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论语·子路从而后章》课件
2020-07-17 | 阅:  转:  |  分享 
  
《论语·微子第十八》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
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你的德运怎么
这么衰弱呢?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
子没能和他交谈成。课文简析后知后觉白老师《论语》是语录体,记述的大都是三言两语,少数几章也只
记了谈话时的场景。本文通过子路批评隐者洁身自好,表现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积极人生观和孔子思想
中的“义”。文章记叙了一个内容相对完整的小故事,有时间的推移(某天下午到第二天),有子路等人活动场所的变换(丈人耘田处,丈人家,孔
子所在处),有相关的情节:子路向丈人问孔子去向,丈人留子路食宿,子路把遇上荷蓧丈人的情况告诉孔子,孔子又叫他去看丈人,丈人却出门不
在。更重要的是通过上述情节与有关人物的言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人生观和政治观。如丈人的语带讽刺的话,说罢便“植其杖而芸”的行动,表现
出他的态度倨傲以及对孔子等不参加生产劳动却热衷于政治奔波而周游列国的不满。另一方面,他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又表现
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孔子的话(包括子路的话)和他叫子路回去看丈人的举动,表现了他对丈人过隐居生活的
某种赞赏,而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不仕无义”的处世态度,却给予严厉的批评,同时表达了孔子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处世的态度。这两
种人物都是明大理、识大体的有德之士,但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却形成鲜明的对照,并成为彼此不可调和的矛盾。虽
然他们互相赏识对方不凡的才学,都想争取对方加入自己的处世行列,但是由于他们所选择的出世与入世态度有本质的不同,所以他们永远也不会有
共同的语言,永远是背道而驰的。2、情节:时、地、经过1、人物:孔子、丈人3、处世态度4、艺术手法:对照制作:后知后觉白老
师子路从而后课堂教学内容《论语》简介孔子生平孔子思想课文串讲延伸阅
读课文简析《论语》今本二十篇,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孔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孔子既
卒,门人相互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书·艺文志》)此书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
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是研究孔子及儒家学说的基本资料。《论语》作为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
括,一般只叙说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其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它们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简介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岁时,其父叔梁纥卒,孔家成为孔子嫡母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孔子庶兄孟皮的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
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孔子19岁娶宋人
亓官氏([丌官、亓官、笄官,读音作qíguān]姓氏渊源:出自春秋时笄官之后代,以官名为氏。笄官,亦称丌官、亓官。据史籍《
姓氏寻源》记载:“亓与笄“jī”同,掌笄官之后”,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官职名称)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祝贺
,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孔子生平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
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
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1、孔子——学习时期孔子早年丧父,家
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
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
人也赞他“博学”。?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
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都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
“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2、求仕?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
,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子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
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
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3、入仕: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
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
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yùn)、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
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
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4、
周游列国: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
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
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
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
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
,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
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
,时孔子年六十八。5、孔子归鲁: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孔子思想孔
子的理想:——恢复周礼——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年人过上安逸的生活,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都能够知恩图报,怀念关心自己
的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君子:“君子”一词的最初提出难以确考,考察《论语》之前文献中“君子“一词的含义,基本上是对社会上
有地位的人的称谓,所指范围非常广泛。有时指周王,有时指诸侯,有时指大臣、卿士,有时是作诗者自称等等。???在《论语》中,“君
子”的概念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仅在个别篇章中,仍保留有指称地位的意义。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里仁》)。在
《论语》中,“君子”皆化为对有道德修养的人的称谓。一??道:终极目标“道”是一种高于物质追求的精神活动,是儒
家理想的终极目标。所以,孔子认为,只要基本的生存条件有保障即可,无需过分追求,而应把“道”这种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作为人生的重心,所谓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孔子认为,作为君子首先应当是“有道”者,惟有此,才能成为致力于“天下有道”的仁人
志士,而要成为“有道”者,必须穷其一生,致以求道。二??仁:内在精神1、仁的内在精神: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
谓仁,指的是社会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仁者相人偶”,相人偶就是人与人相处。仁的思想就是将人看成是社会中的人
,是社会中的一员,而不是孤立的个体。个人的一切言行都要顾及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的原则就是“仁者爱人”、“仁者兼爱”
,其方式就是“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仁是包括君子在内的一切人
的精神原动力,其他道德人格的基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其乐何?”(《八佾》)作为人格典范的君子,更应该对仁推崇备至,以此
作为自身道德的内在精神和人格基础。孔子的这种思想闪耀着原始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2、仁的外化行为:君子的这种内在人格精神外
化行为有:???(1)克己:即要严于律己,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君子在社会交往中,要以他人利益安危为重,以社会利益为重,心胸豁达,表现出坦坦荡荡的君子之风,做到性情恬淡,“君子无所争”(
《八佾》),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病人之不己知”(《卫灵公》),做到以各种规范准则严格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
的要求,体现仁的精神。君子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2)敬人:仲弓
问仁时,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子贡问仁,孔子又说:“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孔子这两次关于“仁”的回答,始终贯彻着“敬人”的准则,如何
才能做到“敬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说:“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即敬人要有爱人之心,要“恕”,要“温、良、恭、俭、让
”(《学而》),要“恭、宽、信、敏、惠”(《阳货》),要做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颜渊》),“君子尊贤而宽众,嘉善而矜不能”(《
子秋》)。总之,君子应以仁为自己的最高准则,“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君子怀着一颗爱心,根
据不同的对象,采取适当的方法,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将社会缔造成一个互敬互爱、充满温馨而又秩序井然的和谐世界,这正是孔子一生都向
往的理想社会。孔子把这一理想社会的实现寄托在君子身上,希望他们以“仁”作为内在精神动力,成为实现这一理想的载体。(3)崇德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里仁》)君子关怀德政,小人关怀生活;“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宪问》),孔子把是否有德作为评
价一个人的标准之一。?(4)讲信:“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子张》),上句
对民,下句对君,强调信任的重要。(5)“孝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孔子把“孝悌
”作为人的根本,把它建立在日常生活即与家庭成员的情感关系之上。强调的是一种“家庭”中子女对于父母的感情的自觉培育,以此作为人性的本
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6)守节:“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泰
伯》)?三??义:道德准则孔子认为君子应当重义而轻利。孔子所说的“义”指的是一种道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就是说在利益面前,君子看重的不是个人之利的得失,而是是否符合道义。“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里仁》)在孔子看来,君子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应当以义为重,见利思义。“义”是君子判断得失的价值标准。在这种义利观下,孔子认为:“富
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所以“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述而》)这就是君子对待富贵与贫贱的态度。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义就成为君子为人处世的原则,成为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
“士志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君子与那些不看重社会和他人利益,仅仅打个人的小算盘,一心谋取一己之利,整天围绕
个人的利益而打圈子的人是没有共同语言的,是不值得与之在一起议论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义作为一种道德的准则,是基于道、源于仁、附于礼
的,即以理想信念为基础,以内在精神为起源,以外在行为规范为依托,这就是所谓的道义、仁义与礼仪。义者,宜也,即合乎道、合乎仁即为义。
在君子的人格修养中,孔子十分强调重义,把义看作君子内在修养的本质。“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
公》)重义的最高境界则是杀身成仁,舍身而取义。“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即凡符合仁义要求的,于人,于社会都有
利的,君子则当仁不让,见义勇为,而绝不可犹疑、退缩或回避。为了仁,为了义,为了社会利益,君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直至自己的生命。如
果做到这一点,则是达到了君子重义的最高境界,这也是君子进行人格修养的最高目标。四??礼:外在规范作为孔子君子人格外
在规范的礼,是规范君子一切言行的准则。礼即按一定的时代要求对人们的言行所做出的规范,包括礼仪、礼节、礼法等内容。孔子对礼的张
扬,首先表现在他对周礼的崇尚上。因为他认为周礼较之于夏商之礼更为丰富完美,更适合于君子人格外在规范要求,“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八佾》)。要强调的是孔子对夏商周三代之礼是互有取舍、力避其短的,而且还吸收唐尧等远古时代合理的礼制内容,“大哉,尧之为
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泰伯》)。并且,孔子对周礼还有突破和发展,他说:“殷因夏礼所损益可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
世可知也”(《为知》),正确指出了三代之礼批判继承的关系,并预言“或继周者”也会对周礼有所损益,根本没有把周礼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
而是根据君子风范的要求进行扬弃、突破、发展。孔子广收门徒,抨击时弊,入太庙观周礼本身就是对周礼的一种突破,因为按周礼,孔子的这些行
为都是违礼的。从孔子对待周礼的态度来看,与周礼直接联系的君子人格的外在规范也是开放性的。礼是非常重要的,应将之贯穿到君子的一
切言行之中,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唯如此,才能成就君子风范,实现儒家理想。对于礼的重要性
,孔子多有论述,如“君子博学于文,约至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偲,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泰伯》)等。此外,孔子将“礼”与刑法公正与否、民众安定与否、天下稳定与否相联系,极大地强调了礼的作用:“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
法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在用人上,有礼与否,也是孔子所持的一个重要标准,“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
之,则吾从先进“(《先进》),宁用先学习礼乐的平民,而不用后学习礼乐的“君子”。一、道:终极目标二、仁:内在精神三、义:道
德准则四、礼:外在规范1、克已2、敬人3、崇德5、孝悌6、守节4、讲信外化行为内在精神:一贯道1、忠2、恕
孔子思想后知后觉白老师课文串讲译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
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跟随孔子,落到了后面。碰到一个老人,用拐仗挑着除草工
具。子路问道:“您看见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你的)老师呢?”说着,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便去锄地了。
原文译文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
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着。他便留子路(到他家里)住宿,杀鸡、做黄米饭给子路吃,(又)叫他两个儿子出来
相见。第二天,子路走了,(赶上孔子),报告了这件事。孔子说:“(这)是位隐士啊!”就叫子路返回去再见他。子路到了那里,他却走了。
原文译文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合义理的。长幼间的礼节,当然不能废弃;君臣间的伦理关系,又怎么可以废弃呢?
他想不玷污自身,却忽视了君臣间的大伦理。君子出来做官,是为了实行道义。(至于)大道不能实行,(那是)我早就知道的事儿。”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
之矣。”原文延伸阅读后知后觉白老师《论语·微子第十八》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
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长沮和桀溺两个人一起在田里耕作。孔子经过那里,叫子路去问他们过河的渡口在哪里。长沮说:“那车上拉着缰绳的人是谁?”子路答说:“是孔丘。”长沮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子路去问桀溺,桀溺问:“你是谁?”子路答说:“我是仲由。”桀溺又问:“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如今天下大乱,就像洪水滔滔,又有谁能改变这种局面呢?由此看来,你与其跟从逃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从逃避乱世的人!”说完,仍然自顾自地播洒种子。子路回来把这情形告诉孔子,孔子怅然地说:“人不可以与鸟兽同!我不跟世人生活在一起,我要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的话,那我孔丘也不用出来改变这世局了。”
献花(0)
+1
(本文系bdzhijiao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