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王岱:“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doc
2020-08-03 | 阅:  转:  |  分享 
  
王岱



02尝试大单元教学,创设好情境,设置好任务



对任务的理解

核心任务是整合学习的多种要素、结构化的、有挑战的学习任务。设计任务要考虑的方面:

?任务与内容的匹配

?任务与学生的接受程度的匹配

?任务要情境化,指向大单元,既见篇目,又见素养

?“语文学习任务群”定要有语文性



03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对必修下册第六单元设置的理解

以阅读与写作为主的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及注释、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这四个栏目构成。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是指向“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它由《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促织》《变形记》等五篇小说组成。是必修教材中唯一的全部由小说构成的单元,所选小说均为有较强社会批判性的作品,体现了“观察与批判”的人文主题。



单元导语:

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单元导语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导语交待了这个单元的一一个整合点就是“社会批判性”。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感受小说反映社会的深刻性,学习作者批判的眼光

?其二,导语对写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这一要求体现了统编教材强调读写结合,读写体的编写思想。







?教材编写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篇目之间的整合,五篇小说分为三课。



?五篇选文涉及到古今中外,篇篇经.典,风格各异。







学习提示



?根据选文的具体特点,点明课文的学习要点。



?鼓励学生细读重点文本,建构个性化的语言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多做一点文本内部的研究,少点文本外部的研究。

?教师要在如何将学习提示中的内容设计成围绕单元核心、情境比较复杂、结构化的学习任务,上下功夫,尽可能地用任务引领驱动学生思考和鉴赏,实现深度学习。







单元学习任务



?任务一分小组概括并交流“各篇小说中社会环境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该任务指向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旨在落实本单元“观察与批判”的人文主题。



?教师在引导学生在理解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时,既不能孤立地欣赏人物形象,也不能空洞地看待批判性。



?处理任务一时,要关注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共生、互动,在文学鉴赏中也要注意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任务二指向小说表达手法。



?一是寻找小说中的“突发事件”,并和同学探讨这些事件在小说中的作用:二是从本单元中找出至少五例精彩细节细加品味,体会小说中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三是在这五篇小说中,选择两个人物,通过语言,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任务二要求我们教师在小说教学中要有一定的文体意识,引导学生抓住情节的突转、关键细节和人物语言,在体察构思、赏析细节、品味语言中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鉴赏小说艺术,提升文学欣赏能力,而不要过多地打外围战。





?任务三写作,“记述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或发挥合理想象创作一个虚构的故事”,与写作部分“叙事要引人入胜”相呼应。



?由本单元小说的阅读指向了创作,虽没直接点明写一篇小说,但在处理这项任务时,不妨鼓励学生捕捉创作灵感,大胆合理地虚构,尝试小说创作,这也落实了单元导语中的“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的要求。



单元任务设计注意了整合,观照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体现了课标精神。单元任务充分注意了贯通,注意了小说的基本鉴赏要素。



04



情境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中心任务开列“病苦”根源的清单



围绕中心任务,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4个环节





119课时





环节一粗读文本梳理情节(2课时)



任务1.通读本单元的5篇小说,获取对作品整体氛围的直观感受,试着先用1-3个词概括出每一篇小说你阅读后的最初感受。完成“专题学习自我反思表1”的前三项。



任务2.梳理情节,画出主要人物命运曲线图。

用最精简的语言概括每个节点标出影响命运走向的突发事件,并探讨这些事件在小说中的作用。



环节二观照环境鉴赏人物(4课时)



细读文本,丰富曲线图



任务1.标出主要人物的典型语言、经典镜头(细节)并进行赏析,体会小说中人物语言、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任务2.比较祥林嫂与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的异同,作者为何要这样处理?如果两种方式互换,效果会如何?



任务3.标出影响主人公命运走向的人物,并选择你认为对主人公影响重大的人物进行赏析。选择1人写一段鉴赏文字。



例如:



《祝福》: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鲁镇的众人、我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李小二、富安、陆虞候



《装在套里的人》:华连卡、柯瓦连科、我



《促织》:妻、子、宰、皇上等



《变形记》:父、母、妹、公司协理





任务4.(1)《祝福》以“我”为叙述者将“祥林嫂的故事”和“我的故事”交织在-起的叙事结构,是这部小说叙述与虚构的关键,小说形式与主题内容.也由此高度统一起来;教材选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叙述者也是“我”,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们的课本是节选,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读原文在读完两篇小说后,哪个“我”给你留下的印象深刻?想一想为什么?若换成第三人称全能视角去写,效果如何?

(2)结合初中学过的《故乡》,课余时间阅读鲁迅的小说《孤独者》,想象并推测:《祝福》中的“我”为什么回乡?这次回乡后,“我”会有怎样的心理变化?用日记的形式记录“我”离乡前一夜的所思所想。



任务5.课余阅读契诃夫的《苦恼》,比较鲁迅对“祥林嫂述说儿子的不幸”与契诃夫对“姚纳述说儿子不幸”这一情节的处理,以及所要揭示的问题有何不同。(选做)



任务6.比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变形记》的心理描写,写出你的发现。(选做)



环节三从人物命运安排,探究主题(2课时)



关注祥林嫂、别里科夫、格里高尔的死,林冲的逃,与成名的腾达,探讨作者如此安排的意图。对照命运图谱,思考小说标题的自性,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任务1.有人说祥林嫂是冻饿而死,有人说是自杀,你的观点是什么?从文本中找出支撑你观点的信息。并说一说作者没有直接清楚地交待祥林嫂死因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任务2.别里科夫死得很蹊跷,因吓而死,在现实生活中这种非正常死亡的可能性不大,那作者为什么敢冒这么大的风险让他这样死呢?若让别里科夫大病一场并痊愈,效果如何?



任务3.《水浒》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虽然有历史的影子,但许多情节都是虚构的,分析林冲在山神庙手刃奸人继而落草的合理性。





(1)“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缴各千计:--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如果写成一一个悲剧结局,成名--家因蟋蟀而毁灭,如何?请比较一下两种不同结局的艺术效果。



(2)阅读《变形记》全文,设想格里高尔像《促织》中的成名的儿子一样,由虫再变回人,如何?比较一下这两种结局的艺术效果。这两篇文章,我把它放在一起来做一下比较,我原来的设计是让给变形记和促织各设计一个结局,然后看一下哪个结局更好。

(3)《变形记》以“变形”作为小说主题,看似荒诞不经却大有深意,这是-种象征。你认为作家用“变形”象征了什么?《促织》与《变形记》都写了变形,有何不同?为何不同?

前四个任务是想让学生关注人物的命运,由命运我们就可以去探讨小说的主题了





任务5.祥林嫂死在鲁镇的视福中,被鲁四老爷骂为“谬种”,短工也表现出一种漠然:别里科夫的死,给人们带来不到一个礼拜的快乐,“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格里高尔死后,他的家人去郊游,想着没有格里高尔的生活也不坏,当到达目的地时,他最爱的妹妹“第一个站起来并舒展她那富于青春魅力的身体”。三位作者都描写了主人公死后人们的反映,这样写的意图各是什么?



环节四揭出病苦开列清单(2课时)



任务1.思考并概括主要人物各自的人生困境,分析悲剧的根源,列出根源清单。



任务2.观照生活,写出我们的思考。(课下完成,课上交流)

认真观察生活,生活中有没有这些“病苦”,或以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为模板,或发挥合理想象创作--个虚构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说,题目自拟。







让这种思考引领他今后的探究





单元设计反思:



?没有充分的阅读,没有对每个文本的独立阅读和思考,由整合而设计的比较阅读就会大打折扣。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整合,但更不能放弃对单篇文本的阅读理解。



?在整个单元设计中努力使任务有梯度,结构化。



?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完成任务,实现对本单元的深度学习。



应该让老师配一整套课本,从小学到高中。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家庭,学校要形成合力,从孩子出生就应该培养阅读兴趣。





统编教材单元学习任务的高度整合,可能会给教与学带来较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努力提升大单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提升语文学习情境、语文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施能力。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与新课标、新教材共同成长。





献花(0)
+1
(本文系辛西娅私人...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