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0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
2020-07-10 | 阅:  转:  |  分享 
  
2020年高考全国I卷理综化学试题评析

胡征善



【答案】D



C数为14,不饱和度Ω=8,若是饱和时的H数为30,β-C上有H,故可发生β-消去反应,B不正确,C、D均正确

【答案】B

9.下列气体去除杂质的方法中,不能实现目的的是



【解析】A选项

10.铑的配合物离子[Rh(CO)2I2]—可催化甲醇的羰基化,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CH3COI是反应中间体

B.甲醇羰基化的反应CH3OH+CO=CH3CO2H

C.反应过程中Rh的成键数目不变

D.存在反应CH3OH+HI=CH3I+H2O

【解析】先是[Rh(CO)2I2]—和CH3I加成氧化,第二步甲基迁移(还原),第三步CO插入(氧化),第三步消去还原。反应过程中Rh的成键数目变化是,四键六键五键六键四键。C选项错误。

【答案】C

此题是2016年第7题(8分)第九族元素(Co、Rh、Ir)的一些配合物是上述反应良好的催化剂。以[Rh(CO)2I2]—为催化剂、以碘甲烷为助催化剂合成乙酸(Monsanto法)的示意图如下:

当将上述醋酸合成过程的催化剂改为[Ir(CO)2I2]—,被称为Cativa法。Cativa法催化循环过程与Monsanto法类似,但中间体C和D(中心离子均为Ir)有差别,原因在于:由B(中心离子均为Ir)变为C,发生的是CO取代I—的反应,由C到D的过程中则发生甲基迁移。画出C的面式结构示意图。

11.据文献报道Fe(CO)5?催化某反应的一种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参与了该催化循环

B该反应可产生清洁燃料

C、该反应可消耗温室气体

D、该催化循环中的成键数目发生变化

【解析】该循环过程是以Fe(CO)5——五羰基合铁(Fe为0价)为催化剂、OH一为助催化剂,使CO和H2O反应生成H2和CO2。根据铁的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可以很清楚地看出Fe(CO)5在反应过程中,Fe原子价键数由5556654。



X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x,则Y的为x+2。故有x=3。X原子的质量数W=27(30+1—4),故X为2713Al,其核反应为:

2713Al+42He==3015P+10n

【答案】B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解析】根据图示可知:A正确;HCOOH中C氧化数为+2,B正确;正极的电极反应为:CO2+2e—+H2O==HCOOH+2OH—

电池总反应为:Zn+2OH—+CO2+H2O==Zn(OH)42—+HCOOH

充电时电极反应:阴极:Zn(OH)42—+2e—==Zn+4OH—

阳极:H2O—2e—=1/2O2+2H+

充电总反应:Zn(OH)42—==Zn+2OH—+1/2O2+H2O

【答案】D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解析】当V(NaOH)=0时≈1,其浓度约为0.1mol/L。则H2A完全电离溶液中没有H2A分子,但第二级电离是可逆电离,故曲线①是HA—的分布系数。当V(NaOH)=40时②是A2—的分布系数,A、B均错误。曲线①和曲线②的交点,溶液pH=2,根据电离常数知交点时,二元酸的K2=pH,故C正确。滴定终点是的电荷守恒:

c(Na+)+c(H+)=2c(A2—)+c(OH—)+c(HA—),因为此时溶液pH可等于、可小于、可大于7,故D错误。

实际上,H2A就是H2SO4。

【答案】C

【点评】此题很有创意!将酸碱滴定pH变化曲线、酸根离子的分布系数融合在一起,考查电解质溶液的知识一一根据0点时的pH判断H2A的强弱及其第二级的电离情况;随着NaOH溶液的滴入,酸根离子的变化;根据酸根离子的分布系数变化交点;判断第二级可逆电离的平衡;根据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和滴定曲线,判断离子浓度的大小。





【解析】(1)从提高反应速率来回答;(2)酸浸后的溶液中还含Fe2+,Fe2+;(3)滤液①中含有K+、Mg2+、Na+、Mn2+、Al3+、Fe3+和VO2+,在pH=3.0~3.1时,根据金属离子沉淀的pH,Al3+和Fe3+开始沉淀但没有沉淀完全;(4)Al3+和Fe3+在pH>13时,Al3+转化为Al(OH)4—;(5)用盐酸调溶液pH=8.5,使Al(OH)4—沉淀为Al(OH)3;(6)增大NH4+浓度,促使NH4VO3沉淀

【答案】(1)加快酸浸和氧化反应速率(促进氧化完全)

Fe2+2H++MnO2+VO+=Mn2++VO2++H2O

Mn2+Al3+和Fe3+

(4)Fe(OH)3

(5)NaAl(OH)4+HCl=Al(OH)3↓+NaCl+H2O

(6)利用同离子效应,促进NH4VO3尽可能沉淀











【解析】(2)根据“盐桥中阴、阳离子不与溶液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可判断:阳离子可能为Li+、Na+、K+









【解析】

根据图(a)可知:

V2O4(s)+SO3(g)==V2O5(s)+SO2(g)△H=—24kJ/mol①

V2O4(s)+2SO3(g)==2VOSO4(s)(g)△H=—399kJ/mol,②求:

2V2O5(s)+2SO2(g)==2VOSO4(s)+V2O4(s)△H=?

②—①×2,得△H=—351kJ/molSO2(g)为2mmol,O2(g)为mmol,N2(g)为qmol。SO2(g)平衡转化率为α。

2SO2(g)+O2(g)2SO3(g)气体物质的量减少了

211

起始时/mol

2mm0

反应了/mol

2mα2mαmα

平衡后气体总物质的量为(100—mα)mol,SO3的物质的量分数2mα/(100—mα),则p(SO3)=2pmα/(100—mα)

或2SO2(g)+O2(g)2SO3(g)

平衡时/mol2m(1—α)m(1—α)2mα

平衡时总物质的量为[m(3—α)+q]mol=(100—mα)mol(因为3m+q=100)

题给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常数Kp=p(SO3)/[p(SO2)?p1/2(O2)]

=[2pmα/(100—mα)]/{[2pm(1—α)/(100—mα)]][pm(1—α)//(100—mα)]1/2}

=[α(100—mα)1/2]/[(mp)1/2(1—α)3/2]

(4)根据题给速率公式:和温度T对速率常数k的影响,v与k成正比,与α''成反变,α''越大v越小,α''越小v越大。在tm时α''最大,tm为最适宜温度。当ttm时,T升高对α''的影响超过k的影响。

【答案】温度升高,k增大使v逐渐提高,但降低α''降低使v逐渐下降。ttm时,k增大对v的提高小于α''引起的降低。





【解析】(1)Fe3+、Fe+的电子层构型分别为3d5、3d6。

影响元素I1的因素: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和电子层结构(半满、全满、全空时,I1比相邻的大)

【答案】Na与Li同族,Na电子层数多,原子半径大,易失去电子

Li、Be、B同周期,核电荷数依次增加。Be为1s22s2全满稳定结构,第一电离能最大,与Li相比,B核电荷数大,原子半径小,较难失去电子,第一电离能较大

(3)【答案】正四面体4sp3

【解析与评析】磷酸根离子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凡中心原子处于最高价的含氧酸根离子RO4n—均为正四面体结构),P原子sp3杂化。

至于价层电子对数是4还是5?这就不好确定!若按路易斯结构(中心原子稳定结构为8),P原子价层电子对数是4,P原子与3个带电荷的O原子共用1对电子,这没有什么争议,问题是P原子与另1个O的结合!

P原子的孤对电子以配位键的形式与另一O原子结合(挤占O原子让出的1个空轨道),满足P原子最外层达8电子稳定结构。P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4。

另一种说法是:P原子用其中的1个电子与O原子的1个p电子形成σ键,P再用1个电子与O原子的另1个p电子形成π键,即P=O,P原子价层电子对数为5。还有解释是:P原子分别与4个O原子形成4个σ键,P原子的另1个电子与O原子形成离域大Π键。

本空应该指明:根据价电子对互斥理论(VSEPR理论),P的

从LiFePO4晶胞中可看出:晶胞体内分别有4个正四面体和正八面体,故而晶胞中有4个LiFePO4单元。从Li1—xFePO4晶胞中可看出比LiFePO4晶胞少1个面心Li+和1个棱心Li+,根据晶胞的分摊原则:少了0.75个Li+,则每个单元少了0.75/4=3/16。根据化合物的电中性原则:Li1—xFePO4中多了3/16个Fe3+而少了3/16个Fe2+。则

Fe2+︰Fe3+=(1—3/16)︰3/16。

【答案】43/1613︰3

2019年11月根据诺贝尔化学奖预测2020年高考命题《2019年诺奖与2020年高考命题》(发表在《学科网》上)



36.[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5分)







【解析】由F和信息②逆推出D的结构(图A);由D的结构和二环己基胺名称可知其结构(图B),并可推得C的结构(图C)—OHNH2



图A图B图C图D

①并结合C的结构可推出B的结构(图D)

【答案】(1)三氯乙烯

(2)+KOH+KCl+H2O

(3)碳碳双键氯原子

(4)取代反应

(5)见分析(6)6?分析中的第一种结构

为什么是6种呢?

还有一种是一取代苯,取代基为—O—N(CH3)2

虽符合核磁共振氢谱信息,但不能与金属钠反应,不合题意!

【点评】此题是2019年高考全国Ⅱ卷《有机化学基础》题的翻版!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369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