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20专升本康复
2020-07-29 | 阅:  转:  |  分享 
  
1人体的轴和面轴是描述关节运动时常用的术语。可在解剖学姿势下,作出相互垂直的3个轴。(1)垂直轴:为上下方向的轴。(2)矢状轴:为前后
方向的轴。(3)冠状轴:也称额状轴,为左右方向的轴。面人体或其任何一个局部,均可在解剖学姿势条件下,作相互垂直的3个切面。(1)矢
状面:以前后方向将人体纵行切开的剖面。通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相等的两半。(2)冠状面:又称额状面,以左右
方向将人体纵行切开的剖面,可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3)水平面:又称横切面,以水平方向将人体横行切开的剖面,可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
4)纵切面:沿管状器官(如肠管)长轴所作的任意切面,与其长轴垂直的切面称横切面。2.单层扁平上皮的结构与分布结构由一层扁平细胞
组成。细胞为扁平形,细胞核扁圆,位于细胞中央。从表面看,细胞为不规则的多边形,细胞边缘呈锯齿状,互相嵌合。分布分布广泛。分布于
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内皮薄而光滑,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流动和毛细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分布于胸膜,腹膜、心包膜
等处的单层扁平上皮称间皮,间皮表面湿润光滑,可减少器官之间的摩擦,有利于器官的活动。此外,单层扁平上皮还分布于肺泡壁及肾小囊壁等处
。3单层立方上皮的结构与分布结构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从上皮表面看,细胞呈多边形;从上皮垂直切面看,细胞呈立方形。细胞核为圆形
,位于细胞中央。分布主要分布于肾小管,小叶间胆管、甲状腺滤泡等处,具有分泌和吸收的功能。4单层柱状上皮的结构与分布结构由
一层棱柱状细胞组成。从上皮表面看,细胞呈多边形;从上皮垂直切面看,细胞呈柱状。细胞核椭圆形,靠近细胞的基底部。分布分在胃,肠,
胆囊,子宫等器官的腔面,具有分泌和吸收的功能。5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的结构和分布结构由一层柱状细胞梭形细胞和锥体形细胞等组成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内常夹有杯状细胞,细胞基底部较尖细,细胞顶部膨大。细胞质内充满了分泌颗粒。杯状细胞是一种腺细胞,分泌黏液,有
润滑和保护上皮的作用。分布主要分布在呼吸道的内表面,具有保护功能。6复层扁平上皮的结构和分布结构有多层细胞组成。浅表为数
层扁平形细胞,中间数层细胞为梭形或多边形细胞,基底细胞是一层短矮柱状或立方形细胞。分布分布于皮肤的表皮和口腔、食管肛门、阴道等
处的内面,耐摩擦,并可阻止异物侵人,具有很强的机械保护功能。7结缔组织功能连接、支持,保护、防御、修复和营养8疏松结缔组织中
主要细胞结构特点和功能细胞主要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1)成纤维细胞:是疏松
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细胞。细胞扁平有突起,侧面呈梭形。细胞核卵圆形、染色淡。细胞质呈弱嗜碱性,内有较多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成纤维细胞
具有合成纤维和基质的功能,在创伤修复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巨噬细胞是体内广泛存在的具有强大吞噬功能的细胞。细胞呈圆形、卵
圆形或有突起的不规则形。细胞核较小,卵圆形,染色较深。细胞质呈嗜酸性,内有许多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等。巨噬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吞噬
进入人体内的细菌、异物以及衰老死亡的细胞,并参与免疫反应。(3)浆细胞:呈卵圆形或圆形。细胞核较小,圆形,常偏居细胞的一侧,染色质
粗大,呈辐射状排列于细胞核的周边部,故核形似车轮状。细胞质嗜碱性,内有大量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
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B淋巴细胞激活、增殖,转变为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参与体液免疫。(4)肥大细胞:呈圆
形或卵圆形。细胞核小,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细胞质内充满了大量的特殊粗大颗粒,颗粒内含有肝素组胺和慢反应物质等。肝素具有抗凝
血作用;组胺和慢反应物质与过敏反应有关。(5)脂肪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质内充满脂滴,故细胞核常被挤到细胞的周缘部。在制作切片
时,脂滴被溶解,细胞呈空泡状。脂肪细胞具有合成和贮存脂肪参与脂质代谢的功能。(6)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是保留在结缔组织内的一些较原
始的细胞,其形态结构与成纤维细胞相似。间充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在创伤修复等情况下,可增殖分化成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以及血管
内皮细胞等。9基质主要成分及防御作用主要化学成分是蛋白多糖和糖蛋白。蛋白多糖为基质的主要成分,由蛋白质和糖胺多糖构成,其中包括
的透明质酸可限制病菌蔓延和毒素扩散,使基质成为限制细菌等有害物质扩散的防御屏障。溶血性链球菌、肿瘤细胞和蛇毒液中含有香明质酸酶可破
坏基质的防御屏障,进而在组织中浸润扩散。10致密结缔组织特点、分布及功能致密结缔组织是一种以纤维为主要成分的结缔组织,其组成成
分和疏松结缔组织基本相同,主要特点是细胞种类少,主要有成纤维细胞;细胞间质中的基质很少;胶原纤维数量多而粗大,排列致密。致密结缔组
织主要分布于皮肤的真皮、器官的被膜、肌腱、韧带、骨膜等处,具有连接、支持和保护等功能。11软骨分类,特点及分布软骨组织和软骨膜
共同构成软骨。软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被覆在软骨的表面.富有细胞和血管,其细胞可转化为软骨细胞,血管可供应软骨营养,故软骨膜对软
骨有保护、营养和生长的作用。软骨较硬,并略有弹性,能承受压力.并耐摩擦。根据软骨基质中所含纤维成分的不同,软骨可分为透明软骨、弹性
软骨和纤维软骨。透明软骨基质内含有少量的胶原原纤维,新鲜时呈半透明状。透明软骨主要分布于鼻,喉、气管、支气管及肋软骨、关节软骨等
处。弹性软骨基质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并互相交织成网。弹性软骨具有较强的弹性,主要分布于耳廓,外耳道和会厌等处。纤维软骨基质内含
有大量的胶原纤维束,呈平行或交错排列。软骨细胞小而少,常成行排列在纤维束之间。纤维软骨主要分布于椎间盘、耻骨联合、关节盘等处。12
骨密质的组织结构骨密质结构致密,分布于骨的表层。骨密质的骨板分三种类型。(1)环骨板:略呈环形,分布于长骨干的外侧面和近骨髓腔
的内侧面,构成骨密质的外层(外环骨板)和内层(内环骨板)。(2)骨单位:又称哈弗系统,位于骨密质的中层,分布于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之
间,是由骨板围成的圆柱状结构。骨单位的中央有与骨的长轴平行的中央管,又称哈弗管,周围为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单位骨板,又称哈弗骨
板。(3)间骨板:为外形不规则的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13血液的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在采集的血波中加人抗凝剂(肝素或柠
檬酸钠),经自然沉淀或离心沉淀后,血液可分为3层:上层淡黄色的液体是血浆,下层红色的是红细胞,中间薄层灰白色的是白细胞和血小板。1
4红细胞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特点红细胞呈两面凹陷的圆盘状,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与细胞器。功能运输二氧化碳和氧气,供应人体正常的
新陈代谢。15中性粒细胞的结构,特点,功能。细胞呈球形,细胞核呈杆状或分叶状,核叶间有细丝相连,细胞核部分叶或分叶少的是幼稚的
细胞,分叶多是衰老的细胞。细胞质中充满细小、分布均匀的中性颗粒,染成淡紫红色,颗粒内含有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
变形运动和吞噬异物的能力,在人体内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当机体受到某些细菌威染发生炎症时,除白细胞总数增加外中性粒细胞的比例也显著增高
。16淋巴细胞的结构,特点,功能。细胞呈球形,大小不一,细胞核呈圆形或椭圆形,相对较大,占据细胞大部分。核染色质致密,染成深蓝
色,细胞质很少,嗜碱性,染成天蓝色。根据淋巴细胞的发生部位、表面特性和免疫功能的不同,淋巴细胞主要可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
。T淋巴细胞产生于胸腺,约占血液中淋巴细胞的75%,能识别攻击和杀灭异体细胞,肿瘤细胞,感染病毒的细胞等,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
产生于骨髓,占血液中淋巴细胞的10%-15%,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17血小板的结构特点和
功能。血小板是由骨髓内的巨核细胞形成。血小板成双凸圆盘状,大小不一,血小板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参与止血和凝血
过程。18骨骼肌纤维的一般结构。骨骼肌纤维呈细长的圆柱状,长1到40m细胞核呈扁椭圆形.数量较多,条肌纤维内含有几十个甚至
几百个细胞核,细胞核位于肌纤维周边,常近肌膜。肌浆内有大量的肌原纤维,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每条肌原纤维上有明暗相间的带,每-肌纤维内
所有肌原纤维的明带和暗带互相对齐,排列在同一水平面上,使整个肌纤维呈现明暗相间的横纹,故称橫纹肌。肌原纤维上着色较浅的部分称明带
(又称I带;着色较深的部分称暗带(又称A带)。在暗带中间色淡的区域,称H带。在H带的中央有一薄膜,称M膜(又称M线)。在明带中央有
一薄膜称Z膜(又称Z线)。两个相邻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个肌节(图2-21)。每个肌节包括1/2明带+1个暗带+1/2。明
带在正常舒张状态下肌节长约2.5μm,递次排列构成肌原纤维。19肌原纤维超微结构。在电镜下,肌原纤维由大量的用肌丝和细肌丝构成
,两种肌丝有规律地平行排列。粗肌丝位于肌节中部的暗带(A带)内,固定于M膜,两端游离。粗肌丝是由许多肌球蛋白分子构成。肌球蛋白形如
豆芽,分头和杆两部分,其头向外伸出于粗肌丝表面而形成横桥。细肌丝一端固定在Z膜,另一端插于粗肌丝之间,止于H带外侧。细肌丝由肌动蛋
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构成。肌钙蛋白能与钙离子结合。20心肌纤维的一般结构。心肌纤维呈短柱状,有分支,分支互相连接成网状。心
肌纤维一般有一个核,呈椭圆形,位于肌纤维中央。心肌纤维也有明暗相间的横纹,但不如骨骼肌明显,也属横纹肌。心肌纤维的互相连接处有一染
色较深的带状结构,称闰盘。心肌纤维之间有少量的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和神经。21神经元的分类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分:①多极神
经元:1个轴突,多个树突。②双极神经元:1个轴突,1个树突。③假单极神经元:从胞体先发出1个突起,离开胞体不远处分为2支,分布
到周围器官或组织称树突,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称轴突。根据神经元的功能分:①感觉神经元②运动神经元③联络神经元22骨的构造骨
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致密坚硬,有较强的耐压性,由紧密排列成层的骨板构成,分布于长骨的骨干和其
他骨的表面。骨松质呈海绵状,由骨小梁交织而成,位于骨的内部。颅盖骨内、外板之间的骨松质称为板障。骨膜。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除关节
面外,均有骨膜覆盖。骨膜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以及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对骨的营养、生长、感觉和再生具有重要作用。衬贴于骨髓
腔内面和骨松质腔隙内的纤维结缔组织称骨内膜。骨髓。为填充于长骨的骨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柔软的海绵状组织,按结构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含有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其他幼稚血细胞。5岁以后长骨骨干内的红骨髓逐渐转化成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成人
的红骨髓主要分布于长骨的两端、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骨松质内。骨的化学成分包括有机质和无机质。有机质主要由骨胶原纤维和黏多糖蛋白
组成,构成骨的支架,赋予骨弹性和韧性;无机质主要为钙、磷等盐类,使骨坚硬,具有抗压和抗扭曲能力。骨的化学成分随年龄、生活条件及健康
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青壮年人新鲜骨的有机质含量约占1/3,无机质含量约占2/3。婴幼儿骨的有机质和无机质各占一半,故弹性较大,
不易发生骨折或折而不断,称青枝样骨折。老年人骨的无机质所占比例较大,易发生粉碎性骨折。23成人红骨髓分布及作用分布成人的红
骨髓主要分布于长骨的两端、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的骨松质内。作用造血。24椎骨的一般形态椎骨由前方的椎体和后方的椎弓组成,两
者围成的孔称椎孔。各椎孔相连构成椎管,容纳脊髓等。椎体呈短圆柱状,是承受体重的主要结构。椎弓为弓形骨板,连接椎体的部分缩窄,称椎弓
根,椎弓根向后变宽,称椎弓板。椎弓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
1个棘突、2个横突、2个上关节突和2个下关节突。25颈椎的结构特点①共7块,均有横突孔,孔内有椎动脉、椎静脉及神经通过;②除
1、2、7颈椎为特殊形态,其余椎体横截面呈椭圆形;③第2—6颈椎末端棘突分叉,关节突关节面近似水平位;④椎体较小,呈椭圆形⑤
椎孔较大,呈三角形⑥寰椎:无椎体、棘突、关节突;前弓中部的后面存在齿突凹,与枢椎齿突相关节;⑦枢椎:椎体上方有一指状突起,即齿
突,与齿突凹相关节⑧隆椎:棘突最长,末端无分叉,椎骨计数标志。26胸椎的结构特点①椎体的横切面呈心形②椎孔为圆形,较颈椎的
要小③其两侧面和横突末端前面分别有上下肋凹、横突肋凹参与胸廓组成④棘突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⑤关节突关节面呈冠状位27
腰椎的结构特点①椎体横截面呈肾形②椎孔大,呈三角形,大于胸椎,小于颈椎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④关节突关节面呈矢
状位⑤棘突之间间隙较宽,于第3、4或第4、5腰椎之间腰椎穿刺28骶骨的结构特点呈三角形,底向上与第5腰椎相接,底部前缘中份向
前突出,称岬,是女性骨盆径线测量的重要标志。侧面有耳状面,与髂骨相关节。骶骨中央有纵贯全长的骶管,下端的三角形开口,称骶管裂孔,裂
孔两侧有向下的小突起,称骶角。骶骨前面凹而光滑,后面凸而粗糙不平,前、后面各有4对骶前孔和骶后孔,有脊神经前、后支及血管通过。29
肱骨上主要结构名称肱骨:为臂部的长骨,分一体两端。上端膨大,有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肱骨头周缘的浅沟称解剖颈。
肱骨头的外侧有一大的隆起称大结节,前下方有一小的隆起,称小结节。大小结节之间的纵沟叫结节间沟,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上端与体交界处
较细称外科颈,是骨折的好发部位,损伤后损伤腋神经。肱骨体中部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是三角肌止点附着处。肱骨体后面中份有上内斜向
下外的桡神经沟,桡神经行于沟内,肱骨中段骨折时易损伤此神经。下端的内外侧突起,分别称内上髁和外上髁。内上髁后下方的浅沟,叫尺神经沟
,内有尺神经走行,内上髁骨折易损伤尺神经。肱骨体与下端交界处,骨折较薄弱,受暴力可发生肱骨髁上骨折。下端前面外侧份有半球状的肱骨小
头,与桡骨相关节;内侧份有与尺骨相关节的肱骨滑车;内上髁的后方有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经过。在肱骨滑车后面的上方有鹰嘴窝,前方有冠突
窝。30尺骨上主要结构名称尺骨:位于前臂内侧的长骨,分一体两端。上端粗大,有朝向前方的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切迹上、下部的
突起,分别称为鹰嘴和冠突。尺骨粗隆位于冠突下方,肱肌肌腱附着点。冠突外侧面有与桡骨头环状关节面相关节的桡切迹。尺骨体亦呈棱柱形。下
端为尺骨头,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尺骨头后内侧有向下突出的茎突。31髋骨上的主要结构名称。下肢带骨即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构成
。幼年时3骨借软骨相连,到16岁,软骨逐渐骨化融合为髋骨,其外侧面三骨愈合处形成的深窝为髋臼。髋臼的下部有一大孔,称为闭孔。髂骨:
构成髋骨的上部,分为上部的髂骨翼和下部的髂骨体。髂骨翼的外面称为臀面,有臀肌附着。髂骨翼上缘肥厚,称为髂嵴,左右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约
平对第4腰椎棘突,是腰椎穿刺时确定穿刺部位的标志。髂嵴前端为髂前上棘,后端为髂后上棘。在髂前上棘后上方5~7cm处,髂嵴的外唇向外
突出,称为髂结节。髂骨翼内面有微凹的髂窝,其下界为圆钝的弓状线。后下方有粗糙的耳状面,与骶骨相关节。坐骨:构成髋骨的后下部,髋臼后
下方有粗大的坐骨结节。坐骨结节后上方的突起为坐骨棘。坐骨棘的上、下各有一切迹,分别称为坐骨大切迹和坐骨小切迹。耻骨:构成髋骨的前下
部,弓状线向前延伸形成锐利的耻骨梳,耻骨梳前端终于圆形隆起的耻骨结节。髂骨与耻骨结合处为髂耻隆起。耻骨内侧面有耻骨联合面。32股
骨上的主要结构名称。股骨:位于股部,是人体最长的长骨。分为一体两端。上端有朝向内上方的球形股骨头,与髋白相关节。头中央有一小的股
骨头凹,是股骨头韧带的附着处。头向外下方缩细的部分为股骨颈。颈与体交界处的上外侧和内下方有隆起的突起,称大转子和小转子。股骨体略呈
弓状凸向前,后面有纵行的粗线,其后面的纵行骨嵴,向上外延续为臀肌粗隆,是臀大肌的止点;两髁最突起处为内、外上髁。下端有向后下方突出
的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之间的深窝为髁间窝。两髁侧面的最突起处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33关节的基本构造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
、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面:为构成关节的两块骨的邻接面,通常为一凹一凸,凸面称关节头,凹面称关节窝。关节面有关节软骨覆盖,表面光滑,
具有弹性,有减少摩擦和缓冲震荡的作用。关节囊:为结缔组织囊,附着于关节面周缘的骨面上,可分为外层和内层。外层为纤维膜,厚而坚韧;内
层为滑膜层,薄而柔软,衬贴于纤维层内面,并附于关节软骨周缘,能产生滑液,润滑关节腔和营养关节软骨。关节腔:是关节囊滑膜层与关节软骨
之间围成的潜在腔隙,密闭呈负压,内有少量滑液,可减少摩擦。关节的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囊内韧带和囊外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唇,滑膜襞和滑
膜囊。34关节的运动形式①屈和伸:为关节循冠状轴进行的运动。运动时两骨互相靠拢,角度变小为屈,角度变大为伸。②内收和外展:是关
节循矢状轴进行的运动,运动时骨向正中矢状面靠拢称内收,离开正中矢状面称外展。③旋内和旋外:是关节循垂直轴进行的运动,运动时,骨的前
面转向内侧为旋内,转向外侧为旋外。在前臂,将手掌向内旋转的运动称旋前,向外旋转则称为旋后。④环转是屈、外展、伸和内收依次连续的运动
。35脊柱椎体间的连结①椎间盘:是连结于相邻两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中央的髓核和周围的纤维环组成。髓核为具有弹性的胶状物质,
纤维环由多层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构成。椎间盘坚韧而有弹性,可缓冲震荡,容许椎体之间有少许运动。(其中颈腰部椎间盘较厚,活动度也较大
。纤维环的后份较薄弱,当猛力弯腰或劳损引起纤维环破裂时,髓核易从后外侧脱出,突向椎管或椎间孔,产生压迫脊髓或脊神经的症状。)②前纵
韧带:连于各椎体前面,上起枕骨大孔前缘,下至低骨,可限制脊柱过伸。③后纵韧带:连于各椎体后面,起自枢椎,下达骶管,可限制脊柱过屈。
36椎弓间的连结①黄韧带:连结相邻两雄弓板的韧带,由黄色弹性纤维构成。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②棘上韧带:连结各椎骨棘突尖的
韧带,在项部特别发达称项韧带。③棘间韧带:为连结相邻棘突之间的韧带。④横突间韧带:连结相邻横突之间的韧带。⑤关节突关节:由邻位椎骨
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可作轻微运动。37肩关节构成、特点及运动构成:由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构成,是典型的球窝关节。特点:肱骨头
大,关节盂浅小,关节盂周缘有纤维软骨构成的盂唇加深关节窝;关节囊薄而松弛,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肩关节周围有三角肌保护,下方缺
少肌保护,成为肩关节薄弱点,故肩关节易向前下方脱位。运动:肩关节是人体最灵活的关节,能作三轴运动。38肘关节构成及运动组成:肘
关节是由肱骨下端与桡、尺骨上端构成的复合关节,它包括三个关节。肱尺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的滑车关节。肱桡关节:由肱骨小
头与桡骨头关节凹构成的球窝关节。?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桡切迹构成的车轴关节。(特点:三个关节包在同一个关节囊内
,囊的前、后壁薄弱,两侧有桡、尺侧副韧带加强。在桡骨环状关节面周围有桡骨环状韧带,其两端附于尺骨桡切迹的前、后缘,与尺骨桡切迹共同
构成一个上口大、下口小的骨纤维环容纳桡骨头,防止桡骨头脱出。)运动:肘关节的运动以肱尺关节为主,主要作屈、伸运动。桡尺近侧关节与桡
尺远侧关节联合可使前臂旋前和旋后。39骨盆的构成是由骶骨、尾骨和左右髋骨互相连接而成的盆状骨环。40髋关节的构成及运动组成
: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特点:髋臼深,周围附有髋臼唇,髋臼切迹被髋臼横韧带封闭。股骨头关节面约为球形的2/3,几乎全部纳入髋臼内。
关节囊厚而坚韧,上端附于髋臼周缘,下方前面附于转子间线,股骨颈的前面全部包在囊内,后面仅内侧2/3包在囊内,外侧1/3在囊外,故股
骨颈骨折有囊内、外之分。在关节腔内有股骨头韧带,它起自髋臼横韧带,止于股骨头凹,营养股骨头的血管经此韧带进入股骨头。)运动:髋关节
可作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但其运动幅度远不及肩关节。41膝关节构成、特点及运动组成: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
构成,是人体最复杂的关节,属于滑车关节。特点:关节囊薄而松弛,附于各关节面周缘,前面有髌韧带加强,两侧由胫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加强
。关节囊内有前、后交叉韧带和内、外侧半月板。前、后交叉韧带可防止胫骨前后移位,内、外侧半月板可加深关节窝,增强关节的稳定性。胫侧副
韧带与关节囊和内侧半月板紧密结合,腓侧副韧带与外侧半月板不直接相连。胫侧副韧带和腓侧副韧带在伸膝时紧张,屈膝时松弛,半屈膝时最松
弛。因此,在半屈膝位允许膝关节作少许旋内和旋外运动。内侧半月板呈“C”形,外侧半月板呈“O”形。屈膝时,半月板向后移,伸膝时则向前
移。由于半月板的存在,将膝关节腔分为不完全分隔的上、下两腔,除使关节头和关节窝更加适应外,也增加了运动的灵活性运动:膝关节主要作屈
、伸运动,在半屈位时可作小幅度的旋内和旋外运动。42腱鞘的构成与功能。腱鞘是套在长肌腱外面的鞘管,存在于腕踝、手指和足趾等活动性
较大的部位。腱鞘分纤维层和滑膜层。纤维层居滑膜层的外面,为深筋膜增厚形成的骨纤维性管道;滑膜层有两层,紧包于腱的周围。两层相互移行
,形成密闭腔隙,内含少量滑液,从而保证肌收缩时,肌腱能在腱鞘内灵活滑动。43咬肌的起止起自颧弓止于下颌角的外面缩时上提下颌骨4
4胸锁乳突肌起止起自胸骨柄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颞骨的乳突一侧收缩时,使头向同侧屈,面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4
5背阔肌起止起自下6个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止于肱骨小结节嵴。收缩时可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
固定时。可引体向上。46竖脊肌起止起于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份,沿途止于棘突,横突和肋骨,最后到达颞骨乳突在维持人体直立方面起重要
作用,两侧同时收缩,可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47胸大肌起止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肌束向外侧呈扇
形止于肱骨大结节嵴收缩时,可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若上肢固定则可上提躯干,也可提肋助吸气。48肋间肌起止肋间外肌起自上
位肋骨的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方止于下位肋骨的上缘。收缩时,可提肋骨助吸气。肋间内肌起自下位肋骨的上缘,肌束斜向前上方,止于上位肋
骨的下缘。收缩时,可降肋骨助呼气。49膈肌起止及作用膈肌为穹隆状扁肌,位于胸、腹腔之间。膈肌的肌束起自3部分:胸骨部起自剑突后
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腰部以左、右膈脚起自上位2~3个腰椎。各部肌束向中央集中移行为腱膜,即称中心腱。膈肌有3个裂孔:①
主动脉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由左、右膈脚与脊柱共同围成,内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②食管裂孔:在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平第10胸
椎,内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③腔静脉孔:在食管裂孔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约平第8胸椎,内有下腔静脉通过。作用膈肌是重要的呼吸肌,收缩
时,膈穹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产生吸气;舒张时,膈穹上升,胸腔容积变小,产生呼气。若膈肌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
咳嗽及分娩等活动。50腹前外侧壁的肌有哪些。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51肱二头肌起止,作用起端有长短两个头,长头起
自肩胛骨的盂上结节,通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起自肩胛骨的喙突,两头在臂中部会合成一个肌腹,经肘关节的前方,止于桡骨粗隆。其
作用是屈肘关节,并协助曲肩关节。52肱三头肌起止,作用起端有长头和内外侧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的盂下结节,内侧头和外侧头分别起自桡
神经沟内下方和外上方的骨面,三头向下合成肌腹,以一扁腱止于尺骨鹰嘴。其作用是伸肘关节,长头还可使肩关节后伸和内收53股四头肌起止
、作用起点: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内、外侧肌起自股骨的粗线,股中间肌起自股骨体前面。止点:向下移行为股四头肌腱,包绕髌骨后延续为
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作用:伸膝关节,股直肌还有屈髋关节的作用。54小腿三头肌起止、作用起点:腓肠肌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
比目鱼肌起自胫腓骨上端的后面止点:三头向下移行为粗大的跟腱,止于跟骨结节作用:使足跖屈并屈膝关节,站立时能固定膝、踝关节,维持人体
直立。半屈膝位时,腓肠肌可使膝关节内外旋。55牙的形态、构造形态牙在外形上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3部分。暴露在口腔内的部分为牙
冠,嵌入牙槽内的部分为牙根,切牙、尖牙只有1个牙根,上磨牙有2个牙根,下磨牙有3个牙根。牙根与牙冠交界部分为牙颈。牙冠内的腔隙称牙
冠腔,牙根内有牙根管,该管开口于牙根尖孔。牙根管与牙冠腔合称牙腔或髓腔。构造牙由牙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构成。牙质构成牙的主体
。牙冠部分的牙质外表面覆有釉质,是全身最坚硬的组织。牙根和牙颈部分的牙质外面包有牙骨质。牙腔内有牙髓,由结缔组织、神经和血管等共同
组成。56腮腺导管开口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开口处称腮腺管乳头(下颌下腺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大管与下颌下腺管共同开口
于舌下阜,小管开口于舌下襞)57咽的分部位置咽位于第1~6颈椎前方,上固定于颅底,向下至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续于食管。分部鼻咽,
是在颅底与软腭平面之间的咽腔口咽,是软腭至会厌上缘平面之间的咽腔喉咽,是会厌上缘至第6颈椎体下缘平面(或环状软骨下缘平面)之间的咽
腔58食管的三个狭窄第一个狭窄部:位于食管的起始处,距中切牙15cm第二个狭窄部:位于与左支气管交叉处,距中切牙25cm第
三个狭窄部:为食管穿膈的食管裂孔处,距中切牙40cm59胃的形态和分部(位置: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
区,贲门和幽门位置较固定。贲门位于第11胸椎左侧,幽门位于第1腰椎右侧。)形态:两口、两缘、两壁入口:贲门,接食管出口:幽门,接十
二指肠上缘:胃小弯,最低点有一切迹,称角切迹下缘:胃大弯,后下方有横结肠经过。前壁:胃前壁的右侧与肝左叶相邻,左侧被隔与左肋弓所掩
盖;剑突下胃部分直接与腹前壁相贴。后壁:胃后壁与左肾、左肾上腺及胰相邻。胃底与隔、脾相贴。分部贲门部:位于贲门周围的部分胃底:指贲
门切迹以上的部分,亦称胃穹窿胃体:位于胃底与幽门部之间的部分幽门部:为角切迹与幽门之间的部分左侧管腔扩大,称幽门窦(胃溃疡和胃癌多
发生于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右侧管腔狭窄,称幽门管。60胃底腺中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及胃体处,为分支的
管状腺,可分为颈、体及底部。胃底腺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组成。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数量较多,分布于腺体部及底部。
细胞呈柱状,核圆形位于细胞基部。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在体部及颈部较多,能合成和分泌盐酸。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
原使之成为胃蛋白酶。壁细胞还能分泌一种糖蛋白,称内因子。内因子能促进回肠吸收B12入血。颈黏液细胞位于腺的颈部,常夹于壁细胞之间,
此细胞分泌的黏液含酸性黏多糖。内分泌细胞散在于胃腺及上皮细胞之间,此细胞分泌胃肠激素,调节细胞的分泌活动或收缩运动。61十二指肠
分部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上部。长约5cm,活动度最大,从幽门至胆囊颈的后下方,急转向下移行为降部。十二指肠上部近幽门约2
.5cm的一段肠管,壁较薄,黏膜面较光滑、在x线下似球形,称十二指肠球,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降部。长约7CM。沿脊柱右侧下
降至第3腰椎体下缘,弯向左侧,移行为水平部。降部的黏膜形成许多环状襞,其后内侧壁上有一纵行的皱襞,称十二指肠纵襞。其下端的圆形隆起
,称十二指肠大乳头,肝胰壶腹开口于此。大乳头稍上方,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是副胰管的开口处。十二指肠大乳头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水平部
。长约10cm,自右向左横行,经下腔静脉、腹主动脉前方,至第3腰椎左侧续于升部。肠系膜上动、静脉紧贴此部前面通过。在某些情况下,肠
系膜上动脉可压迫该部引起十二指肠梗阻。升部。长约2.5cm,自第3腰椎左侧向左上,至第2腰椎左侧转折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
续于空肠。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连于右膈脚,该韧带是确定空肠起端的重要标志。62小肠绒毛的结构与功能
小肠腔面可见许多环行皱襞,它是黏膜和黏膜下层共同向肠腔突出形成。黏膜表面有许多细小的突起,称肠绒毛,它是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
而成。绒毛的表面为单层状上皮,中轴为固有层结缔组织。被覆在绒毛表面的上皮是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内分泌细胞组成,而肠腺上皮除上
述细胞外,还有潘氏细胞和干细胞。吸收细胞的游离面在光镜下可见明显的纹状缘,电镜下,是密集排列的微绒毛。环状细胞散在于吸收细胞之间,
分泌黏液,对黏膜有保护和润滑作用。海氏细胞位于肠腺的底部,细胞呈锥体形,胞质顶端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内含防御素和溶菌酶,对肠道微生
物有杀灭作用。干细胞位于肠腺的下半部,细胞不断分裂增殖,以补充绒毛顶部脱落的细胞。内分泌细胞分布于绒毛和肠腺的上皮细胞之间,种类很
多。固有层为细密的结缔组织,其间有较多的免疫细胞。绒毛中轴的固有层内有1~2条纵行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还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
管网和散在的纵行平滑肌。固有层内可见淋巴小结,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多为孤立淋巴小结,在回肠多为集合淋巴小结。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内有十二
指肠腺,分泌碱性黏液。63肝门及其通过的结构肝门,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肝左、右管及神经和淋巴管等进出肝的门户。这些结构被结缔
组织所包绕称“肝蒂”通过的结构肝管,神经,肝固有动脉,肝门静脉的分支,淋巴管。64肝小叶及其主要结构肝小叶是肝的基本结构单
位和功能单位,呈多角棱柱体。肝小叶的中央有1条沿其长轴走行的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单行排列成板状,称为肝板。肝板不规则,
大致呈放射状,相邻肝板吻合连接成网,称肝板网。肝板之间是肝血窦,形状不规则,窦壁的内皮细胞有窗孔,无基膜,间隙大,窦内有巨噬细胞,
具有很强的吞噬能力,在监视肿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肝血窦经肝板上的孔洞互相通连,形成网状管道称肝血窦网。在切片中,肝板呈索状,称肝
索,肝细胞相邻面的质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的小管称胆小管,胆小管在肝板内也互相连接成网,称胆小管网。肝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5-30
um,呈多面体形,核大而圆位于中央,部分肝细胞有双核,肝细胞胞质丰富,多呈嗜酸性。窦周隙为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小间隙,宽约0.
4um,内有肝细胞血窦面的微绒毛直接浸泡在血浆内,可进行充分高效的物质交换。窦周隙内有种贮脂细胞,可贮存脂肪和摄取维生素A。胆小管
是相邻肝细胞的质膜局部凹陷而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直径约1μm。肝细胞分泌的胆汁进入胆小管。当肝细胞发生变性、坏死或胆管
堵塞,内压增大时,胆小管正常结构遭到破坏,胆汁溢入肝血窦,进入血液,从而出现黄疸。肝内血液来自肝固有动脉和肝门静脉,它们通过肝门入
肝,在门管区分支形成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并与肝血窦相通,与肝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最后汇人中央静脉、小叶下静脉,最终合成3条肝静脉
,进入下腔静脉。65肝门管区及其主要结构肝表面除肝裸区以外均覆以致密结缔组织被膜,肝门部的结缔组织随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和肝管
的分支伸入肝实质,将肝实质分成许多肝小叶,相邻的肝小叶之间为各种管道密集的部位,称肝门管区。肝门管区的主要结构有小叶间胆管、小叶
间动脉、小叶间静脉。66鼻窦名称位置鼻窦为开口于鼻腔的含气空腔。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腔内衬以黏膜并与鼻腔黏膜相移行,
可调节吸入空气的温度湿度及在发音时起共鸣作用。额窦位于额骨体内,开口于中鼻道。筛窦位于筛骨迷路内,分为前、中、后群,其中,前、中群
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开口于蝶筛隐窝。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是鼻窦中体积最大的一对,开口于中鼻道,其开口
位置高于窦底。67上颌窦特点上颌窦位于上颌骨内,容积约15ml。上壁与眶下壁相邻。下壁为上颌骨的牙槽突,常低于鼻腔,有的与上颌
第1、2磨牙根部邻近,只有一层很薄的骨质或黏膜相隔,故牙与上颌窦的炎症或肿瘤均可互相累及。上颌窦的内侧壁即鼻腔的外侧壁的一部分,在
下鼻甲附着部骨质较薄,用针很容易穿破,故上颌窦炎时多在下鼻道处穿刺冲洗。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因开口位置较高,分泌物不易排除,故窦腔
积液时,体位引流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68构成喉的软骨名称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69喉腔分部喉腔被前
庭襞和声襞分为3部分。喉前庭位于喉口与前庭襞之间,呈上宽下窄漏斗状。喉中间腔是前庭裂和声门裂之间的狭窄部分,经前庭襞和声襞间向两侧
的突出部分,称喉室。声门下腔位于声襞与环状软骨下缘之间,黏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易发生喉水肿,尤以婴幼儿更易产生急性喉水肿而致喉梗塞
,从而产生呼吸困难或室息。70肺门及其通过的结构肺纵隔面中部有凹陷叫肺门,有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出入?,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通过的结构主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血管、神经和淋巴管71肺的呼吸部的
构成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呼吸性细支气管。是终末细支气管的分支,其管壁结构与终末细支气管结构相似,但管壁上连着
少量肺泡,并且肺泡开口于管壁。管壁不完整,壁内面衬有单层立方上皮,外围有少量结缔组织和平滑肌。肺泡管。为呼吸性细支气管的分支,连有
较多肺泡,管壁极不完整,管壁自身的结构仅在相邻肺泡开口之间保留少许,呈结节状膨大。肺泡囊。肺泡囊与肺泡管相连,为多个肺泡共同开口处
。相邻肺泡开口之间没有环行平滑肌束,仅有少量结缔组织,故无结节状膨大。肺泡。为多面形有开口的囊泡,开口于肺泡囊、肺泡管或呼吸性细支
气管的管壁。成人每侧肺内约有3亿~4亿个肺泡。肺泡壁菲薄,由单层肺泡上皮细胞和基膜组成。相邻肺泡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富含血管和弹性
纤维。72肺泡的组织结构肺泡上皮:肺泡表面有一层完整的上皮。上皮细胞包括I型肺泡细胞和II型肺泡细胞。I型肺泡细胞数量少,细胞
扁平;覆盖肺泡的大部分表面,细胞含核部分较厚并向肺泡腔内突出,无核部分胞质菲薄,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部位。电镜下胞体内细胞器少,胞质内
有较多的吞饮小泡,小泡内含有表面适性物质和微小的尘粒,细胞可将这些物质转运到肺泡外的间质内,以便清除。I型肺泡细胞无增殖能力。II
型肺泡细胞位于I型肺泡细胞之间,数量多,但其覆盖面积比I型肺泡细胞小。细胞呈立方形或圆形,顶端突入肺泡腔。细胞核圆形,胞质着色浅、
呈泡沫状。电镜下细胞游离而有少量微绒毛,胞质内富含线粒体和溶酶体,有较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复合体。核上方有较多大小不等的分泌颗
粒,颗粒内物质释放出来后,在肺泡表面形成一黏液层.称为表面活性物质。表面活性物质有隆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大小的作用。II型肺
泡细胞有分裂增殖并分化为I型肺泡细胞的潜能,故具有修复受损伤上皮的作用。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薄层结缔组织为肺泡隔。其内有丰富的毛
细血管网、弹性纤维、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等。肺泡隔中的毛细血管紧贴肺泡上皮,利用肺泡内的氧气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交
换。肺泡隔的弹性纤维使肺泡具有弹性。肺泡隔中的巨噬细胞可游走进入肺泡腔,吞噬灰尘、细菌、异物及渗出的红细胞,吞噬大量尘粒后的巨噬细
胞称尘细胞。肺泡孔:是相邻肺泡之间气体流通的小孔,有平衡肺泡内气压的作用。在肺部感染时,肺泡孔也是炎症扩散的通道。气血屏障:是肺泡
腔内的氧气与肺泡隔毛细血管内血液携带的CO2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气血屏障由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
、毛细血管基膜与连续内皮构成。气血屏障很薄,有利于气体交换。73胸膜腔及肋膈陷窝构成胸膜腔:脏胸膜和壁胸膜在肺根下方相互移行,
围成两个完全封闭的腔隙,内呈负压,有少量浆液,可减少呼吸时脏胸膜和壁胸膜之间的摩擦。肋膈隐窝: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的胸膜隐窝,位
置最大、最深,当深吸气时肺下缘不能充满其内,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胸腔积液多聚积于此,为临床胸膜腔穿刺或引流的部位。74泌尿系的组
成泌尿系统由肾,输尿管,膀胱及尿道四部分组成。它的主要功能是排出机体内溶于水的代谢产物,保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肾为生成尿液
的器官,并具有产生促进红细胞生成素,肾素等内分泌功能。输尿管为输送尿液至膀胱的管道。膀胱为暂时储存尿液的器官。尿道为尿液的排出器官
。75肾门及其通过的结构肾门:指肾内侧缘中部凹陷,有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这些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组成肾蒂。
通过的结构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76肾的剖面结构从冠状切面观:?肾皮质位于浅层,血管丰富,伸入髓质肾锥体之间的
部分称肾柱,肾髓质位于肾皮质的深层,由15~20个肾锥体构成,每个肾椎体与其周围的皮质合称肾叶;锥体底尖端圆钝,朝向肾小盏内,称肾
乳头,顶端有乳头孔,肾形成的尿液由乳头孔流入肾小盏内。肾小盏呈漏斗状,有7~8个?,包绕肾乳头。2~3个肾小盏合成1个肾大盏。2~
3个肾大盏汇合形成肾盂。肾盂呈前后扁平的漏斗状出肾门后向下弯曲变细,移行为输尿管。77肾单位及肾小球的构成肾小体与肾小管构成肾
单位。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每侧肾约有100万个以上的肾单位,它们与集合管系共同行使泌尿功能。肾小体呈球形,又称肾小球包
括血管球与肾小囊两部分。每个肾小体分两个极,有动脉出入的部位,称血管极;在血管极的对侧,与肾小管相连的部位称尿极。血管球由一团毛细
血管网丛盘曲成球状,连接于人球微动脉和出球微动脉之间。肾小囊是近端小管起始部膨大并凹陷而成的杯形结构、血管球则嵌在肾小囊的杯口内。
肾小囊由脏层和壁层两层上皮细胞组成。脏层紧贴毛细血管壁的基膜上,壁层与肾小管管壁相连,两层上皮之间的腔隙为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肾小管为一条细长的单层上皮管道,可分为近端小管、细段、远端小管3部分。近端小管起始段在肾小体附近紧接肾小囊的一段盘曲走行称近端小管
曲部或近曲小管,继而离开皮质迷路入髓放线,从髓放线直行向下进入肾锥体,称近端小管直部。随后管径骤然变细,称为细段。细段之后管径又骤
然增粗,并返折向上走行于肾锥体和髓放线内,称为远端小管直部。近端小管直部细段和远端小管直部三者构成“U"形的袢,称为髓袢,又称He
nle袢或肾单位袢。78输尿管的3个狭窄上狭窄,位于肾盂输尿管移行处中狭窄,位于骨盆上口,输尿管跨过髂血管处下狭窄,在
输尿管的壁内部三处狭窄均为输尿管结石易嵌顿部位。77女性尿道的特点(位置:耻骨联合后下方,阴道的前方。上端起自膀胱的尿道内口,
下端开口于阴道前庭的尿道外口。其中尿道外口开口于阴道前庭。)特点:短、宽、直,故泌尿系逆行性感染常见。78睾丸的位置和功能位置
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睾丸成椭圆形,表面光滑,可分为前后缘、内外侧面和上下两端。前缘游离,后缘的上部有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
并与附睾、输精管下段相接处。内侧与阴囊隔相贴。外侧面与阴囊壁相贴,上端被附睾头遮盖,下端游离。功能分泌雄性激素,产生精子。79
生精上皮细胞生成精子的五个阶段生精细胞从上皮基底面到管腔面依次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和精子。80前列
腺分部前列腺上端宽大称前列腺底;下端尖细称前列腺尖,朝向前下方,与尿生殖膈上面邻接前列腺底与尖之间的部分称前列腺体;体的后面平坦
,朝向后下方,与直肠下部相邻。在体后面的正中线上有一纵行浅沟,称前列腺沟。尿道从前列腺底的前部穿人,贯通腺实质后由尖部穿出。前列腺
表面包有结缔组织和平滑肌形成的前列腺囊。腺实质可分为前、中、后和左、右侧叶。小儿前列腺甚小,性成熟期腺体发育较快,老年人的腺组织逐
渐萎缩,体积缩小。但有些中老年人腺内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病理性的前列腺肥大,严重者可压迫尿道引起排尿困难。81男性尿道的3个狭窄和
2个弯曲三个狭窄:尿道内口、尿道膜部、尿道外口三个扩大:尿道前列腺部、尿道球部(尿道球腺开口)、尿道舟状窝两个弯曲:耻骨下弯:在
耻骨联合下方,凹面向上,固定不变;耻骨前弯:在耻骨联合前下方,凹面向下,将阴茎上提,此弯曲消失82女性生殖系的组成女性生殖系统
分为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内生殖器由生殖腺(卵巢)、生殖管道(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和附属腺(前庭大腺)组成。外生殖器又称女阴。83
卵巢的位置和功能卵巢为女性生殖腺。具有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激素及孕酮的功能。位于小骨盆侧壁,骼内、外动脉之间的卵巢窝内。卵巢是左、右
成对的实质性器官,呈扁卵圆形。可分为内、外两面,前后两缘和上下两端,上端与输卵管伞相接触,下端借韧带连于子宫;前缘为卵巢系膜,连于
子宫阔韧带后层,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后缘游离。卵巢的大小和形态随年龄而变化。幼儿卵巢较小,表面光滑;性成熟期卵巢最大,以后由
于多次排卵,其表面形成瘢痕,凹凸不平;40岁后开始缩小,50岁后逐渐萎缩,月经随之停止。84生长卵泡3个阶段的主要结构。卵泡在
生长发育过程中,其结构发生一系列变化,一般可分为3个阶段:原始卵泡:位于皮质的浅层,体积小数量多。原始卵细胞中央是一个较大的初级
卵母细胞,周围是一层小而扁平的卵泡细胞。卵泡细胞对卵母细胞起支持和营养作用。生长卵泡:从青春期开始,原始卵泡开始生长发育。卵泡细胞
逐渐分裂增生,由单层变为多层;卵母细胞不断增大,在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之间出现一层含糖蛋白的厚度均匀的嗜酸性膜称透明带。随着卵泡细胞
的不断增殖,卵泡细胞间出现一些含有液体的腔隙,以后逐渐扩大融合形成一个大腔,称卵泡腔。腔内的液体称卵泡液。随着卵泡的不断增长卵泡腔
增大,卵泡液增多,卵母细胞及其周围的卵泡细胞被推向一侧,突人卵泡腔中,形成卵丘。靠近透明带的一层的卵泡细胞增大变为柱状,呈放射状排
列,称放射冠,位于卵泡腔外周的卵泡细胞构成卵泡壁,当卵泡继续生长时,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形成卵泡膜包围卵泡,卵泡膜富含细胞和血管。成熟
卵泡:生长卵泡发育到最后阶段成为成熟卵泡。此时,卵泡细胞停止增殖,但卵泡液继续增多,卵泡壁越来越薄,并凸向卵巢表面,排卵前初级卵母
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待受精时完成第二次成熟分裂。从原始卵泡发育至成熟卵泡需14天左石。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
具有内分泌功能,可分泌雌激素。85输卵管的分部及临床应用。输卵管由内向外分为4部。输卵管子宫部。为贯穿子宫壁的部分,以输卵管子宫
口开口于子宫腔。输卵管峡。为输卵管内侧的一段,接近子宫角,细直而短。输卵管结扎术常在此部进行。输卵管壶腹。为输卵管峡向外移行的膨大
弯曲部分,约占输卵管全长的2/3、卵子通常在此部受精,受精卵向内进人子宫腔着床生长发育成胎儿。如果受精卵未能进入子官而在输卵管内或
腹膜腔内发育,称为宫外孕。输卵管漏斗。是输卵管外端膨大部分,呈漏斗状。其游离缘有许多指状突起,称输卵管伞,遮盖于印巢的表面,手术时
常以此作为识别输卵管的标志。末端有输卵管腹腔口,开口腹膜腔。临床上常将卵巢和输卵管称为子官附件.附件炎即指输卵管炎和卵巢炎。86
子宫的形态和分部。成年未孕的子宫前后稍扁,呈倒置梨形,丛上而下分为3部。上端宽而圆凸的部分称子宫底,在两侧输卵管子宫口连线水平
以上。底向下移行为子宫体,下端较窄而呈圆柱状的部分是子官颈。子宫颈的下端突入阴道内的部分,称子官颈阴道部。在阴道以上的部分称子宫颈
阴道上部,是子宫癌的好发部位。子宫与输卵管相接的部位称子官角。体与颈之间的狭细部分称子宫峡,长约1CM。在妊娠期,子官的形态发生较
大变化,子官峡逐渐伸展变长,好娠本期可达了7-11CM,峡壁逐渐变薄,产科常在此处进行剖宫术,可避免进入腹膜腔,减少感染的机会。8
7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三个时期。增生期,分泌期,月经期。分期时间激素水平卵泡变化子宫内膜变化增生期第5-14天雌激素逐渐升高卵
泡生长发育成熟期末趋向排卵子宫内膜增厚,螺旋动脉增长并弯曲,腺体无分泌分泌期第15-28天雌、孕激素处于高水平状态排卵、黄体生成。
子宫内膜继续增厚,螺旋动脉更弯曲,腺体分泌月经期第1-4天雌、孕激素逐渐下降至低水平状态卵未受精,黄体退化成白体。螺旋动脉收缩,子
宫内膜缺血、坏死、脱落形成月经88固定子宫的4种韧带子宫阔韧带:限制子宫向两侧移动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位的主要结构子宫
主韧带:固定子宫颈和防止子宫脱垂子宫骶韧带:向后牵引子宫颈,协同子宫圆韧带维持子宫前倾前屈位89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及血液循环组
成心:心血管系统的“动力泵”;动脉:运送血液离心的管道;毛细血管:连接动、静脉末梢之间的管道,是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
场所;静脉:引导血液回心的血管。血液循环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及其各级分支→器官内毛细血管→各级静脉属支→上、下腔静脉(冠状静脉
窦)→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干及其各级分支→肺部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及其各级分支→左心房90毛细血管的3类及主要分布根据毛
细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特点,可将毛细血管分为3类:①连续毛细血管。特点是内皮细胞紧密连接成一层连续性内皮,基膜完整。连续毛细血管主要
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肺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处。②有孔毛细血管。特点是内皮细胞不含核的部分很薄,有许多贯穿细胞的孔,孔的直径为60~
80nm。有孔毛细血管主要分布于某些内分泌腺、胃肠黏膜和肾血管球处。③血窦或称窦状毛细血管,特点是管腔较大,形状不规则。血窦主要分
布于肝、脾、骨髓和某些内分泌腺中。91微循环的组成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通过微循环,血液向组织细胞
提供氧和营养物质,运走细胞代谢所产生的代谢产物,所以微循环是脉管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微循环一般包括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
,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和微静脉6个部分。92心尖博动位置心尖朝向左前下方,由左心室构成,其体表投影在左侧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
侧1-2cm处,活体于此处可看到或摸到心尖搏动。93心腔主要结构名称右心房。位于心的右上部,壁较薄。它向左前内侧的锥形突出部分称
右心耳。腔内可见许多平行的肌隆起,称为梳状肌。右心房有3个入口:上方有上腔静脉口,下方有下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有一小
的圆形开口,称为冠状窦口。这些入口分别导入人体上半身、下半身和心壁的静脉血。.右心房的出口为右房室口,位于右心房的前下部,通右心室
。右心房的后内侧壁主要由房间隔组成,,其下部有浅凹,称卵圆窝,是胚胎时期卵圆孔闭合后的遗迹,房间隔缺损多发生于此处,是先天性心脏病
的一种。右心室。位于右心房的左前下方,右心室的入口为右房室口,口周缘附有3片呈三角形的瓣膜,称为右房室瓣(三尖瓣)。乳头肌是从室壁
突入室腔的锥体形肌隆起,有前、后、隔侧3个。各乳头肌的尖端借腱索连于右房室瓣上。当右心室收缩时、血液推顶瓣膜,使右房室瓣合拢封闭右
房室口;同时,乳头肌收缩,腱索牵拉,使各尖瓣相互紧密闭合而不致翻向右心房,以防止血液向右心房逆流。右心室的出口为肺动脉口,通向肺动
脉干。肺动脉口周围附有3片半月形瓣膜,称肺动脉瓣。当右心室收缩时,血流冲开肺动脉瓣流人肺动脉干,右心室舒张时瓣膜关闭肺动脉口,以阻
止血液逆流人右心室。左心房。位于右心房的左后方.构成心底的大部分。其向右前方的突起称为左心耳,位于肺动脉干的左侧。左心房有4个入口
,位于后壁两侧,部每侧各有2个,称肺静脉口,导入由肺回流至心的动脉血。左心房的出口为左房室口,在左心房的前下部,通向左心室。左心室
。位于右心室的左后方,室腔近似圆锥形。左心室壁厚,约为右心室壁的3倍,达9~12mm。左心室的入口为左房室口,呈卵圆形,口周缘附有
两片近似三角形的瓣膜,称为左房室瓣(二尖瓣),瓣的边缘有腱索连于乳头肌。左心室的乳头肌较右心室的乳头肌肥大。左房室瓣的作用与右房室
瓣相似。左心室的出日为主动脉口,口周缘附有3片半月形的瓣膜称主动脉瓣。每片瓣膜相对的主动脉壁向外膨出,瓣膜和动脉壁之间形成的空间,
称为主动脉窦,可分为在左、右、后3个窦,在左、右窦的动脉晓上分别有关左、右冠状动脉的开口。主动脉瓣的功能与肺动脉瓣的功能相似。94
心的传导系统组成功能:产生和传导冲动,节律性控制心脏活动。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氏(Pu
rkinje)纤维网。心动周期:窦房结产生冲动→结间束→房室结→房室束→左右束支→Purkinje纤维网→心室肌95正常心跳起博
点窦房结:心的正常起搏点,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界沟上1/3的心外膜下。96左、右冠状动脉在心的分支分布右冠状动脉:
行径:起自于主动脉右窦,经右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入冠状沟。向右下方走行,绕过右心房至隔面,继续沿冠状沟向左行。沿途分布右心房,右心室
,右冠状动脉到达左房室交点外。分支:后室间支:沿后室间沟下行,终于沟的下部。分布于隔面的左、右心室壁和室间隔的后下1/3部。左室后
支:分布于左心室隔面心壁。左冠状动脉:行径:起于主动脉左窦,经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走向左前方。前室间支和旋支。分支:前室间支:沿前
室间沟下行,绕过心切迹达后室间沟下部,与右冠状动脉的后室间支吻合。分布于左、右心室前壁的一部分和室间隔的前上2/3部。旋支:沿冠状
沟左行,绕心左缘达隔面。分布于左心房和左心室壁。97掌浅弓、掌深弓的构成掌浅弓:尺动脉末端和桡动脉掌浅支吻合而成;掌深弓:桡动
脉末端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掌浅弓较粗大,由尺动脉的末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由弓的凸缘发出1支小指尺掌侧动脉和3条指掌侧
总动脉。各指掌侧总动脉下行至掌指关节附近分为2支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别供应示指~小指。掌深弓较细小,由桡动脉末端和尺动脉的掌深支组成
,由凸缘发出3条掌心动脉,沿第2~4掌侧骨间肌表面下行,至掌指关节附近与指掌侧总动脉连接。98面静脉特点及危险三角危险三角:面
静脉自口角以上缺少静脉瓣,且借内眦静脉、眼静脉或经面深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交通。途径一:面静脉→内眦静脉→眼上、下静脉→海绵窦途径二
:面静脉→面深静脉→翼静脉丛→眼下静脉→海绵窦99肝门静脉组成属支、收纳的血液范围收纳的血液范围主要收纳除肝以外的所有不成对腹
腔气管的静脉血。组成起自肠壁等处的毛细血管,终于肝血窦,无静脉瓣(当肝门静脉的压力增高时,血液很容易逆流)。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
在下腔静脉前方、胰头、体交界处后方汇合而成。属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胃右静脉、胆囊静脉、附脐静脉100
肝门静脉与上、下腔静脉主要的3处吻合通过食管静脉丛与上腔静脉吻合:肝门静脉→胃左静脉→食管静脉丛→食管静脉→奇静脉→上腔静脉→
右心房食管静脉丛曲张,出现呕血。通过直肠静脉丛与下腔静脉吻合:肝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下静脉→
肛静脉→髂内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直肠静脉丛曲张,出现便血。通过脐周静脉网与上、下腔静脉吻合:肝门静脉→附脐静脉→脐周静
脉网→腹壁浅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髂总静脉→下腔静脉→右心房脐周静脉丛曲张,出现“海蛇头”体征101胸导管的起止、走
行及收纳淋巴液的范围胸导管:是全身最粗大的淋巴管道。行程:起始于第1腰椎前方呈囊状膨大的乳糜池,乳糜池由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
。胸导管自乳糜池上行,经膈的主动脉裂孔入胸腔,沿脊柱前方、胸主动脉与奇静脉之间上行,至第五胸椎高度逐渐偏向左侧,沿脊柱左侧缘继续上
行,出胸廓上口达左颈根部,呈弓状弯曲注入左静脉角。在注入静脉角前,胸导管接收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和左支气管纵隔干的淋巴。收纳范围:收
集人体3/4的淋巴。包括两下肢、盆部、腹部、左半胸、左上肢、左头颈部的淋巴。102淋巴结微细结构中淋巴小结的结构和功能。浅层皮
质位于皮质浅层,主要由B淋巴细胞密集成团,形成许多淋巴小结,为B细胞区。在细菌病毒等抗原的刺激下,淋巴小结中央部的B淋巴细胞能分裂
、分化,形成生发中心,产生新的B淋巴细胞。103视网膜的部位位于眼球壁的最内层,分为直部和视部。盲部又分为虹膜部和睫状体部,衬
于虹膜和睫状体的内面,无感光作用。视部紧贴于脉络膜内面,有感光作用。在视网膜内面,于视神经起始处有一直径为1.5mm的白色圆盘状隆
起,称视神经盘或视神经乳头,此处无感光细跑,故称盲点,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由此穿行。在视神经盘的颞侧稍下方约3.5mm处,有一直径为
2mm的黄色圆形区域,称黄斑,其中央有一凹陷称中央凹,该处视锥细胞最密集,是视觉最敏锐之处。104视网膜中感光最敏锐的部位黄斑
中央凹105视锥、视杆细胞的功能视锥细胞。能感受强光和色觉。如果缺少感受红光(或绿蓝光)的视锥细胞。则不能分辨红(或绿色)称红
(或绿)色盲。视杆细胞。是感受弱光刺激的细胞,所含的感光物质为视紫红质,镶嵌在外节膜盘中,由视黄醛和视蛋白结合而成。视紫红质的合
成,需要维生素A的参加才能形成视黄醛,因此,当维生素A严重不足时,视紫红质的合成减少,人在弱光中的视力减弱,即为夜盲症。106房
水的产生及循环房水循环:睫状体产生→眼后房→瞳孔→眼前房→虹膜角膜角→巩膜静脉窦→眼静脉107晶体及调节
当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松驰,使晶状体由于本身的弹性变凸,曲度加大,屈光能力加强,使物象聚焦于视网膜上。当视远物时,睫状
肌舒张,睫状小带拉紧,晶状体变薄,曲度变小,屈光能力减弱,物象聚焦于视网膜上。108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109
眼球壁的构成从外到内依次为纤维膜,血管膜,视网膜。110青光眼的形成若因虹膜睫状体炎或前房角狭窄等情况导致房水回流受阻,可引起
眼压增高,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临床上称为青光眼。111白内障的形成由于外伤,代谢障碍等原因造成晶状体混浊,称为白内障。112
咽鼓管的位置及临床应用咽鼓管为长3.5~4.0cm的管道,内衬黏膜,借咽鼓管鼓室口和咽鼓管咽口通鼓室和鼻咽部。小儿的咽鼓管宽而短
,位置近于水平。故咽部的感染易经咽鼓管蔓延至鼓室。咽鼓管具有平衡鼓膜两侧压力的作用,如闭塞可影响中耳的功能。113内耳中直线变速
运动、旋转变速运动的感觉器名称和位置内耳中直线变速运动的感觉器叫球囊斑与椭圆囊斑在椭圆囊壁内面有一斑块状隆起,称椭圆囊斑。在
球囊的囊壁内,有一斑块状隆起,称球囊斑。球囊斑与椭圆囊斑位于相互成直角的平面上,二者都可感受头部静止时的位置觉及直线变速的运动
觉时的刺激。内耳中旋转变速运动的感觉器叫壶腹嵴膜壶腹壁上有增厚的隆起称壶腹嵴。三个壶腹嵴相互近似于垂直,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
时的刺激。114螺旋器及其功能蜗管下壁,内骨螺旋板的边缘部和膜螺旋板的全部构成,与鼓阶相隔。膜螺旋板又称蜗管鼓壁,由基底膜构成
,上有螺旋器,又称Corti器,为感受声波刺激的听觉感受器。115中耳的构成鼓室6壁。上壁:盖壁,颞骨岩部的鼓室盖,分隔鼓室
与颅中窝。下壁:颈静脉壁,是颈静脉窝的一层薄骨板,分隔鼓室和颈内静脉,可有先天缺损。前壁:颈动脉壁,颈动脉管的后外壁,薄,分隔鼓室
与颈内动脉。前壁的上部有鼓膜张肌半管和咽鼓管的开口。后壁: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的开口,借乳突窦向后通入乳突小房。中耳炎可由此途径侵
入乳突小房引起乳突炎。外侧壁:鼓膜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鼓膜的上方为鼓室上隐窝的外侧壁。内侧壁:迷路壁,为内耳前庭的外侧壁。咽鼓管
咽与鼓室之间的管道。中耳腔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乳突小房乳突内的蜂窝状含气腔。116脊髓节段及其与椎骨的对应关系脊髓节段平对椎骨
的序数举例C1~C4同序数椎骨C3平对第3颈椎C5~T4同序数椎骨-1T3平对第2胸椎T5~T8同序数椎骨-2T7平对
第5胸椎T9~T12同序数椎骨-3T10平对第7胸椎L1~L5第10~12胸椎S1~S5,Co1第1腰椎117
脊髓内部结构中灰质前角、后角的构成前角:前角内含有运动神经元胞体(包括大型的a神经元和小型的γ神经元),其轴突组成前根。a神经
元支配骨骼肌的运动,y神经元与调节肌张力有关。后角:主要是参与感觉传导的中间神经元胞体。118白质中主要的上行、下行纤维束上行
纤维束: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外侧丘系。下行纤维束:锥体束、皮质脑桥束、其他(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顶盖脊髓
束、内侧纵束)119脑干中主要的上、下行纤维束及主要的神经核团上行纤维束: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外侧丘系。下行纤维束:
锥体束、皮质脑桥束、其他(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内侧纵束)主要的神经核团运动性核①一般躯体运动核:动眼
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②一般内脏运动核: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经背核。③特殊躯体运动核:三叉
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和副神经核。感觉性核④内脏感觉核:孤束核。⑤一般躯体感觉核⑥特殊躯体感觉核:蜗神经核和前庭神经核120
背侧丘脑腹后内、外侧核及其功能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和味觉纤维,传导头面部浅感觉及味觉。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纤
维,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深浅感觉121大脑半球的分叶每侧大脑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并借几条主要沟(中央沟、外侧沟、顶枕沟
)将其分为5个脑叶,即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和岛叶。122大脑主要皮质功能定位第1躯体运动区位置: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包括Brodmann4、6区。管理全身骨骼肌运动。第1躯体感觉区位置: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包括Brodmann3、1、2区
。接受背侧丘脑腹后核传来的对侧半身的痛、温、触、压以及位置和运动觉。投影特点:①上下颠倒,但头部正立。②交叉支配,即一侧运动区支配
对侧肢体的运动,但一些与联合运动有关的肌则受两侧运动区支配。③运动越精细、越复杂的部分皮质代表区也越大。视区:距状沟两侧的枕叶皮质
,相当于Brodmann17区。右侧视皮质代表双眼左侧视野,左侧视皮质代表双眼右侧视野。受损时出现对侧视野的同向性偏盲。听区:颞
横回,相当于41、42区,接受来自内侧膝状体的纤维,每侧听区接受来自两耳的冲动,因此,一侧听区受损,不致引起全聋。语言中枢:分为:
①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位于额下回后部,如此中枢受损,患者虽能发音,但无说话能力,不能说出有意义的语言,称运动性失语症。②听觉性
语言(听话)中枢,位于颞上回后部;能调整自己的语言和听懂、理解别人的语言。损伤后患者听觉虽正常,能听到别人讲话,但听不懂别人的讲话
,也不理解自己讲话的含义故不能正确回答问题和正常说话,称感觉性失语症。③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的后部,紧靠中央前回的上肢投影区。损伤
后患者手运动正常,但不能写出正确的字,称失写症。④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位于角回。损伤后患者视觉虽正常,但不能理解曾认识的文字,
称失读症。123基底核组成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尾状核呈弓形,围绕豆状核和背侧丘脑,全长都与侧脑室相邻,分为头、
体、尾三部,尾部末端连接杏仁体。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面,尾状核和背侧丘脑的外侧。豆状核分为苍白球和壳两部分。苍白球称旧纹状体,尾状核和
壳称新纹状体。124侧脑室组成位于大脑半球内的腔隙,中央部位于顶叶,前角伸入额叶,后角伸入枕叶,下角伸入颞叶。室内的脉络丛产生
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125大脑内部投射纤维及内囊的构成及功能投射纤维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大部
分参与内囊的构成。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宽厚的白质层。脑水平切面上呈“><”形,分为内囊前肢(豆状核和尾状核之间),
内囊膝(前、后肢之间)和内囊后肢(豆状核与丘脑之间)。内囊前肢主要为额桥束和丘脑前辐射纤维构成;内囊膝部主要为皮质核束;内囊后肢为
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和顶枕、颞桥束等下行纤维束以及上行的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和听辐射等。内囊是由高度集中的投射纤维构成,一侧内囊的
小动脉破裂(通称脑溢血)或栓塞致内囊损伤时,患者会出现:①对侧半身深、浅感觉障碍;②对侧半身随意运动障碍;③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即
临床所谓的对侧半身麻木、偏瘫和偏盲的“三偏症”。126膈神经的分布膈神经(混合性神经)行程:颈丛中最重要的分支,沿前斜角肌前面
下行,在锁骨下动、静脉之间经胸廓上口入胸腔,沿肺根、心包的两侧下行至膈。运动纤维支配膈肌感觉纤维分布于胸膜、心包、肝和胆囊表面腹膜
损伤表现:同侧膈肌瘫痪,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甚至有室息感,受刺激可发生膈逆。127肌皮神经的分布发自外侧束肌支:支配肱二头肌、
喙肱肌和肱肌。皮支:在肘关节稍上方穿出深筋膜延续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128正中神经的分布发自内、外侧束肌支:
支配前臂屈肌(肱桡肌、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除外)、鱼际肌、第1、2蚓状肌皮支:分布于手掌桡侧2/3区、桡侧3个半手指掌面及这
3个半手指背面末2节的皮肤。损伤表现:运动障碍:表现为前臂不能旋前,屈腕无力,拇、示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对掌,鱼际肌萎缩,手掌平坦
,称为“猿手”。感觉障碍:拇指、示指和中指的末节皮肤感觉障碍明显。129尺神经的分布发自内侧束肌支:支配前臂尺侧腕屈肌、指深屈
肌尺侧半和手肌内侧大部分。皮支:手掌面:尺侧1/3区和尺侧1个半手指的皮肤;手背面:尺侧1/2区及尺侧2个半手指的皮肤(第3、4指
毗邻侧只分布于近节)损伤表现:运动障碍:屈腕能力减弱,屈4、5指的远节指骨不能屈曲及拇指内收力弱,小鱼际肌及骨间肌明显萎缩,各指
不能互相靠拢,各掌指关节过伸,第4、5指的指间关节弯曲,称为“爪形手”。感觉障碍:手内侧缘皮肤明显。130桡神经的分布发自后束
肌支:支配前臂伸肌。皮支:手背桡侧半和桡侧二个半手指近节背面的皮肤。损伤表现:运动障碍:前臂伸肌瘫痪,表现为抬前臂时呈“垂腕”状态
。感觉障碍:第1、2掌骨间隙背面"虎口区"皮肤最为明显。131腋神经的分布腋神经发自后束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肩部和
臂外侧区上部皮肤损伤表现:腋神经损伤后,三角肌瘫痪,上肢不能外展,肩头失去圆隆状呈“方形肩”体征。132胸长神经的分布胸长神经
:起自神经根,经臂丛后方进入腋窝,沿前锯肌表面伴随胸外侧动脉下降,支配前锯肌和乳房。损伤此神经可引起前锯肌瘫痪,出现“翼状肩”体征
。133胸神经的节段性分支分布第2对——胸骨角平面第4对——乳头平面第6对——剑胸结合(剑突)平面第8对——肋弓平面第
10对——脐平面第12对——耻骨联合与脐连线中点平面134股神经分布肌支:大腿肌前群皮支:大腿前面皮肤次级分支:隐神经分布于
小腿内侧面、足内侧缘的皮肤损伤表现:不能伸小腿,行走困难,膝跳反射消失,大腿前面和小腿内侧面等处感觉障碍。135坐骨神经的分布
行程:来自L4~L5、S1~S3神经根。全身最粗大、最长的神经。坐骨神经经梨状肌下孔出骨盆到臀部,在臀大肌深面向下行。分支:腘窝前
分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肌支:支配大腿后群肌皮支:大腿后部皮肤136胫神经的分布肌支:支配小腿后群肌和足底肌皮支:小腿后面和足底的
皮肤损伤表现:足不能跖屈,内翻力弱,不能以足尖站立,“钩状足(仰趾足)”,感觉障碍以足底区明显。137腓总神经的分布腓浅神经
:肌支:腓骨长、短肌皮支:小腿前外侧下部、足背、趾背皮肤腓深神经:肌支:小腿前群肌、足背肌皮支:第1、2趾背面相邻缘的皮肤腓总神经
损伤表现:足不能背屈,不能外翻,不能伸趾,“马蹄内翻足”,感觉障碍在小腿前外侧和足背明显13812对脑神经的名称、纤维成份及
主要分布一嗅神经为感觉性脑神经,由内脏感觉纤维组成。起自鼻腔嗅区黏膜内的嗅细胞,其中枢突聚集成20余条嗅丝,穿筛孔入颅前窝,止
于嗅球,传导嗅觉。二视神经为感觉性脑神经,由躯体感觉纤维组成。起自视网膜的节细胞,其轴突在视神经盘处聚集,穿出巩膜后组成视神经,
向后经视神经管进人颅腔,连于视交叉,向后延续为视束,止于间脑的外侧膝状体,传导视觉冲动。视神经外面包有3层被膜,分别由3层脑膜延续
而来,蛛网膜下隙也随之延伸至视神经周围。三动眼神经为运动性脑神经,由动眼神经核发出的一般躯体运动纤维和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的一般内
脏运动(副交感神经)纤维组成。经中脑的脚间窝出脑,向前穿过海绵窦外侧壁通过眶上裂进人颅腔。其中一般躯体运动纤维支配上睑提肌、上直肌
、内直肌、下直肌和下斜肌。一般内脏运动纤维至睫状神经节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参与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睫状
神经节。位于视神经后外侧与外直肌之间,有3个根与之相连:①副交感根,来自动眼神经的一般内脏运动纤维,在此交换神经元,节后纤维经睫状
短神经进入眼球,分布于睫状肌租瞳孔括约肌;②交感根,来自颈内动脉丛,穿过此节加人睫状短神经,进人眼球后分布于瞳孔开大肌和血管;③感
觉根,来自三叉叉神经的眼神经发出的鼻睫神经,穿过该神经节,随睫状短神经入眼球,传递眼球的一般感觉。四滑车神经为运动性脑神经,神经
纤维起自中脑的滑车神经核,弓形走向背侧,于下丘下缘出脑,是唯一的一对从脑干背侧面穿出的脑神经,绕中脑大脑脚前行,穿过海绵窦的外侧壁
,经眶上裂出颅,进人眶腔,支配上斜肌。五三叉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由躯体感觉纤维和运动纤维组成。躯体感觉纤维的细胞体位于三叉神经节
内,由假单极神经元胞体组成。其中枢突聚集成粗大的感觉根,经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进入脑桥,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三叉神经脊束核;
其周围突组成三叉神经的3大分支,自上而下分别是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分布于面部的皮肤和黏膜。运动纤维起自脑桥内的三叉神经运动
核,组成细小的运动根,经脑桥基底部与小脑中脚交界处出脑,位于感觉根的内下方,其纤维如人下颌神经,支配咀嚼肌、二腹肌前腹。眼神经。为
感觉性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穿海绵窦外侧壁,再经眶上裂出颅入眶,分支分布于眶内、眼球、泪腺、结膜,硬脑膜、部分鼻和鼻窦黏膜、上
脸,鼻背及额顶部皮肤。主要分支有:①额神经,较粗大,沿眶上壁与上睑提肌之间前行,分为2~3支,其中眶上神经,经眶上切迹出眶,分布于
额顶部及上睑皮肤;②泪腺神经较细小,分布于泪腺和上睑外侧部。③鼻睫神经,分支分布于眼球壁、筛窦、鼻黏膜、泪囊及眼睑内侧部及鼻背皮肤
。上颌神经。为感觉性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穿海绵窦处侧壁,经圆孔出颅,进入翼腭窝,分支分布于上颌牙和牙龈、口腔顶和鼻腔及上颌窦
黏膜,硬脑膜、睑裂与口裂之间皮肤。主要分支有:①眶下神经,为上颌神经的主干的终末支,经眶下裂入眶,穿经眶下沟,眶下管和眶下孔至面部
,分布于下睑,鼻翼、上唇的皮肤和黏膜。临床上做上颌部手术时,常经眶下孔进行神经阻滞麻醉。②上牙槽神经,分为上牙槽后支、中支和前支。
上牙槽后支在翼腭窝内发自上颌神经本干,从上颌骨体后方穿人骨内,分布于上颌牙、牙龈及上颌窦。下颌神经。为混合神经,自三叉神经节发出后
,向下经卵圆孔出颅至颞下窝,分成数支,肌支分布于咀嚼肌,鼓膜张肌、下颌舌骨肌、二腹肌前腹等。感觉支分布于硬脑膜、下颌牙及牙龈舌前2
/3及口腔底的黏膜耳颞区及口裂以下的皮肤。主要分支有:①耳颞神经,由两条神经根夹持脑膜中动脉合并而成,分布于颞区、外耳道的皮肤和鼓
膜。颊神经分布于颊黏膜。②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的黏膜。③下牙槽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其感觉纤维进入下颌管,在管内分支分布到下颌牙
及牙龈,终支出颏孔,称颏神经。运动纤维支配下颌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六展神经为运动性脑神经,神经纤维起自位于脑桥的展神经核,在锥体
的上方、经延髓脑桥沟出脑,在硬脑膜内走行一段距离后穿过海绵窦经眶上裂出颅,进入眶腔,支配外直肌。七面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含4种
纤维成分:①躯体运动纤维起自脑桥的面神经核,主要支配面肌;②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起自脑桥的上泌涎核,至相应的副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
元,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舌下腺和泪腺;③内脏感觉纤维的胞体位于面神经管起始处的膝神经节内,其周围突分布于舌前2/3的味蕾,中枢
突止于孤束核上部;④躯体感觉纤维传递面部肌的本体觉和耳部皮肤的躯体感觉。面神经由粗大的运动根和细小的混合根(中间神经)组成,两根自
延髓脑桥沟出脑,入内耳门后合为一干,穿内耳道底进入面神经管,经茎乳孔出颅,向前穿过腮腺到达面部。面神经管内的分支主要有:①鼓索:
在茎乳孔上方由面神经发出,行向前上方进入鼓室,穿过岩鼓裂加人舌神经。鼓索内含2种纤维:内脏感觉(味觉)纤维,随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
3的味蕾;内脏运动(副交感)纤维进人舌神经下方的下颌下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下颌下腺和舌下腺,支配腺体的分泌。②岩大神经:含内
脏运动(副交感)纤维,至翼腭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到达泪腺鼻及腭黏膜,支配腺体的分泌。③镫骨肌神经:支配鼓室内的镫骨肌。面神经的颅外
分支面神经出茅乳孔后,在腮腺内分支组成腮腺内丛,在腮腺的边缘由丛发出:①:颞支:支配额肌、眼轮匝肌:②颧支:支配眼轮匝肌,颧肌:
③颊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④下颌缘支:支配下唇诸肌。⑤颈支:支配颈阔肌。翼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的上部,上颌神经上方。下颌下神经节位
于下颌下腺与舌神经之间。八前庭蜗神经为感觉性脑神经,由前庭神经和蜗神经组成。前庭神经起自位于内耳道底的前庭神经节内的双极神经元,
其周围突分布于内耳的壶腹嵴、球囊斑和椭圆囊斑,中枢突聚集形成前庭神经,止于脑干的前庭神经核,传导平衡觉冲动。蜗神经起自蜗轴内蜗神经
节内的双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分布于基底膜上的螺旋器,中枢突组成蜗神经,止于脑干的蜗神经核,传导听觉冲动。九舌咽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
含有4种纤维成分:①躯体运动纤维,支配茎突咽肌;②内脏运动纤维,在耳神经节换元,节后神经纤维支配腮腺的分泌;③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
舌后1/3、咽及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舌后1/3的味蕾;④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耳后皮肤。舌咽神经根连于延髓橄榄后沟上部,经颈静脉孔
出颅。舌咽神经在颈静脉孔内形成上神经节,穿出颈静脉孔后形成下神经节。出颅后在颈内动脉和咽的外侧弓形向前至舌根。其主要分支有:①舌支
:分布于舌后1/3的黏膜和味蕾,传导一般感觉和味觉;②咽支:与迷走神经的分支形成咽丛,支配咽的感觉和运动;③鼓室神经:起于下神经节
,分支分布于鼓室、乳突小房及咽鼓管黏膜。其内脏运动纤维组成岩小神经,穿出鼓室至耳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分布于腮腺,支配其分泌;④颈动
脉窦支:分布于颈动脉窦和颈动脉小球。耳神经节位于卵圆孔下方,贴于下颌神经的内侧。十一迷走神经为混合性脑神经,不仅分布于头颈部,
而且还下降进入胸、腹腔形成神经丛。迷走神经含有4种纤维成分:①内脏运动纤维,属于副交感节前纤维,在器官旁或器官壁内的副交感神经节换
元,节后神经纤维分布于颈部和胸腹腔脏器的平滑肌、心肌和腺体:②躯体运动纤维,支配咽喉部肌;③内脏感觉纤维,分布于颈胸、腹腔的多个器
官,传导一般内脏感觉:④躯体感觉纤维分布于硬脑膜、耳郭及外耳道的皮肤。迷走神经自橄榄后沟中部出脑,经颈静脉孔出颅,迷走神经在颈静
脉孔内形成上神经节穿出颈静脉孔后形成下神经节。在颈部,迷走神经向下走行于颈动脉鞘内,位于颈内静脉与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之间的后方至颈
根部。在胸部,左、右迷走神经的行程略有不同。左迷走神经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之间下行,越过主动脉弓的前方,经左肺根后方下行至食
管前面,分支交织形成左肺丛和食管前丛,在食管下段合并为迷走神经前干。右迷走神经越过右锁骨下动脉的前方,沿食管右侧下行,经右肺根后方
下行至食管后面,分支交织形成右肺丛和食管后丛,在食管下段合并为迷走神经后干。迷走神经前、后干与食管伴行,穿膈的食管烈孔进人腹腔(图
18-22)。迷走神经的主要分支如下:颈部的分支主要有:①喉上神经:起于下神经节,在颈内动脉内侧下行至舌骨大角水平分为内、外两支
。外支细小,伴甲状腺上动脉下行支配环甲肌;内支伴喉上动脉穿过甲状舌骨膜进入喉腔,分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黏膜及咽、舌根会厌等处。②颈心
支:下行入胸腔,参与组成心丛。③耳支:分布于耳郭后面及外耳道的皮肤。④脑膜支分布于硬脑膜。⑤咽支:分支分布于咽缩肌、软腭肌和咽部黏
膜。胸部的分支主要有:①喉返神经:右喉返神经于右锁骨下动脉前方起于右迷走神经,绕有锁骨下动脉折返上行。左喉返神经在主动脉弓前方
起于左迷走神经,绕主动脉弓折返上行。在颈部,左右喉返神经均行于气管食管间沟内,至咽下缩肌下缘,环甲关节后方入喉改名为喉下神经,其中
运动纤维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感觉纤维分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黏膜。②支气管支和食管支:分布于气管、支气管、肺及食管。腹部的分支
主要有:①胃前支:在贲门附近发自迷走神经前干,沿胃小弯右行,分支分布于胃前壁;②肝支:也由迷走神经前干在贲门附近发出,参与构成肝
丛,分支分布于肝、胆囊等处;③胃后支:由迷走神经后干在贲门附近发出,分支分布于胃后壁;④腹腔支:为迷走神经后干的终支,与交感神经的
纤维共同构成腹腔神经丛,伴随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及其分支分布于肝、胆、胰脾、肾及结肠左曲以上的消化管。十一副神经为运动性
脑神经,由脑根和脊髓根两部分组成,脑根起于延髓的疑核,自延髓的橄榄后沟下部出脑;脊髓根起于颈髓的副神经核,自脊髓前、后根之间出脊髓
,在椎管内上行,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与脑根一起经颈静脉孔出颅。脑根出颅后立即加入迷走神经,并随其分支分布于咽喉肌。脊髓根行向外下方
,穿过胸锁乳突肌,其终支进入斜方肌,支配此两肌。十二舌下神经为运动性脑神经,神经纤维起自延髓的舌下神经核,其根丝自延髓前外侧沟出
脑,经舌下神经管出颅,在迷走神经和颈内动脉外侧下行,继而弯曲向前,经舌骨稍上方,达舌骨舌肌浅面,穿颏舌肌入舌,支配全部舌内肌和大部
分舌外肌。139内脏运动神经中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结构比较和作用比较比较内容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部位脊髓胸腰部灰质的中间外
侧核脑干和脊髓骶部的副交感神经核周围部神经节椎旁节和椎前节器官旁节和器官内节,节前、节后纤维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节前纤维长,节后
纤维短节前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一个节前神经元的轴突可与许多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一个节前神经元的轴突与较少的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分布范围分
布范围较广,分布于全身血管及胸、腹、盆腔脏器的平滑肌、心肌、腺体及竖毛肌和瞳孔开大肌分布于胸、腹、盆腔脏器的平滑肌、心肌、腺体(肾
上腺髓质除外)及瞳孔括约肌对心脏的作用心律加快,收缩力增强,冠状动脉舒张心律减慢,收缩力减弱,冠状动脉轻度收缩对支气管的作
用支气管平滑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胃肠平滑肌蠕动减弱,分泌减少,括约肌收缩胃肠平滑肌蠕动增强,分泌增加,括约肌舒张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膀胱壁的平滑肌舒张、括约肌收缩(贮尿)膀胱壁的平滑肌收缩、括约肌舒张(排尿)140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
触觉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薄、楔束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交叉部位:延髓内侧丘系交
叉;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束:在脊髓为薄、楔束(自T5以下的纤维形成薄束;自T4以上的纤维形成楔束);在脑
干为内侧丘系。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损伤表现:闭
目不能确定关节的位置和运动方向;闭眼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颠倒;精细触觉和振动觉丧失内侧丘系交叉以上损伤,对侧感觉障碍内侧丘系交
叉以下损伤,同侧感觉障碍141躯干四肢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脊神经节(I级)、脊髓后角固有核(II级)
、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III级)。交叉部位:脊髓白质前连合;功能:传导躯干和四肢的痛温觉和粗略触觉、压觉。传导束:在脊髓为脊髓丘脑
侧束(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粗略触觉、压觉);在脑干为脊髓丘系。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中枢投射:上肢——中央后回中部
;下肢——中央后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后部。损伤表现: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上损伤出现对侧上肢感觉障碍;颈膨大平面以下损伤出现对侧下肢感觉障碍。白质前连合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142头面部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三叉神经节(I级)、三叉神经脑桥核、三叉神经脊束核(II级)、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III级)。交叉部位:脑桥和延髓内二级纤维交叉到对侧;功能:传导头面部的痛温觉和触觉;传导束:在脑干为三叉丘系;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丘脑中央辐射;中枢投射:中央后回下部;损伤表现: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功能障碍。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功能障碍。143皮质脊髓束传导通路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下运动神经元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皮质定位:中央前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对侧下肢肌;中央前回中部——对侧上肢肌。交叉部位:延髓锥体交叉功能:躯干、四肢的随意运动经内囊部位:内囊后肢传导途径: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内囊后肢——大脑脚底中3/5外侧部——脑桥——延髓锥体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对侧脊髓外侧索——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前根——脊神经——躯干、四肢肌锥体处不交叉——同侧皮质脊髓前束(部分加入皮质脊髓侧束)——脊髓前索下行——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部分不交叉沿同侧下行——双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躯干肌)皮质脊髓束损伤表现锥体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出现对侧四肢硬瘫。损伤一侧中央前回中部,对侧上肢肌出现硬瘫;损伤一侧中央前回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对侧下肢肌出现硬瘫。损伤内囊后肢或大脑脚底,对侧上、下肢肌硬瘫。损伤锥体,对侧上、下肢肌硬瘫。损伤锥体交叉,双侧上、下肢肌硬瘫。损伤皮质脊髓侧束,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硬瘫。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支配区同侧软瘫(损伤一侧颈膨大前角运动神经元,同侧上肢肌肉软瘫;损伤一侧腰骶膨大前角运动神经元,同侧下肢肌肉软瘫)。损伤前根或脊神经,支配区同侧软瘫。144皮质核束传导通路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于中央前回下部,下运动神经元为脑干运动神经核。交叉部位:除面神经核下部和舌下神经核的皮质核束纤维完全交叉至对侧外,其余均部分交叉终止于双侧脑干运动神经核。功能:头颈部肢的随意运动经内囊部位:内囊膝部。传导途径:中央前回下部——内囊膝部——大脑脚底中3/5内侧部——向下陆续发出纤维终止于脑神经运动核。皮质核束损伤表现面神经核上瘫表现(一侧皮质核束损伤)对侧睑裂以下表情肌瘫对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鼓腮漏气流涎口角低垂,笑时口角牵向患侧舌下神经核上瘫表现(一侧皮质核束损伤)对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对侧。面神经核下瘫表现(一侧面神经核损伤)患侧面肌瘫患侧额纹消失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不能皱眉,鼓腮漏气口角低垂,笑时口角牵向对侧舌下神经核下瘫表现(一侧舌下神经核损伤)患侧舌肌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145视觉传导通路三级神经元胞体位置:双级细胞(I级)、节细胞(II级)、外侧膝状体(III级)。交叉部位:视交叉中央部(只有视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颞侧半纤维不交叉);功能:传导视觉;传导束:在间脑为为视神经、视交叉、视束。经内囊的位置:内囊后肢视辐射。中枢投射:枕叶距状沟附近视觉中枢。损伤表现:损伤一侧视神经,同侧视野全盲;损伤视交叉中央部,双眼颞侧视野偏盲;损伤一侧视交叉外侧部,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损伤一侧视束,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损伤一侧外侧膝状体或一侧视区,双眼视野同向性偏盲。146脑脊液产生及循环产生部位:各脑室的脉络丛,其中侧脑室为主要产生部位。特点:无色透明的液体循环:侧脑室→室间孔→第三脑室→中脑水管→第四脑室→第四脑室正中孔及两个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颗粒→上矢状窦→颈内静脉功能:运输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缓冲震荡、保护脑和脊髓;维持颅内压及脑组织渗透压。147大脑前、中、后动脉的分布大脑前动脉皮质支:顶枕沟以前大脑半球内侧面、额叶底面的一部,分和额、顶叶上外侧面的上部中央支:尾状核、豆状核的前部和内囊前肢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和岛叶中央支:豆状核、尾状核、内囊膝和内囊后肢大脑后动脉皮质支:颞叶内侧面和底面及枕叶中央支:背侧丘脑、内外侧膝状体、下丘脑和底丘脑148腺垂体中嗜酸、嗜碱细胞分泌的激素腺垂体中嗜酸细胞分泌的激素:生长激素未成年期:分泌不足患侏儒症;分泌过多患巨人症成年期分泌过多:患肢端肥大症催乳激素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腺垂体中嗜碱细胞分泌的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149甲状腺激素及其作用甲状腺素调节机体的基础代谢并影响机体的生长发长育。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剩时,可引起突眼性甲状腺肿。患者常有心跳加速,神经过敏,体重减轻及眼球突出等症状。分泌不足时,成人患粘液性水肿。患者皮肤变厚,并有性功能减退、毛发脱落等现象。小儿则患呆小症,患者身体异常矮小,智力低下。碘对甲状腺的活动有调节作用。缺碘时可引起甲状腺组织增生而导致腺体增大。150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束状带、网状带所分泌的激素。肾上腺皮质球状带所分泌的激素:盐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束状带所分泌的激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网状带所分泌的激素:雄激素,少量糖皮质激素,雌激素151胆汁分泌及排出的途径未进食时:肝胰壶腹括约肌保持收缩状态,肝细胞分泌的胆汁经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囊贮存和浓缩。进食后:肝胰壶腹括约肌舒张,胆囊收缩,使胆囊内的胆汁经胆囊管、胆总管、肝胰壶腹、十二指肠大乳头,排入十二指肠腔内。152肝外胆道的构成胆囊,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总管。
献花(0)
+1
(本文系新用户4663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