系统设计的基本思想;(17)模块的三种属性;(18)代码在系统设计中的作用;(19)代码设计的原则;(20)代码设计步骤;(21)程序编制过程中应考虑的问题;(22)评价程序质量的因素;(23)程序编制过程应遵循的原则;(24)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和多元条件结构的特点;(25)程序调试的主要内容;(26)系统转换方式的优缺点;(27)系统评价目的;(28)系统评价指标。

应用:根据你所熟悉的某一管理部门,描述其管理业务,绘制数据流程图,编制数据字典。



(二)系统开发的方式、信息系统开发的可行性研究含义、作用及内容、现行系统调查的目的、内容及方式、计算机系统选型的原则、评价内容和方法、系统调试的方法和内容(次重点)

识记:(1)系统开发的方式;(2)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的含义;(3)系统分调试的含义;(4);

理解:(1)系统开发方式的特点比较;(2)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的作用;(3)信息系统可行性分析的内容;(4)系统调查的目的;(5)系统调查内容和方式;(5)计算机系统选型的原则;(6)计算机系统的评价内容;(7)常用的计算机系统选型方法;(8)系统分调试的方法;系统总调试的内容和任务

应用:(1)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2)计算机系统选型方案报告的撰写;





(三)人员培训的作用和方法、系统维护的含义和内容(一般)

识记:(1)人员的分类;(2)系统维护的含义

理解:(1)人员培训的作用;(2)人员培训的方法;(3)开展系统维护工作的原因;(4)系统维护的主要内容

应用:具体说明你所在组织系统维护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决策支持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特征、功能和结构模式、决策支持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和三个技术等级间的关系、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含义、特点和步骤,掌握决策支持系统的分类和模型管理,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一)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特征和功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功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的含义、特点和步骤(重点)

识记:(1)决策支持系统的含义;(2)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等级;(3)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含义;(4)ROMC方法的含义。

理解:(1)决策支持系统、EDP和MIS的区别;(2)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3)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4)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模式;(5)决策支持系统各部分的功能;(6)决策支持系统的三个技术等级之间的关系;(7)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库具有的特点;(8)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具有的特点;(9)ROMC方法的开发步骤;(10)原型化方法的开发步骤。

应用:说明你所在组织决策支持系统的情况。



(二)决策支持系统的分类、模型管理(次重点)

识记:(1)决策支持系统的分类;(2)模型的含义。

理解:(1)模型表示的三类方式;(2)模型库管理系统的功能。

应用:举例说明如何表示决策模型。

(三)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一般)

理解:(1)MMDSS的系统功能;(2)MMDSS的系统结构;

应用:结合工作实际,构造1个辅助决策模型。



第七章专家数据库系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专家系统的含义与特点、专家数据库系统的含义、特点、作用和结构以及面向数据和知识的模型,理解专家系统的应用和专家数据库系统的分类,了解物资进货决策专家数据库系统。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专家系统的含义与特点、专家数据库系统的含义、特点和作用;专家数据库系统的结构、面向数据和知识的模型(重点)

识记:(1)专家系统的含义;(2)知识的类型;(3)知识的表示方法;(4)专家数据库系统的含义。

理解:(1)专家系统的特征;(2)知识的特征;(3)产生式规则的工作原理;(4)产生式规则的优缺点;(5)正向推理和反向推理的比较;(6)专家数据库系统的特征;(7)专家数据库系统的作用;(8)专家数据库系统不同结构模式之间的比较;(9)DKER模型的基本元素;(10)DKER模型的六个基本图形;(11)构造DKER模型的基本步骤;

应用:结合实例分析产生式规则的基本原理。

(二)专家系统的应用领域、专家数据库系统的分类(次重点)

识记:专家数据库系统的分类

理解:专家系统的应用领域



(三)物资进货决策专家数据库系统(一般)

理解:(1)MPDEDS体系结构;(2)MPDEDS系统功能;(3)MPDEDS设计特点;(4)面向数据知识处理的DKER模型。



第八章办公自动化与多媒体技术

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的产生背景、含义和功能、多媒体技术的含义、构成以及应用领域,掌握办公自动化的硬件和软件环境,了解CEO的基本功能。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办公自动化的产生背景、含义和功能、多媒体技术的含义、构成及应用领域(重点)

识记:(1)办公自动化的含义;(2)多媒体技术的含义。

理解:(1)办公自动化的产生原因;(2)办公自动化的特点;(3)办公自动化的功能;(4)媒体和多媒体的区别;(5)多媒体系统的构成;(6)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领域。

应用:结合你所在组织实际,分析办公自动化系统应具有的功能。

(二)办公自动化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次重点)

识记:(1)硬件系统包括的设备;(2)软件系统包括的内容;

应用:分析你所在组织实施办公自动化的环境是否具备。

(三)CEO介绍(一般)

理解:CEO的基本功能;



第九章电子数据交换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熟练掌握电子数据交换的含义、特点、工作原理以及标准,理解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框架结构以及应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电子数据交换的含义和工作原理、电子数据交换的标准(重点)

识记:(1)电子数据交换的含义;(2)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分类。

理解:(1)商品贸易电子数据交换的工作原理;(2)电子数据交换的特点;(3)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化包含的内容。



(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框架结构、应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次重点)

识记: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框架结构

理解:应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需解决的问题

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发展EDI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十章案例-计算机辅助物资供应管理系统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某电机厂物资供应管理系统。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理解:某电机厂计算机辅助物资供应管理系统

应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你所在组织现有的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思考欲建立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应具有的功能。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教材

指定教材: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张金隆、2003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转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作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4学分,建议总课时72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次 内容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6 第二章 计算机辅助管理 3 第三章 文件组织与数据库系统 15 第四章 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 9 第五章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18 第六章 决策支持系统 6 第七章 专家数据库系统 6 第八章 办公自动化与多媒体技术 3 第九章 电子数据交换 3 第十章 案例-计算机辅助物资供应管理系统 3 合计 72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30%,“理解”为50%,“应用”为20%。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6、考试采用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

(一)单项选择题

1、系统开发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正确顺序是()。

A系统调查、可行性研究、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和评价

B系统分析、可行性研究、系统调查、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和评价

C可行性研究、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维护和评价

D可行性研究、系统调查、系统设计、系统安装、系统运行维护和评价、系统再设计



(二)多项选择题

1、按照用途不同,文件的类型可分为()

A主文件

B事务文件

C工作文件

D报表文件

E后备文件





(三)名词解释题

1、办公自动化



(四)简答题

1、简析外模式、概念模式和存储模式之间的区别。



(五)论述题

1、试述系统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9









献花(0)
+1
(本文系mc_eastia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