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上,“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自南朝谢玄以来,对它的评析已绵延成一部一千五百 多年的阐释史。王夫之《姜斋诗话》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和刘熙载《艺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为诗家 口头禅。而“昔往”、“今来”对举的句式,则屡为诗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情诗》),颜延之的“昔辞秋未素,今也 岁载华”(《秋胡诗》之五),等等。《小雅·采薇》赏析—艺术特色这是一首写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兵士从出征 到回家的诗歌。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霏霏”这 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生动,而且非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 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心情。“雨雪霏霏”使我们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哀伤悲愤心情。清人王夫之说这四 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小雅·采薇》赏析—艺术特色诗的前三章以倒叙的方式,回 忆了征战的苦况。为了抵御狁的侵扰,他长期远离家室,戎马倥偬,多么渴望边境早日安定而返故乡!四、五二章陡转笔锋,描写边防军士出征威仪 ,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兵士们的爱国精神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末章写解甲归里。虽能生还,然昔日的征戍劳苦却只换来今日的“载渴载饥”,怎不令 人黯然伤神?此诗选自“小雅”,却有“国风”民歌的特点,颇为讲究句式重叠与比兴手法的运用。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 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第四章以常棣盛开象征军容之壮、军威之严,新颖奇特。末章以从征前与来归时的景致, 寄托不尽的感伤,言浅意深,情景交融,历来被认为是《诗经》中的妙言佳句。《小雅·采薇》赏析—艺术特色《小雅·采薇》赏析—情感解 读《小雅·采薇》赏析—佳句记诵这首诗歌通过一个戍边战士对军旅生活的回忆,展现了战士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的复杂矛盾的内 心世界,抒发了对战争的厌倦痛恨之情。《小雅·采薇》赏析—总结回首页《诗经》二首《诗经》简介课堂教学内容朗读录音及生 字《邶风·静女》赏析《小雅·采薇》赏析制作:后知后觉白老师《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 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相传由孔子收集编撰而成,到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内容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以外的地方乐歌,包括十三“ 国风”加“二南”,即十五个地区的乐歌,计160篇。《雅》是周王畿一带的乐歌,分为“小雅”和“大雅”,计105篇,其中“小雅”74 篇,“大雅”31篇。《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计40篇,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一、《诗经》简介《诗 经》主要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赋,即叙述;比,即比喻,兴,是由此物引起他物,即起兴。一、《诗经》简介内容形式雅:大 雅105篇、小雅74篇。颂:周31、商5、鲁4,计40篇。赋:铺陈其事也,即叙述。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 所咏之物也。《诗经》六艺风:15地区、160篇。回首页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躇。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 贻。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彤(tón 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读准字音:小雅·采薇第 一部分(1—3章):抒发对家乡的思念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居,玁狁之故。采薇 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 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第二部分(4—5章):描写战争生活场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 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第三部分( 6章):介绍归途情景及抒发内心感爱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岁亦莫 止玁狁之故载饥载渴王事靡盬我行不来彼路斯何四牡骙骙 小人所腓象弭鱼服雨雪霏霏mùXiǎnyǔnzàigǔláilùkuíféimǐyù读准字音 :回首页《邶风·静女》赏析—翻译文静的姑娘撩人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暗里躲着逗人找,害我抓耳又挠腮。 文静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把红管草。我爱你红管颜色鲜,我爱你红管颜色好。牧场嫩草为我采,我爱草儿美得怪。不是 你草儿美得怪,打从美人手里来。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邶风·静女》赏析—结构赠彤管赠荑草相约《邶风·静 女》赏析—内容讲解《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活泼的一篇,分明就是一幕小儿女约会情景的表演剧。可是历史上 的学者并不这样认为,封建时代对这一篇作品的权威性解释是:卫国的国君和夫人道德大有问题,于是诗人写了这篇作品,歌颂静女贞洁守礼的美德 ,用来讽刺和鞭策卫国的国君和夫人。他们将“静女”的“静”字解释成“贞静”,把这“静女”塑造成一个深沉文静、做事情很有法度的淑女形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胡适、周作人、俞平伯等大文学家对这篇作品有过热烈的讨论,一致的意见是这个“静女”一点儿也不静,所谓“贞静”之 说根本就是瞎编。实际上,《邶风·静女》是非常通俗的一篇作品,它的故事再简单不过,我们很可以把它当作“郭靖黄蓉初相识”的一幕场 景。郭靖、黄蓉是大家顶熟悉的人物,郭靖憨厚实诚,黄蓉机灵刁钻,本篇的男女主人公恰是这样的性格。所以,大家很可以把作品的主人公置换成 郭靖和黄蓉。这样来理解,会容易和有趣许多。这篇无非是写“郭靖”(我)和“黄蓉”(“静女”)相约在城墙根儿见面以及 见面的情形。叙述是从“郭靖”的角度。他们应该是第一次约会。约会之前,他们曾经邂逅,彼此有美好的印象。想那黄蓉是何等聪明之人,自然对 人生有个很好的判断,郭靖那样憨厚老实,将来断不会欺负、背叛自己,而郭靖的笨拙也未尝不在某一方面激起黄蓉内心潜藏的母爱关怀。这两个人 真可以说是天作之合。黄蓉是心知肚明,早已做好终生相托的打算,郭靖未必有这样的智商,可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如此聪明、可爱的女子, 又如何能无动于衷呢!这一次的约会应该是由“黄蓉”发起,他们两个人的世界,总是黄蓉掌握着主动权,郭靖的性格习惯于回应,然而这回应无比 深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且看这两句是何等地欢快和喜悦。“那个可爱的女孩子呦,她在城墙的拐角等着我。”凭空 来这两句,正是未经情事的郭靖口吻。试想:一个从未谈过恋爱的人,突然间就有了个可人儿来约会,心里可不是比“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还要美! 估计自从上次邂逅黄蓉提出约会之后,郭靖满脑子想的便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了。《邶风·静女》赏析—内容讲解接下来两 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一下子便有了戏剧效果。满心欢喜的“郭靖”扑了个空,那个大大方方提出约会的女孩子,居然没有来!以郭靖的为人 ,可以想见他一定是为这约会做了很多安排,一定是很笨拙地拾掇自己,一定是提前了大半天到约会现场的。他一定想过要给蓉儿妹妹一个惊喜:我 老早就到这里,我收拾得精神又漂亮!估计离约好的时间还差半来个小时,郭靖就在东张西望了,他要看看可爱的蓉儿妹妹是从哪个方向来,他心里 早有了主意,远远看见她就跑过去。可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蓉儿妹妹没有来。约会的时间到了,可怜的靖哥哥傻了眼:究竟怎么回事呢?蓉儿妹 妹为什么不来呢?是不是她出事了不能来?会不会是自己把约会的时间和地点记错了?要是约了明天记成今天,还有希望;万一是约的昨天记成了今 天,岂不是要玩完了!会不会说的是城墙南角儿自己记成了北角儿呢?傻傻的靖哥哥一定在这落空的等待中折腾坏了自己,他一定是不时拍打自己的 脑袋,一会儿踮起脚尖伸长颈子,一会儿爬到城墙的高处看,还要朝蓉儿妹妹可能走过来的方向跑好远,看看蓉儿妹妹在不在路上。“搔首踟蹰”四 个字,真是好!极形象地表现了“郭靖”着急的狼狈样。这个傻小子一定折腾了很久,把自己折腾得不行了,累瘫了,就着阳光,靠着城墙根儿打起 瞌睡。《邶风·静女》赏析—内容讲解“黄蓉”当然没有失约,只是这鬼灵精太刁钻了,她存心要折磨傻郭靖。她或许比郭 靖到得还要早,早抢占了有利地形在一边看热闹。人家可是铁了心要嫁你的,管你将来富贵也好,落魄也好,横竖是要跟定了你一辈子,是要好好侍 侯你的,现在如何可以便宜了你呢?大凡聪明伶俐的女子婚后多半是贤妻良母,恋爱的时候却是要极力折腾人的。也只有把爱人折腾够了,将来才要 死心塌地回报。“黄蓉”是伶俐中的伶俐,她存心要“郭靖”好看呢。我且躲起来,让你找不着,看看你这傻小子急成个什么样!四句之中,写“黄 蓉”的只有一个“爱”字,可是我们可以做情境的还原,复原当事人的性格和心理。诗歌总是简约,《诗经》作品更是简之又简,无数的情境和空间 ,需要我们自己用想象去填补。只有我们介入到作品自身,参与和目睹作品的事件,才能真正做到“不隔”。《邶风·静女》赏析—内容讲解 傻“郭靖”在城墙下呼呼睡了,或许正做美梦,幸福得流口水呢,“黄蓉”看在眼里,又是欢喜又是疼,她内心的母爱升腾,不顾一切地冲 了过去。到了跟前,黄蓉又放慢了脚步,随手拔了根小草,在郭靖的鼻孔里挠了挠,郭靖打了个喷嚏,跳了起来。睁眼一看,蓉儿妹妹就在跟前,傻 郭靖一定以为自己还在做梦,一定是狠命掐了自己一把知道不是做梦才放了心。见面之后,郭靖说了什么,作者没有交代;黄蓉说了什么,我们无从 知道。“静女其娈,贻我彤管。”我们所能知道的是,黄蓉把随手拔的小草送给了郭靖。“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在郭靖的眼里,这小小的草根实 在是太美了,闪着熠熠的光彩。《邶风·静女》赏析—内容讲解作者的高明,在于送小草之外,不对会面场景做任何的交代。只是 写会面之后,而且只从“郭靖”一面写。“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是对第二章的同义反复。“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小草啊小草,不是因为 你美,只不过因为你是我可爱的蓉儿妹妹送的,我才觉得你这样美啊!”会面之后,两个人散了,各自回自己的地方,傻郭靖还沉浸在相会的幸福之 中。其实很普通的一根小草,可是郭靖一直拿在手里,含情脉脉地看,看得小草熠熠生辉,光辉越来越大,整个变成了黄蓉的样子,对着郭靖说笑呢 。傻郭靖大概是没有谈过恋爱,从没有这样幸福过。他把小草看了又看,临末了还要说上一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也只有郭靖这样实诚的人 ,才一定要这样实诚地把这话儿说出口。若是令狐冲那样的情商、智商双高的,打死他也不会说的。这便是作者的高妙。若主人公是令狐冲那样的人 物,心有灵犀,还要来一句“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便是大煞了风景。但主人公偏偏是憨厚实诚的郭靖,他一定要这样说的,唯其这样说了,才 是郭靖。《邶风·静女》赏析—内容讲解这篇作品的成功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虽则只是男主人公自言自语的几句话,可是把他的 憨厚实诚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刻画男子的同时,女主人公机灵刁钻的形象也便呼之欲出了。作品本身虽然简约,但是为读者留下了无数的想象空间, 我们甚至可以根据人物的性格复原当时的场景,而这一场景又是这样富有戏剧性和生活气息。《诗经》作品不同于唐宋文人诗词的显著特征之一,就 在于戏剧化的场景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这里再罗嗦几句:一是“静女”的“静”字怎么讲?读者诸君想必不能同意“贞静”的解释,安 静和“黄蓉”实在是太没有缘分了。我太老师吴小如先生曾半开玩笑地说:这里的“静女”就是我们现在说的“靓女”。其实,《诗经》作品本身就 有内证的。《郑风·女曰鸡鸣》里说“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静好”大约是同义反复,“静”便是“好”的意思。汉乐府《陌上桑》里说“秦氏 有好女”,这个“好女”的“好”,大概也只是说模样儿长得好。以“靓女”译“静女”,再传神不过了。《邶风·静女》赏析—内容讲解 再提一个问题:这篇作品大致发生在什么季节呢?我以为是在春天。理由便是“贻我彤管”和“自牧归荑”。汉代的学究们说“彤管”是女史 用的红笔,整个是瞎编。前面说过了,“彤管”即“荑”,也就是小草根,我小时候在家放牛,就时常拔了草根儿来嚼,春天的小草根儿,白里透红 ,看着欢喜,嚼来口里生津,拿来赠人,做爱情的信物,也正相宜。我们且看这篇作品,不着一个“春”字,却处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分明是一幅青 春画卷。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便是如此了。(作者:檀作文)《邶风·静女》赏析—内容讲解《邶风·静女》赏析—人物形象 《邶风·静女》赏析—人物形象第一,通过人、物、情的巧妙融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诗人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 ,来喜爱情人的美丽,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这种写法很新颖。第二,诗歌采用重章叠唱,用带有情节的语言,生动形象 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邶风·静女》赏析—艺术手法《邶风·静女》赏析—熟读成诵回首页《小雅·采薇》赏析— 翻译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猃狁去厮杀。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猃狁来厮 杀。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 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 不回家。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 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第 一部分: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小雅·采薇》赏析—翻译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驾起兵车要出 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四匹马儿多 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牧业业。岂敢定居,一 月三捷。驾彼四牧,四牧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牧翼翼,象弥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第二部分:描写战争的生活场景。《小雅 ·采薇》赏析—翻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喝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第三部分:介绍归途情景及 抒发内心感受。《小雅·采薇》赏析—历史背景《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但据它的内 容和其它历史记载的考订大约是周宣王时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 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外和命将士出兵打败猃狁的记载。从《采薇》的内容看,当是将士戍役归来时之作。诗中唱出从军 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小雅·采薇》赏析—内容讲解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 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却颇似《国风》 。全诗六章,可分三层。既是归途中的追忆,故用倒叙手法写起。前三章为一层,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 叠词申意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首句以采薇起兴,但兴中兼赋。因薇菜可食,戍 卒正采薇充饥。所以这随手拈来的起兴之句,是口头语眼前景,反映了戍边士卒的生活苦况。边关士卒的“采薇”,与家乡女子的“采蘩”、“采 桑”是不可同喻的。戍役不仅艰苦,而且漫长。“薇亦作止”、“柔止”、“刚止”,循序渐进,形象地刻画了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 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同“岁亦莫止”和“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曰归曰归”,却久戍不归 ,这对时时有生命之虞的戍卒来说,怎能不“忧心烈烈”。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呢?后四句作了层层说明:远离家园,是因为猃狁之患;戍地不定 ,是因为战事频频;无暇休整,是因为王差无穷。其根本原因,则是“猃狁之故”。《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 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这可视为《采薇》之作的时代背景。对于猃狁之患,匹夫有戍役 之责。《小雅·采薇》赏析—内容讲解这样,一方面是怀乡情结,另一方面是战斗意识。前三章的前后两层,同时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和 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思想感情。其实,这也构成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只是思归的个人情和战斗的责任感,在不同的章 节有不同的表现。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写出了军容之壮,戒备之严,全篇气势为之一振。其情调,也由忧伤的思归之情转而为激昂的 战斗之情。这两章同样四句一意,可分四层读。四章前四句,诗人自问自答,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情。 《小雅·采薇》赏析—内容讲解接着围绕战车描写了两个战斗场面:“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这概括地描写了威武的军容 、高昂的士气和频繁的战斗;“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这又进而具体描写了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 冲锋陷阵的场面。最后,由战斗场面又写到将士的装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 待,只因为猃狁实在猖狂,“岂不日戒,猃狁孔棘”,既反映了当时边关的形势,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毛序》根据这两章对军旅生活的 描写,认为《采薇》是遣戍役、劝将士之诗。这与诗意不符。从全诗表现的矛盾情感看,这位戍卒既恋家也识大局,似乎不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 任感。因此,在漫长的归途上追忆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战斗生活,是极自然的。《小雅·采薇》赏析—内容讲解笼罩全篇的情感主调是悲 伤的家园之思。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更深的悲伤之中。追昔抚今,痛定思痛,怎能不令“我心伤悲”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写景记时,更是抒情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而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活的虚耗、生命的流逝及战争对生活价值的否定。绝世文情,千古常新。今人读此四句仍不禁怅触于怀,黯然神伤,也主要是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感。“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加之归路漫漫,道途险阻,行囊匮乏,又饥又渴,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行道迟迟”,似乎还包含了戍卒对父母妻子的担忧。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可知,《小雅·采薇》赏析—内容讲解当此回归之际,必然会生发“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李频《渡汉江》)的忧惧心理。然而,上述种种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综观全诗,《采薇》主导情致的典型意义,不是抒发遣戍役劝将士的战斗之情,而是将王朝与蛮族的战争冲突退隐为背景,将从属于国家军事行动的个人从战场上分离出来,通过归途的追述集中表现戍卒们久戍难归、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从而表现周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采薇》,似可称为千古厌战诗之祖。《小雅·采薇》赏析—内容讲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