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语文教学思想在习作教学中的实施
2020-07-15 | 阅:  转:  |  分享 
  
语文教学思想在习作教学中的实施孤山子镇中小学张连福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和课本,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语文素材,为此,我们要切实改革习作
教学,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应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习作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运用一切可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来进行习
作。我觉得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内容入手:一、取材生活,在具体经历中积累感受,增强体验。生活是作文之本,大千世界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无尽的
学习资源。只有生活充实,语言表达才有源头,习作只有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融,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富有魅力,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为此教师应
该引导和促进学生走进生活,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调动自己所有的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体验
、去获得自己没有获得的感受,运用各种方法收获生活中的材料,善于从生活中学习积累,并且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作文的形式来反映生活;教
师要善于引导或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大课堂,把学校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寻找素材,或从各种媒体上寻找素材,学生关注天下事
,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拓宽学生语文学习领域,放飞学生的思想,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健康向上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
生从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力中获取写作素材;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作为习作的材料。总之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感
受生活,积极为孩子创造感受生活、丰富人生体验的条件和机会,以此来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丰富孩子的情感体验,使孩子增长知识、培养能力、
开发智力、开阔视野,并且习作中必须紧扣“求真,求实、求活、求新”的原则。二、落实阅读与习作相结合,让阅读与写作良性互动。教师引导学
生去不断读书,在广博的书籍中积累习作素材。一方面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外书籍中积累。学生的作文内容,除大量的从生活中感受到的材料外,有
时要涉及某些不能直接感受的知识,需要从书本中获得。所以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营造读书的环境和氛围。大量的课外阅读,除了可以丰富学生语言
积累,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情感,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阅读教学中的教材
。让阅读与习作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以读促写,读写迁移”。叶圣陶先生认为:“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教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能写得好。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吸收得好,才能倾吐得好。总而言之,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抓住文本的聚焦点,让“阅读与写作良性互动”。此外还
要要通过课外阅读的指导与交流,激发学生读书、藏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通过广泛读书去增长见闻,增加文化储备,学会通过有目的的阅读,收集
资料,解决实际问题,增加语言储备。三、在阅读教学中加强练笔,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只在习作课上讲写作、学写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习作
能力提高也是没有保证的。教师要善于把练笔贯穿到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及时的动笔写一写,延伸到生活之中,因需要而写,
形式要灵活多样,从读中学写,让读写有机结合。它不仅降低了难度提高了兴趣,还能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动笔写作,加大了写作量,提高学生组织、
运用语言的能力。小练笔形式可以是随文练习、日记(或周记)、读书笔记、生活作文等,这样既可积累习作素材,又可训练观察、思维、语言表达
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这样长期坚持,不仅对习作,对学习语文,而且对学好其他课程,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思考力、联想力、想像力,平时也应鼓励学生勤于描写内心情感变化过程,写读书心得、编连环图画故事以及写说明文、议论文、通讯报道、专题小
论文以及心灵日记等,只有加强对学生感受力的培养,使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加深加细,并注重勤写勤积累,学生才有可能写出情文并茂的好文章。四
、引导学生在习作评改中提升能力,感受成功。习作批改与讲评,是习作指导的延续和补充,是学生习作学习新的加油站。变教师评改作文为学生评
改作文。叶圣陶曾总结自己一生给学生改作文所得到的深刻体会:教师给学生改作文完全是“徒劳无功”。叶老再三强调“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
文的本人,而教师,则研究怎样去引导和点拨。作文评改应该采取学生自改、互改、教师批改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自能批改习作的能力。另
外还应重视习作以后的交流和展示以及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的修改,做好学生、老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习作评价,使学生从交流和展示中获
得习作的快乐,逐步提高习作的能力。总之,小学习作教学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倡导放开手脚,让他们自由表达。所以,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努
力做到不断更新习作教学观念,加大习作教学改革的力度,努力消除学生习作的心理障碍,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内容为有内容,变不会表达为善于表达,着重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积累、乐于表达的习惯,提高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真正在习作教学中实现大语文教学思想。?
献花(0)
+1
(本文系张连福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