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书纪年》中的商代历史是经过周人修改的资料中国一直有修史的传统,一般来讲,在一个朝代灭亡之后,由继任的朝代为前朝修史。作为继任的朝代,一方 面希望自己对前朝的评价能够相对客观公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因此会务求严谨,准确,客观;另一方面,作为继任的朝代,需要证明自己的合法 性,必然有美化自己和修改资料以合需要。基因这两点,我们对前代所修的史书,需要确定两个基本态度,一个是相信古人修史的态度是严谨的,史 书总体上是符合实际的,第二个是要历史地看待史书,特别是事关继任朝代的合法性方面的记载,要甄别比对,不可盲信。前人对待历史的两个错误 ,一是全盘信古,缺乏甄别,二是对历史大加否定,攻击一点不计其余,比如以顾颉刚为首的疑古派。下面我们看看《竹书纪年》中关于商代的记载 。《竹书纪年》发现于魏安僖王墓,记载了从夏到魏哀王二十年的历史,最初以周的身份记载,平王东迁后以晋国的身份记载,三家分晋后以魏国的 身份记载,也就是说晋和魏都是以周的继承者的身份来看待历史的,在魏国人看来,西周和晋都是自己的前朝,自己是周和晋的分支,这样的身份必 然继承周和晋的基本历史观,当然包括周人对待商朝的态度。从周人和周人继任者的笔下记载的商人的历史,是不是经过修改了呢?通过对史料的对 比可以明显的看出,商人的历史是被修改过的,修改的部分是和周人相关的部分,涉及周人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部分。关于商代帝王数量的问题《 竹书纪年》记载,“汤灭夏至于受,二十九王”,但是在竹书纪年中明确记载的商王有三十位,分布是1商汤、2外丙、3仲壬、4太甲、5沃丁、 6小庚、7小甲、8雍己、9大戊、10中丁、11外壬、12河亶甲、13祖乙、14祖辛、15沃甲、16祖丁、17南庚、18阳甲、19盘 庚、20小辛、21小乙、22武丁、23祖庚、24祖甲、25廪辛、26庚丁、27武乙、28文丁、29帝乙、30帝辛,作为同一本书中, 列举的书和总结的数不一致,作为史书,这个情况不会是失误,很可能是有意而为之。商朝灭亡之后,商的后人被封到宋国,作为商人后裔,他们是 要祭祀祖先的,但是作为周人的诸侯国,他们的祭祀一定会受到周人的干预。周人是通过推翻暴虐无道的商纣王而得到天下的,周人统治的合法性的 前提就是商纣王的暴虐无道,这样的人怎么配享有祭祀呢?宋国人如果祭祀商纣王是不是就表明对周人推翻商朝有意见?因此在当时,基因政治正确 的大环境,商纣王很可能被排除在宋国人的祭祀之外,不作为宋国人的祖先对待的。那么从三十位商王中去掉商纣王,正好是二十九位,和《竹书纪 年》中商朝总结部分的数量是一致的。关于商代存续时间的问题商朝究竟持续了多长时间,不同资料出入很大,《竹书纪年》记载,“汤灭夏至于受 ,二十九王,用岁四百九十六年”,但是把《竹书纪年》中三十代商王的在位时间加在一起,却是508年,和总结部分的年数不一致。历代商王在 位年数累加:12+2+4+12+19+5+17+12+75+9+10+9+19+14+5+9+6+4+28+3+10+59+11+ 33+4+8+35+13+9+52=508累加的508年虽然和总结部分的496年不一致,但是和记载的“始癸亥,终庚寅”的记载相一致 ,从癸亥到庚寅一共28年,外加8个甲子480年,正好是累加的508年。癸亥至庚寅的纪年如下: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已 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已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已丑、庚寅, 共计28年。现在的问题在于,累加的508年和记载的496年之间的12年的差是怎么产生的。王国维以为是“书与注非出于一人之手,或虽出 于一人之手,前后未照也”,也就是认为是无心之误,这种解释太过于牵强。这个12年的差别其实是周人有意而为之,并非流传中的讹误或者无心 之过。因为写书的是把商朝灭亡的时间定在了文王去世的前一年,这一年是戊寅年。后人做注是把纣王去世的庚寅年作为商朝灭亡的时间。关于这一 点,在《竹书纪年》中就有例证,在此书的周朝部分记载了“自武王至穆王,享国百年”,然而武王灭商后在位6年,成王在位37年,康王在位2 6年,昭王在位19年,这样累加为88年,和记载的百年并不吻合。这个时间要是上推至武王元年,再加上11年便是99年,这样到穆王元年正 好是一百年。周人为什么把周朝的纪年从武王元年开始算起呢?因为这一年姬发已经正式称王,不再奉商朝的正朔。武王伐纣并不是以臣伐君,其实 就是两个王之间的战争,这个在纪年里有明确的记载,在周武王元年的时候,“西伯发受丹书于吕尚。有女子化为丈夫”,这里女子化为丈夫,就 预示着周人从臣转为君,在古代,常用夫妻关系比附君臣关系。到了武王七年,“二日并见”,无疑暗示着商周是平等的两个太阳。所以在周人看来 ,周人的天命实际上是从武王元年开始的,并不是从商纣灭亡开始的。这一点在西周结束的结语中也可以看出来,“自武王元年己卯至幽王庚午,二 百九十二年”,这里依然是从武王元年开始计算。在周人看来,周朝的开始时间是武王元年己卯,那么商朝灭亡的时间就是文王去世的戊寅,而不是 纣王去世的庚寅年。为什么要把文王去世的这一年作为商朝结束的时间呢?这可能和文王的死有关,文献记载,文王是在纣王“求玉于周”之后去世 的,没有说这么死的,但是从武王车载文王木主伐纣,亲自割下纣王的头颅可以看出,很可能是杀父之仇使然。事情很可能是,纣王向周文王要美玉 ,文王美玉满足要求而被纣王杀了,从此商周翻脸,姬发称王。累加的508年和记载的496年的差,便是从武王继位到武王伐纣的12年,也就 是说周人记载的商朝历史在结尾处掐掉了12年。商朝的中间的记载就准确吗?比照一下《竹书纪年》和《太平御览》,会发现二者的差别是很大的 。按照《太平御览》,累加的年数是688年,按照《竹书纪年》累加的年数是508年,二者都符合“始癸亥,终庚寅”的记载,《太平御览》是 11个甲子加上28年,《竹书纪年》是8个甲子加上28年,两者相差了3个甲子180年,《太平御览》的记载和韩非子说的“虞夏两千年,商 周七百年”更为吻合。这应该是周人有意而为之,刻意缩短商朝的存续时间以降低商朝的影响力。《竹书纪年》和《太平御览》中商王在位时间的比 较,括号内是《太平御览》记载的时间。商汤12(12)---外丙2(3)---仲壬4(4)---太甲12(33)---沃丁19(19 )---小庚5(25)---小甲17(17)---雍己12(12)---大戊75(75)---中丁9(11)---外壬10(5)- --河亶甲9(9)---祖乙19(19)---祖辛14(16)---沃甲5(25)---祖丁9(32)---南庚6(29)---阳 甲4(16)---盘庚28(28)---小辛3(21)---小乙10(28)---武丁59(59)---祖庚11(7)---祖甲3 3(16)---廪辛4(6)---庚丁8(31)---武乙35(34)---文丁13(3)---帝乙9(37)---帝辛52从中可 以看出,两者记载一致的商王:商汤12、沃丁19、小甲17、雍己12、大戊75、河亶甲9、祖乙19、盘庚28、武丁59、武乙35、帝 辛52。这些记载一致的商王,要么是商朝地位显赫的牛人,比如商汤、大戊、武丁、盘庚等有庙号的商王,要么是距离时间很近的商王,比如帝辛 ,要么是和周人关系好的商王,比如祖乙、盘庚,二人都曾人名周人祖先高圉、亚圉为邠候。那些年代久远,名声不大并且和周人关系不大的商王的 在位时间就成了篡改的对象。对周人自己的美化这里主要涉及的是泰伯奔吴的故事,这在正史里是让国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经不住推敲。因为如果 仅仅是泰伯仲庸两人到了吴,他们是不可能被立为国王的,吴地本来会有自己的头领,就凭两个陌生人,风俗习惯都不一样,怎么会立为王呢?实际情况可能是,泰伯仲庸是带着部族和部队去搞开发的,他们以先进的生产力征服了当地人,成为国王的。而且此去是有战略部署的,那就是和周共同对商朝形成掎角之势,牵制了商人的力量,对于后来武王灭商有着重大作用的。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