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极地冰鱼.doc
2020-07-14 | 阅:  转:  |  分享 
  
极地冰鱼







极地冰鱼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已经穿上了厚厚的棉袄,可是鱼却在水底自由地游来游去,一点儿也没有怕冷的意思。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的现象,你见过被冻死的鱼吗?当然没有,但是这是什么原因呢?鱼既没有可以蔽寒的皮毛,又不会像蛇那样钻进洞里进行冬眠。它是靠着什么才不致于被冻坏的呢?”

生物界真是一个奇妙的领地,它们可以生存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即使在人类看来,那是一个难以想象的苛刻环境,生物照样可以以它们在长久的进化岁月中形成的适应本能过着正常的生活。鱼类,特别是生活在极地冰海下的鱼类就是如此。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些在冰海中生活的鱼类的奥秘吧!

鱼类根据生物学研究认为,它是一种体温随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所谓冷血动物。寒冷的冬天到来了,在北极和南极附近广阔的海面上已经是千里冰封了,几米厚的冰层把海面变成了一个冰的大陆,但是原来在那里生活的鱼类,却丝毫不避严寒,仍然在那里自由自在地生活。人们不禁会产生疑问:“在冰海中生活的鱼类,为什么不会被冻死呢?”

在与罗斯海相对的南极大陆的麦克默多海峡,长年水温从海面直到水下的几百米,都在零下1.9℃左右,而栖居在这种环境中的某些鱼类,血液的冰点却在零下2.0℃到零下2.1℃之间,由于血液的冰点比海水的冰点要低一些,所以它们在低温下生活,才不致被冻死。

与栖息在冰海中的鱼类不同的是,栖息在温带的鱼类,它们血液的冰点却只有-0.8℃左右,这些鱼类,就无论如何都不能在酷寒的海水环境中生存了。温度鱼类的血液冰点下降,主要由存在于血液中的低分子物质,尤其是氯化钠(NaCI)在起作用。于是自然会让人联想到,是否生活在冰海里的鱼类的血液中,含有更多的盐类。就目前人类所知,氯化钠等盐类对生活在南极海域鱼类血液冰点下降所起的作用,还不到70%,这就使人想到,那一定是有另外的物质在起着神秘的作用。

在1953年,美国沃兹堡海洋研究所的斯科兰德等人发现,生活在南极海域的鱼类血液中,都存在着一种高分子物质,正是这种物质使得这里的鱼类血液冰点降低。随后,他们为阐明这种物质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70年前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德佛里斯等人又指出:上述那种具有抗冻作用的高分子物质,实际上是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糖蛋白质。他们从生活在南极海的,两种特殊鱼类的血液中分离出一种糖蛋白质,称为“冰点下降糖蛋白质”(缩写为FPD糖蛋白质,FPD是英文freezing

point

de-pression的缩写)。它们主要有三种,用超速离心法和渗透压法测定它们的分子量时表明,三种FPD糖蛋白质的分子量分别为:11,000、17,000、21,500。三者之间除分子量不同外,在化学组成上没有任何差别。

这种被分离出来的FPD糖蛋白质的作用,并不能通过摩尔浓度与冰点下降度之间的关系来说明(通常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浓度越大,冰点的下降度越大)。这三种糖蛋白质虽然其都是化学性质一样的蛋白质,但当其结构成较大分子量的此类糖蛋白质时,其分子量越大,抗冻效果就越明显地增大。如果我们用每毫升溶液所含溶质的毫克数这样一种浓度,来与糖蛋白质和氯化钠对冰点下降的作用相比较,就会发砚:当浓度都在10毫克/毫升以下时,虽然NaCI的作用比FPD糖蛋白质要大,但是,当按摩尔比计算时,FPD糖蛋白质的作用,实际上要比NaCI的效果大约200~500倍。此外,研究者还发现,FPD糖仅起着降低血看障低血液冰点的作用,而对物质的熔点几乎没有影响。

存在于鱼血液中的三种FPD糖蛋白质的浓度,总浓度为8毫克/毫升左右,它能使血液的冰点降低约0.6℃。

由此可见,极地冰海中的鱼类在长期的进化中生成了能适应环境的特珠物质,如FPD糖蛋白质,以及NaCI等盐类所起的作用,终于能使鱼类巧妙地降低血液的冰点,从而使海水的温度高于它们身体血液的冰点,它们也就可以自由自在地在极冰下生活了。







献花(0)
+1
(本文系AiChemi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