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历史上儒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今后儒家发展方向简析
2020-08-05 | 阅:  转:  |  分享 
  
历史上儒家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今后儒家的发展方向简析分封制下的儒家思想这一时期是从西周周公旦制礼作乐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代表人物为周公旦和孔子。这
一时期,是儒家思想形成和系统化时期,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追求的大同世界,具体的方式是礼乐,通过礼来规范人的行为,通过乐来感染人
,使教化深入人心。儒家是从集体的角度,从人的社会性角度来看待人,不同于西方从个体的角度看待人。所谓“兴观群怨”其实都是人的社会性的
体现。从社会的角度看,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分子,虽然职责不同,但是只有每个分子恪尽职守,社会才能有序运行。先秦时期的分封制时期是从
邦国林立到郡县一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从邦国林立演进到了分封诸侯,已经形成了天下的观念和大一统思想,但是由于邦国制的影响,在
这一时期并没有形成后世那样的忠君观念。人们基于血缘形成的伦理观念仅限于族群内部。正因为如此,伍子胥对楚王掘墓鞭尸,时人并不以为大恶
,这种行为在后世是不可想象的。简单地说,在先秦时期,儒家对社会关系的调节还局限在族群内部,每个人先是族群的人,再是国家的人。所以这
时候将的是“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立足点无疑是族群的利益,也是当时社会道德的基本倾向。郡县制下的儒家思想随着秦朝的天下一统,基于族
群为基础的道德观念和儒家思想与秦朝的社会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正所谓“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便是这种冲突的表现。正是由于儒家思想和基
于儒家思想的道德观和天下一统的现实的不吻合,才导致了秦朝奉行的是法家思想,也导致了后来的“焚书坑儒”,这不过是思想冲突的外在表现而
已。然而随着法家思想和黄老思想在实践中出现的弊端,社会最终还是选择了儒家思想。怎样在儒家基于血缘的道德观和天下一统之间进行协调成为
当时思想家的重要任务。其实儒家本身是有着天下观的,比如在《春秋》里一再提及的大一统思想,只是这种思想没有在道德层面上提出具体的要求
。秦代天下一统之后,统一的政权效力面临着地方宗族势力的抵消。为了减少地方宗族势力对中央政权的抵消,在秦朝就推行了“分户”制度,通过
法律强制分户,减少宗族对中央政权的抵消作用。秦代仅仅是从形式上完成了对宗族的分解,思想上的问题没有解决,法家也解决不了。真正的解决
还需要儒家来完成,那就是汉代儒家的法家化。董仲舒把经过改造的儒家思想推广开来,一方面将天和人通过天人感应联系在一起,这个联系是通过
道德进行附会的,但是确确实实对君主的行为形成了制约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三纲五常”将民和君联系在一起,将整个社会通过血缘联系在一起。
在郡县制时代,儒家对社会的调节从原来的族群扩展到整个天下,这一方面得益于儒家本身就有的家国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则是接受了法家的改造
,形成了系统的规范,将民和民和君联系起来,将人和天联系起来。后来发展到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僵化观念,则是满蒙南侵之后的事情
。共和制时期的儒家思想清末以降,华夏文明面临西方文明的冲击,儒家在这场冲击中首当其冲。在这场冲击中,儒家成了社会落后的替罪羊,必欲
除之而后快,这种看法至今很有市场。当然随着社会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这种极端的看法也在慢慢改变。儒家从集权的郡县制时期向共和时期的转变
,在一定程度上是向先秦时期儒家的回归。首先是在集权郡县制时期形成的严密细致的规范到今天已经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无可挽回地要消失了
,比如“三纲”,比如忠君思想,比如“存天理灭人欲”,等等。这种转变并不是废除儒家的理由,因为这些不合时宜的规范并不是儒家的全部,甚
至不是主要的方面。另一方面儒家必须完成对先秦的儒家的超越,这个超越在于,现在的儒家是在重视群体的基础上,接受西方文明重视个性,重视
个体,讲求自由、独立、平等,在个性个共性之间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关注的是社会的和谐稳
定,这是儒家恒久的价值所在。儒家的这种重视群体的观念和西方重视个性的个人主义观念恰好形成了人类社会的一体两翼,具有永恒的价值。1
献花(0)
+1
(本文系华夏文明七...原创)