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04269人格心理学.doc
2020-07-11 | 阅:  转:  |  分享 
  
《人格心理学高自考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人格心理学课程代码:04269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人格心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概括地介绍了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具有较强的基础性和应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考生理解掌握人格基本概念、人格研究方法、人格心理学主要流派的理论及相关研究(包括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知流派),为考生学习相关的课程和今后从事相关的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1.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能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人格理论的理解力与分析评判能力;并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提高研究人格心理学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生从事心理学的专业工作和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考生掌握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考试过程中,侧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能力,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所用教材共包括十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侧重介绍本学科的特点和基本概念;第二章是人格研究方法,主要论述人格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及测评问题;第三章是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主要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四章是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阐述弗洛伊德所提出的人格理论在不同领域的相关研究;第五章是新精神分析理论,重点介绍数位著名的新精神分析大师的理论;第六章是新精神分析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阐述了新精神分析理论在焦虑及应对策略、攻击及依恋类型上的相关研究;第七章是特质流派,介绍了特质流派的理论要点及应用;第八章是特质流派的相关研究,范围包括成就动机、A-B型行为模式、社交焦虑、情绪、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等;第九章是生物学流派,主要介绍生物学流派的理论及应用;第十章是生物学流派的相关研究,包括人格特质的遗传、内外向和进化人格理论等;第十一章是人本主义流派,主要介绍了人本主义的起源、基本内涵和应用;第十二章是人本主义流派的相关研究,阐述内容包括自我表露、孤独、自尊、独处;第十三章是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主要介绍了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应用;第十四章是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的相关研究,包括性别角色行为、攻击性的观察学习、习得性无助与控制点等研究;第十五章是认知流派,主要介绍了人格中的认知因素及其应用;第十六章是认知流派的相关研究,介绍了认知流派对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影响(包括性别类型和性别差异、抑郁等研究);第十七章是结论,总结了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和研究,并对人格心理学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其中,从第三章至第十六章是教材的重点部分,涉及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具体地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应清楚地认识和理解人格心理学在现代心理学中的性质、意义、地位和作用;学习和理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重点把握各种理论流派的核心理论观点和相关的实证研究进展;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掌握人格评估的基本方法,并具备综合运用所学人格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生应达到识记、理解和应用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识记是指要求记住考试大纲和指定教材《人格心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规律、基本结论等;理解是指要求正确理解本大纲和《人格心理学》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规律、基本结论的内涵及其联系,能够解释基本的概念,理解基本方法的适用范围、基本的理论观点和研究结论的基本要点,鉴别各种观点的区别和联系;应用是指运用所学的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规律和原则等,分析和解决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实际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本专业的基础课程。掌握人格心理的特征和基本规律,才能为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说来,它可以作为“心理咨询”等课程的先期课程。另一方面,学习本课程之前,考生需要首先学习“普通心理学”等课程,它们是本课程学习的基础或先期课程。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需要识记人格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或范围,理解人格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邻学科的关系,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应能结合实际,理解人格心理学基本的研究原则;应重点掌握人格心理学基本流派的理论观点,在识记、理解各个流派特点的基础上,能实际地应用这些流派的理论来研究各种心理现象。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人格的定义、人格理论的基本流派(重点)

识记:人格的定义及其内涵。

理解:人格的六大理论流派(精神分析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认知流派)的基本内涵。

应用:针对某种心理现象或问题,应用上述人格心理学流派中的一种或几种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人格与文化、人格理论中的重要问题(次重点)

理解:人格存在于文化背景之中;个体主义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的特点;人格理论的三个基本问题。

(三)人与环境、人格的应用、评价与研究(一般)

理解:人与环境对行为的影响;人格心理学的应用范围、评价方法和研究。



第二章人格研究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理解和掌握人格心理学的常见研究方法,包括假设检验方法、个案研究法,理解基本的数据统计分析知识,并掌握人格评价中的基本概念。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自变量、因变量、交互作用、个案研究法及其优缺点、信度、效度(重点)

识记:自变量的定义;因变量的定义;交互作用的定义;信度的定义;效度的定义;个案研究法的基本概念;个案研究法的优点、缺点。

理解:假设检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的适用范围;人格评价中信效度的区别。

应用:结合实际,识别心理学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

(二)操纵和非操纵的自变量、统计显著性、表面效度、相容效度、判别效度、行为效度、相关系数(次重点)

识记:表面效度的基本概念;相容效度的基本概念;判别效度的基本概念;行为效度的的基本概念。

理解:操纵和非操纵的自变量;统计显著性、相关系数的指标。

(三)事前预测与事后认识、重复实验(一般)

理解:事前预测与事后认识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角色;重复实验的必要性。



第三章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重点掌握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有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自我防御机制,理解并掌握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评价(重点)

识记:意识的概念;前意识的概念;无意识的概念;本我的概念;自我的概念;超我的概念;利必多的概念;压抑的概念;升华的概念;替代的概念;拒绝的概念;反应生成的概念;理智化的概念;投射的概念;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型;弗洛伊德提出的各种防御机制;人格发展的心理性欲各阶段;对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与批评。

理解: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机制的含义;人格发展的心理性欲各阶段的特点。

应用:结合实际,分析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御机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

(二)自由联想、了解无意识内容的七种技术、投射测验、精神分析、移情、反移情、罗夏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画人测验、对投射测验的评价(次重点)

识记:自由联想的基本概念;投射测验的基本概念;了解无意识内容的七种技术;对投射测验的评价。

理解:罗夏墨迹测验的基本内容;主题统觉测验的基本内容;画人测验的基本内容。

(三)生本能、死本能、能量有限说(一般)

识记:生本能的定义;死本能的定义。

理解:能量有限说的基本内容。



第四章弗洛伊德理论:相关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深入了解弗洛伊德理论的相关研究,并可依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各种心理现象做解释。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压抑、自居作用、弗洛伊德关于幽默的理论、对催眠的解释(重点)

识记:压抑的概念;自居作用的概念。

理解:弗洛伊德关于幽默的理论;从精神分析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的角度解释催眠。

(二)对弗洛伊德防御机制的定义与测量(次重点)

理解:对弗洛伊德幽默理论的研究及解释;防御机制的定义与测量。

(三)防御机制发展的差异及个体差异、对梦的解释、梦的功能(一般)

理解:防御机制发展的差异及个体差异;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框架内,理解梦的功能并对梦做出解释。



第五章精神分析理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及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重点掌握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卡尔?荣格、埃里克?埃里克森、凯伦?霍妮、哈里?斯塔克?沙利文、艾里克?弗洛姆的人格理论,理解并掌握新精神分析的研究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与问题、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卡尔?荣格、埃里克?埃里克森、凯伦?霍妮、艾里克?弗洛姆的人格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埃里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荣格的心理类型说、新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与批判(重点)

识记:寻求优越的概念;自卑情结的概念;集体无意识的概念;原始意象的概念;女性原始意象的概念;男性原始意象的概念;自我认同感的概念;埃里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新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与批判。

理解:埃里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各阶段特点,包括婴儿期、学步期、儿童早期、小学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期、老年期的特点;荣格的心理类型说,包括内倾、外倾、感觉、直觉、思维、情感的特点。

应用:结合埃里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分析实际生活中人格的发展及问题。

(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人格理论、卡尔?荣格的人格理论、凯伦?霍妮的人格理论、艾里克?弗洛姆的人格理论、凯伦?霍尼提出的三种交往风格的神经症患者、艾里克?弗洛姆提出的三种逃避的手段、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次重点)

识记:凯伦?霍妮提出的三种交往风格的神经症患者,包括接近人群、反对人群、离开人群的特点;艾里克?弗洛姆提出的三种逃避的手段,包括权威主义、破坏、自动舒适装置的特点。

理解: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人格理论、卡尔?荣格的人格理论、凯伦?霍尼的人格理论、艾里克?弗洛姆的人格理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各指标的特点。

应用:结合凯伦?霍尼与艾里克?弗洛姆的人格理论,分析日常生活中神经症患者的交往风格与逃避自由的手段。

(三)哈里?斯塔克?沙利文的人格理论及其基本概念、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一般)

识记:人格意象的概念;哈里?斯塔克?沙利文提出的发展时期。

理解:弗洛伊德及新精神分析学家对宗教作用的不同解释。



第六章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深入了解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相关研究,并可依据新弗洛伊德主义的各种人格理论对不同的心理现象做出解释。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焦虑的类型、应对焦虑的策略、挫折—攻击假说、亲子关系的三种类型、依恋理论(重点)

识记:弗洛伊德提出的焦虑的三种类型,包括现实焦虑、神经质焦虑和道德焦虑的特点;应对策略的概念;应对风格的概念;应对策略的类型;挫折—攻击假说的具体含义;亲子关系的三种类型,包括安全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的特点。

理解:不同应对策略的类型的特点。

应用:能依据挫折—攻击假说,对攻击行为做出解释;能依据依恋理论,对婴幼儿依恋关系的发展做出解释。

(二)成人依恋的转换模型(次重点)

理解:成人依恋的转换模型,包括害怕背弃、害怕亲密两个维度的特点。

(三)替代性攻击、宣泄与攻击、对象关系理论、依恋类型和爱情关系(一般)

识记:替代性攻击的定义;对象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

理解:宣泄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依恋类型对爱情关系的影响。



第七章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重点掌握特质论学派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奥尔波特、卡特尔的人格理论,了解特质论的发展情况,掌握对特质论的评价,理解并掌握特质论的研究方法。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高尔顿?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雷蒙德?卡特尔的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及其特点、对“大五”模式的批评以及“大五”模式的局限性、情境论与特质论之争、特质流派的贡献与批判(重点)

识记:整体研究法的概念;个案研究法的概念;共同特质的概念;核心特质的概念;基本特质的概念;次级特质的概念;机能性的自主性的概念;本体性的概念;根源特质的概念;“大五”人格的五个维度,包括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随和性、尽责性的特点;对“大五”模式的批评以及“大五”模式的局限性;情境论与特质论之争;特质流派的贡献与批判。

理解:“大五”人格五个维度的特点并理解其局限性;对特质流派的批评及辩护。

应用:了解工作岗位上对“大五”的应用。

(二)特质流派的两个基本假设、特质流派的特征、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自陈式调查表存在的问题(次重点)

识记:特质流派的两个基本假设;特质流派的基本特征;自陈式调查表存在的问题;社会赞许性的概念;默认反应的概念。

理解: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的基本内容。

(三)亨利?莫雷的人格理论的基本概念(一般)

识记:心因性需要的定义和基本内容。

理解:亨利?莫雷的人格理论与主题统觉测验的关系。



第八章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深入了解特质流派的相关研究,并可依据各种特质理论对不同的心理现象做出解释。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归因的三个维度、成就目标的两种类型、A型人格特质的主要特征、社交焦虑的定义、特征和解释、防御性悲观者的特点及原因(重点)

识记:社交焦虑的定义;归因的三个维度的内涵;A型人格特质的三个主要特征;防御性悲观者的特点。

理解:高成就动机者的特点;归因的三个维度,包括稳定性、控制点、可控性的特点;A型行为模式和B型行为模式的区别;社交焦虑者的特征;对社会焦虑的解释;防御性悲观的原因。

应用:能依据归因的三个维度,对现实生活中的归因方式作出解释,并纠正人们不正确的归因方式。

(二)成就需要的定义、高成就动机者的特点、情绪的情感性(次重点)

识记:成就需要的定义;成就目标的定义;情绪的情感性的定义。

理解:情绪的情感性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三)成就动机对成功行为的预测、性别、文化与成就之间的关系、A型行为与成就的关系、A型性格与健康的关系、情感强度的定义和特征、情绪表达的定义和特征、乐观主义与应对逆境的关系、乐观主义与健康的关系(一般)

识记:情感强度的定义;情绪表达的定义。

理解:成就动机与成功行为之间的关系;性别、文化与成就之间的关系;A型行为与成就的关系;A型性格与健康的关系;高情感强度者与低情感强度者的区别;情绪表达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乐观主义与应对逆境的关系;乐观主义与健康的关系。



第九章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重点掌握人格的生物学范型理论,主要包括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了解对气质的研究情况;进化人格心理学以及人格的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内容、气质的概念、气质的分类、生物学流派的贡献与批判(重点)

识记:内外向性的概念;神经质的概念;精神质的概念;气质的概念;气质的三个维度,包括情绪性、活动性和交际性的不同特点;学步期儿童的三种气质类型,包括适应良好的儿童、难以控制的儿童、抑制性的儿童的不同特点;托马斯和切斯总结的三种气质类型,包括易教养型儿童、困难型儿童、缓慢发动型儿童的不同特点;生物学流派的贡献与批判。

理解: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中提及的三种特质,包括内外向性、神经质和精神质的特点;气质和人格的关系。

应用:了解工作岗位上对“大五”的应用。

(二)进化人格心理学、气质类型和学业成绩的关系、抑制型和非抑制型儿童的特点(次重点)

识记:社会排斥的概念。

理解:进化人格心理学依据自然选择原理对人类心理机制做出的解释;不同的气质类型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抑制型和非抑制型儿童的不同特点。

应用:能运用进化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去解释社会排斥与焦虑的关系。

(三)人格的生物学基础、“良好适应”模型、脑电活动和大脑不对称性(一般)

理解:人格的生物学基础的三个论据;“良好适应”模型的基本内涵;对大脑活动水平的测量;理解大脑的不对称性;理解大脑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



第十章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深入了解生物学流派的相关研究,并可依据各种生物学流派的理论对不同的心理现象做出解释。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人格特质的遗传力、双生子研究法中的基本概念、遗传学研究存在的问题(重点)

识记:同卵双生子的概念;异卵双生子的概念;双生子研究法的概念;遗传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理解:将环境与遗传的影响分离开来的方法。

(二)外向的遗传力、内外向性与唤醒水平的关系、外向型与快乐的关系(次重点)

理解:外向的遗传力;内外向性与唤醒水平的关系;外向型与快乐的关系及其原因。

(三)进化人格理论和配偶选择(一般)

识记:亲代投资的概念。

理解:用进化人格理论去解释配偶选择的结论和局限性。

应用:在进化人格理论的框架内解释男女对配偶选择的不同要求。



第十一章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重点掌握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自我实现论及卡尔?罗杰斯的自我理论,理解并掌握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卡尔?罗杰斯的人格心理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格心理理论、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人本主义流派的贡献与批判(重点)

识记: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心理和谐的人”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潜知觉的定义;“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定义;“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的定义;匮乏动机的定义;成长需要的定义;自我实现的定义;高峰体验的定义;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定义;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对心理健康者特征的描述;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的要点;人本主义流派的贡献与批判。

理解:卡尔?罗杰斯的人格理论中对焦虑和防御机制的阐述;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之间的区别;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不同特点及进一步解释;亚伯拉罕?马斯洛所认为的自我实现者的特点。

应用:能结合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种种需要做出解释。

(二)乐观体验的概念、乐观体验的八个特征、契克岑特米哈依的快乐观;Q分类技术(次重点)

识记:乐观体验的概念;乐观体验的八个特征。

理解:契克岑特米哈依的快乐观;了解Q分类技术的基本内涵。

应用:能运用进化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去解释社会排斥与焦虑的关系。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工作满意度和需要层次理论的关系(一般)

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工作满意度和需要层次理论的关系。



第十二章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深入了解人本主义流派的相关研究,并可依据各种人本主义流派的理论对不同的心理现象做出解释。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自尊的定义、自我价值感的定义、自我提高的定义、自我保护的定义、自我妨碍的定义、自尊的稳定性的定义、自尊与对失败的反应、自尊与文化的关系、对独处现象各个人格流派的解释(重点)

识记:自尊的定义;自我价值感的定义;自我提高的定义;自我保护的定义;自我妨碍的定义。

理解:不同水平的自尊者面对失败的不同反应及其原因;高自尊者在面对失败时的策略;不同自尊稳定性者的特点;自尊与文化的关系;对独处现象各人格流派的解释。

(二)自我表露的定义、自我表露的重要性、表露的相互性及其原因、孤独的定义、孤独的原因、经验取样法的定义(次重点)

识记:自我表露的定义;孤独的定义;经验取样法的定义。

理解:自我表露的重要性;表露的相互性及其原因;孤独的原因。

(三)朋友和恋人间的自我表露;男性和女性在自我表露上的限制;创伤性经历的表露;独处偏好的个体差异(一般)

理解:朋友和恋人间的自我表露的特点;男性和女性在自我表露上的限制;创伤性经历的表露及其益处;独处偏好的个体差异。

应用:在进化人格理论的框架内解释男女对配偶选择的不同要求。



第十三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重点掌握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提出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洛特的社会学习理论与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理解并掌握行为学习论的研究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巴甫洛夫提出的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观察学习的基本原理、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行为矫正、自我效能感、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的贡献与批判(重点)。

识记:无条件刺激的定义;无条件反射的定义;条件刺激的定义;条件反射的定义;正强化的定义;负强化的定义;自我效能感的定义;结果期望的定义;效能期望的定义;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惩罚的局限性;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效能期望的四个来源,包括亲身掌握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的贡献与批判。

理解: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观察学习的基本原理;观察学习的经典实验;行为矫正的特点,包括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在其中的应用;自我效能感在生活中的运用。

应用:能结合对经典条件反射及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理解,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不同行为做出解释,并依据行为矫正的原理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行为塑造的原理、泛化与分化的区别、洛特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行为理论对心理障碍的解释、系统脱敏的定义、代币制的定义(次重点)

识记:“行为—环境—行为相互作用”的概念;行为潜能的定义;期望的定义;控制点的定义;强化值的定义;系统脱敏的定义;代币制的定义。

理解: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行为塑造的原理;泛化与分化的区别;洛特的预测行为的基本公式;班杜拉的相互作用论模型;认知对行为的影响;行为理论对心理障碍的解释。

应用:理解并能实际运用行为塑造;能运用洛特的社会学习理论去解释不同的行为。

(三)行为观察法(一般)

理解:行为观察法的三种类型,包括直接观察、自我监控、他人观察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第十四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相关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深入了解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的相关研究,并可依据各种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对不同的心理现象做出解释。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四阶段模型、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动物研究、老年人习得性无助的经典研究、控制点的定义、内控者的特点、外控者的特点(重点)

识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四阶段模型;控制点的定义;内控者的特点;外控者的特点。

理解:关于习得性无助的动物研究;老年人习得性无助的经典研究。

应用:能运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四阶段模型对攻击行为的习得做出解释。

(二)男性化—女性化测量的假设、双性化模型的基本内涵、性别类型和心理适应的关系、媒体中的攻击性和攻击行为、人类的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和心理障碍的关系、控制点与幸福感的关系、控制点与健康的关系(次重点)

识记:男性化—女性化测量的假设;双性化模型的定义及基本内涵。

理解:性别类型和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其结论;媒体中的攻击性和实际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习得性无助和心理障碍的关系;控制点与幸福感的关系,包括与心理障碍、成就、心理治疗的关系;控制点与健康的关系。

(三)性别角色行为、性别类型与人际关系的关系(一般)

理解:性别角色行为;性别类型与人际关系的关系及其原因。



第十五章认知流派:理论、应用和评价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重点掌握认知论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罗特的行为预测论与控制点理论等,理解并掌握认知论的研究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科学人”的假设、沃尔特?米歇尔人格系统中的认知—情感单元、图式的概念、图示的作用、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图式的概念、关于自我图式的经典研究、阿尔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认知流派的贡献与批判(重点)

识记:图式的概念;自我概念的定义;自我图式的概念;诱发经验的概念;情绪结果的概念;非理性观念的概念;认知流派的贡献与批判。

理解:“科学人”的假设;在沃尔特?米歇尔的认知模型框架内理解个体间行为的差异;图式的作用;关于自我图式的经典研究;阿尔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

应用:能运用阿尔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非理性观念进行识别和驳斥。

(二)乔治?凯利个人建构论的基本内涵、可能的自我的概念与功能、认知重组的定义、认知心理治疗的原理(次重点)

识记:认知重组的定义;可能的自我的概念。

理解:乔治?凯利个人建构论的基本内涵;可能的自我的功能;认知心理治疗的原理。

(三)生活空间的定义、自我不一致的理论、自我指导训练的基本原理、行为项目网的基本原理、行为项目网的局限性(一般)

识记:生活空间的定义。

理解:自我不一致的理论、自我指导训练的基本原理;行为项目网的基本原理;行为项目网的局限性。



第十六章认知流派:相关研究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深入了解认知流派的相关研究,并可依据各种认知流派的理论对不同的心理现象做出解释。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弗洛伊德对投射的描述、弗洛伊德对移情的定义、压抑的定义、归因的定义、对移情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对压抑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性别图式理论的基本内涵、对性别图式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抑郁图式的概念、对抑郁图式的心理学实验研究、习得性无助的归因模型的主要内容(重点)

识记:弗洛伊德对投射的描述;弗洛伊德对移情的定义;压抑的定义;归因的定义;性别图式理论的基本内涵;抑郁图式的概念;习得性无助的归因模型的主要内容。

理解:对移情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对压抑的心理学实验研究;性别图式理论的基本内涵;对性别图式的心理学实验研究;对抑郁图式的心理学实验研究。

(二)男女对自我的不同认知表征(次重点)

理解:男女对自我的不同认知表征,包括在情绪性记忆和人际关系记忆上的不同特点。

(三)解释方式的定义(一般)

识记:解释方式的定义。



第十七章几点结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考生应深入理解不同流派的人格理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的贡献,人格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及人格研究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

二、考核知识点和考核目标

(一)不同流派的人格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重点)

理解:不同流派的人格理论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各个流派的一般趋势及它们之间共同的发展趋势。

(二)人格研究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次重点)

理解:人格研究与人类日常生活的关系,包括与成就、人际关系、幸福、健康的关系。

(三)不同流派的人格理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的贡献(一般)

理解:不同流派的人格理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的贡献。



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部分由省考委统一说明。

二、教材

JerryM.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三、自学方法指导

本部分由省考委统一说明。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本部分1-7由省考委统一说明;

8.助学学时:本课程共6学分,建议总学时为108学时,其中助学学时分配如下:

章次 内容 学时 第一章 什么是人格 2 第二章 人格研究方法 4 第三章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及评价 8 第四章 弗洛伊德理论:相关研究 6 第五章 精神分析理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理论、应用及评价 8 第六章 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6 第七章 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8 第八章 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6 第九章 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6 第十章 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 6 第十一章 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8 第十二章 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 6 第十三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8 第十四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相关研究 8 第十五章 认知流派:理论、应用和评价 8 第十六章 认知流派:相关研究 6 第十七章 几点结论 4 总计 108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本部分1,3,4,6项由省考委统一规定。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为%,“理解”为0%,“应用”为%。

5.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

六、题型示例(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

在下面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在埃里克?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成年早期所面临的危机是:()

A.基本信任对不信任B.勤奋对自卑C.亲密对孤独D.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参考答案:C



















献花(0)
+1
(本文系mc_eastia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