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02911无机化学(三) .doc
2020-07-11 | 阅:  转:  |  分享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三)课程代号:02911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目标

一、课程性质及特点

《无机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是药学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物质结构的基础理论元素周期律等初步知识在的指导下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变化规律和药学相关应用。该门课程既是学生学好药学专业其它课程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较系统、全面地掌握从事药学研究所需的普通化学原理及基础元素化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初步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具有应用相关理论和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各相关课程的学习及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达到:理解和掌握溶液理论动力学及热力学基础理论溶液中的酸碱、沉淀、氧化还原及配位四大平衡理论、分子结构等初步知识在此基础上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掌握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元素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典型反应变化规律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及药用价值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学习药学专业有关理论知识的入门课。无机化学与药是相互关联的,某些无机物质可直接作为药物,很多药物的结构、合成、性质及生物效应等的研究需要运用无机化学的理论知识随着科技的发展,无机化学与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无机化学所涉及的理论知识与后续其它课程如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等有密切的联系,学习无机化学相关知识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化学理论基础培养药学专业人才整体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无机化学与药学的关系;了解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中国法定计量单位(重点)

识记:常用的国际单位制(SI)基本单位(二)无机化学与药学的关系(次重点)

理解:无机化学与药学的关系(三)无机化学的发展及学习方法、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一般)

识记:有效数字及运算规则理解:无机化学的发展及学习方法

第二章溶液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常用浓度表示法及换算了解稀溶液的依数性的含义及医药学应用难挥发非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与溶液浓度的关系求溶质摩尔质量电解质溶液偏离依数性公式的原因离子强度、活度和活度系数的计算和应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溶液的浓度、稀溶液的依数性(重点)

识记:溶液浓度的不同表示法稀溶液的依数性的含义理解: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拉乌尔定律)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渗透压医学意义。

应用:常用浓度不同表示法间的换算求利用稀溶液的依数性求溶质摩尔质量。

(二)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次重点)

识记:电解质、强弱电解质、电离度、电离平衡的含义理解:电解质溶液偏离依数性公式的原因应用:电离度的计算(三)、强电解质溶液(一般)

识记:表观电离度、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理解:离子氛、强电解质理论应用:活度、活度系数离子强度等的有关计算。



第三章化学反应速率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法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能运用质量作用定律阿仑尼乌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了解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实验活化能及与速率的关系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反应机理概念、浓度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重点)

识记:基元反应和非基元反应、反应分子数、反应级数、零级反应概念。

理解:浓度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应用:质量作用定律阿仑尼乌斯(二)反应速率表示法、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次重点)识记: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法催化剂、催化作用、催化反应催化剂中毒理解:催化剂的基本特征(三)反应速率理论(一般)识记: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理解:碰撞理论、过渡态理论、活化能及与速率的关系第四章化学热力学初步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热力学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盖斯定律计算;能利用自由能变化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热力学;反应热的计算;吉布斯能(重点)

识记:体系和环境状态和状态函数过程和途径热和功、标准生成焓热力学第一定律吉布斯能和标准生成吉布斯能等。应用: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吉布斯公式的化学反应的。

(二)等容反应热和等压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次重点)

热化学方程式理解:等容反应热恒压反应热与焓变(三)反应进度概念、自发过程、熵和熵变(一般)识记:反应进度概念熵、自发过程理解:混乱度和微观状态、热力学第三定律应用:化学反应熵变的计算第五章化学平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化学平衡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意义和与(rGm((T)的关系,能进行相关计算和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浓度、温度和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如何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合理选择生产条件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标准平衡常数标准平衡常数与(rGm((T)的关系(重点)识记: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平衡到达的标志、相对平衡浓度标准平衡常数(Kc(和Kp()和平衡常数表示式的书写。应用:Kc(或Kp(的计算,初浓度或转化率的计算;根据(rG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二)化学平衡的移动(次重点)

识记:化学平衡的移动理解:浓度、温度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浓度、温度压力(三)多重平衡如何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合理选择生产条件生物体系中的稳态和内稳态(一般)

理解:热力学和动力学理论在生产条件选择中的作用第六章酸碱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要点和有关概念了解水的质子自递平衡了解弱酸弱碱及两性物质的电离平衡,掌握一元弱酸弱碱水溶液中[H+]或[OH-]的浓度计算、pH的计算和判断溶液酸碱性;掌握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酸碱电离平衡的影响了解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原理,能进行缓冲溶液配置中的相关计算。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酸碱理论、水的自递平衡、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重点)

识记:质子给体、质子受体、共轭酸、共轭碱、共轭酸碱对、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两性物理解:酸碱质子理论、离子积、路易斯酸碱应用:一元弱酸弱碱水溶液中[H+]或[OH-]浓度的计算、pH计算及酸碱性判定。

(二)酸碱平衡的移动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理(次重点)

理解:同离子效应、盐效应、缓冲溶液和缓冲作用(三)多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两性物质的电离平衡;缓冲溶液的计算;缓冲溶液的选择和配置;人体正常pH的控制与失控(一般)

理解:逐级电离pH如何影响溶质的存在状态应用:缓冲溶液配置中的相关计算。

第七章难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难溶电解质溶液中溶解度和溶度积的相互关系掌握溶度积规则,并能用其判断沉淀是否生成、溶解或转化了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难溶物溶解度的影响了解分步沉淀及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先后顺序。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溶度积原理沉淀的生成(重点)

识记:溶解、沉淀、饱和溶液理解:溶度积常数Ksp);溶度积规则。

应用:Ksp和溶解度S之间的计算;利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溶液混合后有无沉淀产生。(二)沉淀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沉淀的溶解、沉淀的转化(次重点)

理解: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沉淀平衡的影响;沉淀溶解沉淀转化的方法。()分步沉淀沉淀反应中的速率问题(一般)理解:分步沉淀原理沉淀的类型及决定因素。

第八章氧化还原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实质能应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了解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类型掌握电极和电池符号表达方法了解电极电势的产生原因标准电极电势的测定方法其应用。能斯特方程。了解元素电势图、电势-pH图及相关应用。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氧化还原(重点)识记: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型和还原型、氧化还原电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氧化数及其测量方法。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利用标准电极电势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及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二)原电池与电极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次重点)识记:原电池、理解:正极和负极、电动势、电极反应溶液酸度改变及沉淀剂加入对电极电势影响。

应用:根据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池的电动势

(三)氧化还原平衡、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电势-pH图理解:根据电池电动势与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能判断反应的进行;元素电势图电势-pH图及相关应用。

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计算。



第九章原子结构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玻尔模型建立的基础及玻尔氢原子模型的基本假设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原子轨道和波函数、原子轨道的角分布图和径向分布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和径向分布图、电子云图掌握四个量子数n,l,m,ms的物理意义及取值了解多电子原子结构中的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熟练掌握多电子原子轨道能级的高低、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掌握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以及与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多电子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重点)识记:屏蔽效应与钻穿效应周期律能级组与周期的关系;族、主族与副族;周期中主族、副族、零族、第VIII族元素的价层电子构型规律周期表的分区。

理解:能级交错及原子轨道能级组核外电子排布则。

应用:能应用核外电子排布则排布1-30号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注意铬、铜等的反常排布);能根据某元素所处的周期和族写出其价电子构型,或由价电子构型指出其所在的周期及族。

(二)描述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次重点)

理解:四个量子数(n、l、m、ms)的物理意义、取值及相互关系原子半径及周期变化规律;原子的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及它们的周期变化规律元素的电负性及周期变化规律(三)玻尔的氢原子模型原子轨道和波函数、波函数的有关图形表示(一般)

理解:氢原子的线性光谱、能量的量子化和光子学说、氢原子模型的基本假设光的波粒二象性与测不准原理原子轨道、原子轨道角度分布图和径向分布图、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和径向分布、电子云图第十章分子结构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离子键的形成、本质及特点了解晶格能的意义离子的电子构型价键理论共价键的形成、特类型与;判断某些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了解分子轨道理论与现代价键理论的区别掌握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能级和电子排布了解分子的极性及其度量方法了解分子间;氢键的形成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了解离子极化作用及其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了解晶体的和性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离子键的形成与特点;现代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分子轨道理论;

识记:离子键的形成条件本质及特点;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本质及特点;杂化和杂化轨道;成键及反键分子轨道分子轨道理解:键的;杂化轨道理论要点;s和p原子轨道杂化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价电子对互斥理论要点;分子轨道理论要点第二周期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结构式。

应用:应用杂化轨道理论和价电子对互斥理论判断某些多原子分子的空间构型;用分子轨道理论解释氢分子离子氧分子及氮分子的形成能用图示法表示氧分子、氮分子及硼分子的分子轨道和电子排布。

(二)离子的电荷、电子构型和半径;路易斯学说;分子性分子间作用力(次重点)

识记:共价键配位键路易斯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极化作用与分子的变形性永久偶极、诱导偶极和瞬时偶极

理解:离子的电子构型离子半径;范德华力(取向力、诱导力、色散力)的特点;氢键、分子和分子内氢键、缔合分子间作用力(氢键、范德华力等)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三)晶格能离子极化晶体结构(一般)识记:晶格能;晶体的宏观特征和微观结构理解:影响离子极化作用与变形性的因素;离子极化对键型和化合物性质的影响;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的组成和性质晶体的类型及特性。

第十一章配位化合物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了解配合物的异构现象能够根据配合物化学式写出名称,或由配合物名称写出化学式配合物价键理论的要点并能推断常见配的构型;了解晶体场理论的要点及在解释和推测配合物磁性、颜色中的应用了解配合物的配位平衡,能利用配合物的稳定常数(Ks)进行有关计算;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了解配位平衡与其它平衡的关系;了解生物体内的配合物和配合药物。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配合物的组成、命名;配位平衡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重点)

识记:配合物的基本概念(中心原子和配体;配离子、配位原子、单齿配体、多齿配体和两可配体;(配体、配位数等)配合物的命名能够根据配合物化学式写出名称,或由配合物名称写出化学式螯合物、螯合剂、螯合效应螯合物的稳定性与中心原子、螯合环大小和数量的关系应用:利用Ks进行配合平衡时有关离子浓度的计算。

(二)配合物的理论;配合平衡与其它平衡的关系(次重点)理解:晶体场理论的要点,晶体场中的d轨道能级分裂和d电子排布;配合平衡与溶液酸度、沉淀平衡和氧化还原平衡的关系。应用:应用晶体场理论解释和推测配合物的磁性、颜色。

(三)配合物的异构现象;理论;生物体内的配合物和配合药物(一般)理解:配合物的键合异构和几何异构价键理论的要点内规型和外规型配合物利用价键理论解释或推测配合物的空间结构、相对稳定性;

第十二章非金属元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重要非金属(卤素、氧硫、氮磷)单质、氢化物、含氧酸及其盐的结构和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重要离子的分离和鉴定方法。无机酸的酸性氧化性影响因素。了解无机含氧酸盐的受热分解,了解拟卤素、卤化物、金属硫化物、硒及其衍生物碳硅硼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卤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氧和硫及其重要化合物、氮和磷及其重要化合物(重点)识记:卤素、氧和硫、氮和磷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成键特性;对应单质的物理及化学性质,主要氢化物(卤化氢、H2O2、H2S、氨和铵盐)、氧化物(SO2、SO3、NO、NO2、N2O、P4O10)和含氧酸及其盐(次卤酸及其盐、卤酸和高卤酸及其盐、亚硫酸和硫酸及其盐、硫代硫酸盐、硝酸和亚硝酸及其盐、磷酸及其盐)的性质及有关的重要反应式。

理解:无机氢化物和含氧酸的酸性变化规律;无机酸的氧化性及影响因素。

应用:能根据卤素、氧、硫、氮磷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解释一些实验现象并正确书写反应式。

(二)重要元素离子的分离及鉴定、金属硫化物、拟卤素(次重点)

识记:卤素离子的分离及鉴定;硫离子(S2-)、亚硫酸根(SO32-)、硫酸根(SO42-)、硝酸根(NO3-)、亚硝酸根(NO2-)、铵离子(NH4+)以及磷酸根离子(PO43-)的鉴定;金属硫化物的水解和难溶性、氰化氢的性质和毒性、硫氰酸根的性质。

(三)卤化物的类别及性质卤素、氧族元素和氮磷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及药物无机含氧酸盐的受热反应硒及其衍生物碳硅硼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一般)

识记:金属碘化物(AgI、PbI2和HgI2)的颜色漂白粉、过氧化氢、芒硝(Na2SO4(xH2O)的药用价值水合含氧酸盐的受热脱水和水解反应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碳的还原性CO和CO2的性质溶液中碳酸盐的存在形式SiO2在氢氟酸和碱中的溶解性硼的缺电子引起的结构特征。

第十三章金属元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金属的一般性质了解碱金属、碱土金属单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碱金属元素的焰色试验;掌握Na2O2、NaOH、常见的碱金属盐、碱土金属氢氧化物和碱土金属盐、单质铝和Al(OH)3的性质能够根据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解释某些实验现象掌握Na+、K+、Mg2+、Ca2+、Ba2+及Al3+离子的鉴定。了解主族金属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及常用药物。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碱金属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碱土金属氢氧化物碱金属盐和碱土金属盐类铝及其化合物(重点)

识记:金属在化学反应中的失电子性;Na2O2、NaOH、Al和Al(OH)3的性质及相关化学反应式。

理解:碱金属盐的共性、碱土金属的溶性、重要碱土金属盐的性质。

(二)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性质;重要金属离子的鉴定(次重点)

识记:Na+、K+、Mg2+、Ca2+、Ba2+及Al3+离子的鉴定。碱金属及其挥发性盐的焰色试验。

理解: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单质性质的异同。

(三)金属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及分类金属的物理性质砷锑铋的重要化合物主族金属元素的生物学效应及常用药物(一般)

识记:氢氧化铝碱式碳酸铋的

第十四章过渡元素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掌握Cr、Cr常见Cr(Ⅲ)盐、Mn(Ⅱ)盐、铬酸盐、重铬酸盐、MnO2、KMnO4、重要的铁(II、III)盐、Cu(OH)2、铜(II)盐、(OH)2、锌(II)盐及汞(I、II)盐的性质掌握铬、锰、铜、锌离子、铁(II、III)离子及汞离子的鉴定上述各项性质及鉴定有关的反应式。过渡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特征过渡元素的通性和化合物的颜色特征了解铬、锰、铁、铂、铜、锌、汞单质的性质和用途了解过渡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铬、锰、铁和铜的化合物的性质(重点)

:CrCr(OH)3的两性及Cr(Ⅲ)盐的还原性Cr2O72-离子的氧化性Mn2+的稳定性和还原性,MnO2的氧化还原性KMnO4的氧化性和不稳定性Fe(II)化合物的还原性、沉淀反应和配合性Fe3+的氧化性、水解性和配合性Cu2O的歧化反应卤化亚铜的性质和制备Cu(OH)2的两性Cu2+的氧化性、沉淀反应和配合性铬、锰、铁和铜离子的鉴定有关反应式。Cr(Ⅲ)和Cr(Ⅵ)的相互转化Cu(I)和Cu(II)的转化应用:能够根据化合物的性质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二)锌和汞的化合物的性质铬、锰、铁铜锌和汞离子的鉴定(次重点)

识记:锌的常见氧化态;Zn(OH)2的两性ZnCl2的水解Hg2Cl2和HgCl2的性质铬、锰、铁铜锌和汞离子的鉴定有关反应式。(三)过渡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特征和通性;铂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铬、锰、铁、铂、铜、锌、汞的生物学效应及常用药物(一般)过渡元素的价电子层结构特征、活泼性及反应性能、氧化态特性、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易成配合物等性质。二、指定教材《无机化学》,主编,出版社。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学分,建议总课时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章次 内容 学时 第一章 绪论 2 第二章 溶液 5 第三章 化学反应速率 6 第四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6 第五章 化学平衡 4 第六章 酸碱平衡 6 第七章 难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4 第八章 氧化还原 6 第九章 原子结构 6 第十章 分子结构 6 第十一章 配位化合物 5 第十二章 非金属元素 6 第十三章 金属元素 5 第十四章 过渡元素 5 合计 72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包括能力层次比例、难易度比例、内容程度比例、题型、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等)

1、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出重点。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30%、"理解"为35%、"应用"为35%。

3、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每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5%,次重点占25%,一般占10%。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完成并配平反应式、简答和计算等。

6、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5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六、题型示例

(一)填空

配离子[Co(NH3)6]3+的名称为,配位数为。

(二)单项选择

含有Na元素的挥发性盐类在无色火焰中灼烧时,火焰颜色是()。

A、红色B、黄色C、紫色D、蓝色

(三)多项选择题下列两性化合物()

A、Al(OH)3B、Cr(OH)3C、Mn(OH)2D、Zn(OH)2E、NaOH

()名词解释

基元反应

()完成并配平反应式

Fe+HNO3(

()简答

解释为什么溶液不能长久保存,并写出有关反应式。

()计算

计算0.10mol(L-1NaCN溶液中的[OH-]、[H+]和pH值为多少?

已知Ka,HCN=4.93(10-10





献花(0)
+1
(本文系mc_eastia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