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8291 环境影响评价.doc
2020-07-11 | 阅:  转:  |  分享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代号:8548

前言

(由指导委员会统一编写)

目录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第一节环境第二节环境影响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第四节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法律依据第五节环境影响评价的标准体系第六节环境影响评价在中国的应用与发展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基本概念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第一节环境影响识别方法第二节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第三节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的应用第一节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第二节河流和河口水质模型第三节湖泊(水库)水质数学模型第四节水质模型的标定第五节开发行动对地表水影响的识别第六节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第七节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第一节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第二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第三节开发行为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识别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评第一节土壤特征和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第二节土壤环境影响识别第三节土壤及其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第四节土壤环境第五节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第一节噪声和噪声评价量第二节噪声的衰减和反射效应第三节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和要求第四节噪声环境影响预测第五节噪声影响评价和污染防治对策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第二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第三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内容第四节区域环境容量分析第五节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通过本课程使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基本理论有的法规、标准第一节三节第四节环境第五节环境第六节环境1、环境的定义、哲学定义及在环境科学中的定义;

2、环境的基本特征;

3、环境影响的概念和分类;

4、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理想的评价过程及评价主体;

5、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概念及包含的内容;

6、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和重要性;

7、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时间,《环评法》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9、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特征;

10、环境标准的概念和作用;

11、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及我国环境标准体系;

12、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和程序。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环境的定义、哲学定义及在环境科学中的定义;

2)环境的基本特征;

3)环境影响的概念和分类;

4)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及评价主体;

5)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概念;

6)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

7)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

8)《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时间,《环评法》中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9)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特征;

10)环境标准的概念;

11)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及我国环境标准体系。

2、领会:

1)环境影响的分类;

4)理想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

5)环境影响报告书包含的内容;

6)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7)环境标准的作用;

8)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和程序。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定义、分类与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

环境影响分类筛选,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监督管理。

第三节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登记的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区域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三)考核知识点

1、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定义与分类;

2、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所遵循的原则;

3、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

4、环境影响分类筛选的依据和划分的类型;

5、评价单位资格考核与人员培训管理办法;

6、评价大纲的审查程序;

7、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办法;

8、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原则;

9、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10、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

11、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内容;

12、环境现状调查范围、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

13、环境影响预测原则、预测阶段和时段、预测范围;

14、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

15、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环境影响评价程序的定义与分类;

2)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所遵循的原则;

3)环境影响分类筛选的依据和划分的类型;

4)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

5)环境现状调查范围、调查方法和调查内容;

6)环境影响预测原则、预测阶段和时段、预测范围。

2、领会:

1)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程序;

2)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批原则;

3)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4)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内容;

5)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

6)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点。

3、简单应用:

1)评价单位资格考核与人员培训管理办法;

2)评价大纲的审查程序;

3)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办法;

第三章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技术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掌握环境影响的识别方法、预测方法和综合评价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环境影响识别的基本内容和识别方法。

第二节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数学模式法、物理模拟预测法、对比法和类比法、专业判断法及其比较。

第三节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之书法、矩阵法、图形叠置法、网络发、动态系统模拟法。

第四节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中的应用

GIS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GIS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GIS在项目选址中的应用,GIS在环境影响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三)考核知识点

1、环境影响识别的概念;

2、环境影响识别的基本内容;

3、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4、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5、GIS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6、GIS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7、GIS在项目选址中的应用;

8、GIS在环境影响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环境影响识别的概念;

2)环境影响识别方法类型;

3)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类型;

4)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类型。

2、领会:

1)环境影响因子及其影响程度的识别方法;

2)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及其应用条件;

3)指数法、矩阵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的应用;

4)GIS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5)GIS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

6)GIS在项目选址中的应用;

7)GIS在环境影响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3、简单应用:

1)环境影响程度的识别方法;

2)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的选用;

3)指数法、矩阵法、网络法的应用。

第四章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地表水体的污染和自净过程,了解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了解河流和湖泊各种水质预测模型的适用条件及水质模型的标定方法。本章重点内容是地表水水质预测模型的确定、影响的识别、影响的预测与影响评价。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地表水体的污染和净化

地表水资源,水体污染,水体自净,水体的耗氧和复氧过程,水温变化过程。

第二节河流和河口水质模型

河流中污染物的混合核衰减模型,BOD-DO的偶合模型,污染物在河口中的混合核衰减模型,或河口和河网水质模型。

第三节湖泊(水库)水质数学模型

完全混合模型,卡拉乌舍夫扩散模型。

第四节水质模型的标定

混合系数估算,耗氧系数K1的估值,抚养系数K2的估值,多系数同时估值法。

第五节开发行动对地表水影响的识别

工业建设项目,水利工程,农业和畜牧业开发,矿业开发,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

第六节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工程分析,环境调查和水质现状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第七节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

1、水体污染的概念;

2、水污染源的类型;

3、水体污染物种类;

4、水体自净的概念及物理自净过程;

5、污染物的好氧生化衰减过程;

6、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

7、淡水中饱和溶解氧浓度的计算;

8、河流完全混合模型及其适用条件;

9、河流一维水质模型及其适用条件;

10、污染物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的距离;

11、一维潮平均稳态模型及其适用条件;

12、BOD-DO耦合模型及其适用条件;

13、湖泊完全混合模型及其适用条件;

14、卡拉拉乌舍夫扩散模型及其适用条件;

15、混合系数的标定方法;

16、好氧系数和复氧系数的估值方法;

17、工业、水利、农业、矿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建设项目的水环境影响识别;

18、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

19、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20、地表水环境功能分区及执行标准;

21、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

22、水质现状评价方法;

23、溶解氧和pH值的标准型指数的计算;

24、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预测点的确定、预测期、预测方法;

25、水污染源和水体的简化方法;

26、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27、自净利用指数法的应用;

28、消除和减轻地表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水体污染、水体自净的概念;

2)水体污染物的分类;

3)饱和溶解氧浓度的计算公式;

4)河流完全混合模型及其适用条件;

5)河流一维水质模型及其适用条件;

6)污染物与河水完全混合所需距离的计算公式;

7)BOD-DO耦合模型及其适用条件;

8)湖泊完全混合模型及其适用条件;

9)卡拉拉乌舍夫扩散模型的适用条件;

10)混合系数标定方法的类型;

11)好氧系数和复氧系数的估值方法类型;

1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的依据;

13)地表水环境质量功能分区及执行标准;

14)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依据;

15)溶解氧和pH值的标准型指数的计算公式;

16)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预测点的确定、预测期、预测方法;

17)自净利用指数的计算公式。

2、领会:

1)水污染源的类型;;

2)水体污染物种类;

3)水体自净物理自净过程;

4)污染物的好氧生化衰减过程;

5)水体的耗氧与复氧过程;

6)工业、水利、农业、矿业、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等建设项目的水环境影响识别;

7)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8)水质现状评价方法;

9)水污染源和水体的简化方法;

10)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11)水环境影响重大性的判断方法;

12)消除和减轻地表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3、简单应用:

1)河流完全混合模型;

2)河流一维水质模型;

3)BOD-DO耦合模型;

4)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

5)地表水环境功能分区;

6)水环境影响评价因子的筛选;

7)溶解氧和pH值的标准型指数的计算;

8)水污染源和水体的简化;

9)自净利用指数法的应用;

10)消除和减轻地表水污染的对策和措施。

4、综合应用:

1)BOD-DO的偶合模型;

2)水环境影响识别;

3)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过程、了解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了解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方法,了解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式的适用条件和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大气扩散模型的确定,大气污染源调查和评价方法,开发行为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识别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

大气环境污染和大气的扩散过程。

第二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大气扩散基本计算公式,使用模拟预测方法,平原局地空气质量模式。

第三节开发行为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识别

大气环境影响的类型,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的识别。

第四节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工作程序、评价等级和评价标准,环境污染源调查和现状评价,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三)考核知识点

1、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

2、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稀释扩散;

3、判定近地面层大气稳定度的条件;

4、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烟流形状;

5、风、辐射与云、天气形势、下垫面条件等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6、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7、有混合层反射的扩散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8、熏烟扩散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9、连续线源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10、连续面源扩散公式及适用条件;

11、日均浓度的计算方法;

12、长期平均浓度的计算公式;

13、扩散参数的确定方法;

14、不同高度风速的换算公式;

15、取样时间的订正方法;

16、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

17、预测模式的性能评价;

18、大气环境影响的类型;

19、交通运输、能源、矿业等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识别;

2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1

2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22、大气环境功能分区及执行标准;

23、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24、大气污染源评价方法;

25、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范围、监测项目、布点原则和方法、监测制度;

26、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2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28、燃煤S02和烟尘排放量的计算。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大气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物;

2)判定近地面层大气稳定度的条件;

3)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烟流形状;

4)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5)有混合层反射的扩散公式的适用条件;

6)熏烟扩散公式的适用条件;

7)连续线源公式的适用条件;

8)连续面源扩散公式及适用条件;

9)日均浓度的计算方法;

10)长期平均浓度的计算方法;

11)不同高度风速的换算公式;

12)取样时间的订正方法;

1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计算公式;

14)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分区级执行标准;

15)大气污染源评价方法;

16)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范围、监测项目、布点原则和方法、监测制度;

17)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18)燃煤S02和烟尘排放量的计算公式。

2、领会:

1)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稀释扩散;

2)近地面层大气稳定度的判断;

3)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烟流形状;

4)风、辐射与云、天气形势、下垫面条件等对大气污染的影响;

5)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6)有混合层反射的扩散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7)熏烟扩散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8)连续线源公式及其适用条件;

9)连续面源扩散公式及适用条件;

10)日均浓度的计算方法;

11)长期平均浓度的计算公式;

12)扩散参数的确定方法;

13)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

14)预测模式的性能评价;

15)大气环境影响的类型;

16)交通运输、能源、矿业等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影响的识别;

1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1

18)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19)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

20)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范围、监测项目、布点原则和方法、监测制度;

2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3、简单应用

1)大气稳定度的判断方法;

2)连续点源烟流扩散公式;

3)不同高度风速的换算公式;

4)扩散参数的确定方法;

5)有效源高的确定方法;

6)取样时间的订正方法;

7)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

8)燃煤S02和烟尘排放量的计算方法;

9)大气污染源的评价方法;

10)大气环境预测模式的选择。

4、综合应用:

1)连续点源烟流扩散模式;

2)大气环境影响识别;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第六章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技术方法。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的现状评价,土壤环境影响的识别方法,土壤污染和土壤退化的预测模式,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土壤特征和影响土壤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土壤的主要特征,影响土壤质量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土壤环境能够影响识别类型,工业工程建设项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矿业工程建设项目、农业工程建设项目、交通工程建设项目、能源工程建设项目的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第三节土壤及其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

土壤环境现状调查内容,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第四节土壤环境影响预测

土壤中污染物的运动及其变化趋势预测,土壤退化趋势预测,土壤资源破坏和损失预测。

第五节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土壤环境影响的类型分析,土壤环境影响的广度和深度分析,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评价,防止土壤污染、退化、破坏的对策和措施。

(三)考核知识点

1、土壤的特征;

2、影响土壤环境污染的因素;

3、影响土壤退化、破坏的主要因素;

4、土壤环境影响类型的划分;

5、工业、水利、矿业、农业、交通、能源工程项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6、区域土壤类型特征的调查内容;

7、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的步骤;

8、土壤污染源调查内容;

9、土壤环境污染监测步骤和方法;

10、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因子、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

11、土壤质量评价图的编制方法;

12、土壤退化现状调查的内容;

13、土壤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土壤侵蚀、土壤破坏的评价因子;

14、预测污染物在土壤中累积和污染趋势的一般步骤;

15、农药残留模式,重金属累计模式,土壤环境容量计算模式;

16、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及其影响因素;

17、土壤资源破坏和损失的预测方法和预测步骤;

18、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途径;

19、土壤污染、退化、破坏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土壤环境影响类型;

2)区域土壤类型特征的调查内容;

3)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因子;

4)土壤环境污染监测布点和采样方法;

5)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轻度污染标准、土壤临界含量、植物的初始污染的概念;

6)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模式;

7)土壤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土壤侵蚀、土壤破坏的评价因子;

8)农药残留模式,重金属累计模式,土壤环境容量计算模式;

9)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及其影响因素;

2、领会:

1)土壤的特征;

2)影响土壤环境污染的因素;

3)影响土壤退化、破坏的主要因素;

4)工业、水利、矿业、农业、交通、能源工程项目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5)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的步骤;

6)土壤污染源调查内容;

7)土壤环境污染监测步骤;

8)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方法;

9)土壤质量评价图的编制方法;

10)土壤退化现状调查的内容;

11)预测污染物在土壤中累积和污染趋势的一般步骤;

12)土壤资源破坏和损失的预测方法和预测步骤;

13)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途径;

14)土壤污染、退化、破坏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3、简单应用:

1)土壤环境污染现状评价模式;

2)土壤沙化、盐渍化、沼泽化、土壤侵蚀、土壤破坏现状调查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3)农药残留模式,重金属累计模式,土壤环境容量计算模式;

4)通用土壤侵蚀方程及其影响因素;

5)土壤污染、退化、破坏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4、综合应用:

1)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2)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章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和技术方法。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环境噪声的影响识别、影响预测和影响评价。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噪声和噪声评价量

环境噪声和噪声源,声音的频率、波长和胜诉,噪声的基本评价量。

第二节噪声的衰减和反射效应

噪声衰减计算公式,噪声随传播距离的衰减,空气吸收衰减,声屏障引起的衰减,附加衰减和反射效应。

第三节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和要求

技术工组程序,评价等级的划分和工作要求,评价工作范围。

第四节噪声环境影响预测

预测工作的准备,预测点噪声级计算和等声级图,工业企业生产噪声预测,工程施工噪声预测,公路噪声影响预测,机场噪声预测。

第五节噪声影响评价和污染防治对策

噪声影响评价的内容,噪声防治对策,评价结论。

(三)考核知识点

1、环境噪声、环境噪声源、环境噪声污染;

2、噪声的基本评价量;

3、分贝的运算;

4、噪声衰减的计算方法;

5、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

6、评价等级的划分和评价范围的确定;

7、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分区及执行标准;

8、环境噪声现状监测与评价;

9、环境噪声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置方法;

10、环境噪声预测计算程序;

11、工业企业生产噪声预测;

12、工程施工噪声影响预测;

13、公路噪声影响预测;

14、机场噪声预测;

15、噪声影响评价的内容;

16、噪声防治对策。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环境噪声、环境噪声源、环境噪声污染;

2)噪声的基本评价量;

3)分贝的运算公式;

4)噪声衰减的计算公式;

5)评价等级的划分依据和评价的范围;

6)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功能分区级执行标准;

7)厂区噪声水平监测的布点方法、测量时段、测量方法;

8)厂界噪声水平监测布点方法、监测时段、测量方法;

9)居住区噪声水平监测布点方法、监测时段、测量方法;

10)环境噪声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置方法。

2、领会:

1)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

2)环境噪声现状监测与评价内容;

3)环境噪声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置方法;

4)环境噪声预测计算程序;

5)工业企业生产噪声预测;

6)工程施工噪声影响预测;

7)公路噪声影响预测;

8)机场噪声预测;

9)噪声影响评价的内容;

10)噪声防治对策。

3、简单应用:

1)噪声评价的物理量;

2)分贝的运算;

3)噪声衰减的计算;

4)工矿企业环境噪声现状监测原则;

5)噪声防治对策。

4、综合应用: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的技术程序和基本内容。

第八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意义、评价的程序和内容。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和特点

概念、特点和主要类型。

第二节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目的及意义

原则、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区域环境能够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内容

工作程序,基本内容。

第四节区域环境容量分析

环境容量的概念和类型。

第六节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

概念和分类,技术路线,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区域发展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三)考核知识点

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及类型;

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4、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5、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基本内容;

6、环境容量的概念及类型;

7、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及分类;

8、区域宏观环境总量控制基本思路;

9、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方法;

10、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分析程序;

11、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12、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13、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及指标构成;

14、区域开发土地利用的适宜度分析方法;

15、区域开发土地生态适宜度分析方法;

16、区域开发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17、区域环境管理计划及其作用;

18、区域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及类型;

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4)环境容量的概念及类型;

5)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概念及分类;

6)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7)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及指标构成;

8)环境敏感区的分类。

2、领会:

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4)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与基本内容;

5)区域宏观环境总量控制基本思路;

6)区域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分析程序;

7)区域开发主要资源预测方法;

8)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9)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及指标构成;

10)区域开发土地利用的适宜度分析方法;

11)区域开发土地生态适宜度分析方法;

12)区域开发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13)区域环境管理计划及其作用;

14)区域环境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3、简单应用:

1)区域环境污染物总量测算与分配分析;

2)区域开发土地利用的适宜度分析;

3)区域开发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

4)区域环境管理计划的制定。

4、综合应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和和方法。

第九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了解国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进展。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概念,有关术语,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第二节中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相关法律和规定,评家的程序、内容及方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内容摘要。

第三节美国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相关法律,评价的基本步骤和主要评价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术语;

3、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4、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级别划分依据;

6、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7、生态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8、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9、生态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0、生态影响预测方法;

11、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

1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3、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14、美国生物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步骤和主要评价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2)生物量、异质性、景观、生物多样性、敏感区、承载能力;

3)生态系统机构完整性的表现;

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级别划分依据;

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6)生态现状评价的主要方法;

7)生态影响预测方法;

8)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领会: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术语;

2)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3)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级别的划分;

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6)生态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7)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8)生态现状评价的主要内容;

9)生态影响预测内容;

10)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

1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应用;

12)非污染生态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13)美国生物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步骤和主要评价方法。

3、简单应用:

1)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

2)评价级别的划分和评价范围的确定;

3)生态影响的识别;

4)生态环境调查内容;

5)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

6)生态影响的评价方法

4、综合应用:

1)生态环境影响的识别;

2)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程序和方法。

第十章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评价因子的识别和常用评价方法。本章重点内容是环境经济学的评价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概述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理论基础,评价的范围及敏感区,评价因子的识别。

第三节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及主要环境问题,社会经济效果。

第四节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专业判断法,调查评价法,费用——效益分析法。

(三)考核知识点

1、社会经济环境的概念;

2、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3、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4、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5、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敏感区;

6、社会影响评价因子,经济影响评价因子、美学和历史学环境影响评价因子;

7、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8、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社会经济环境的概念;

2)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敏感区;

3)社会影响评价因子,经济影响评价因子、美学和历史学环境影响评价因子。

2、领会:

1)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

3)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4)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5)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6)费用效益分析指标、方法和步骤。

3、简单应用:

1)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

2)费用效益分析指标;

3)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

第十一章文化环境影响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文物环境影响评价和视觉影响评价的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文物环境影响评价

相关法律、法规,评价的基本步骤,文物现状调查和评价,预测与影响评价,减缓措施。

第二节视觉影响评价

概述,评价的程序,评价等级的划分,现状调查评价,影响预测与评价,减缓措施,实例介绍。

(三)考核知识点

1、文物环境的概念;

2、文物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

3、文物现状调查范围、内容及方法;

4、文物影响预测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5、文物环境影响评价原则和指标;

6、文物环境评价的概念及分类;

7、文物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

8、美学环境的含义;

9、视觉影响评价的概念;

10、视觉影响评价的相关术语;

11、视觉影响评价的程序步骤;

12、视觉影响评价的等级划分;

13.视觉影响现状调查的范围、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

14、视觉影响预测方法;

15、视觉影响评价内容、方法;

16、视觉影响缓解措施。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文物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2)文物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

3)美学环境的含义;

4)视觉影响评价的概念;

5)视觉影响预测方法。

2、领会:

1)文物环境的概念;

2)文物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

3)文物现状调查范围、内容及方法;

4)文物影响预测的内容、方法和步骤;

5)文物环境影系评价原则和指标;

6)视觉影响评价的相关术语;

7)视觉影响评价的程序步骤;

8)视觉影响评价的等级划分;

9)视觉影响现状调查的范围、方法、内容及注意事项;

10)视觉影响评价内容、方法;

2、简单应用:

1)文物现状调查;

2)文物环境影响预测;

3)景观现状调查;

4)视觉影响预测手段和方法;

5)文物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

6)视觉环境影响的减缓措施。

结束语——环境影响评价展望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最新进展情况。本章重点内容是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EA)、生命周期评价(LCA)、累积影响评价(CIA)、环境风险评价(ERA),环境影响后续评价的概念。

(二)课程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进展介绍,可持续发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三)考核知识点

1、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命周期评价、累积影响评价的概念;

2、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评价步骤及其含义,评价类型;

3、环境影响后续评估的概念;

4、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途径;

5、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生命周期评价、累积影响评价的概念;

2)环境风险评价的概念,评价步骤及其含义,评价类型;

3)环境影响后续评估的概念。

2、领会:

1)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途径;

2)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要求。

3、简单应用: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综合应用: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二)关于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指定教材:

《环境影响评价》陆书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参考教材: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3月第一版



(三)关于自学方法的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教材时,要逐段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3、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节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重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3学分,建议总课时54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次 内容 学时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



5、计算题

一河段的上断面处有一岸边污水排放口稳定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Qp=19440m3/d,CODp=100mg/l。河流水环境参数为QE=6.0m3/s,CODE=12mg/l,u=0.1m/s,k=0.5d-1。假设污水进入河流后立即与河水均匀混合,在距排污口下游10km的某断面处,河水中COD浓度是多少?

























28









献花(0)
+1
(本文系mc_eastia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