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4 让我再看你一眼之强华里(1)
2020-07-31 | 阅:  转:  |  分享 
  
让我再看你一眼之强华里(1)▲1一句“洞明世事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得好,无论是宜昌这座城市里的某条百年老街小巷,都有岁月沉淀下来的
历史,而这些历史也许不可能载入正史,也不会被列入教科书,因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会被记忆遗忘,变得鲜为人知,但无论是一抹灰,一抹白已经消
失了的古朴南正街还是颇有曲径通幽美感的邮政巷,无论是貌不出众的中书街还是人来人往的强华里,都在无声的记录着宜昌的故事。▲2宜昌
的市井生活的人间烟火造就了属于宜昌的码头文化,且不管“文章千古事”,光是那条强华里的百年历史就值得大书特书。所以开篇之前,弱弱的问
各位看官一句:了解强华里的来历吗?知道红星路小学以前的校名吗?听说过普济医院、滨江巷、怡和粮库、猴王焊条吗?不管了解不了解、知道不
知道、听说没听说,都和苏芮所唱的那样:“请跟我来。”▲32017年4月28日,张老师站在宜昌红星路上开始拍摄那条“巷子里赶猪—
—直来直去”的强华里的时候已近中午,金色的阳光轻而易举的打破高楼大厦的阻隔而洒满整个巷道。巷口一侧的水果店支起遮阳伞,那些黄的香蕉
、绿的菠萝、红的苹果就在伞下五彩缤纷;胸前挎着相机的陈女士站在巷口另一侧的那幅“红星路小学欢迎您”的宣传画前津津有味的吃着有些土家
特色的炕土豆。▲4我们站在巷口的时候,那些修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教堂、修道院、神职人员住宅和教会医院早已荡然无存,那些洋
行、堆栈、货仓、轮船公司和码头也早已找不到旧时的模样了,甚至连那条早在103年前就出现在宜昌新商埠区道路规划图上、建成到现在也已有
百年之久的强华里的名称也不复存在,被延伸了的福绥横路所取代。▲5不过,那些被岁月所湮灭的洋人故事、曾经存在的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
那些沿江一字排开的老建筑,以及关于强华里的巷名来历,还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却依然藏在这条小巷中。我们在开始寻找这条宜昌最开始的“洋人
街”有关记忆的时候,冥冥之间就意识到,这会是一个很长的故事,也是一段充满争议、充满传奇,还有些跌宕起伏的宜昌记忆。▲6在统治了
神州华夏267年的大清帝国陷入内外交困、摇摇欲坠的最后那几年,处于川江与荆江交界之处的宜昌古城的人们因为距离京城太远、距离大海也太
远,很难感觉到时代变迁而激发的狂飙,依然还是听着城外老炮台子(原址在木桥街)的报时炮声原生态的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孩子们还是依然在
唱着宜昌的童谣:“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马马,带大刀,走进城来瞧一瞧。”▲7那个时候,穿梭于这条长江黄金水道、长江中下
游的依然还是木帆船的一统天下,看着这张扬帆奋进的老照片,就可以想象出当年的情景:引水搬动了位于船头的那个长长的船桨,那艘满载荆州的
棉花、常德的大米、景德镇的瓷器的麻阳柏木船就轻巧的从镇川门的杨泗庙下面那些在岸边停泊的数不清的木船里面脱颖而出,在夕阳的映照下灵巧
地在大河与小河之间掉转船头向着金蛇狂舞的川江而去。江风很大,那面高帆被吹得鼓鼓的,西坝上的川主宫一转眼就落到身后去了……▲8那
些住在宜昌城内的人不知道,因为远在天边的云南边陲发生的一件事,这座小城被大清帝国在1876年与英国签订的《烟台条约》中被迫承诺为通
商口岸,正式开埠,并在《条约》中规定:“英商自宜昌至重庆往来运货,或雇华船,或自备华式之船,均听其便。”他们更不知道,早在清同治十
三年(公元1874年)初,英国太古轮船公司船队的五艘船就开始了汉口至上海的运营,其中就有照片中的这艘真正的“轮船”被命名为宜昌号,
可见得那些洋人其实早就势在必得。▲9住在宜昌老城里的人根本不知道,远在地球另一边的教皇庇护九世早在1870年就颁布命令,将深入
中国内地、距离海岸线有上千英里的宜昌定为鄂西南宗座代牧区,身为第一任主教的意大利人董文芳(AlessioM.Filippi)一上任
就派黄廷彰神父来宜昌,于1873年用120串铜钱将宜昌的白衣庵诊所改为了教会的第一个基地。▲10但是宜昌人都看见了1877年来
到宜昌的那个有着中国人名字田大兴(PGDCavoli)、其实是个高鼻子凹眼睛外国洋人的副主教,拿着大把的银两在乐善堂街(现
在的自立路)、二马路、滨江路(现在沿江大道一马路到二马路之间的路段)、滨江巷(现在的强华里)等处大肆购置土地和房屋,并于1880年
开始在滨江路、滨江巷一带修建教堂及附属房屋,作为办公地点和修女院的临时院址,照片上的红框处就是现在的强华里的雏形。▲11188
3年在乐善堂街修筑的那座木制教堂已在1891年发生的“宜昌教案”中被焚毁,现在这张照片是1933年第二次重修、拍摄于1966年的天
主教堂的模样。关于那场轰动全国的“宜昌教案”虽然早已尘埃落定,自然就是清末官方默许的反洋教的全国运动的组成部分,但其起因一直众说纷
纭。▲12那个1896年到过宜昌的64岁的伊莎贝拉·伯德·毕夏(lsabellaLicyBiedBishop)是这样解释的
:“在某个节日,(英国炮舰)‘埃斯克号’炮舰上的一个中国厨师意外击中了一位有名的中国官员,当中国政府审问这名厨师时,他拒不向他们屈
服,这无疑引起了众怒。海关总署也由此被训练有素的中国士兵守卫着,夜里也有官兵放哨。在扬子江流通商口岸的众多暴乱中,这件事是最近最严
重的一起了。”她明显没说到点子上。▲13“宜昌教案”的起因是“发生了绑架儿童事件”这一事实,被当时宜昌海关的税司英国人埃德温勒
德洛(EdwinLudlow)予以否认,在他看来,纯粹就是生活在那座宜昌老城里的那些又有些懒惰、又有些不讲卫生、又有些狡猾的土著
人“司空见惯的无事生非。”他认为“这一借口是某些头目编造出来用以激起当地老百姓情绪,网络当地骚乱分子的。”,以便实施被他说成是“事
先毫不警告”、“对外国居民的袭击”的骚乱活动的。▲14他在《宜昌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中回顾说:“他们(指参与者
)闯进、焚烧并毁坏的第一座房屋是离宜昌城最近的外国居民住所,即美国圣公会的房子,接着罗马天主教女修道院被拆毁,随后被毁的外国建筑包
括罗马天主教会和神学院,苏格兰长老会成员住宅,以及其他一些所谓‘同盟’的私人住宅。即使是刚建了一部分的英国领事馆也引起了组织整齐的
暴民们的愤怒。外国人占用的建筑物中幸免于难的只有英国领事馆和海关住宅。”▲15不管怎么说,1891年9月2日那天上午,位于罗善堂
街圣母堂(天主堂的前身)的修女很傲慢的拒绝宜昌衙门的官员进入教堂寻找失踪儿童、所以引起争执是事实;宜昌人对洋教的极度不满、早就有一
肚子怨气也是事实;教堂隔壁的基督教美国圣公会(二马路上)的苏洋人(Sowerby)隔着围墙向数千聚集在那里的民众开枪,打伤一人更是
事实,这无疑就成了1891年9月2日震惊中外的“宜昌教案”发生的导火索。▲16这是当年刊登宜昌教案的英国《伦敦画报》的相关报道的
照片,尤其是第一幅,可见得那些浓烟滚滚,火光熊熊的欧式建筑物的位置正是在有棵大树的宜昌海关右侧,也就是后来的强华里一带,祝其瑶在《
宜昌教案发生地点考》上很冷静的描绘了那些惊慌失措的洋人的撤退路线:“外国人纷纷逃至外事衙门(类似于现在的外办,地点在二马路转角桃花
岭商务酒店下侧),然后登上法国商船福泰号躲避。”▲17事后,英法美意比德俄日西班牙九国驻华公使联衔向清政府交涉,英法战船上驶宜
昌,驻泊汉口的英德俄意四国战舰定期联合放炮“演习”,陆战队在租界“操演”,进行武力威胁。湖广总督张之洞12月27日在办结宜昌教案的
奏折中奏陈:“此案实因法国圣母堂误收民人游姓被拐游孩起衅,怀疑蓄愤,乌合打闹,失火延烧。”最终将领头闹事的朱发全、赵宗雅等十余人充
军或笞杖,并向宜昌遭受损失的老外赔款白银十七万五千七百余两结案。▲18当时的宜昌有一句绕口令似的说法:“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
人怕百姓。”事实也正是如此,一百多年前在宜昌传教还是一份很危险的职业,因为宗教不一、信仰不同,加上利益纠纷,使得教会与当地的士绅、
洋人和普通百姓之间经常发生各种冲突,那些洋人一不留神也许还会把命留在异国他乡。▲19宜昌人本来就火气大,性格刚烈,三句话不对头
不仅会用拳头说话,还会用刀砍人,不过事情的起因往往都是因为对方的蛮不讲理,而且不由分说所导致的。宜昌教区第三任主教德希圣(Mech
linae)和其弟德希贤(Mechliniae)、传教士董明德(Thileti),第五任主教邓炳文(Sussen)和传教士柳文德(
Komingshoyekt)就先后于1904年和1929年在宜昌周边被激怒的乡人所杀。▲20都说水火无情,可是宜昌人对水火却似乎
总是泰然处之。想来也是的:全城三分之二的居民都是靠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谋生,自然不敢对龙王庙里的龙王爷不恭敬;而大火旺财更是在宜昌人
心里根深蒂固。笔者在某一次饭局里谈到这一点,一个朋友不仅随声应和,而且举例说明:“洋人也不例外,如果不是当年的那场‘宜昌教案’的赔
款,那些洋人哪来的那么多钱?想在宜昌大兴土木恐怕就没怎么容易。”谁能说他说的不对?▲21这里有必要给各位看官稍稍普及一下宗教知
识:就和武术有南拳北腿、道教有全真和正一、佛教有八宗之分一样,基督教也有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之分。简单说来,信仰圣母和耶稣的在宜昌
被称为天主教,只信仰耶稣的新教在宜昌被称为基督教,在解放前的中国南方,归罗马教廷管辖的是天主教,以“圣经,传统,理性”的名义的改革
派是基督教,两个教派有很大的差异,千万别弄混,以免和宜昌话说的那样“掉底子”。▲22那位“时年八十有五”还“勇登宜昌东山高峰临兴
随志”的牧师余金汉(1917-2005年)在他的《宜昌市基督教的梗概》一文中介绍了基督教在宜昌早期的发展:“1896年在滨江路、怀
远路之间购置大片土地,建西人住宅,设诊所,有冉克明诊病卖药,称冉医生医院。后又来了施密斯,逐渐扩大范围。1902年正式名普济医院。
”而据李明义老师考证,普济医院是1901年开始接诊病人的。▲23余金汉回忆说:基督教“在怀远路还建有楼房数座,为英国传教士住宅,
后面建一小礼拜堂,用英语礼拜堂,为外国信徒和高级职员参加聚会及秘密议事之用。”还指出:“苏格兰长老会在宜昌办有男女医院,中小学及‘
慈善’事业,在社会活动力强,影响面广,而杜(辅世)、康(宜安)又兼任英国代理领事,为外国权益代理人……在宜昌各教会中,独具优势。”
这倒是一句实话。▲24余金汉回忆说:“(宗教活动)抗战前为极盛时期。长老会以滨江为据点,行道会以北郊为基地,圣公会择城中闹市
,路德会据桃花岭,内地会占大公桥头,安息日会占环城北路西坝渡口。教堂、医院、中小学校分布县城(解放前为宜昌县)内外。门上涂写标识,
屋顶高悬洋旗,当时有‘洋人横行,洋教盛行’的口语,染上半殖民地色彩。”▲25在介绍“女传部”的时候,余金汉介绍说:基督教“于18
96年在仁济巷(现在的燎原巷)购地建屋,围上石墙,名‘女公会’,系女传教士针对妇女界进行传教活动的场所。”“1915年最后建楼房一
座,名‘灵友堂’。前部小房为妇女布道所,大楼上为女教士宿舍,”“楼下大礼堂为女校和医院。”“仁济医院1922年成立,专重妇产科。”
照片中就是最初的哀欧拿女中和仁济医院。而李明义老师审稿时纠正说,仁济医院应是1915年成立的。▲26在魏良来《忆普济和仁济到夷陵
医院》的回忆中是这样表述的:“当年的普济医院在宜昌地区是最大的一所医疗机构,组织完善,设备齐全。围墙大门临滨江路,后园抵怀远路,与
永耀电灯公司相邻。”“门诊部是两层的楼房,”“由门诊部经过走道就是一个有四层的楼房,这就是住院部。”“穿过花园就是二层楼的宿舍和院
长住宅。”“医院内有医务人员”、“加上工友近五十人。”▲27在《宜昌教育志》上,记载着位于滨江路的法国普济医院和位于仁济巷的仁济
医院于1925年和1929年分别创办了护士专科学校,“只要是该教教徒或是与医院有关系的人即可报考。”“学生的食宿及课本均免费供给,
每月并有二三元零用钱。”两校后来于1937年合并,在普济医院成立夷陵护校,这和天主教医院创办医学专科学校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193
3年普济医院手术室的照片。▲281947年5月的普济医院大火是因为“街对面弹棉花的房子失火,引起一条边的板墙、芦席屋燃烧,火势很
大,人们将抢出的被服家具堆放在医院围墙旁边,当时正刮西北风,把火引向了这些被服家具,火头烧到医院门诊部楼房上,接着住院部三楼起火,
很快上下楼都燃了起来。到傍晚时,火才开始熄灭,门诊部和住院部只剩下砖墙光架子了。”▲29魏良来回忆说:“那时,善后救济总署派员
刚好在宜昌(大多为外国人),眼见失火,支援了不少药品、器材(如铁病床)和食品。但医院主体已烧,无法办下去,”“许多医务人员离去,普
济医院处于半停办状态。”这是当年广济的仁济医院的旧照。301948年,一无所有的普济医院只好合并到仁济医院去,。两院合称为夷陵
医院。“医务人员和工友共五十多人。”“原仁济医院的内、外、妇、产、儿各科保留,增加了看男病人的门诊。”“住院男病人仍放在普济残留房
里。”▲31那位天主教第七任宜昌主教、也是大陆天主教实施自治后的首任主教的张鸣谦(1917-2005年)在他的《天主教宜昌教区简
史》一文中回顾了1877年那位外国神父田大兴在宜昌城郊王家坝(窑湾)、宜昌大南门之外的乐善堂街、二马路、滨江路和强华里等处开始购买
地皮和房屋;1880年,田大兴从国外募化了一笔经费,“开始在滨江路修建教堂及附属房屋,作主教办公地点和修道院的临时院址”的经过。▲
32而比利时的祁栋梁(BenjaminusChristian)从1889年就任宜昌第二任主教之后,随着玛利亚方济各传教会(白
衣修女会)的修女到来,就在“下铁路坝(宜昌中心医院处)购买宾兴馆的地皮以及王姓的大块坟地”,宜昌教案发生后,祁栋梁利用赔款,在18
92年首先重修了乐善堂街的天主堂和滨江路的圣心堂(又称老圣母堂),并在江南十里红修建了天主堂。▲33张鸣谦在文中写道:还是利用赔
款,“天主教会1898年开始在下铁路坝相继修建爱德堂(即修女院,俗称圣母堂)、孤儿院、医院和男修院。”“1901年,上述圣母堂、孤
儿院相继落成,修女们及孤儿们就从滨江路迁来新舍。培养神职人员的男修院于1903年落成后,修生们则由十里红天主教迁来。为了出版教会的
经书、刊物,教区当局还于1917年在十里红开设了天主堂印书馆。”▲34天主教会为了济世活人、施行善事,也为了借助施药之际、向百姓
宣讲耶稣福音,先后在滨江路和下铁路坝兴办了两所教会医院。天主堂医院刚开始是为外国修士服务的,1920年开始收治教会介绍过来的病人;
1936年扩充以后开始对外收治病人,影响日益扩大。因为这所医院是由法国白衣修女教院主持,而且悬挂有“法国医院”的院牌,所以人们把那
所医院称为“法国医院”或“天主教医院”,其正式名称“爱德医院”反而鲜为人知。▲35不过还是那所白衣庵诊所历史更为久远,从1873
年设立到1892年天主教利用“宜昌教案”的赔款,兴建了下铁路坝的爱德医院,将修道院和孤儿院迁去以后,将白衣庵诊所移到了强华里重建的
圣心堂里。在张鸣谦和别人合写的《天主堂医院始末》一文中这样回忆道:“滨江路圣心堂诊所……接收各种病者为其治病。有钱病人按规定付费,
无钱病人则医药和挂号费一概免收。”▲36对于“施诊”,张鸣谦是这样表述的:“施诊条件为家境贫困者、一般小病小伤者和经教会介绍来的
人员等。其施诊的目的在于传教,故对求治者的条件不甚苛求,凡自述具其条件者,无不如愿以偿。即使施诊修女每日早晚背药箱上下班时,有拦街
求药者,也都有求必应。”修女们的奉献精神也是值得赞许的。▲37他在文章的最后回顾了两家教会医院的结局:“白衣庵诊所历史久远,从1
873年设立到1892年移到滨江路,直到1951年停办,共办了78年。”“同时,因为解放后,下铁路坝的天主堂医院被解放军医院接管,
其人员及药品、器材全都转到滨江路与白衣庵诊所合并,改名为圣心医院;1951年与新成立的市人民医院(现在的一医院、前身是基督教办的仁
济医院)组成联合医院,直到1952年转交给工人医院,也办了51年。”▲38笔者认为有必要在这里将两位主教的回忆未尽之事进行一些补
充。据原宜昌政协副主席、首任宜昌一医院院长的杨实舜在《宜昌市卫生工作的历史和现状》中回忆说,刚解放的天主教医院是解放军四野的部队医
院,后来交给地方后成为了宜昌地区医院,发展壮大到今天,也就是现在位于东山大道胜利一路的中心医院。▲39解放前宜昌唯一的公立医院就
是1946年6月成立的湖北省第六行政区省立医院,原址在现在珍珠路长城宾馆一线。整体建筑呈门形设计,有设备较好的门诊部和60张床位规
模的住院部,可是因为被杨实舜说成是“难以言明”的原因,“建筑质量粗糙,粉白墙壁内全是由黄泥土砌的‘干打垒’,经不起潮湿水渗,上盖尺
瓦,大雨滂沱时,上漏下湿。”看来也是个“豆腐渣”工程。▲40医院的营运也不容乐观,据杨实舜回忆:“宜昌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经济大
崩溃。”“物价飞涨,人民怨声载道。那时宜昌医院不能按时领到薪饷,只有靠门诊挂号费和药费现金收入,每天下班时给职工借发菜金,听说上级
拨款都被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宜昌专署)挪用了。”在索薪未果、投诉无门的情况下,医师集体辞职,好在马上宜昌就要解放了。▲41
正如宜昌首任市长刘真所说的那样:“1949年7月19日我们进城后,对旧政权的文教、医院等单位的接收工作比较顺利。”军管后的省立宜昌
医院变成了宜昌市人民医院,首任院长杨实舜先是“招兵买马”,大量网罗人才,又先后于1951年接受和合并了夷陵医院与那所迁回到滨江路圣心堂的天主堂医院。1955年“该医院正式划归市人民医院统一领导,圣心堂及益世小学与湖堤街(原哀欧拿)小学对调,湖小成为一医院门诊部,圣心堂划给文教局及中心小学(原益世小学)。”▲42杨实舜在《湖北省立宜昌医院的来龙去脉兼忆宜昌市人民医院创立前后的人和事》中自豪的说:“三院集中统一,实力雄厚,集三医院之所长,基本上有近280张床位(包括省立医院60张,普济医院90张,仁济医院30张,天主教医院100张)的设备和三套医院的药品器械,可谓‘富甲鄂西卫生界’,在全省也是少有的,规模上在宜昌是空前的。”▲43和原址在环城北路的鄂西织布厂对宜昌纺织工业发展做出过显著历史贡献一样,在湖北省立宜昌医院的基础上,合并多家教会医院组建成立的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同样也是一家足以影响宜昌卫生界的医院,包括现在位于大公桥的宜昌市中医院、位于东门的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和位于港窑路口的宜昌市第三人民医院都是一医院组建发展后分出去的,医疗范围竟然涵盖了宜昌当时的主城区和近郊,所以才值得为这所医院点赞。▲44未完待续,谢谢欣赏。999999999
献花(0)
+1
(本文系宜昌石头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