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医治疗儿科肺系病的体会.PPT
2020-07-31 | 阅:  转:  |  分享 
  
一、中医病因病机:哮喘的病因既有外因,也有内因。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导致痰
饮留伏,隐伏于肺窍,成为哮喘之夙根。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肺为水之上源,脾胃乃水
谷之海,肾主人身津液,若三脏功能失调,可致痰浊内生。哮喘的发作,都是内有伏痰留饮,受外邪引动而诱发。感受外邪,以六
淫为主,六淫之邪,以风热、风寒为多,邪入肺经,肺失宣肃,肺气不利,引动伏痰,痰气交阻于气道,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击,气机升降
不利,以致呼吸困难,气息喘促,喉间痰鸣哮吼,发为哮喘。辨证论治本病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
,病久多虚。“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治疗上分发作期和缓解期,发作期治标,以祛痰降气平喘为主,缓解期治本,要扶脾益
肾,补土生金,调理脏腑功能,去其生痰之因,以及减轻和防止其发作,逐步达到根治的目的。哮喘临床分发作
期与缓解期,辨证主要从寒热虚实和肺脾肾三脏入手。发作期以邪实为主,进一步辨寒热;缓解期以正虚为主,辨其肺脾肾三脏不足,进一步再辨气
血阴阳。(一)发作期①寒性哮喘证候咳嗽气喘,喉间有痰鸣音,
痰多白沫,形寒肢冷,鼻流清涕,面色淡白,恶寒无汗,舌淡红,苔白滑,脉浮滑。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定喘。
方药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②热性哮喘证候咳嗽喘息,声高息涌,喉间
哮吼痰鸣,咯痰稠黄,胸膈满闷,身热,面赤,口干,咽红,尿黄,便秘,舌质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肺涤痰,止
咳平喘。方药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加减。③寒热夹杂证候喘促气急,
咳嗽痰鸣,鼻塞喷嚏,流清涕,或恶寒发热,咯痰粘稠色黄,口渴,大便干结,尿黄,舌红,苔白,脉滑数或浮紧。治法解表
清里,定喘止咳。方药大青龙汤加减。④虚实夹杂
证候病程较长,哮喘持续不已,喘促胸满,动则喘甚,面色欠华,畏寒肢冷,神疲纳呆,小便清长,常伴咳嗽痰多,喉中痰吼,舌淡苔薄腻,脉
细弱。治法泻肺补肾,标本兼顾。(2)缓解期①肺脾气虚
证候多反复感冒,气短自汗,咳嗽无力,神疲懒言,形瘦纳差,面白少华,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软。治法健
脾益气,补肺固表。方药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加减。痰多加半夏、桔梗、僵蚕化痰。②脾
肾阳虚证候动则喘促咳嗽,气短心悸,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脚软无力,腹胀纳差,大便溏泄,舌
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健脾温肾,固摄纳气。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③肺肾阴虚
证候咳嗽时作,喘促乏力,咳痰不爽,面色潮红,夜间盗汗,消瘦气短,手足心热,夜尿多,舌质红,苔花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补益肺肾。方药麦味地黄丸加减。洪广祥教授提出哮喘病痰瘀相关的病机。他认为
:痰饮内伏往往与气郁、血瘀互为因果出现痰瘀胶结。出现以肺气上逆为标,痰瘀胶结为本的证候特点。经验证明,在利气去痰之品中,加用活血化
瘀药,常可提高平喘效果。这是因为活血化瘀药可助利气去痰药以达气血畅行、肺络宣通的目的.王书臣等益肾活血平喘法治疗
支气管哮喘,益肾活血平喘法之承载方剂:补骨脂、生地、川芎、赤芍、炙麻黄、杏仁、穿山龙、茯苓、炙甘草等中药组成。
目前从中医来讲:1.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哮喘2.标本兼治相结合治疗哮喘3
.强调缓解期辨证治疗4.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哮喘中医外治法1.针灸疗法
2.穴位贴敷3.埋线疗法4.穴位注射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研究哮
喘的治疗1.免疫方面:多种中药复方单味药具有调节免疫及炎性反应的作用。2.中药
治疗哮喘减少激素用量或取代激素。3.现代化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目前哮喘治疗研究热点之一,多采用DN
A重组技术,修复细胞中的缺陷基因,达到治疗目的。4.细胞因子拮抗剂治疗细
胞因子拮抗剂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大多应用于临床减轻疼痛、抗抑郁治疗、抑制皮炎。细胞因子拮抗剂对于气道炎症的作用处于试验阶段。
5.免疫调节剂治疗免疫调节剂(转移因子、胸腺肽、核酪及兰菌净等)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
能,将强抗病能力,对哮喘有一定预防效果,尤其是有免疫缺陷者。经验方:白芥子、苏子、莱菔子、法半夏、胆南星、炙
麻黄、杏仁、百部、元参、黄芪。功效:化痰止咳,益气平喘。加减:咳甚加紫菀、款冬花、旋
覆花化痰止咳;喘急者加蝉蜕、地龙;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豁痰降气;若表证不著,咳喘哮吼甚者,加射干、桑白皮、葶苈子泻肺清热化痰;痰
热明显者,加地龙、黛蛤散、竹沥清化痰;咳喘哮吼甚者,加射干、地龙、桑白皮、葶苈子泻肺清热化痰;痰热明显
者,加黛蛤散、竹沥清化痰;虚喘明显加蛤蚧、冬虫夏草补肾纳气;咳甚加款冬花、紫菀止咳化痰;夜尿多者,加益智仁、菟丝子补肾固摄。
偏于上盛加苏子、前胡、半夏降气化痰;亦可加人参、五味子益气敛肺。偏于下虚者加山茱萸、熟地、补骨脂益肾培元;也可加款冬
花、紫菀、细辛、五味子温润化痰;化饮平喘;动则气短难续,加胡桃肉、紫石英、诃子摄纳补肾;畏寒肢冷,加附片、仙灵脾。
汗出甚加煅龙骨、煅牡蛎固涩止汗;虚喘明显加蛤蚧、冬虫夏草补肾纳气;夜尿多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补骨脂补肾固摄。盗汗甚加知母、黄柏
育阴清热;呛咳不爽加百部、北沙参润肺止咳;潮热加鳖甲、青蒿清虚热。(五)痰湿咳
嗽:1.橘皮粥:鲜橘皮30克,洗净,切丝,大米100克,加水煮粥。2.薏仁粥:薏苡仁50克,粳米100~20
0克,共煮成粥,常饮服。3.二陈二仁粥:陈皮9克,半夏6克,茯苓12克,薏仁15克,冬瓜仁15克,粳米100克。前五料
水煎,沸后约10分钟,去滓取汁。加粳米及适量水,同煮为粥。4.薏米杏仁粥:薏米50克,杏仁(去皮尖)10克。薏米洗净,加
水煮成半熟,放入杏仁,粥成加少许白糖。5.柚皮饮:柚子皮适量,水煎服。(六)痰热咳嗽:1.芦根粥:鲜芦
根150克,竹茹15克,生姜3克,粳米50克。先煎前二味药取汁,入米煮粥,待熟时加生姜,稍煮即可。2.杏仁糖:带皮苦
杏仁、冰糖各等份,研碎混合,刺成杏仁糖,早服各冲服3克。七、外治方法:(一)、贴敷疗法贴敷疗法具有通络化痰作用,
具备针灸、理疗的特长,在儿科肺系疾病治疗中有显著疗效。将白芥子和面粉按照1:3比例混合,用温水调成糊状,平铺于毛巾上
,敷于背部(上至第一胸椎,下至第7、8胸椎,左、右以腋后线为界),日1次,每次15-20分钟,使药性通过经络作用于全身,激发经络系
统功能,达到宣肺平喘、止咳化痰作用。应用于支气管炎、肺炎。(二)、穴位贴敷(冬病夏治)"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
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是指冬季易发作的疾病,在病情缓解的夏季,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采用温阳
补益的方法,从而驱散体内寒气,调整人体阴阳,使之达到阴平阳秘,治疗宿疾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小儿诸多疾病的治疗中有显著地临床效果。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药物以白芥子3份、细
辛2份、甘遂1份、皂荚1份、五倍子3份、冰片0.05份,共研细末。每次1~2g,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糊状,敷于
背部相关穴位,外用胶布固定,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
、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患者
贴药时间为2~4小时。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贴敷的部
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重点推荐:慢性咳嗽、慢性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小儿捏脊疗法(四)、直
肠滴注疗法直肠给药最早见于汉代。上世纪80年代直肠滴入疗法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洪才教授发明,保留灌肠改进成为直肠滴注
,也是对传统外治的一种改革创新。其方法具有安全、速效、高效、低毒等特点,凡能口服的中药均可应用于直肠滴注疗法。直肠滴注疗法
主要有以下优点:治疗过程方便快捷,减少了患儿的痛苦,减轻了家长的心理负担,依从性良好。药物不经过胃和小肠,避免了酸、碱、消化酶对药
物的影响和破坏作用,减轻了药物对消化道的刺激,同时也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大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近年来的临床实践证明,直肠滴注
与静脉输入给药疗效及显效速度无明显差异,而直肠滴注的生物利用率是口服给药的两倍。根据中药辨证论治立方之中药免煎颗粒按比例配
置成20~50mL,每日直肠滴注2次,药液温度38℃~40℃之间,过低、过高都会刺激直肠黏膜,使迷走神经兴奋,导致排便,不利于药物
的吸收。温度过高会烫伤直肠黏膜,引起黏膜损伤。治疗时注意给药深度。小儿的直肠长度为6cm~15cm。所以选择的直肠给药深度应为7c
m~12cm。给药过浅药液容易外泄,且直肠下部感受器最多,上部较少,所以深度一般以直肠下部7cm以上为宜。滴速控制在20~30滴/
分钟,以患儿舒适为度。直肠滴注疗法可用于小儿不同系统疾病的治疗。如高热惊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
炎、哮喘、小儿腹泻、细菌性痢疾、新生儿黄疸、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等多种疾病。临床应注意,心功能衰竭患者及严重肛门疾病者不宜使用直
肠滴注疗法。咳嗽经验方:黄芩大青叶蜜麻黄杏仁
蜜百部法半夏僵蚕蝉蜕荆芥桔梗
元参加减:寒邪较重加大炙麻黄辛温宣肺;咳重加杏仁、桔梗、枇杷叶宣肺止咳;痰多加陈皮
、茯苓化痰理气。肺热重加金银花、黄芩清宣肺热;咽红肿痛加土牛膝根、玄参利咽消肿;咳重加枇杷叶、前胡清肺止咳;痰多加浙贝母、瓜蒌皮化
痰止咳。风热夹湿证,加薏苡仁、半夏、茯苓宣肺燥湿。痰多色黄,粘稠难咯加瓜蒌皮、胆南星、葶苈子清肺化痰;咳重,
胸胁疼痛加郁金、青皮理气通络;心烦口渴加石膏、竹叶清心除烦;大便秘结加瓜蒌仁、制大黄润肠通便。痰涎壅盛加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利气
化痰;湿盛加苍术、厚朴燥湿健脾,宽胸行气。咳嗽重加款冬花、百部、枇杷叶宣肺化痰;纳呆者加焦神曲、麦芽、焦
山楂醒脾消食。气虚重加黄芪、黄精益气补虚;阴虚重加地骨皮、石斛、阿胶养阴清热;咳重痰中带血加仙鹤草、白茅根、藕节炭清肺止血。
肺炎喘嗽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煽为主要症
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本病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小儿肺炎。病因病机:
本病外因责之于感受风邪,或由其他疾病传变而来;内因责之于小儿形气未充,肺脏娇嫩,卫外不固。
辨证论治:邪热闭肺是肺炎喘嗽的基本病机,“热、咳、痰、喘”是肺炎喘嗽的典型症状。病初多有表证,但在表为时短暂,很快入里化热,主要
特点为咳嗽、气喘、发热。初起辨证应分清风热还是风寒。痰阻肺闭时应辨清热重还是痰重;若高热炽盛,喘憋严重,张口抬肩,为毒热闭肺重症。
若出现心阳虚衰或热陷厥阴,见肢厥脉微或神昏抽搐,为邪毒炽盛,正气不支的危重症。(1)常证?1.?
风寒闭肺:恶寒发热,无汗,呛咳不爽,呼吸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治法辛
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2.风热闭肺:初起证稍轻,见发热恶风,咳嗽气急,痰多,痰稠粘或黄,口渴咽
红,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重证则见高热烦躁,咳嗽微喘,气急鼻煽,喉中痰鸣,面色红赤,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滞。治
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3.痰热闭肺发热烦躁,咳嗽喘促,呼吸困难,
气急鼻煽,喉间痰鸣,口唇紫绀,面赤口渴,胸闷胀满,泛吐痰涎,舌质红,舌苔黄,脉象弦滑。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
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4.毒热闭肺:高热持续,咳嗽剧烈,气急鼻煽,甚至喘憋,涕泪俱无,鼻孔干燥
如烟煤,面赤唇红,烦躁口渴,溲赤便秘,舌红而干,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5.阴虚肺热:病程较长,低热盗汗,干咳无痰,面色潮红,舌质红乏津,舌
苔花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6.肺脾气虚:
低热起伏不定,面白少华,动则汗出,咳嗽无力,纳差便溏,神疲乏力,舌质偏淡,舌苔薄白,脉细无力。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方药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2)变证1.心阳虚衰:骤然面色苍白,口唇紫绀,呼吸困难或呼吸浅促,额汗不温,
四肢厥冷,虚烦不安或神萎淡漠,右胁下出现痞块并渐增大,舌质略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
脱。方药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2.邪陷厥阴: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双目上视,舌质红绛
,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治法平肝熄风,清心开窍。方药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
经验方:生石膏、炙麻黄、杏仁、鱼腥草、败酱草、白芥子。功效:宣肺开闭、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加减:痰多,苔白腻者加半夏、莱菔子化痰止咳。如寒邪外束,内有郁热,则宜用大青龙汤表里双解。咽痛,加牛蒡子、蝉蜕、板蓝根清
热利咽;咳嗽剧烈,痰多者,加瓜蒌皮、浙贝母、天竺黄清化热痰;热重者,加黄芩、栀子、鱼腥草清肺泄热;久咳
者,加百部、百合、枇杷叶、诃子敛肺止咳;汗多加龙骨、牡蛎、酸枣仁、五味子敛阴止汗。咳嗽多痰陈皮、胆南星化痰止咳;咳重加前胡、款冬花
宣肺止咳;烦躁不宁加白芍、钩藤清心宁神。虚汗多,动则汗出,加黄芪、龙骨、牡蛎固表止汗,若是汗出不温加桂枝、白
芍温卫和营;大便不实加怀山药、炒扁豆健脾益气;纳差加焦山楂、焦神曲和胃消食。哮喘中医治疗
支气管哮喘病因是由于T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其释放的炎症介质等参与所导致的气道慢性炎症.哮喘是
小儿时期的常见肺系疾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痰鸣气喘疾病。哮指声响言,喘指气息言,哮必兼喘,故通称哮喘。临床以发作时喘促气急,喉间痰鸣
,呼气延长,严重者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张口抬肩,摇身撷肚,唇口青紫为特征。常在清晨或夜间发作或加剧中医治疗儿科肺系病的体会
原睿咳嗽的中医治疗咳嗽是独立的病症,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是秋冬季常见病症。
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临床必须详审病机分型辨治,才能尽快地治愈。另外采用中成药时,必须证、药相符才能功
效显著,药到病除,否则无效甚或加重病情。我们现在所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中急性或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炎等。
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两类即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分风寒咳嗽、风热咳嗽二种症型。内伤咳嗽分痰湿咳嗽、痰热咳嗽
、阴虚燥咳、肺虚久咳四种症型,这样咳嗽共分六个证型。一、病因病机形成咳嗽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
,以风邪为主,肺脾虚弱是其内因。病位主要在肺脾。感受外邪主要为感受风邪。小儿冷暖不知自调,风邪致病,首犯肺卫。肺主气,司呼吸,肺
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宜,肃降失司,肺气上逆,则为咳嗽。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夹热,而致临床有风寒、风热之区别。
小儿咳嗽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皆为肺脏受累,宣肃失司而成。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内伤咳嗽可因肺病迁延,也可由它
脏先病累及于肺所致。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痰液滋生。
内伤多为脾虚生痰,上贮于肺,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致气逆作咳。若小儿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则痰湿更易滋生。若
痰湿蕴肺,遇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出现痰热咳嗽。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可耗伤气阴,发展为肺阴耗伤或肺脾气虚之
证。二、临床诊断诊断要点1.好发于冬春季节。2.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
理增粗。3.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生。4.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
可闻及痰鸣音或干鸣音。三、辨证论治辨证要点:(一)注意分清外感与内伤。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
病程短,常在天气变化受凉后突然发生,实证居多。内伤咳嗽多为久病,起病缓慢,常反复发作,病程长,邪实正虚居多。(二)注
意辨痰的颜色、性质及数量。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症。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或虚寒症。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属寒。痰白而稠厚者
属湿。痰黄而黏稠者属热。(三)注意辨别咳嗽声音及发作时间。咳声高扬者属实症,低弱者属虚症。咳声嘶哑、病势急而病程短者,
为外感咳嗽。病势缓而病程长者则属虚症。早晨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痰出咳减者,多为痰湿或痰热咳嗽。午后咳嗽加重或夜间有单声咳嗽
,咳声轻微短促者,多属肺燥阴虚。夜卧咳嗽加剧,少气或伴气喘者,为久咳致喘的虚寒症。四、治疗原则咳嗽的
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及外感内伤。外感咳嗽一般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邪去则正安,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收涩
、镇咳之药,以免留邪。内伤咳嗽,则应辨明由何脏累及,随证立法。痰盛者化痰以宣肃肺气,依痰热、痰湿之不同,分别予以清热化痰或燥湿化痰
。咳嗽后期以补为主,分别以润肺滋阴与健脾补肺为法。五、分型论治(一)外感咳嗽1.风寒咳嗽(1)症
候: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少汗,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2)
辨证分析:风寒束肺,肺气失宣。肺主卫表,司开合,风寒犯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频作,喉痒声重;风寒外束,腠理闭塞,故而发热恶寒;风寒
外袭,经气不畅,见全身酸痛;舌苔薄白、指纹浮红为邪在表之象。(3)治法:散寒宣肺。(4)方药:金沸草散。金
沸草顺气止咳,前胡、荆芥祛风散寒,细辛温经发散,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化痰。(5)加减:寒邪较重,加炙麻黄辛温宣肺;咳
甚加杏仁、桔梗、枇杷叶止咳下气;痰多加橘皮、茯苓化痰理气。(6)中成药:宜服温化寒痰止咳药,如消咳喘、半夏露、杏苏止咳
糖浆、桂龙咳喘宁、小青龙颗粒、通宣理肺口服液、麻黄止嗽丸等。2、风热犯肺(1)症候: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
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2)辨证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肺开窍于鼻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气道不宜,故咳嗽不爽,鼻流浊涕;肺主皮毛,风热束表,客于皮毛,疏泄失司,故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肺热上熏于咽
,则咽痛;舌苔薄黄、脉浮红,为风热邪在肺卫之象。(3)治法:疏风肃肺。(4)方药:桑菊饮。桑叶、
菊花疏散风热,薄荷、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表;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甘草和中。(5)加减:气粗,口渴加生石膏、天花
粉清热生津;肺热重加黄芩,咽喉红肿者加牛蒡子、射干、玄参、大青叶利咽消肿。咳重加枇杷叶、前胡清肺止咳;痰多加浙贝母、瓜蒌涤痰止咳。
(6)中成药:宜用清热化痰止咳药,常用的有羚羊清肺散、蛇胆川贝液、枇杷露、罗汉果止咳冲剂、鲜竹沥口服液、祛痰灵、急支糖浆、桑
菊感冒片、川贝止咳露等。(二)内伤咳嗽1、痰湿咳嗽(1)症候: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胸闷纳呆,苔
白腻,脉滑。(2)辨证分析:痰湿中阻,肺失宣降。脾胃滋生痰湿,上贮于肺,则咳嗽痰壅,色白而稀,痰湿中阻,气机失畅,
则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为痰湿内停之象。(3)治法:化痰燥湿。(4)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陈皮、半夏利气化痰,
茯苓、甘草调脾化湿,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肃肺化痰。(5)加减:湿盛加苍术、厚朴燥湿健脾,宽胸行气;咳甚加杏仁、百部、枇杷叶宣
肺化痰止咳;胸闷呕吐加陈皮、枳壳理气宽胸。(6)中成药:宜用理肺健脾、止嗽祛痰药,如半夏露、橘红痰咳冲剂(口服液、膏剂)、二
陈丸、橘红丸、千金化痰丸等。多痰哮喘者可加服人参蛤蚧丸。2、痰热咳嗽(1)症候:咳嗽痰黄,稠粘难咯,面赤唇红,口苦作渴
,或有发热、烦躁不宁,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2)辨证分析:痰热内蕴,肺失清肃。外感风热化火人里,炼液成痰
,痰随气逆,故咳嗽痰多,稠粘难咯;气火上升,里热熏蒸故面红唇赤,口苦作渴,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是痰热之象。
(3)治法:清肺化痰。(4)方药:清宁散加减。常用药:桑白皮、前胡、瓜蒌皮、葶苈子肃肺降逆,茯苓、浙贝母、车前子祛痰镇咳,黄
芩、鱼腥草清肺解热,甘草和中。(5)加减;痰多色黄,稠粘咯吐不爽加竹沥、胆南星、海浮石清肺化痰;胸胁疼痛加郁金、川楝子理气通
络;心烦口渴加栀子、黄连、竹叶清心除烦。(6)中成药:常用的有清宣止咳颗粒、清气化痰丸、羚羊清肺丸等。3、阴虚咳嗽
(1)症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2
)辨证分析:正虚邪恋,肺阴受损。阴虚则内热,故见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热伤肺络,见咳嗽带血;阴液受伤,无以上承,故口渴咽干;阴虚生燥
,见干咳无痰,喉痒声嘶。(3)治法:滋阴润肺,兼清余热。(4)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南沙参清肺火、养肺阴
,麦门冬、玉竹清热润燥,天花粉、生扁豆清胃火、养胃阴,桑叶宣肺,生甘草清火和中。(5)加减;咳嗽痰粘加川贝母、炙枇杷叶、海浮
石豁痰止咳;咳甚痰中带血加茅根、藕节炭、蛤粉炒阿胶清肺止咳;阴虚发热加地骨皮、白薇、生地黄、石斛养阴清热。(6)中成药:久咳
阴伤者应用滋肺阴、除顽痰、生津液、降逆气的成药,如蜜炼川贝枇杷膏、百合固金丸、秋梨膏、养阴清肺膏等。4、肺虚久咳(1)
症候: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2)辨证分析:肺气不足,余
邪未解。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无所主而咳嗽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肺气虚弱,卫外不固,见喜温畏寒多汗;肺虚及脾,水湿不能运化,故痰
白清稀;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为气虚之象。(3)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湿。(4)方药:六君子汤加味。党参补气益胃,白术、
茯苓健脾化湿,甘草和中养胃,陈皮、半夏燥湿化痰。(5)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益气补虚,汗出形寒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咳甚
痰多加杏仁、川贝母、炙枇杷叶化痰止咳,纳呆加焦山楂、神曲和胃导滞。(6)中成药:宜选用补肺益气固表、健脾补肾的药,如固本咳
喘片、人参保肺丸、补肺丸、利肺片等。六、偏方除了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外,应用饮食疗法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效果,并且,按
照中医辨证食疗,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风寒咳嗽:1.紫苏粥:紫苏叶10克,粳米50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先
用粳米煮粥,粥将熟时加入苏叶、生姜、大枣,趁热服用。2.葱白粥:大米50克,生姜5片,连须葱白5段,米醋5毫升,加
水适量煮粥,趁热饮用。3.杏仁萝卜煎:杏仁(甜)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水煎服,每日1剂。4.生姜大
蒜红糖汤:生姜5片,红糖12克,大蒜3片。加水煮10分钟,饮汤。5.梨+花椒+冰糖:梨一个,洗净,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后,
放入20颗花椒,2粒冰糖,再把梨对拼好放入碗中,上锅蒸半小时左右即可,一只梨可分两次吃完。蒸花椒冰糖梨对治疗风寒咳嗽效果非常明显。
6.热生姜片擦背:切三片生姜,放微波炉里转30到40秒钟。也可以炒热。把热的姜片包进纱布,用包着纱布的姜片擦后背,注意先
用手试一试温度,别烫着孩子不用太用力,轻轻的擦,后背的中间、两边都可以擦到,一到两分钟即可。如果孩子不配合,等孩子睡着了擦也可以。
姜片凉了之后,再热一次,重复上述步骤两到三次。这个办法适应于寒咳,在孩子咳嗽初期擦应是最见效的,贵在要坚持几天,别擦一天两天见没效
果就放弃。(二)风热咳嗽:1.梨+冰糖+川贝:把梨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后放入2~3粒冰糖,5~6粒川贝(川贝要敲碎成末),把梨拼对拼好放入碗里,上锅蒸30分钟左右即可,分两次给宝宝吃。2.萝卜冰糖汁:白萝卜取汁100~200毫升,加冰糖适量隔水炖化,睡前1次饮完,连用3~5次。3.金银花+薄荷+蜜糖:金银花20克,薄荷5克,蜜糖少量。先煎银花,取汁约2小碗,药成前,下薄荷约煎3分钟,贮瓶内,分次与蜜糖冲匀饮用。(三)肺虚久嗽:1.豆腐煲:豆腐250克,红糖50克,生姜5片,慢火煲1小时,每晚睡前食用,连服1周。2.黄芪粥:黄芪20克,粳米50克。黄芪加水500毫升,煮至200毫升,去滓。入淘净粳米,加水煮至粥成。温热顿服。3.花生红枣汤:花生米、大枣、蜂蜜各30克,水煎。食花生、枣,喝汤。日2次。4.山药杏仁粥:山药120克,杏仁12克,粳米50克。山药去皮切块,杏仁去皮尖,加粳米、水,煮粥食用。5.薏仁茯苓苏子粥:薏仁30克,茯苓30克,苏子9克,粳米50克。加水煮粥。(四)阴虚燥咳:1.门冬粥:天门冬15~20克,粳米60克,冰糖少许。先煎天门冬取汁去滓,入粳米同煮为粥、粥成加入冰糖。每日早起空腹服用。2.银耳粥:银耳2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银耳加水煮至六成熟,入米共煮成粥,直锅前加冰糖。3.百合粳米粥:百合50克,粳米100克,红枣5~10枚,赤子豆30克,白糖适量,先将红小豆煮至半熟,入粳米、百合、红枣同煮为粥,粥成后加入白糖。4.川贝冰糖梨:川贝粉3克,大梨1个,冰糖6克。将梨去皮,挖去梨心,填入川贝粉、冰糖,蒸熟食之。5.蜂蜜蒸梨(萝卜):梨或白萝卜1个,挖空心,蜂蜜30克装入梨或萝卜内,蒸熟食用。
献花(0)
+1
(本文系虎踞杏林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