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7847 环境经济学.doc
2020-07-11 | 阅:  转:  |  分享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经济学课程代号:8546



前言

目录



第一篇导论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复活节岛的兴衰第二节对几个传统概念的再认识第三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第四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第五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发展趋势第六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拓展第七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八节怎样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一节竞争市场与效率第二节需求、供给和均衡第三节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第四节个别需求和总体需求第五节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第六节市场失灵和政策失效第一节外部性的定义第二节外部性的类型第三节外部性理论的应用第一节稀缺性第二节环境资源稀缺性第三节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凸显第一节经济效率的实现第二节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意义第三节环境资源配置第一节产权理论第二节外部性问题与环境资源产权界定第三节产权与环境资源合理定价第一节物质平衡的概念模型第二节物质平衡与一般均衡模型第三节环境管理模型第一节自然资源分类第二节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第三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四节舒适性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第一节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值计量第二节决策需求与环境经济评价第三节环境经济评价的类型第四节环境经济评价的应用第五节如何利用环境经济评价的结果:应遵守的原则第一节引言第二节价值评估方法的框架第三节直接市场评价法第四节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第五节陈述偏好法第六节评价方法的选择第一节建立影响因子名录第二节建立影响名录第三节影响的筛选分析第四节影响的量化第五节影响的货币化第六节估算因素分析第七节把评估结果纳入项目经济分析第一节有效率的污染水平第二节污染者付费原则第三节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第四节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第五节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型第六节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与影响因素第七节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第一节庇古税——排污费第二节排污费与污染治理成本第三节不完全竞争与排污收费第四节排污收费的经济效率第五节排污收费的问题第六节OECD成员国的环境税第七节中国的排污收费制度第一节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第二节排污权交易的微观效应第三节排污权交易的宏观效应第四节排污权交易的主要特点第五节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第六节美国的排污权交易第七节中国的排污权交易第一节环境财政与公共财政第二节环境税第三节环境财政支出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环境经济学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环境工程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环境经济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

环境经济学是一门的学科。通过本课程使学生第一节复活节岛的兴衰对几个传统概念的再认识三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建立第四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第五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发展趋势第六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对传统经济学的第七节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八节怎样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1、复活节岛的启示;

2、对消费、稀缺、市场等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3、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5、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

6、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7、新的经济系统观;

8、效率、最优与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9、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

10、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识记:

1)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2)物质平衡理论的主要思想;

3)环境价值评估的目的和作用;

4)舒适型资源的特征;

5)环境管理的政策手段的类型;

6)可持续性准则。

2、领会:

1)复活节岛的启示;

2)对消费、稀缺、市场等经济学概念的再认识;

3)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4)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5)环境与经济的相互作用关系;

6)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7)全球范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

8)环境资源稀缺观;

8)新的经济系统观;

9)效率、最优与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10)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2、领会:

1)理想状态的市场结构模型;

2)市场机制及市场结构类型;

3)经济效率与帕累托最优;

4)环境物品的市场失灵;

5)需求的影响因素及需求曲线的移动;

6)供给的影响因素及供给曲线的移动;

7)市场均衡和供求规律;

8)支付意愿、消费者剩余对环境价值衡量的意义;

9)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的特征;

10)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本原则;

11)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的个别需求与总体需求曲线;

12)市场失灵的原因及后果;

13)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语言文字模型,专栏2-2);

14)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途径;

15)政策失灵的原因及后果。

3、简单应用:

1)需求曲线的移动;

2)供给曲线的移动;

3)支付意愿和消费者剩余;

4)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本原则;

5)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的总体需求曲线的获取。

4、综合应用: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语言文字模型,专栏2-2)。

第三章外部性理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外部性的定义、不同形式的外部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外部性的帕累托最优定价。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外部性的定义、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外部性的帕累托最优定价,外部性与产权。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的概念;用几何图形解释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第二节外部性的类型

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可转移外部性;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

第三节外部性理论的应用

外部性对价格和资源配置的影响;外部性的帕累托最优定价;对外部性的受害者权益的保护;外部性和产权;科斯条件下的庇古税。

(三)考核知识点

1、外部性的定义;

2、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几何模型);

3、公共外部性和私人外部性的特征;

4、可转移外部性及其解决方法;

5、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的本质区别;

6、对外部性的定价方法;

7、外部性和产权的关系、科斯定理;

8、科斯条件下庇古税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外部性定义和类型;

2)边际社会成本、边际私人成本、边际外在成本;

3)边际社会效益、边际私人效益、、边际外在效益;

4)边际替代率、边际效用;

5)科斯定理。

2、领会:

1)外部经济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2)公共外部性、私人外部性、可转移外部性、技术外部性、货币外部性的特征;

3)外部性的帕累托定价;

4)消费者均衡原则;

5)科斯手段如何将外部性内部化;

6)科斯手段与庇古手段不应同时使用。

3、简单应用:

1)用几何模型分析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2)科斯手段如何将外部性内部化。

4、综合应用:外部性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第四章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人类对资源稀缺性认识的演进过程,了解人类在缓解资源稀缺性方面所作的努力。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稀缺性

稀缺的相对性、稀缺的差异性、稀缺的绝对性和稀缺的瞬变性。

第二节环境资源的稀缺性

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环境资源稀缺概念的扩展。

第三节环境资源稀缺性的凸现

环境资源稀缺性凸现的成因及表现;人类社会的努力和行动。

(三)考核知识点

1、稀缺的经济学含义与物理学含义的区别与联系;

2、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形式;

3、马尔萨斯与绝对稀缺论;

4、大卫.李嘉图与相对稀缺论;

5、约翰.穆勒的静态经济论与自然和谐论;

6、巴尼特和莫尔斯的环境资源稀缺性理论;

7、传统经济学的环境资源稀缺性理论;

8、环境资源稀缺概念的扩展;

9、环境资源稀缺性凸现的成因及表现;

10、人类社会在缓解资源环境稀缺性方面的努力和行动。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资源稀缺性的表现形式;

2)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三种重要的经济功能;

2、领会:

1)稀缺的经济学含义与物理学含义的区别与联系;

2)马尔萨斯与绝对稀缺论;

3)大卫.李嘉图与相对稀缺论;

4)约翰.穆勒的静态经济论与自然和谐论;

5)巴尼特和莫尔斯的环境资源稀缺性理论

6)传统经济学的环境资源稀缺性理论;

7)环境资源稀缺概念的扩展;

8)环境资源稀缺性凸现的成因及表现;

9)人类社会在缓解资源环境稀缺性方面的努力和行动。

3、综合应用:稀缺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结合循环经济的操作原则: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第五章环境资源优化配置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帕累托最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理解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意义和环境资源配置的效率目标。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经济效率的实现

高效率的生产过程;高效率的消费过程;效用边界线;帕累托最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最大社会福利。

第二节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意义

帕累托改进;基于不同公平观念的社会福利函数;政府的干预。

第三节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传统福利经济学在衡量环境资源配置效率是的缺陷;后福利经济学的福利标准与环境资源配置效率;效率、帕累托最优和可持续发展三者的关系及统一。

(三)考核知识点

1、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2、帕累托最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3、帕累托改进;

4、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意义;

5、传统福利经济学在衡量环境资源配置效率时的缺陷;

6、效率、最优、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2)边际产量;

2)消费者剩余原则;

3)希克斯——卡尔多补偿原则。

2、领会:

1)帕累托最优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2)帕累托改进;

3)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意义;

4)传统福利经济学在衡量环境资源配置效率时的缺陷;

5)效率、最优、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

3、综合应用:环境资源配置效率目标的选择。

第六章环境产权理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外部性与产权的关系以及从产权出发解决外部性的思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外部性与产权的关系,科斯第一定理及其实现过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产权理论

产权的定义;科斯定理组。

第二节外部性与环境资源产权界定

外部性理论与产权;环境产权;外部性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

第三节产权与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

产权理论对传统价格理论的完善;环境产权与环境资源合理定价。

(三)考核知识点

1、产权的内涵;

2、产权经济学理论:科斯第一定理、第二定理和第三定理;;

3、外部性问题与产权的关系;

4、从产权出发的外部性解决方法;

5、环境产权及其特征;

6、外部性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7、解决外部性的两类经济手段: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

8、产权理论对价格理论的完善;

9、产权理论为外部边际成本定价;

10、环境产权与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科斯三定理的含义。

2)环境产权及特征。

2、领会:

1)产权的内涵;

2)产权经济学理论:科斯第一定理、第二定理和第三定理;;

3)外部性问题与产权的关系;

4)从产权出发的外部性解决方法;

5)环境产权及其特征;

6)外部性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7)解决外部性的两类经济手段: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

8)产权理论对价格理论的完善;

9)产权理论为外部边际成本定价;

10)环境产权与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

3、简单应用:

1)环境产权及其特征;

2)外部性与环境问题的产生;

3)环境产权与环境资源的合理定价。

4、综合应用:科斯第一定理。

第七章物质平衡理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物质平衡关系及其所揭示的深刻道理,应当理解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思想及计算方法,理解简化的物质平衡模型及其指导意义,理解价值平衡模型及其对环境管理政策的启示。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物质平衡关系、投入产出模型和简化的物质平衡模型。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物质平衡的概念模型

外部不经济性是普遍存在的。不考虑循环利用和考虑循环利用时的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物流关系。引入污染处理部门的物质平衡关系及其指导意义。市场失灵是普遍存在的。

第二节物质平衡与一般均衡模型

瓦尔拉——卡塞尔模型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环境管理模型

基本模型、物质平衡方程及其意义;价值平衡和最优环境管理对策。

(三)考核知识点

1、外部不经济性是普遍存在的;

2、不考虑循环利用和考虑循环利用时的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物流关系;

3、引入污染处理部门的物质平衡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4、经济活动的两种无效率和市场失灵;

5、瓦尔拉——卡塞尔模型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6、引入污染物的投入——产出模型;

7、简化的物质平衡模型、物质平衡方程式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8、价值平衡模型及其意义;

9、最优环境管理对策。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使用者费用;

2)资源消耗系数矩阵;

3)产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列昂惕夫系数矩阵);

4)直接废弃物排放系数矩阵。

2、领会:

1)外部不经济性是普遍存在的;

2)不考虑循环利用和考虑循环利用时的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物流关系;

3)引入污染处理部门的物质平衡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4)经济活动的两种无效率和市场失灵;

5)瓦尔拉——卡塞尔模型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6)简化的物质平衡模型、物质平衡方程式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7)价值平衡模型及其意义;

8)最优环境管理对策。

3、简单应用:引入污染物的投入——产出模型。

4、综合应用:物质平衡理论及其指导意义。

第八章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自然资源的分类,资源存量和流量的含义,舒适性资源的类型、特点及合理利用的途径,应当理解可耗竭资源合理分配应满足的条件和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可耗竭资源的最优耗竭问题和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自然资源分类

可耗竭资源及其分类;可更新资源及其分类和特征。

第二节自然资源的存量和流量

存量和流量的概念;对资源存量的分析。

第三节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可耗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四节舒适性资源及其合理利用

舒适性资源的概念和分类;舒适性资源的特点;舒适性资源经济利用的特点;舒适性资源的过度利用问题;舒适性资源合理利用途径。

(三)考核知识点

1、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各种类型资源的特征;

2、存量、流量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3、已探明储量、未探明储量、资源蕴藏量的含义;

4、两个时期的可耗竭资源合理分配应满足的条件;

5、n个时期的可耗竭资源合理分配应满足的条件;

6、边际开采成本不变时,可耗竭资源之间的替代关系;

7、可更新资源对可耗竭资源的替代关系;

8、边际开采成本不断增加时,总边际成本与边际开采成本之间的关系;

9、可耗竭资源的有效配置过程;

10、资源勘探和技术进步对可耗竭资源的影响;

11、可更新商品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12、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13、舒适型资源的类型、特点;

14、舒适型资源经济利用的特点;

15、舒适型资源过度使用的表现;

16、舒适型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可耗竭资源、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的概念;

2)可更新资源、可更新商品性资源、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的概念;

3)可更新商品性资源的特点;

4)存量、流量的概念;

5)已探明储量、未探明储量、资源蕴藏量的含义;

6)边际使用成本、边际开采成本、边际总成本的含义;

7)舒适型资源的类型及特点。

2、领会:

1)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各种类型资源的特征;

2)两个时期的可耗竭资源合理分配应满足的条件;

3)n个时期的可耗竭资源合理分配应满足的条件;

4)边际开采成本不变时,可耗竭资源之间的替代关系;

5)可更新资源对可耗竭资源的替代关系;

6)边际开采成本不断增加时,总边际成本与边际开采成本之间的关系;

7)可耗竭资源的有效配置过程;

8)资源勘探和技术进步对可耗竭资源的影响;

9)可更新商品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10)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11)舒适型资源经济利用的特点;

12)舒适型资源过度使用的表现;

13)舒适型资源合理利用的途径。

3、简单应用:

1)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特征;

2)可耗竭资源的有效配置;

3)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舒适性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三篇方法篇

第九章环境经济评价概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及环境价值的计量途径,了解环境经济评价的目的和功能表现,了解环境经济评价的类型;理解费用效益分析步骤,理解环境核算的功能及环境价值评估在国民核算中的应用。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环境价值构成和费用效益分析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环境经济的价值与价值计量

环境资源价值构成;环境资源价值的计量途径。

第二节决策需求与环境经济评价

环境经济评价与公共决策需求;环境经济评价的目的。

第三节环境经济评价的类型

事前评价与事后评价;变量评价与存量评价。

第四节环境经济评价的应用

费用效益分析;环境经济核算。

第五节如何利用环境经济评价的结果

环境价值只是决策参考要素之一;环境价值评估的不完备性;将环境经济评价结果纳入经济运行体系之中;审慎利用不同评价方法提供的结果。

(三)考核知识点

1、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及每一组分的含义;

2、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石;

3、按照环境资源物品和服务与市场的关联程度,环境价值的分类及其评价途径;

4、环境经济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5、环境经济评价的类型;

6、费用效益分析与财务分析的区别;

7、费用效益分析的理论基础:帕累托优胜准则和希克斯斯-卡尔多补偿检验;

8、费用效益分析的步骤;

9、现值的计算方法;

10、费用效益分析的评价准则;

11、贴现率的定义及其理论基础;

12、费用效果分析方法;

13、环境经济核算的必要性;

14、传统国民核算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缺陷;

15、环境价值评估对绿色国民核算的支持。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环境资源的价值构成及每一组分的含义;

2)环境经济评价的类型;

3)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率的含义;

4)贴现率的定义;

5)资源耗减成本、拨付法、净价格法、净现值变化法、营业盈余推算法的含义;

6)环境退化成本、环境防御成本的含义。

2、领会:

1)环境价值评估的理论基石;

2)按照环境资源物品和服务与市场的关联程度,环境价值的分类及其评价途径;

3)环境经济评价的作用和意义;

4)费用效益分析与财务分析的区别;

5)费用效益分析的理论基础:帕累托优胜准则和希克斯斯-卡尔多补偿检验;

6)费用效益分析的步骤;

7)现值的计算方法;

8)费用效益分析的评价准则;

9)贴现的理论基础;

10)费用效果分析方法;

11)环境经济核算的必要性;

12)传统国民核算在资源环境方面的缺陷;

13)环境价值评估对绿色国民核算的支持。

3、简单应用:

1)环境价值的构成;

2)现值的计算;

3)费用效益分析的评判准则。

4、综合应用:

1)费用效益分析方法;

2)费用效果分析方法。

第十章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三大类评估方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特点,应当理解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内涵资产评价法、旅行费用法、防护费用法、重置成本法、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等具体评估方法的实施过程,同时了解它们的使用范围和条件、所需数据和信息及存在问题与局限性,还应当把握选择评价方法的规律和依据。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引言

环境价值评估的意义及评估原则。

第二节价值评估方法框架

环境经济评价的基础;直接市场评价法;揭示偏好评价法;陈述偏好评价法。

第三节直接市场评价法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直接市场评价法的适用范围与条件、存在问题和局限性、总体评价及在中国的适用性。

第四节揭示偏好价值评估法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内涵资产定价法、防护费用法与重置成本法、旅行费用法。

第五节陈述偏好价值评估法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陈述偏好法需要注意的问题;意愿调查评价法的局限性、适用范围与条件、总体评价及在中国的适用性。

第六节评价方法的选择

方法选择的规律;方法选择的依据。

(三)核知识点

1、直接市场评价法的含义、理论基础、方法类型;

2、剂量——反应法的含义、作用及获取剂量——反应关系的途径;

3、生产率变动法的基本步骤、所需数据和信息、应用领域及应注意的问题;

4、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的基本思想、实施步骤、所需数据和信息、适用对象及应注意的问题;

5、机会成本的含义、机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及应用领域;

6、影子工程法的含义及适用范围;

7、直接市场评价法的适用范围、需具备的条件及存在问题和局限性;

8、揭示偏好评价法的含义和方法类型;

9、内涵资产定价法的基本思想、适用范围与条件及存在问题与局限性;

10、防护费用法和重置成本法的含义;

11、防护费用法的实施步骤、适用范围与条件、存在问题与局限性;

12、旅行费用法的基本思想、实施步骤、适用范围与条件、需要注意的问题;

13、意愿调查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类型;

14、投标博弈法的含义、类型及其实施过程;

15、比较博弈法的含义和基本思路;

16、无费用选择法的含义和基本思路;

17、意愿调查评估法的局限性、适用范围与条件;

18、环境影响的分类及其评价方法的选择规律与依据。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直接市场评价法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2)揭示偏好评价法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3)陈述偏好评价的含义和基本类型;

4)剂量——反应法的含义;

5)机会成本的含义;

6)影子工程法的含义;

7)防护费用法和重置成本法的含义;

8)投标博弈法的含义和类型;

9)比较博弈法和无费用选择法的含义;

10)环境影响的类型。

2、领会:

1)直接市场评价法的理论基础;

2)获取剂量——反应关系的途径;

3)生产率变动法的基本步骤、所需数据和信息、应用领域及应注意的问题;

4)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的基本思想、实施步骤、所需数据和信息、适用对象及应注意的问题;

5)机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及应用领域;

6)影子工程法的适用范围;

7)直接市场评价法的适用范围、需具备的条件及存在问题和局限性;

8)内涵资产定价法的基本思想、适用范围与条件及存在问题与局限性;

9)防护费用法的实施步骤、适用范围与条件、存在问题与局限性;

10)旅行费用法的基本思想、实施步骤、适用范围与条件、需要注意的问题;

11)意愿调查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类型;

12)投标博弈法的类型及其实施过程;

13)比较博弈法的基本思路;

14)无费用选择法的基本思路;

15)意愿调查评估法的局限性、适用范围与条件;

16)环境价值评价方法的选择规律与依据;

3、简单应用:

1)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防护费用法、旅行费用法、投标博弈法、比较博弈法、无费用选择法的基本思路、适用领域、应注意的问题;

2)三大类评估方法的比较;

3)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选择。

4、综合应用: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内涵资产定价法、防护费用方法、旅行费用法、比较博弈法。

第十一章环境影响经济评价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步骤,理解每一步的操作方法。本章重点内容是评价步骤、成果参照法和估算因素分析。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建立影响因子名录

环境影响因子,电力与能源部门、工业部门、农业部门、水处理与环境卫生部门的环境影响因子确定表。

第二节建立影响名录

影响的含义,影响因子的影响类别,环境影响因子的影响确定表。

第三节影响的筛选分析

影响筛选分析的方法和步骤。

第四节影响的量化

影响量化的含义,影响量化的步骤。

第五节影响的货币化

货币化的方法,成果参照法的步骤:文献筛选,价值调整,计算单位时间价值,计算经过贴现的总价值。

第六节估算因素分析

本节主要考察环境影响货币化值的真实性。影响其真实性的因子主要有省略、偏差和不确定性及贴现与现值。环境影响经济评价中还应注意的其他问题。对省略、偏差和不确定性及贴现与现值的处理方法。

第七节把评估结果纳入项目经济分析

把环境价值评估结果纳入项目经济分析的步骤。

(三)考核知识点

1、环境影响评价步骤;

2、影响的筛选过程;

3、影响量化的步骤;

4、造成偏差的原因;

5、影响的货币化方法;

6、成果参照法的含义、步骤、参照标准的优缺点;

7、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

8、造成偏差的原因;

9、不确定性的来源;

10、贴现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及贴现率的选择;

11、对省略、偏差和不确定性的处理方法;

12、把环境价值评估结果纳入项目经济分析的步骤。

(四)考核要求

1、领会:

1)环境影响评价步骤;

2)影响的筛选过程;

3)影响量化的步骤;

4)造成偏差的原因;

5)影响的货币化方法;

6)成果参照法的含义、步骤、参照标准的优缺点;

7)影响评价结果的因素;

8)造成偏差的原因;

9)不确定性的来源;

10)贴现率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及贴现率的选择;

11)对省略、偏差和不确定性的处理方法。

2、简单应用:

1)贴现率的选择;

2)对不确定性的处理;

3、综合应用:项目费用效益分析。

第四篇政策篇

第十二章环境经济政策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环境经济政策的目的,环境经济政策遵循的原则,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和基本功能,世界各国环境经济政策的主要类型,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理解两种形式的环境经济政策的特点、实施条件和改进对策,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和影响因素。本章重点内容是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比较及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有效率的污染水平

环境容量资源有效利用水平的确定;实现最优排污水平的途径。

第二节污染者付费原则

与命令控制性手段相比,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的优势;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污染者付费原则定义及内涵。

第三节环境经济政策的一般形式

调节市场型和建立市场型经济手段;二者的比较及实施条件;如何提高二者的效率。

第四节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

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程度的制约因素;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功能。

第五节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型

世界各国常用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具体类型及控制领域。

第六节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与影响因素

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四大必备条件与六大主要影响因素。

第七节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

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构成及正在执行的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别;中国采用环境经济政策的历史必然性。

(三)考核知识点

1、有效污染水平的确定(满足的条件);

2、环境管理手段的类型;

3、环境经济政策遵循的原则;

4、污染者付费原的定义及内涵;

5、与命令控制性政策相比,环境经济政策具有的特点;

6、两类环境经济政策及其比较;

7、环境经济政策的两大功能及其实现程度的影响因素;

7、世界各国常用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具体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8、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与影响因素;

9、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三个领域和五个层次;

10、正在执行的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别;

11、中国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环境政策的类型;

2)环境经济政策遵循的原则;

3)环境经济政策的两大类别和两大功能;

4)边际管理成本和边际交易成本的定义;

5)世界各国常用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具体类型及其应用领域;

6)中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的三个领域和五个层次;

7)正在执行的中国环境经济政策的类别。

2、领会:

1)有效污染水平的确定(满足的条件);

2)污染者付费原的定义及内涵;

3)与命令控制性政策相比,环境经济政策具有的特点;

4)两类环境经济政策的比较及其实在施条件;

5)影响环境经济政策两大功能实现程度的因素;

6)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条件与影响因素;

7)中国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3、简单应用:庇古手段与科斯手段的使用条件。

4、综合应用:环境经济政策体系2、领会:

1)最优庇古税的几何图解和数学推导;

3)厂商面临不同环保选择时的均衡决策及最优排污费率的数学推导;

3)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排污收费水平的确定;

4)次优排污收费标准的确定;

5)排污收费如何降低达标费用;

6)与环境标准相比,排污收费如何降低监督实行的费用;

7)排污收费如何刺激污染控制技术的革新;

8)信息失真对排污收费的影响;

9)排污收费的公平性问题;

10)OECD成员国与环境相关的赋税、费用概况;

11)OECD成员国的绿色税制改革;

12)中国排污收费制度的创立与发展;

13)中国排污收制度的改革进展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3、简单应用:

1)最优排污费率的确定;

2)排污收费的经济效率;

3)面临不同环保选择时的厂商决策。

4、综合应用:

1)排污收费的公平性问题;

2)排污收费制度与环境标准手段的比较。

第十四章排污权交易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美国排污权交易机制和中国排污权交易的时间进展,应当理解排污权交易的宏、微观效应和实施条件。本章的重点内容是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排污权交易的主要特点及实施条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

排污权交易的产生、发展;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排污权交易的实施。

第二节排污权交易的微观效应

排污权交易微观效应的几何模型图解。

第三节排污权交易的宏观效应

排污权交易的市场宏观效应、政府的宏观调控、社会或个人的作用。

第四节排污权交易的主要特点

成本最小化;有利于宏观调控;给非排污者表达意见的机会;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提高企业投资污染控制设备的积极性;更具有市场灵活性。

第五节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

合理分配排污权;完善的市场条件;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

第六节美国的排污权交易

美国排污权交易实践回顾;SO2排污权交易政策的提出及其政策体系。

第七节中国的排污权交易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总量控制的监督管理;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权交易的实践。

(三)考核知识点

1、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

2、排污权交易微观效应的几何模型图解;

3、排污权交易的宏观效应图解;

4、排污权交易的主要特点;

5、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

6、美国的排污权交易体系;

7、美国SO2排污权交易政策体系;

8、中国环境管理制度;

9、中国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及实施步骤;

10、酸雨控制区和SO2控制区的确定;

11、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监督管理;

12、中国重点治污工程;

13、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目标、基础和程序;

14、中国排污权交易的实践过程。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排污权交易的主要思想;

2)排污权交易的主要特点;

3)实行排污权交易的条件;

4)中国环境管理制度;

5)中国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

6)中国重点治污工程;

7)酸雨控制区和SO2控制区的确定依据;

8)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目标、基础和程序;

2、领会:

1)排污权交易微观效应的几何模型图解;

2)排污权交易的宏观效应;

3)美国的排污权交易体系;

4)美国SO2排污权交易政策体系;

5)中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实施步骤;

6)污染物总量控制的监督管理;

7)中国排污权交易的实践过程。

3、简单应用:

1)排污权交易的实施程序;

2)排污权的初始分配;

3)排污权交易的条件。

4、综合应用:排放标准、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的比较。



第十五章环境财政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了解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环境财政与公共财政

环境财政的含义、职能、目标;市场经济与公共财政;中国公共财政的发展进程;环境财政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环境税

环境税的定义、理论渊源;环境税与税制最优化;环境税的倍加红利效应;环境税与其他环境保护手段的比较分析;国际经验介绍。

第三节环境财政支出

环境财政支出的定义与内容;中国环境财政支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政府财政支出优先次序及支出效率评估;环境财政支出效率评估。

(三)考核知识点

1、环境财政的定义、职能和目标;

2、公共财政的范围与内涵;

3、环境财政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4、环境税的定义和种类;

5、环境税对税制优化的作用;

6、环境税的倍加红利效应;

7、环境税与补贴政策的环境效应;

8、税制绿色化的含义及其途径;

9、环境财政支出的定义及内容;

10、中国环境财政支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原则;

12、财政支出优先次序安排理论;

13、环境财政支出效率评估方法。

(四)考核要求

1、识记

1)环境财政的定义;

2)环境税的定义和种类;

3)倍加红利的概念;

4)税制绿色化的含义;

5)环境财政支出的定义及内容;

6)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原则。

2、领会:

1)环境财政的职能和目标;

2)公共财政的范围与内涵;

3)环境税对税制优化的作用;

4)环境税与补贴政策的环境效应;

5)中国环境财政支出的现状;

6)财政支出优先次序安排理论;

7)环境财政支出效率评估方法。

3、简单应用:

1)环境财政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环境税的倍加红利效应;

3)税制绿色化的途径;

4)中国环境财政支出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大纲的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大纲中“考核要求”提出的“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

1、“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等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2、“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掌握有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与联系。

3、“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一二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简单的问题。

4、“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二)关于自学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指定教材: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概论》(第二版)马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二版

参考教材:

1、《环境经济学》刘传江侯伟丽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一版

2、《环境管理与影响评价》国外名校名著[美]伦纳德.欧托兰诺著,郭怀成、梅凤乔译,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1月



(三)关于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的指导

1、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的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笔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以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次(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四)对社会助学的要求

1、应熟知考试大纲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考核目标。

3、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试题。

8、助学学时:本课程3学分,建议总课时54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章次 内容 学时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

简述环境外部性内在化的基本途径

每亩施肥量

(百公斤) 化肥

成本 总成本

边际

成本 亩产量

(公斤) 总收入

边际

收入 利润

0 0 25 1 10 30 2 15 33 3 20 35 4 25 36

表2单位:元

每亩施肥量

(百公斤) 化肥

成本 总成本

边际

成本 亩产量

(公斤) 总收入

边际

收入 利润

0 0 65 25 75 1 30 90 2 33 99 3 35 105 4 36 108 6、论述题

物质平衡理论对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指导意义。

7、分析题

对下列事物进行环境价值评估应该采取哪种评估方法,并说明理由。

(1)水污染导致的渔业经济损失;

(2)保护东湖风景区的经济效益。



























30









献花(0)
+1
(本文系mc_eastian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