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多民族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020-07-27 | 阅:  转:  |  分享 
  
多民族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作用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几千年来,各个民族在中华大地上演绎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却又因为各种原因水乳交融。共同勾勒出了中华文化的美丽蓝图。

关键词

引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这其中多民族融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意在分析多民族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促进中华文化走向融合的开端和基础

历经夏商和西周松散的政治制度逐渐被淘汰后,中华大地迎来了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此时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名存实亡。)众诸侯国各自为政,战争频发。经过长达百年的角逐,秦统一六国。

虽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繁荣的现象,但实际上各诸侯国之间的文化仍有较大差异,存在且不限于文化类型、文化水平。例如齐国沿海,盐业较为发达,所以重商;鲁人多礼教儒士,所以重礼;秦人处西北,民风彪悍,尚武;此外,秦、楚文化最为落后,长期被其他诸侯国比为蛮夷之地。大秦帝国雷厉风行的统一结束了这场中华文化的“四分五裂”,首先,秦帝国从根源上杜绝了文化的互不相通,这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该制度的建立彻底突破了分封制的桎梏,政治统一带来了文化大统一。

1、书同文

秦始皇通令全国范围内以小篆为标准字体。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统一度量衡、货币

秦始皇以秦国度量衡器推行全国。并以圆形方孔钱作为国家统一货币,此举有利于全国的经济交流。

3、车同轨

秦始皇规定,全国大车两轮之距为六尺,这对当时的全国交通有着重要的意义。

秦帝国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有力地促进了中华大地各民族走向统一。并逐渐融合的道路。进而多民族的融合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一个历史基础。

尽管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专制,实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可这并不能掩没秦始皇为推动多民族融合。所创下的丰功伟绩。大一统多民族国家时代从这里开始,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西汉初年,连年战争使得民生凋敝,国力衰微。此时却屡遭匈奴南下进犯。西汉统治者不得不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与此同时,秣马厉兵,鼓励农业发展,打造兵器,为以后的军事反攻做好准备。

西汉与匈奴之间的核心加强了双方的文化交流,使双方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的社会发展。也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质生活。例如西域的马匹、骆驼等奇珍异兽传入中原。中原地区的丝绸冶铁技术进入西域等。

西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综合事务,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愈发加强。

西汉统治者对西域采取双管齐下的手段,有力地加强了其于内地的联系。促进了中华多民族的融合,使原本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更平添了西域文化的神秘色彩。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原文化的主动融入

16国末期原生活在大兴安岭地区的鲜卑族拓跋氏的势力逐渐扩大。公元386年,鲜卑族拓拔氏首领拓拔珪南下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在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公园,490年孝文帝亲临朝政,不久北魏社会危机不断显现游牧民族不适于高度繁荣的中原文化。一族在北方边境虎视眈眈,平城地狭人稠,农业发展落后,意识到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他开始着手汉化改革。

1.迁都洛阳

为避开北方异族侵扰,加强对中原文化的控制与吸收。同时解决突出的人地矛盾问题,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2.汉化鲜卑族

孝文帝按照中原文化和汉人生活方式改进鲜卑文化。改变鲜卑姓是例如拓拔氏改为元氏;纥骨氏改为胡氏等并鲜卑与汉人通婚,吸纳汉族文化,如学习汉族语言、穿汉族服饰。

北魏孝文帝是一位敢于突破阻力的改革家,政治家。他预判了大势所趋的民族融合。鲜卑族的汉化是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多民族融合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多民族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功不可没,和解战争和迁移等客观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对具有统一多元的中国文化产生着作用。

献花(0)
+1
(本文系月亮上的猫...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