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
2020-07-17 | 阅:  转:  |  分享 
  
豪放派 婉约派代表作家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作品风格内容视野开阔
男欢女爱,离愁别绪广阔的社会生活形式不为规定的含蓄、婉约
,严格遵声律束缚,守音律。气概豪迈
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诗词名篇讲读制作:后知后觉白老师———作家作品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作品分析—比较鉴赏
——字词积累——全词结构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
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
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
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后因奔母丧回蜀,嘉祐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
事、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苏轼的生平要求改革。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
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0)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墓志铭》)。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
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
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的生平元丰八年(1785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
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祐(1786年),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
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苏轼认为差役免役“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
《辩试馆职策问札子》),这又引起了守旧派的疑忌。绍圣元年(1094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
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均为广东地方),一直远放到儋州(今苏轼的生平海南省)。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
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
,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苏轼的生平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
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的盛世,
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抱负。他对待人生又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王君宝绘堂记》)。能
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
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苏轼的思想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思想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
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
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牴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不愿“视时上下,而变其学”(《送杭州进士诗序》),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
丰,又不得志于元祐,更受摧折于绍圣,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仕途曲折,历尽升沉。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
获得很大的成功。苏轼的思想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嘉佑二年。与弟
苏辙中同榜进士。因与当权派政见不和,屡被贬官,甚至在1079年被人告发作诗讽刺新法而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赤壁怀古》即
此时所作。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
疾合称“苏辛”。解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
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指出下列句子中各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借喻对偶借代夸张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字词积累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
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
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字词积累念奴娇.赤壁怀
古念奴娇,是词牌,它规定词的格律、字数。与词的内容无关。赤壁怀古,是词的题目,与词的内容有关。字
词积累冲洗、冲刷。字词积累才华横溢、功勋卓著的英雄人物。字词积累
黄州古老的城堡,作者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遗迹。字词积累作者所游的赤壁在黄冈城外的赤
鼻矶,而一般认为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战场应在现在湖北省的蒲圻县。字词积累姿态雄俊、英气勃发。字词积累字词积累
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此两句为倒装句,当为“神游
故国,应笑我多情”之意。字词积累字词积累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这里指洒
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酹:祭奠。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上阙脉络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风流人物(豪杰)周瑜·遥想小乔初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雄姿英发词人·神游多
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尊还酹江月人生如梦下阙脉络一、分别概括本词上下两阕的内容参考:上阕作者描
绘了奔腾不息的长江,表现了作者对祖国雄伟壮阔的大好山河的热爱,并由此引起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追慕。下阕具体描写风流
人物的丰功伟绩,极力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仰慕之情,同时由英雄人物联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
二、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参考:上阕作者的视野开阔,通过比喻、夸张等表现
手法,把眼前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描写得宏伟、壮阔、气势磅礴,这就为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
豪迈的气概。这也体现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的词风。三、作者为什么思慕周瑜?本词中,周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参考: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正是因为如此,已超过周瑜年龄的苏轼最最渴望
的就是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一展宏图。四、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参考:本词是苏轼的代表
作,充分体现了苏词豪迈奔放的风格,这主要表现在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上,在苏轼的笔下,祖国的大好山河是何等的雄阔壮美,这也正反
映了他博大的胸怀和当时壮怀激烈的心境,但这时的苏轼由于受眼前景物以及所联想到的英雄人物的感染,是忘我的,大梦初醒后,
他还是不得不回到现实,想到自身的处境,所以又不自觉地流露出一种逃避现实的无奈的颓废情绪。为什么会有种思想感情呢?这是因为
儒、佛、老思想对他都有影响。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
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
作用。本词“一尊还酹江月”,就是他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创作中的明显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
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不同。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
,更受摧折于绍圣。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五、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参考: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解析:“大江东去”是眼前江景,用以起兴。接着用“
人道是”勾起人们对赤壁之战的历史回顾。江山、历史、人物,逐一涌来:壮丽的千古江山,雄伟的历史场面,杰出的风流人物,在作者怀古的思绪
中已经融为一体了,从而进入了目接神游的怀古境界。“乱石穿空”三句又是正面写景,由此壮美之景而自然想到英雄人物,为下阕怀古又作了铺垫。下阕咏史为主。“故国神游”二句,从历史又回到现实,从怀古而伤己。从全词来看,作者既赞美了江山胜景,又怀念了赤壁之战中建功立业的历史人物,并抒写自己政治上的失意和深沉的感慨。写景有声有色,写人生动传神,议论精当,抒情真挚,典型地表现了豪放词的特征。《赤壁怀古》与《寒蝉凄切》之比较豪放:关西大汉持铜琵琶铁绰板歌“大江东去”婉约:少女执红牙板唱“寒蝉凄切”豪放与婉约风格之比较
献花(0)
+1
(本文系bdzhijiao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