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章法3-方庄书画协会网课第六辑
2020-07-24 | 阅:  转:  |  分享 
  
章法3-方庄书画协会网课第六辑(编撰:蔡良智)(二)“甲”字构图:上重下轻的深远意境。“甲”字构图又称“y”形构图。中国画称“甲”字形构图,
以倒三角形构图组织画面,产生视觉效果。画面有不安定感,为开朗。奔放之最佳构图。是表示画面上部较重、较密,下部较轻、较疏的物象表
达,从视觉上来看会有头重脚轻之感,如同旋转的陀螺,有微微晃动不定的感觉,是一种活泼有动感的形式,故称为“造险式”构图,在作品中
要先造险、后破险,以“化险为夷”,达到“出奇制胜”的作用。“甲”字法构图在中国画中充分利用了墨色轻、重之间的关系,以此呈现客体的意
境,将重量放于上方,轻逸置于下部,倘若利用得当,不仅不会产生头重脚轻之感,反而将意境带入到无可言说的意味中去,回味悠长。如李可
染:牧牛图“甲”字法构图因其空间的深邃布局,可以使得作品内在意境得到恰当的传达,通过上重下轻的构图形式,一动一静的配合,营造出意境
深远之感。“甲”字法构图因其空间的深邃布局,可以使得作品内在意境得到恰当的传达,通过上重下轻的构图形式,一动一静的配合,营造出意
境深远之感。贺竹元:捕蝉(三)“由”字构图:上轻下重的高远之感“由”字形构图和“甲”字形构图恰恰相反,是下部重而上部轻
。这类构图平稳踏实、落落大方,给人以向扩展的伸张力和冲击力,是常见的构图方法。初学者以此习为好,尤其在技法阶段比较容易入手。同样,
往上延伸的物象不宜过中。过直。或于纸边相平行。也应走边线、多穿插、巧布白,并留有大面积的空白和变化空间。如果说“甲”字法构
图的上重下轻造成深远的立体之感,那么“由”字构图恰好与它相反,“由”字的构成形式,将“重”放于下部,上部呈“轻”的状态,由于底部的
浓重,便愈发显示出上部的轻盈,从而营造出高远的意境。成为一个“倒八字”的构图特点。如:齐白石:风帆图齐白石:藕池观鱼图(
四)“则”、“须”字构图:虚实相生的留白意境由前面三种构图形式的论述可知,“五字法”是依照字面上“形”的表现来进行画面上的布局,“
则”与“须”是左右结构,自然便表示构图中左右两侧的构图关系。由于“则”、“须”字构图主要涉及的是同一平面上左右关系的处理,而不像“
甲”、“由”字的构图涉及到前后纵深的三维空间,故两者所体现意境的区别也不如“甲”、“由”二法那么大。“则”、“须”表现的意境几乎是
相同的,差别仅只存在于构图的左右分别,所以特将两者合为一点进行阐述。章法位置总要灵气往来,不可窒塞,大约左虚右实,右虚左实,布景一
定之法,至变化错综,各随人心得耳。”“则”、“须”字法构图原则。按照字面形态来看,“则”表示的是左实右虚,“须”表现的是左虚右实的
画面布局。这样的构图可以打破画面中正方圆的审美形态,使人们能够从“一侧”的偏重和着重描写中了解作品所传达的主要内容,同时从另一侧的
轻描淡写来体悟作品内在传达的意蕴意味。因此,“则”、“须”的构图形态实则是中国哲学虚实相生的体现。“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
的哲学观念,“实”是指事物具体的实在形态,在一部作品中,艺术家总要通过各式各样的物质载体去表现对象的形体特征。西方传统艺术便十分讲
究“实”的体现,因为它们的艺术旨归是对生活的客观真实再现,所以讲究形态的细致刻画,以至于从构图上便要求“近大远小”,回归生活。中国
传统艺术有别于西方传统艺术,它除了对真实形态的摹写之外,还注重“虚”的体现。在这里,“虚”不是“虚空”,亦不是“虚幻”,而是对具体
事物描绘之外的“意”的表达。中国绘画也罢,均注重形象背后意象意蕴的呈现,所以,作品的构图中若以大量具体形象填满,反而没有深度,但若
只浮于虚空的体现,则是空中楼阁,只有将具体形态与内在意蕴相结合,作品才能称得上上乘之作。“虚”在作品中表现为“留白”的体现,留白
为中国绘画的专有名词,指在绘画构图的过程中并不用笔墨将画面填满,而是留出一部分空白,使观众能够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留有想象的空间,回
味悠长。因此,留白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追求的一种意境,它以“空”为基础,呈现其意蕴特质。“‘无’就是艺术中的‘空白’和‘虚灵’,是表现
手段的‘留白’,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造镜’空间……作品传导给主体的是一种审美经验,留在主体心中的也只是一个完整的审美意
象甚至只是审美感觉。在审美中,物质的东西让人觉察得越少,审美的内涵和审美获得就越纯粹。”“则”、“须”字构图利用虚与实的配合,体现
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虚实相生之意。“则”字形构图是一种左重右轻、左实右虚的构图。实重面主题突出,饱满醉和而虚轻的一面则是实重面的补充,
这种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的构图在中国画和现代摄影的构图上尤为重要,不可忽视。如图所示(2)“须”字构图法构图是一种右轻左重、右虚左
实的构图。“须”字型构图和”则”字形构图是完全相反的。”“须”宇形构图则是一种左轻右重。左虑右实式的构图。物象聚左布白空间
是物象的延伸或意境的表达,顾盼生情。相互呼应。所以要轻重结合,左右逢源。达到完美的协调统一,以表现最佳意境。如图所示:潘天寿(五)
常见的山水画构图方法除了前面所讲的构图法外,还有“C”形构图法、对角式构图法、“S”形构图法等。唐寅的《落霞孤鹜图》(见下图),采
用了典型的“C”形构图法,使画面有开窗透气的地方。唐寅的《落霞孤鹜图》,采用了典型的“C”形构图法,使画面有开窗透气的地方。吴石
仙的《看山人坐夕阳船》,采用了典型的对角式构图。画中左下角与右上角的物象遥相呼应。采用此种构图法时,要注意画面的空白面积切勿相等。
另外,中间实、上下虚的构图方式也是一种对角式构图。“S”形构图法可以使画面婉转、流畅,有一种曲线美。(六)当代流行的几种构图形
式当代流行的构图形式有小大小、少多少、横竖横、竖横竖、一开一合、开合开合合。一并图示如下:当代流行的构图形式除了前面列举的六种以外
,还有横竖横竖、半平面、平面、横竖竖、横竖横等。一并图示如下:第四节构图遵循对立统一十大规律如何把树木、山石、云水、车船、人
物、建筑、动物等各种物象组合安排在画面中,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就涉及到山水画的构图对立统一规律问题。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一般要遵
循以下十个规律:1、宾主古人讲“宾主朝揖”,体现在绘画上就是要处理好画面的主次关系。主体物无论是大是小,都要占据画面的突出位置。主
体物不宜布置在画面正中央,这样太呆板;也不宜布置得太偏,这样又不醒目。一般作画要先画主体,后画次要物体,即宾体。宾体在画面上起的是
陪衬作用,因此要有意识地减弱其地位,不能喧宾夺主。处理画面时,既要画出主体物,又不能太单调。画中要有“主”点,即画中之“眼”,如房
屋、人物等。画中的“主”点虽然面积很小,但却能点明主题。钱松喦的《红岩》(见上图),就注重了主体与宾体的对比。画中主体是山上的
房子,宾体是高山。房子虽小,但刻画得较具体,位置也很突出。高山虽占据的面积较大,但没有给人以喧宾夺主之感。【附视频】:山水画基本构
图技法宾主朝揖法淡墨起稿1讲解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402/11/1379026
7_742231262.shtml2、呼应在一幅画上,无论是山石、树林,还是房舍、人物,都应互相呼应、彼此顾盼。山峰要有宾主朝揖之
意,树木要有互相欹斜之姿,烟云要有流动迂回之势,人物、动物与其他景物也要有一定的呼应关系。画面的呼应还包括大与小、轻与重、黑与白之
间的关系。总之,画面上的各种物象要相互依存、相互影响。陈子庄的《峨眉道上》采用了呼应式。此画中,前方右侧的山挺拔向上,与后面的山形
成一种呼应关系;前面的人物与远山上的墨点(代表的是游人)也形成了呼应。下图近景为通幅长堤,堤边水中附以零星小石,堤畔为垂柳,柳有
仰有俯,势态各不相同,以破长堤平板之感。湖中浮鸭与右侧小舟遥相呼应,为避免湖面过于平淡,远景画一岛角与长堤相呼应,并暗示堤与岛相通
连。此图为斜向构图。近峰兀起向画面左侧扩展,远处山岩由右侧向左侧连绵伸展,与左侧山峰相呼应。最近处山峰又转向右行,以生曲折之趣和
与远山顾盼之情。帆身半隐于峰后,使画面生动含蓄。下图为近松与远松、近云与远云、近山与远山相互呼应之构图。画面右下角重点画一苍松挺立
于坡石上。因背景为云,显得坡陡松高。松外为邈远之云海,期间略露山顶,顶尖愈远愈小,有一望无垠之感。画云以勾线法和渲染法并用,其墨色
宜淡不宜浓,浓则必显板刻,且不能将云层推远。为加强云气白茫茫之意,松树墨色宜较浓重,黑白对比,显得云海更加辽阔。3、远近中国画中
,物象一般表现为近大远小、近实远虚、近重远淡,当然也有近小远大的。若主体景物较大且在远处,就要用墨色的浓淡、虚实来处理画面的空间关
系。一幅画一般有近、中、远三个层次。即使一幅画没有三个层次,那么最少也要有近、远或中、远两个层次。上图是孙克纲的《李白诗意图》注
重了画面的远近层次。此画中,前面的景物画得清晰实在,后面的景物用淡墨虚化,远近层次明显。【附视频】山水画欣赏:王太田老师演示山水画
中远近山林的表现方法-纪录片-高清正版视频在线观看–爱奇艺http://www.iqiyi.com/w_19s0dpc35t.
html?list=19rr9o7u164.虚实虚是模糊不清,实是清晰明确,两者是相对的。画中的物象过实会导致画面呆板、无生气,而
过虚则会显得空洞无物,因此,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过实应以虚破之,过虚则以实破之。一般在山水画中有形则实,无形则虚;黑是实,白是虚
。山水画中的虚实关系常用流水、云雾、烟霞等物象来体现,或以笔墨的浓淡、干湿、疏密来处理。上图是黎雄才的《风帆出峡图》。此图中,山
是实的,江水和云是虚的,用墨近浓远淡,虚实相生,层次分明。5.疏密山石的皴法讲究疏密,树木的穿插讲究疏密,整幅画的布局也讲究疏密。
一幅画首先要有大疏密变化,其次大疏密中又要有小疏密变化,要做到“疏中密,密中疏”。在画面中,以疏密与聚散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形式美感是极为重要的。疏密与聚散体现的都是一种松紧关系,不过聚散多含有一种动势。一树一木、一草一叶等细微之物都要讲究疏密。古人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并不是指不画任何景物,还得画景;“密不透风”也并不是指画面中的物象满满的,以至于让人感到窒息,而是要留有空隙,要做到“疏中有景,密处有韵”。此图为刘鲁生的《芦雁图》。画家用浓淡不一的墨色画出了芦塘的景致,将浓密的芦草与空白的水域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使画面气息畅通。
献花(0)
+1
(本文系旺旺爷爷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