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读叔本华002
2020-08-03 | 阅:  转:  |  分享 
  
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002《第一版序》18180800于德雷斯顿(续完)叔本华:要深入本书所表达的思想,那就自然而然,除了将这本书阅读
两遍之外,别无良策可以奉告,并且还必须以很大的耐性来读第一遍。抟扶摇按:为啥要读两遍?第一遍是做自下而上的加工;第二遍才可能做自上
而下的加工。这是“从无知到有知”的必定路线、顺序。以后每读一遍,就每做自上而下的加工,而“上”的位点可以越来越高。由此造成的加工
效果是觉得认知越来越容易、越通透。中国古语说“书读百遍,其理自见”,也是这个道理。大叔说得对,读第一遍,也就是做自下而上的加工,是
最艰难的。但是大叔更强调上下加工的循环往复:“要相信卷首以卷尾为前提,几乎同卷尾以卷首为前提是一样的;相信书中每一较前面的部分以较
后面的部分为前提,几乎和后者以前者为前提是一样的。”这说的是什么呢?说的是前面读不懂的话,可以适当地放过,继续读下去。而读了下面,
有时候就会懂了上面原先不懂的地方。这是一种路数。另一种呢,是读到读不懂的地方就返回前面去,沿着已经懂的地方一再读下来,好像来回疏通
管道,渐渐地就捅光了堵塞物。列老师在讲读马恩的时候也说过:有时候上面读不懂,可以跳过,继续读下面。有时候,待到下面读懂了,再回到上
面,那就容易懂了。马恩列和大叔是思想上的敌人,但是在思想方法上却有“超阶级”的共同性。叔本华:在读第一遍时,如已说过的,是需要耐性
的。[1]这是从一种信心中汲取的耐性,即深信在读第二遍时,对于许多东西,甚至对于[2]所有一切的东西,都会用一种完全不同于前此的眼
光来了解。抟扶摇按:编号是我加的,关于[1],很有哲理的话,说有一种耐心是从信心来。信心管的是未来境况,比如我对考上大学“充满信心
”。那就是现在还没有考呢。但是耐性(心)管的是当前,即“现在能不能坚忍不拔、安之若素地复习?”因此我们是基于对未来的坚信才有对当前
的坚持。《沙家浜》里芦苇荡,郭建光对全体伤病员说:“毛主席教导我们: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出现或实现恢复,当然指未来,而“坚持一下”一定指眼下。于是这句话看起来是说“眼下”决定“未来”,与大叔的意思相反。其实不然,实现恢
复必以“相信可恢复”为前件。因此郭建光们在芦苇荡里还是从坚信未来能恢复中获得了当前“再坚持一下”的忍耐之心之行的。关于[2],中文
有“所有一切”的规范说法吗?这不是“女的妈妈”说法吗?那么英文有?英文译本写的是读第二遍时,“much,orall,(很多东西
,或者,所有东西)”都会显得不同以往的明了。可见英译也没有说“所有一切”。看来不要叠床架屋地说“男的爸爸”,这是中西同样的文化逻辑
。商务这套译丛的译家也不是不可望其项背的。叔本华:整个有机的而不是链条式的结构也使间或要两次涉及同一个段落有其必要。抟扶摇按:这就
是说,不总是读到后面才需要看前面的;并非读到后面时只需要回读直接的前面的。真正的是,在一部书的任何一页里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跳看其他任
何一页的任何地方的,只要意图明确。叔本华:第二个要求是在阅读本书之前,请先读本书的序论。抟扶摇按:大叔郑重其事说全书是基于序论的。
这是当然的。叔本华:未读本书正文之前,先读附录倒是适当的了。抟扶摇按:这就未必了。大叔说,附录在思想上先于本书。但是附录比较跟着康
德走。而本书正文为了减少叙述或批判康德而妨碍表达自己思想的连贯表达,因此产生了割裂。本书正文是大叔用自己的话说话,读者自去判断大叔
说得和康德的一样不一样。附录跟着康德走,但是大叔说为了彰显自己的思想,附录里也引用了正文的话。此外,附录和序论又是一丘之貉,可以共
同作为正文的先决条件。因此读了序论之后再读附录,最后读正文,这也是正常的路子。但是因为附录和全书构成了钱钟书引用的概念叫作“阐释之
循环”;我也说过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的循环往复,因此后读附录也没有关系的。叔本华:他把十五岁前所学的和认定的东西,都当
作人类精神先天的根本思想。抟扶摇按:大叔很会说笑话。“他”有特指,可是我觉得笑话的意义有普泛性。周恩来总理说“活到老,学到老”。一
生的真理库是要不断正能量扩容的。大叔又说读了“一序”之后,很多人会知难而退,可是书买了,钱花了,那怎么也好歹弥补一下自己的损失呢?
大叔说,这样的人可以拿本书来装点自己书柜的“今朝更好看”,也可以送给女朋友,放在她的梳妆台上。这后一个玩笑就采自康德。康德的《纯批
》出版后,德国多少少女少妇以在闺房里摆上一部为时髦,用我们的话说,那就是“咸与维新”、“跟上形势”。最后大叔说,也可以写一篇书评。
那就是表明自己读过这部很难读的书。钱钟书说很多人只给自己的“人生大书”写评论。他是讽刺文艺评论家们往往是书没有读几页,就开始堂皇臧
否,好像是专家学者了。钱老的这个比喻大概也来自大叔。《第二版序》18440200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待续)叔本华:[1]不是为了同时
代的人们、[2]不是为了同祖国的人们,而是[4]为了人类,我才献出……这本书。我……相信它不会对于人类没有价值,即令这种价值,如同
任何一种美好的事物常有的命运一样,要迟迟才被发觉。因为,只是为了人类,而不可能是为了……[3]这个唯个人眼前妄念是务的世代,我……
才不断以此工作为已任。抟扶摇按:编号是我加的。关于[1]、[2],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写书就可以是为了帮派、党派或某种人,比如为中
国人;关于[4],这个世代就是中国的最近40年。关于[3],大叔打出写本书是为了“人类”的旗号。这是学康德。康师傅恳请一国务大臣赞
助他出版《纯批》时也说他这部书的价值在于为了“全人类”的福祉,既不为“主义”,也不为德国。德国人那个时代似乎特喜欢谈“为人类”,非
常的高大上。马克思中学作文也说为全人类;贝九也唱全人类。马老师后来也说不无感慨地说资产阶级在其上升时期其先进人物同样是放眼全世界的
。贝九的“全人类”气势前无后乏,新中国最有气势的《红旗颂》相形之下就是炮仗和炮战的差别了,于是小提琴《梁祝》更是小家子气纤无力了。
叔本华:我的著作就显明地在脸上刺着“诚恳坦白”的金印;单凭这一点,我的著作和康德以后三个著名诡辩家的作品已迎然有别了。抟扶摇按:三
个人,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大叔此序写到此,都是反对哲学工具论,即一为国家服务,二为自己谋益。大叔认为康德哲学不这样,但是康师傅以
后三个人都这样。我赞成反对哲学工具论,也反对反对哲学工具论。我认为要反对哲学的庸俗体用论。哲学工具论有什么不好?三个诡辩家以后的马恩列毛个个是哲学工具论者。可是古往今来,哲学史上,哪一个哲学家的贡献有这四条汉子大?但是我也佩服康师傅、维特根斯坦,包括大叔等,他们可以不算哲学工具论者,因为他们不想利用哲学去改变世界,只希望把一个问题说说清楚,或者开发出一种关于世界的新说法。。
献花(0)
+1
(本文系抟扶摇01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